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1-2010年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1-2010年防灾减
灾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1.05.23
•【字号】陕政办发[2001]54号
•【施行日期】2001.05.2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2001--2010年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陕政办发〔2001〕54号2001年5月23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自然灾害是制约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切实搞好防灾减灾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批转〈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国发〔1998〕13号)精神,省政府委托省减灾协会编制了《陕西省2001--2010年防灾减灾规划》,省计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论证和修改。
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陕西省2001--2010年防灾减灾规划自然灾害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为了确保我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确保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统筹规划,精心部署,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构筑安全屏障。
为此,特制订本规划。
一、我省的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工作基本情况
(一)自然灾害概况
我省是多种自然灾害频发而且危害严重的省份。
一是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
水灾和旱灾是我省为害面积最大、灾害损失最重的重大灾害。
一般水旱灾害几乎年年都有,较大灾害三、五年就有一次,而且往往水旱交替,连续致灾。
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120万公顷左右,占总面积的30%;最重年份达到267万公顷,占总面积2/3。
冰雹、大风、霜冻也时有发生,造成危害。
二是地质灾害广为分布,威胁经济社会发展。
广布各地的滑坡灾害,陕南的山地灾害,陕北、渭北的黄土崩塌灾害和煤田采空区的地面塌陷灾害,关中的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等,分布总面积不下15万平方公里。
这些灾害年年都在频繁发生,而且随着降雨的增加而加重。
同时,我省历史上还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有史料记载的6级以上9次地震,8次发生在关中地区;尤其是1556年的华县8级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为世界之最。
三是水土流失剧烈,危害深重。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同各种气象、地质灾害叠加,进一步加重了灾害损失。
全省多年平均年流失泥沙量9.2亿吨,其中黄河流域部分达8亿吨,占到黄河全流域年总输沙量的1/2。
陕北地区现有水库库容已淤积40%。
大量的水土流失极大地降低了土壤肥力,导致耕地质量严重恶化。
陕北水土严重流失区耕地粮食公顷产量普遍不到750公斤,稍遇干旱还要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四是农林草原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种类多、为害重。
90年代以来,每年受害农田100万公顷左右,受害森林草原40万公顷以上,造成农林(草)产品严重减产;遇到大发生年,为害尤烈。
此外,各地森林、草原火灾以及低洼地域的渍涝灾害也时有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五是灾害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
据统计,八十年代以来的二十年间,全省因灾死亡人数达8800多人,年均440多人;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约50亿元,最高年份上百亿元。
一旦发生重大灾害,还将严重影
响甚至打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阻滞其健康发展。
同时,这些类别众多而且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总量还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而日益加重的。
对此决不可等闲视之。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务必对防灾减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切实认真抓好,确保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防灾减灾工作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率领全省人民持续开展防灾减灾斗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建立健全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全省的防灾减灾工作已建立起由各级政府负总责,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组织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搞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2、开展了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一是先后对160多条河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建成堤防5450公里、护岸坝垛1万多座,使164个城镇、389万人、25万公顷耕地和一大批工业、交通设施得到保护;二是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0多万处,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由解放初的20多万公顷增加到134万公顷,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三是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9万平方公里,实际保存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占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7%;四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使全省森林面积发展到5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8.8%,列全国第12位;五是地震灾害预防工作得到加强。
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和已建工程的抗震加固取得进展,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有所提高。
