2020-2021学年包钢一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包钢一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钓者
逸云
在桥西木栈道和青砖步行道交叉口,他无意中发现了那几个钓者。

钓者散落在西北方向的湖岸。

寂静无声,像画。

当时他心情正落寞到极点,因为钓者,他的心开始安定下来。

阳光把他的影子铺向湖边,向西北方向铺陈。

浓密的小草闪进阴影里,又仰脸沐浴在阳光下。

直到钓者的背影展现在眼前,他停下了。

他感觉背影很亲切,因为那休闲装和他的一个颜色,甚至是同一个牌子。

他觉得可以坐坐。

钓者旁边有石凳。

石凳有些热乎。

他的身体感受到温度,也把他的心温暖。

南风吹过来,湖面皱起一层层波纹,略带腥味的暖湿空气拂在脸上。

他深吸一口,直到丹田饱满,才轻轻往外吐。

这个时节,这个时候,坐在这湖边的石凳上,是第一次。

但这里他并不陌生。

走过无数次,都是晚饭后。

他和爱人从西北方向散步过来,会看到这些规则排列的石墩、石凳。

是为钓者准备的,却鲜见有人在这里垂钓。

也有钓鱼的,在桥边,就是木栈道和青砖步行道交叉口。

那里水是动的。

常见灯下四五个年轻人钓鱼。

他们神采飞扬,一边看着湖面的浮子,一边大声说着话。

也有围观的。

气氛热烈,谈着与鱼有关无关的话题。

那些人意不在钓鱼,就图个热闹,释放一下工作后的紧张。

他走得快,几乎不在这里停步。

似乎他的休闲也很忙碌。

现在不再需要他忙碌,他的心空了。

他在走他晚上走过的路。

逆着晚上的方向从东边过来。

他想看看不一样的样子。

太阳很耀眼。

阳光无私覆盖大地。

他习惯了付出,有付出心里才踏实。

他现在不踏实。

心悬着,怎么也放不下。

他到处瞅瞅,像做贼。

他害怕遇到人,担心人家和他打招呼。

如果人家问,出来转转吗?他不知道怎么回答。

他的手不知道往哪里放,不自觉抚摸一把斑白的稀疏头发,他嘴角咧咧,似笑。

刚才在木栈道和青砖步行道的交叉口,他的心更空了。

曾经晚上的喧闹荡然无存,只留下桶的水痕,
点滴的银白。

他摇摇头。

这时他发现了那几个钓者。

他坐在钓者旁边的石凳上。

钓者似乎没有注意他,只是眯眼瞄着湖面的浮子,像做梦。

远处的亭台倒映在湖面,像揉皱的画布,变换着风云。

他脑子里一时涌来许多形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天苍苍,野茫茫,独钓寒江;花白胡子,器宇轩昂,心不在焉,直钩垂钓……风云在他眼前散去,天还是那天,水依然是水。

这时,钓者前面的浮子剧烈地抖动起来。

钓者眉毛一挑,眼光一闪,手腕突然一抖,却什么也没有。

钓者没有显出丝毫的失望,一切都像很正常。

接着从饵料盒里重新上饵,抛竿,压水,浮子又稳稳当当垂直竖立在钓点。

钓者的神态又恢复了刚才的样子,像睡着了。

他记得有次他举过钓鱼的例子。

钓鱼和钓者不是一个概念。

钓鱼是功利的心里,是不平静的。

钓者是抛除功利的,是心静如水的。

譬如每天看似紧张的忙碌,如果像钓鱼,那就会心有旁骛。

而钓者呢,也是忙碌,却是身心合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种殉道般的崇高。

那天,掌声很热烈,很真诚。

他眼角湿漉漉的。

有鱼咬钩了。

钓者眼光一闪,持钩的右手向前一推,鱼贴着水面带着“刷刷”的声音来到他面前。

只见他左手拿出抄网,将鱼收入网中。

一条鲫鱼,腹部肥嘟嘟的。

钓者拿在手中,像看一个婴儿。

鱼在他手里扭动,似乎不太情愿。

钓者把鱼放进身边的水桶。

桶红色,崭新。

重新上饵,抛竿。

一切又恢复宁静。

他扭头看远处那几个钓者,一样有条不紊,悄无声息。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像从梦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的影子没了。

