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写作》教师用书: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材一
【画面描述】这是一幅题为“绿色家园”的招贴画,在一片树叶的中间有一个地球,整个图似只眼睛.
【寓意点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爱护绿色家园(人类的生存环境).或“关注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家园.”
素材二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王亚平这话尚在我们耳畔回荡,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于2013年6月20日上午成功举行,持续45分钟,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展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

“太空授课”不仅激发了民众对太空的向往,更让大家了解航天、热爱航天、支持航天。

从嫦娥奔月,到孙悟空大闹天宫,到爆竹上天,到火箭升空,中华民族延续着一个伟大的飞天梦、中国梦.正是一个个科学火花的迸
发,一代代航天人开拓进取,才圆了国人千年的“飞天梦”,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空授课通过现场讲解,展示了太空自行车、如何收复漂浮的水、老师学生的“天地对话”.这一系列的太空现场授课,让人真实地感受了太空景象,掌握了一手的太空资料,丰富了公众科学知识的宝库,更种植下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中国梦"。

【媒体评论】“太空授课"只是王亚平走出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步。

《2012》中曾有救助世界的“诺亚方舟”是中国制造的,随着中国航天的不断进步,相信中国一定能制造出遨游太空的“诺亚方舟”,向世人、外星人展示不一样的中国。

——中国新闻网【速用示范】
话题一:中国梦,我的梦.梦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给我们指明方向。

当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都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聚成一个强大的中国梦。

为追求梦想而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话题二:科学的魅力。

让科学的魅力感染更多的人,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实现,都会拓宽、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拓展人类的思维与活动半径,为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能.
[走进现场]
阅读文本中《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的片断,回答问题.
1.这两个片断语言特色各有不同,请分别用一句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荷塘月色》选段的语言,可以用“清丽、轻盈、柔婉、阴柔、缠绵、珠圆玉润、如诗如画、如梦似幻、如忧郁的少妇"等词句概括;《拿来主义》选段的语言,可以用“机智、形象、犀利、峻洁、精练、幽默、尖锐、一针见血、如匕首似投枪、如幽默尖锐的文人"等词句概括。

2.请比较分析这两个片断的语言,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锤炼语言的?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使语言变粗为精、变陋
为妍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两个片段,主要可以从推敲字词、活用句式、巧用修辞等方面来领略其情感美、思想美。

《荷塘月色》选段活用“泻"“浮”“洗”“笼"等动词,静态动写,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情景;“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等叠词的运用,不仅描写形象传神,而且读来别具听觉之美;比喻、拟人、博喻、通感等手法,依次写了月下荷塘中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突出了它们的繁盛茂密、洁白袅娜、幽微清雅和饱含深情;朗照与淡月对比,酣眠和小睡对比,则突出了朦胧的梦幻般的美。

《拿来主义》选段用“徘徊”、“勃然大怒”、“欣欣然的蹩进"等词从反面写人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运用“抛”、“摔”、“送”、“背”等词写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中精华和糟粕的做法,用词形象生动;“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他占有,挑选”等对偶句和排比句的运用,既配合着写全盘接受、全面抛弃、批判继承三种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又给人文气贯通、势如破竹之感。

3.请结合这两个片段,谈谈你对语言与情感、思想的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荷塘月色》因情生文,情景交融;《拿来主义》是作者先有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科学认识,才生成《拿来主义》这篇思想深刻、幽默机智的杂文。

通过这两个片段的比较,我们应该
正确理解作品的语言和情感、思想的关系:情感、思想是统帅、灵魂,语言是载体;两者密不可分,伴生共存,没有无情感、无思想的语言,也没有无语言的情感、思想。

[活动体验]
一、推敲词语
使文章有文采,必须精心遣词造句.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等,尤其有推敲选择的必要。

推敲词语要力争用词精当,鲜明生动,富于变化。

1.阅读文本中的《诗话总龟》、《咬文嚼字》两篇短文,想一想,它们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诗话总龟》记述的“推敲”故事中,“推”、“敲”二字各胜擅场:“推"字写门扉虚掩,正突出隐逸者闲适的情怀;“敲”字以动衬静,更扣合诗题《题李凝幽居》的“幽"字.用“推"用“敲”并不太重要,关键是启示我们:推敲锤炼劳力劳心,需要殚精竭虑甚至呕心沥血才行。

《咬文嚼字》记述的故事中,郭沫若经人提醒改事实判断的“是”为情感判断的“这",一字之改,境界大异。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字句的推敲锤炼的确有助于思想和情感的提升。