对韩城电厂、骊山、宝鸡等地的危险滑坡进行了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3、注意抓了非工程措施救灾工作。
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有所增强。
加强了各种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提高了灾害监测预报预
警水平。
进行了灾害信息网络建设,确保了灾害信息的及时迅速传递。
注意抓了灾害防救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增强了防灾抗灾工作的预见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4、注意发挥了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抓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新材料,提高了科技含量,增强了减灾效果。
另一方面针对防灾减灾中的重大科技难题,如年度灾情、山地灾害、黄土崩塌、渭河中下游突发性灾害的预测和防治等重点难题,及时选立课题,组织各方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应用科技成果,提高了防灾减灾工作的科技水平。
5、开展了国内国际合作活动。
配合联合国开展减灾十年活动,在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同时,成立了灾害防御社会团体,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社团共同开展防灾减灾的有关工作和交流活动,推进了相互交流与合作,一批工作人员得到培训,一批防灾减灾合作项目得到实施。
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的防灾减灾工作,减轻了灾害的损失,并且为今后进一步搞好防灾减灾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的防灾减灾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
主要是:
1、宣传教育工作比较滞后,关系经济、社会大局和每个人切身安危的防灾减灾工作,尚未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不少干部、群众风险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比较薄弱,警觉性低,责任感差,难以自觉遂行防灾减灾工作任务。
2、工作安排位次偏后。
不少地方仅把防灾减灾工作当作一项应急性任务,在十分紧急时突击抓一下,事过之后就放在一边不再过问,或当作业务部门的事,折转了之,以致防灾减灾工作缺乏总体的长远的安排部署,长期处于临时应急的被动局面。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各类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薄弱。
主要表现是:
设防标准低,配套差,不成体系;工程数量少,质量差,形不成达标的抗灾能力;工程技术标准落后,难以达到预期的防灾减灾效果。
4、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甚至一些常规科技成果也往往迟迟推广不开,以致贻误时机,酿成沉痛后果。
5、经费投入不足,不能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
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予以扭转。
二、十年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宗旨,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坚持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以群防群治为基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动群众,深入宣传教育,依靠科技进步,依法防灾减灾,大力增加投入,采用多种措施,实行综合防治,努力减轻灾害威胁,构筑安全屏障,保障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基本原则
(1)经济建设与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同步进行。
(2)防灾减灾工作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3)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综合防治,提高整体防灾减灾效果。
(4)统一领导,统筹规划,部门明确分工,地方分级负责,建立完善统一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5)突出重点。
集中有限资源,首先着重加强对主要灾害和重点受灾区域的防治。
(6)加快科技进步步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主要目标任务
今后十年内,我省防灾减灾工作总的奋斗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防御和治理措施,使各主要灾种防御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减灾效果明显提高,灾害损失明显下降。
按中等灾害年水平考量,到2005年,在同等灾害情况下,使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比20世纪末下降10%以上,人员伤亡数减少1/3以上。
到2010年,在同等灾害情况下,使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比20世纪末下降30%,人员伤亡数减少50%以上。
各主要灾种的减灾目标分别是:
(1)防御洪水、涝、渍等灾害能力到2005年,使中等以上城市的城防河段和其它重点河段达到国家规范规定设防标准。
到2010年,全省重点河流的所有设防河段和一般河流的重点河段及地域全部达到国家规范规定设防标准。
届时遭遇设防标准暴雨、洪水,原则上不致灾。
遭遇超标准暴雨、洪水,做到防御有对策,应急有方案,力争不发生人员死亡事故,并尽可以把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
(2)到2010年全省有一半耕地(约3000万亩)的抗旱能力达到抗御一般干旱(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连续干旱30天)标准;其中有三分之二(约2000万亩)达到抗御大旱(在作物生长关键时期连续干旱50天)标准。
至2005年时,各类抗旱能力耕地达标比例应分别为2010年任务的70%以上。
(3)大中城市建设工程全部达到国家抗震设防要求,小城镇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地震监测实现数字化、实时化、网络化;初步建立全省地震预报指标体系,提高地震预报和决策支持能力;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物资储备充足,能够迅速运达地震灾区。
(4)今后三年内完成对秦巴山区山地灾害多发区的城乡居民点和各类基础设施是否在灾害危险区进行普查鉴定,对危险区居民和设施制定避险或减灾对策并予以实施。
以后遭遇上述灾害应不再发生人员伤亡,不造成大的损失。
2010年前
将现有滑坡危险区8万居民全部迁到安全区,并抓好陕北渭北黄土崩塌和煤矿采空区塌陷灾害危险区的鉴定和灾害防治,基本消除死人毁物事故。
同时,抓好其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尽可能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5)农林草原病虫鼠害防治工作逐步实现一般发生年不成灾,超常发生年有对策,不造成大的为害。
(6)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完善,运转正常,人工增雨(雪)初显成效。
到2005年,年人工增雨5-10亿吨,人工消雹效果达到50%左右。
到2010年,年人工增雨10-15亿吨,人工消雹效果达80%左右,发生雹灾基本不造成大的为害。