他笑笑。

怪不得这会儿心里充实起来,连影子也回归了自我。

钓者起身,收拾钓具。

他想,钓者收获应该不少。

钓者俯身看看水桶,面露微笑。

继而转身,桶中所有尽倾,湖中湖面泛起一片细密水泡,有小鱼跃起。

水纹不断地荡漾,交织。

他感觉心灵像被春雨涤荡;一切都像新生的,那么亲切。

“也退了?”他笑了笑。

“来钓鱼吧!”钓者笑着向他伸过手来。

他点点头,笑着握住钓者的手。

(选自《金山》2019年第7期)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轻人在桥边流动的水中钓鱼时神采飞扬、大声说话的样子,与老年钓者隐身湖岸、安静专注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表现出两者之间的区别。

B. 平日里“他”是在晚饭后从西北方向散步过来,这天却逆着晚上的方向从东边过来,就是因为“他想看看不一样的样子”,即白天湖边风光与晚上有什么不同。

C. 小说语言简练而隽永,如描写“他”面对湖面产生的联想时巧妙化用古诗文,典雅优美;“风云……散去,天还是那天,水依然是水”颇富哲理,耐人寻味。

D.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借助“他”的视角集中刻画了老年钓者的形象,从神情、动作、语言等方面刻画出一个淡泊宁静、通达睿智的退休老人形象。

2. “他”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小说中写到“他”举过钓鱼的例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有关“嘻哈”问题,社会的争议突然多了,这有其深层的原因,如“嘻哈”这种独特的亚文化,其实是模仿借鉴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流行的、具有某种反叛特质亚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主要是在青少年之间流行,形成了一种相当小众的文化形态。

这种青少年的小众文化,有着某种反叛的、对成人社会规范批评嘲讽的意味。

这往往是青春期的一种宣泄,也是自成一格的。

它们在文化的边缘存在了很长时间,和主流社会是一种平行的关系,相互没有交集和交流。

他们可能相当不喜欢成人社会的价值观里面那种温和、稳妥的方面,看起来有其与社会主流不完全一致的一面,但其实对社会的冲击有限。

其内容也相当芜杂,有具备积极意义和想象力的一面,当然也有消极和存在问题的一面。

喜欢这种文化的年轻人有着不同群体,这与他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和在现实中按照社会规范的成长并不矛盾。

按正常的方式成长,但也有用这些亚文化寄托自己青春的某种情绪,这种文化常常是被主流社会忽略的。

就在如城市的一些偏于前卫的小酒吧或网络一隅生存,只是和社会相安无事。

如今,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主流社会用一种相对主流的选秀方式,把这些原来在边缘的文化整合进主流文化。

这种对亚文化的挪用其实是相当稳妥的,力图将其积极和正面化。

这也是大众文化不断寻求新增长点的努力,受到了青少年群体更广泛的欢迎。

这种亚文化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变身为一种主流的文化形态,从原来和主流大众文化平行不相干,变成相互有交集,甚至被吸纳。

对任何艺术表现中的社会价值观的积极要求,是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而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和社会主流并不完全一样的想法,还需要更多认知和引导,因为这也是成长中现实存在的。

一些青年在成长的某个阶段,确实容易接受这些东西,但其实并不影响他们对于主流社会的认同,对于多数人而言并不是喜欢“嘻哈”就会拒绝主流的文化。

同时,往往过了这一年龄段,他们大多会进入主流社会,留在边缘的很少了。

这就像“出水痘”,其实是
经过这一段就有免疫力了。

社会和这些歌手或他们的拥趸并非对抗关系,社会一方面要对存在的问题有其要求,让正面价值观有更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能对于这些亚文化的存在有清楚的认知,同时保持相对柔性的引导。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年轻人能够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健康成长。

(摘自《环球时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嘻哈”是流行于青少年之间的,具有某种反叛特质的,有对成人社会规范批评嘲讽意味的,相当小众的文化形态。

B.“嘻哈”群体可能相当不喜欢成人社会的价值观里面那种温和、稳妥的方面,有与社会主流完全不一致的一面。

C.不同群体的年轻人都喜欢这种“嘻哈”文化,这与他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和在现实中按照社会规范的成长并不矛盾。