这两个故事,都涉及了对某个文字的推敲锤炼,其实,对文章的句、段、篇又何尝不该如此。

2.下面一组句子中,有很多词语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推敲锤炼的。

请你把其中形象生动的词语圈出来,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精妙之处。

(1)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鲁迅《祝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消尽”一词把无形的悲哀有形化,颇为精当;“仿佛是木刻似的"这一比喻,揭示了鲁迅小说形象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而这一特征是构成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的重要因素;“间或一轮”则传神地表明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

(2)“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
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近窗来,助我凄凉.
——梁实秋《雅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山头吐月”的“吐”字具有自然人化的效果;“红盘乍涌"的“乍”字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一刹那的瞬间感;“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的“筛洒"二字体物细腻。

以上诸字,都可见作者文字推敲之功.不过,“月光仍然逼近窗来,助我凄凉"中的“逼”字更见功力。

“逼”字是作者心境在外物上的投射,写出了怅惘凄凉之情对作者的压迫感。

(3)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

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点破”有“点缀”的意味,是使“风景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像“打破”那样是对“风景的内容”的整个破坏;再者“点破”与“打破”相比,“点破”与全文诗意化的意境更为熨帖.
3.“异常语言",是打破一般语法规律的诗化语言、美学语言,它往往对生活语言、散文语言作省略跳跃或错位变形,呈现出语言弹性的态势和创新的特点。

下面是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语句,它们不符合一般的语言习惯。

请把其中的诗化语言画出来,想一想,它们在文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它们自身又有什么特点?
(1)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史铁生《我与地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浮夸”修饰“琉璃",用“炫耀”修饰“朱红",突出400年前地坛建筑的富丽奢华;和“剥蚀"、“淡褪”相搭配,并用“自在坦荡"补充说明“茂盛",则写出了岁月流逝后地坛公园荒颓的景象.从富丽奢华到荒颓不堪,表现了古园的沧桑变化.
(2)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

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阿城《棋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句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化地写出了王一生的精神状态和生命状态:集中、持续、有感染力、有力度强度。

(3)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来了黄昏”.原句运用拟人修辞格,造语新奇而又符合生活逻辑:黄昏似乎如极远处姗姗而来之一人,未见全人而先睹其发。

二、活用句式
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各不相同。

要善于根据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不同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或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交错运用,或整句、散句适当搭配,或长句、短句错落有致,等等。

1.阅读徐志摩的短文《我所知道的康桥》,把文中的疑问句、感叹句都改为陈述句,把它和原文比较,看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同句式表达的语气和效果不同:一般否定句、肯定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语气是逐渐加重;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疑问句比祈使句语气委婉,感叹句比陈述句感情强烈。

《我所知道的康桥》选段中,“那不可信的玲珑的方庭,谁说这不是圣克莱亚的化身,那一块石上不闪耀着她当年圣洁的精神?”改为陈述句为“那不可信的玲珑的方庭,谁都说这是圣克莱亚的化身,那一块石上都闪耀着她当年圣洁的精神”。

相比而言,前者是反问句,而后者是一般肯定句,前者比后者语气强,更能表现作者对母校的爱恋之情。

“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断桥不是?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改为陈述句为“你一定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断桥,你一定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你再反省你的心境,一定没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

相比之下,前者显得柔和缠绵,充满了回忆性散文所具有的温馨感;后者显得直截了当,缺少了应有的韵味。

“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改为陈述句为“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前者是感叹句,后者是陈述句,前者比后者语气强,
2.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

好的语言要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的美感。

诵读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两段短文,根据你诵读的体验说说短文整句和散句结合、长句和短句交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祖国山川颂》选段中,作者以赞美和歌颂为旨归,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了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

这几段文字,以
章有灵动之致而无板滞之弊。

《听听那冷雨》选段中,“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效果;“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长句一气呵成,仿佛如歌的行板。

长句和短句交错运用,诵之于口,悦之于耳,充满了汉语无穷的魅力.
三、巧用修辞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喻句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变干瘪为丰满,变直露为含蓄;排比句、对偶句能增强文势,突出韵律;设问句能延展文路,反问句则发人深思……
请阅读文本中学生的三篇精短美文《两滴水》、《上楼》、《眼镜》,想一想,文中画线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它们在表情达意、结构文章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两滴水》一文深于取象,颇有思致。

其中“像河边裸着的孩子,翘着白亮的屁股,在河边站了一排,嘻嘻哈哈笑着,嚷着‘一、二、三’,看谁先跳下去”一节,宕开一笔,尤为神来之笔.这一节运用贴切新颖的比拟手法,写出了水滴的白亮明净、活泼灵动。