(7)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完备,监测手段完善,交通通信畅通,工作体系健全,扑救队伍训练有素,管理制度严密,基本杜绝人为森林、草原火灾。
对由于不可抗御因素发生的森林、草原火灾亦要早有预案,做到早发现,早扑救,早消灭,不发生大的损失。
(8)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
到2005年使水土流失面积治理度60%以上,到2010年治理度达到90%,年流失泥沙总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三、分区规划布局
我省各地气候和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差异悬殊。
必须针对各地的主要灾害,分别确定减灾重点、减灾目标和规划减灾措施。
(一)陕南秦巴山地区:本区范围包括秦岭、巴山山区的全部地域,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
1、山地灾害是本区的首要灾害,分布范围约5万平方公里。
应用山地灾害综合防治课题成果,对可能发生山地灾害地域所有居民点和建筑设施是否在灾害危险区进行普查鉴定,制定和实施避险减灾对策,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汉江以及嘉陵江、丹江等其它河流沿岸易遭洪水袭击,以城镇防洪为重点,着力抓好以堤防为主的防洪工程建设,逐步达到规范规定设防标准,同时抓好汉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水库防洪调度及流域水文预报体系建设,提高防洪能力,确保防洪安全。
3、秦巴山区天然森林面积较大,是我省主要天然林区,要抓好森林管护、防治病虫害和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森林安全。
4、干旱、水土流失、滑坡、冰雹、农业病虫害等灾害在本区也时有发生,此外,历史上还发生过地震灾害。
要因地制宜地抓好兴水治旱、水土保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防震、防治滑坡及农业病虫害等工作,减轻灾害损失。
(二)关中川道平原区: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这里经济发达,城镇密布,人口密集,是著名的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所在地,又是全省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1、黄河、渭河干流及三门峡库区洪水灾害威胁相当严重,是全省防洪的重点地带,要按照规范规定设防标准,抓好河道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搞好三门峡库区返库移民居住地区的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加强流域大中型水库洪水调度系统、水文监测系统及干流洪水跟踪观测系统建设。
同时在渭、泾、洛三河上游选址建设水库,开发水源,拦蓄迳流,削减洪峰。
另外还要抓好渭河、黄河支流的防洪工程建设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做到遭遇设防水无灾害,发生超标洪水有对策,努力化解洪水灾害威胁。
2、干旱是本区又一重大威胁,必须抓好兴水治旱工程建设,改善城镇供水状况,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建设和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推广节水、旱作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城乡供水和农田抗旱能力。
3、加强工程抗震设防达标建设,全面提高地震监控能力,使西安、渭南、宝
鸡、咸阳、阎良、杨凌等重要城市(镇)达到防御中强地震的能力;遇到大震也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抢救工作,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4、地裂缝、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是本区部分地域的主要地质灾害。
开展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综合减灾研究工作,加强监测预报,实施减灾措施,杜绝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
5、抓好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人工增雨(雪)、消雹工作,增加降水,减少雹害。
6、加强农林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综合防治工作,坚决根除美国白蛾、毒麦等国际检疫性病、虫、草案,并使其它主要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三)陕北、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及风沙区:本区包括我省渭北台塬以北的整个中北部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1、本区是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流失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输黄泥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要突出抓好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的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使陡坡耕地逐步全部退耕还林还草,采用封育、飞播和人工营造林草等措施,加快荒山绿化步伐,抓好现有天然林保护工作,对耕地和沟道按照保持水土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实施工程化改造。
通过十年努力,基本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并使现有的200万亩明沙得到治理。
2、针对干旱缺水这一重大威胁,兴建以水窖集水工程为主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并同节水设施相结合,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积极发展小城水块;推广秸杆、地膜覆盖和其它旱作农业措施,增加农田抗旱能力,做到一般干旱年份农业不明显减,城乡居民不闹水荒。
3、对有洪水威胁的城市和村镇,按规范规定设防标准建设和完善防洪工程,同时搞好库坝群除险加固工作和防洪联合调度,努力做到发生设防洪水不发生灾害。
4、搞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使冰雹灾害损失减少80%以上,使年人工增雨(雪)量达到年降水总量的3%以上。
5、本区还是黄土崩塌灾害和煤矿采空区塌陷灾害的主要发生地。
要分别专门设立课题,开展科技攻关,尽快拿出成果,提出防治对策加在实施,基本消除灾害威胁。
6、抓好滑坡、地震和农、林、草原病虫鼠害的监测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四、建设三项减灾工程
(一)山川秀美工程
按照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重点造林种草,封育保护,绿化荒山,提高林草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用十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将全省大于25度的111.6万公顷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草)。