D.“嘻哈”这种亚文化有和主流文化相悖的一面,后来经过主流文化的整合,变得和主流文化相互有交集,甚至被吸纳。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社会上对“嘻哈”现象的争议谈起,阐述了有关“嘻哈”的文化特征。

B.文章在谈到“嘻哈”这种文化与主流社会的关系时,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阐述。

C.文章集中笔墨具体阐述了一些青年容易接受“嘻哈”文化,并不拒绝主流文化的原因。

D.文章先阐述了“嘻哈”文化的特征,接着逐层分析,最后表明社会对它的认知。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说“嘻哈”文化有其消极和存在问题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其有存在价值的一面。

B.如果主流社会能把“嘻哈”文化整合进主流文化,那么,“嘻哈”文化就可能积极和正面化。

C.青少年虽易接受“嘻哈”文化,但并不拒绝主流文化,因为“嘻哈”文化并不影响他们对于主流社会的认同。

D.社会对于“嘻哈”这些亚文化的存在应有清楚的认知,不能刚性地抵制,要保持相对柔性的引导。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23日,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云上大会正式上线开幕。

截至23日22点,超过580万人次“涌入”会场,云逛展、VR逛书店买书、体验5G富媒书、看大咖直播……作为数字阅读领域具有年度“风向标”意义的国家级年度行业盛会,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携手中国移动咪咕数媒在5G+领域探索先行,创新拓展阅读方式,大力推动全民E阅读。

内容丰富、体验新奇的云上数字阅读大会,在为全民提供了如临现场参会的体验之
外,也让行业看到了市场消费的新趋势。

自2015年起,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已成功举办了五届。

2019年,大会首次设置5G智能展区、5G+阅读展台,并融合5G直播技术,为参会嘉宾和广大用户展示5G+阅读、5G 边缘计算、5G数字家庭等5G核心能力,为参会者带来沉浸式的5G体验。

2020年,在5G按下“加速键”后,主办方不仅将大会活动搬到云端,其中5G的体验也覆盖了更多内容板块,提供了更丰富的玩法,包括云上VR书店、云博物馆、5G体验馆等。

其中,由移动云VR提供技术支持的咪咕中信云上VR书店,突破了线下书店物理空间限制,360°实景还原线下场景,打造了风格多元的虚拟书店空间。

参会者可在云端实景“漫游”,随时停留在感兴趣的区域,点击翻阅图书,通过VR导购选书一键下单。

更融合了3D动画、视频音频、环绕图文等多种富媒体形式,让传统的纸书从平面变得立体,大大丰富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大会发布了《2019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整体规模达288.8亿,用户总量达到4.7亿,人均电子书年接触率近15本。

稳步增长的市场中,90后用户占比达55.6%,年轻化趋势明显,其中18-25岁的大学生付费意愿最为强烈。

白皮书指出,技术创新方面,除传统渠道外,数字阅读借助直播、短视频、社群讨论等多种新兴流量平台乃至跨界形式进行营销,使优质内容的传播拥有了更加多样的选择。

有声书、AR/VR阅读、智能耳机、音箱、电子阅读器等技术、硬件的推陈出新,让万物皆可为读书媒介,全场景阅读已经成为趋势。

图一图二
“随着5G+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将是数字阅读行业的必然趋势。

“咪咕数媒”相关负责人认为,依托5G特性,更多细分及垂直的阅读领域得以萌发、进步。

可以预见,作为国家大力推动的新文化消费产业之一,数字阅读行业将在5G提速之下迎来更多新机遇。

中国移动咪咕数媒是5G+数字阅读的先行者,旗下咪咕阅读平台已汇聚了超60万册精品正版内容,全场景月活用户数超7000万。

近年来,咪咕数媒持续发力数字阅读领域的内容生产与聚合,推动信息消费在整个数字阅读产业的扩展。

依托中国移动先进的5G技术,咪咕数媒聚焦智能语音、VR、AR阅读、超高清无损音质、情境智能TTS等板块,推出了包括5G富媒书、至臻听书、至境听书以及5G融媒体手机报等产品及服务,全方位打造沉浸阅读体验,深耕数字化服务的价值。

(摘编白《新基建提速之下5G+ 如何改变数字阅读行业》,中国青年网2020.4.27)材料二:
5G+阅读,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读者可以线上逛全景图书馆,赏镇馆之宝,看馆藏图书……这些5G 赋予图书馆的想象力,将在不久后成为现实。