今后十年内,全省新增森林面积293万公顷,使森林面积达到8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8.8%增长到43%;新增灌木林39万公顷,使含灌木林的林木覆盖率由34.6%增长到50.7%;草场面积达到308.3%万公顷,林草覆盖率由38.2%增长到65.7%;新修基本农田800万亩,建骨干拦泥坝5512座,加上新增的林草措施,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万平方公里,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治理度达到91%。
初步建设适应西部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
其中“十五”期间累计造林237.3万公顷、种草41.3万公顷,退耕还林56万公顷,到2005年,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与林草覆盖率分别达到34%、41%和46%。
新修基本农田400万亩,修建骨干拦泥坝2250座,治理水土流失3.5万平方公里,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3%。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在省级建立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10个地市设立监测总站,在监测任务大的60个重点县设立监测站,各县再下设2--5个监测点,形成上下贯通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加强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生态环境的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动态,针对发现问题,适时采取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安全。
(二)防洪工程
本着以“挡”为主,“挡”、“疏”、“排”、“治”结合的原则,安排实施如下工程项目:
1、江河防洪工程
按照规范规定设防标准要求,计划在黄河、汉江、渭河以及嘉陵江、延河、丹江、金陵河、千河、石头河、泾河、月河、南洛河沿线新修堤防529km,改建和加高加固堤防1048km,新修护岸44.7km,加固改建护岸29.2Km,新建坝垛4598座。
各地其它河流凡有防洪任务的河段也应根据规范规定要求,确定设防标准,建设相应的堤防工程。
江河防洪工程中有336公里新建堤防、449.8公里加高加固堤防为临江傍河的69座城市和县城的防洪工程,要重点安排,加快建设进度。
2、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我省需要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376座〔其中大(二)型5座,中型49座、小型322座〕。
计划2005年前完成羊毛湾、冯家山、石头河、石门4座大型水库和42座位置重要的中小型病险库的除险加固工作;2010年前再完成王瑶水库及329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三)兴水治旱工程
以水源工程为龙头,实行大中小并举,蓄、集、引、堤、节相结合,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水保证率,增强农业抗旱能力。
计划到2010年,使全省有效灌
溉面积达到153.3万公顷,灌溉用水中蓄水量占到灌溉水总量的39%。
其分类建设项目为:
(1)完成东雷二期抽黄、定边供水工程、宝鸡峡渠道加闸工程、黑河水库、三原西郊水库、酉河卡房水库和大型灌区更新改造等水源重点建设项目,新建东庄水库等19处水源工程,增加水库容积29.5亿立方米,可增加年供水量25亿立方米,可扩大灌溉面积30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7.6万公顷。
(2)兴建南塘北窖关中为主的小型水利项目,包括塘坝2万座、水窖50万眼、机井2.2万眼和抽水站等小型水利工程,解决10.7万公顷农田灌溉和120万人饮水困难。
(3)组建和装备104个县区抗旱服务队,年增加临时抗旱灌溉能力26.7万公顷。
(4)在46个节水示范县,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7万公顷,到2010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50万公顷。
(5)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相结合,重点推广秸杆、地膜覆盖及化学、生化抗旱新技术,这些技术的覆盖率到2010年达到80%以上。
同时抓好抗旱品种、旱作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业节水效果。
五、建立和完善六大减灾体系
(一)防震减灾体系
1、建设和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子体系
完成全省地震监测台网的数字化改造,加大关中地区地震观测台网密度,提高地震定位精度;建立汉中、榆林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建立全省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流动测震台网,提高我省地震的监测能力和速报能力。
优化全省地震前兆台网布局,增加台网密度,实现前兆观测台网数字化、现代
化改造。
加强地市、县区地震短临前兆台网建设,完善重力、活断层观测、地壳形变监测等地震中长期前兆监测台网建设。
建设全省强震观测台网,推进相应的破坏性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全省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及相应的数据库。
建设省地震局域网络中心及与之配套的测震台网中心、前兆台网中心、强震台网中心、GPS网络中心和相应的信息数据库。
建立完善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应急指挥技术系统。
建立完善地震预报辅助决策系统和相应的地震监测分析处理系统、前兆异常管理分析系统及网络化会商系统。
2、强化震灾预防工作子体系
(1)开展大中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及新建城镇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抗震设防依据。
(2)建立地震执法队伍,依法加强管理。
按照国家要求,加强对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确保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组织开展已建工程的震害预测和抗震性能鉴定,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逐步拆迁、改造和加固,使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抗震设防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加强对农村抗震设防工作的指导,尤其是要对现有的中小学校舍及医院等公用设施强制抗震设防,限期达标。
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加快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地区民房推广应用抗震技术的进度。
(3)组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
在省级和大中城市级分别建立防震应急指挥中心,并建设和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系统,确保指挥支持服务工作需要。
3、建立紧急救援工作子体系。
做到震后震区各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立即启动,10分钟内进入应急工作状况,达到依据已定预案实施地震应急指挥和抢险救援工作的要求;在大中城市及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立震情和灾情速报工作系统、震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