8月6日,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华为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推进5G时代新阅读。

不久后,国家图书馆将设立5G新阅读体验中心。

“身临其境、浸在眼前”,在中图集团的“5G新阅读体验区”,工作人员演示了未来的5G新阅读场景:使用手机应用就可以全景进入国家典籍博物馆参观“甲骨文记忆展”;可以线上360°全景“走进”红楼公共藏书
楼,从书架上点开一本《陆游诗选》即可阅读电子版;置身多面屏环绕的全景空间,刘慈欣的科幻漫画书变成动画,可以读、可以看、可以听。

5G+阅读,打破了空间和媒介的界限,延伸了知识获取的途径,更新了人们的阅读体验。

据介绍,中图公司和国家图书馆将在5G新阅读、知识服务、中国学研究、数字资源战略保存、按需印刷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利用新技术驱动新阅读、建立多元复合型的知识空间,提供智慧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形成新合力。

国家图书馆一方面广泛联合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推动文献信息资源的全网集成共享;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各类互联网知识信息服务机构合作,不断完善多元参与的国家文献信息立体化保障体系,更好实现高质量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的全域覆盖与全民共享。

当前,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快速孕育兴起,以数字化知识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知识信息服务的供需环境急剧变化。

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或是数字文化产业,在新技术环境下都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打造基于5G、全景视频、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国家图书馆一直积极探索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

(摘编自陈雪《5G新阅读体验中心将落地国家图书馆》,《光明日报》2020.8.9)
7. 下列对5G新阅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云上数字阅读大会,让传统纸质书从平面变成立体,丰富了用户阅读体验,使全场景阅读成为一种趋势。

B.5G+技术的成熟与应用,让沉浸式阅读体验成为现实,也使更多细分及垂直的阅读领域得以萌发与进步。

C. 中国数字阅读大会连续五届携手咪咕数媒在5G+领域探索先行,创新拓展阅读方式,大力推动了全民E 阅读。

D.5G新阅读打破了空间和媒介的界限,延伸了知识获取的途径,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9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4.7亿,近六成用户是90后,全国人均电子书接触率近15本/年。

B. 据统计,2016—2019全国数字阅读规模及增长率均逐年攀升,在稳步增长市场中年轻化趋势很明显。

C. 咪咕数媒已经推出了包括5G富媒书及5G融媒体手机报等产品及服务,正全方位打造沉浸阅读体验。

D. 国家图书馆与多家公司合作,共同推进5G时代新阅读,不久将在国家图书馆设立5G新阅读体验中心。

9.5G新阅读与疫情防控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等相关知识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也。

绾生聪惠,年四岁,处群从之中,敏识过人。

及长,好学不倦,博通
经史,尤工文辞,藻思清赡。

早孤家贫,养母以孝闻,甘旨或阕,忧见于色。

亲友讽令干禄,举进士。

天宝十三年,玄宗御勤政楼,试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

军谋出众等举人,命有司供食,既幕而罢。

取辞藻宏丽外,别试诗赋各一首。

制举试诗赋,自此始也。

时登科者三人,绾为之首,超授右拾遗。

天宝末,安禄山反,肃宗即位于灵武。

馆自贼中冒难,披榛求食,以赴行在。

时朝廷方急贤,及绾至,众心咸悦,拜起居舍人、知制诰。

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

故事,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公廨杂料,归阁老者五之四。

绾以为品秩同列,给受宜均,悉平分之,甚为时论归美。

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

会鱼朝恩死,载以朝恩尝判国子监事,尘污太学,宜得名儒,以清其秩,乃奏为国子祭酒,实欲以散地处之。

载贪冒日甚,天下清议,亦归于绾,上深知之,以载久在枢衡,未即罢遣。

是年三月,载伏诛,上乃拜绾中书侍郎。

绾久积公辅之望,及诏出,朝野相贺。

绾累表恳让,上属意稍重,绾不敢辞。

绾有宿痼疾,居职旬日,中风,优诏令就中书省摄养,每引见延英殿,特许扶入。

时厘革旧弊,唯绾是瞻,恩遇莫二。

绾累抗疏辞位,频诏敦勉不许。

及绾疾亟,上日发中使就第存问,尚书御医,旦夕在侧,上闻其有间,喜见容色。

数日而薨,中使在门,驰奏于上,代宗震悼久之,辍朝三日。

绾俭薄自乐,未尝留意家产,口不问生计,累任清要,无宅一区,所得俸禄,随月分给亲故。

(选自《旧唐书·杨绾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
B. 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
C. 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
D时元载秉政/公卿多附之/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载以绾雅望素高/外示尊重/心实疏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赋,古代一种文体,也可指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中指的是后者。

B. 制举,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亦称“制科”。

C. 公辅,指三公及辅相,均为天子的辅佐大臣。

D. 旬日,常指十日。

古人将一个月分成上、中、下三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绾学问广博,考中进土。

杨绾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博通经史,特别擅长文辞,文思清丽高远。

奉养母亲以孝闻名,不顾亲友的反对,考中了进士。

B. 杨绾忠心耿耿,受到任用。

天宝末年,安禄山反叛,杨绾自叛贼那里冒险逃出。

沿途乞讨赶赴皇帝驻扎之地,被任命为起居舍人、知制诰。

C. 杨绾备受恩宠,无人能比。

杨绾任职中书侍郎才十天,中风,皇上让他到中书省调养,并允许杨绾由人
搀扶进宫;当时改革旧弊,全都由杨缩决定,恩宠礼遇无人能比。

D. 杨绾不营家产,接济亲故。

杨绾生活俭朴,从不留心经营家户,虽然常常担任显贵要职,但是没有一处住宅,所得的俸绿,按月分给亲戚故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载以朝恩尝判国子监事,尘污太学,宜得名儒,以清其秩。

(2)及绾疾亟,上日发中使就第存问,尚书御医,旦夕在侧。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虞美人
秦观①
碧桃②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②碧桃,又名千叶桃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诗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惋惜和无奈之情。

D.本诗为一首咏物诗,仕途不顺的诗人以碧桃自喻,从中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14.“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了六国先辈开辟事业的艰辛。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桑叶之润泽,喻指女子年轻貌美。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皇的奢靡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连一丝一毫都要掠夺,却从来不加珍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众所周知,“快餐文化”当下盛行,而创作实为不易。

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然后回答问题。

(1)请为漫画拟写一个标题。

(8字以内)
(2)请就漫画的构思谈谈你的看法。

(90字以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的图一、图二分别是四川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徽标,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角度解说两个徽标的相同点。

要求:字数不超过90。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桥是沟通与连接的纽带。

生活中,有有形的桥,如雄跨云贵两省的北盘江大桥,联通两岸三地的港珠澳大桥;有无形的桥,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之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之桥。

桥,能使人到达彼岸,使人成功;桥,能推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桥,能促进文化交流,世界和谐;桥,能增进相互理解,彼此认同……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观点和认识。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B项,对原因的分析不够准确,更因为“他”退休了,“现在不再需要他忙碌”了。

另外,“白天湖边风光与晚上有什么不同”理解也较片面。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鉴赏能力。

这道题要求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阅读全文,找到描写“他”的语句或段落,根据“他”的言行提取或分析其心理变化。

要分点回答,每一个答案点都要先准确答出心理变化,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种心情的表现或原因。

本题,“太阳很耀眼。

阳光无私覆盖大地”“他现在不踏实。

心悬着,怎么也放不下。

他到处瞅瞅,像做贼”“他害怕遇到人,担心人家和他打招呼。

如果人家问,出来转转吗?他不知道怎么回答”概括为:忐忑不安。

他看见太阳很耀眼,心里不踏实,心悬着,放不下来,甚至害怕遇到人。

“现在不再需要他忙碌,他的心空了”“刚才在木栈道和青砖步行道的交叉口,他的心更空了”“当时他心情正落寞到极点”概括为:空虚落寞。

他走到桥西木栈道和青砖步行道交叉口,心空了,心情也落寞到极点。

“因为钓者,他的心开始安定下来”“他笑笑。

怪不得这会儿心里充实起来,连影子也回归了自我”“他感觉心灵像被春雨涤荡,一切都像新生的,那么亲切”“他点点头,笑着握住钓者的手”概括为:安定愉悦。

他看到钓者时,他的心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