《上楼》中“永远忘不了小孩漠然的表情和那张幸福的苍老的脸"句,采用对比手法,把懵懂幼儿不能深入理解老人深切的爱的漠然表情,和老人尽管爱意不被感知但仍感无比幸福的苍老的脸并列放置在一起,含蓄而鲜明地突出了老人的爱。

全文以此收尾,余味深长。

《眼镜》中“戴上眼镜”“摘下眼镜”的动作,是刚配上眼镜者的常见动作。

因此,这两句在全文反复出现并不显得重复,而是合
镜”所见的,则是换了一种眼光的新的发现--对父母爱的感知、发现。

四、有情趣,有理趣
高中阶段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的语言,应该在原先以生动形象、严密概括为标高的基础上有相对的提升,力求有一定的趣味,比如记叙文的语言能不能写出点情趣?议论文的语言能不能写出点理趣?
1.阅读《现代艺术》一文,从语言角度分析作品是如何写出情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作者通过一连串充满揶揄色彩的比喻渲染和动作描写,来叙写自己眼中、耳中的演唱会:歌声是“仿佛寺庙中喇嘛念经一般”“一个字都听不出”,歌手上场是“拿了话筒在场上来回地走,像头笼中的狮子,表情不慌不忙,很抒情的样子”,伴舞是“长发披肩,不知是男是女,在不停地抽搐着,像中风患者”,作为主角的歌手“并不急着先唱,而是拿了电吉他像猫追着尾巴一般不停地转圈",演唱到最后是“歇斯底里吼了一声,像狼嗥,也有招引同伴的意思在里边”;作者说歌手唱歌是“‘呜啰呜啰'唱着",“文”派的歌手是“咬着话筒,躬着腰独自唱",“武"派的歌手是“不知疲倦地上蹿下跳"……这些幽默风趣的比喻渲染和动作描写,具有浓厚的反讽的意味,读来令人莞尔.
2.《活着》一文,多角度地诠释了“活着”这样一个厚重的话题。

请从语言角度分析文章是如何表达出理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本文以人为核心,表现了不同物种不同的生活状态,这里有艰辛,有收获,有痛苦,也有满足,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有其活着的价值与意义。

作品写到了四种生命,也就是作品的四条线索—-太阳、蚂蚁、桃花和赵莉莉。

作者像一个高明的裁缝,穿针引线将其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太阳俯瞰芸芸众生,出现在小说首尾,使作品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主体部分赵莉莉的生活状态是全文核心,将蚂蚁、桃花与人联系到一起。

这四条线索从不同角度都阐释了一个厚重的话题-—“活着”。

《活着》全篇语言富有个性,太阳的独白富于哲理,赵莉莉母子的对话具有生活情趣。

五、能大气,有灵气
唐代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文章应该“以意为主,以气为辅”.气之为体,因人而异.弘于外者,多率性大气;秀于中者,多机敏灵秀.我们的写作应该洋溢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意气,应该蕴蓄着活泼流转、机敏睿智的灵气.标举大气,倡导灵气,让美好的
情感宣泄张扬,让深邃的思想自由飞翔,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1.阅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一想,为什么作品读后会给人拊膺扼腕、振奋不已的感受?请从语言角度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带有象征意味的跋涉者形象。

从这一强者形象身上,我们能看到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的影子。

旅途中有艰险也有诱惑,面对艰险与诱惑,他也曾犹豫、也曾困惑、也曾畏难,但他以执著的信念战胜了心中的动摇。

作者要表现的不是他如何战胜了自然而是如何战胜了自我。

小说主要从心理的角度来刻画人物,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理的矛盾冲突线—-停下脚步还是继续前进.在跋涉者坚毅的选择中,一个精神强者的形象跃然纸上.文中博大的胸襟和高华的文气浑然交汇,给人拊膺扼腕、振奋不已之感.
2.阅读《慈悲的眼睛》,想一想,为什么说这篇文章充满了灵秀之气?请从语言角度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慈悲的眼睛》采用的是发表议论和抒发情感相结合的写法。

二、三两节运用抒情性的笔调,重点叙写欧洲老太太捍卫和平的事例和特瑞莎修女播撒爱心的事例,表明慈悲同情能铸就和平,能传递温暖。

四至六节运用议论性的笔调,分别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呼唤人道人性的慈悲同情,抨击辱人自炫的“慈悲同情"。

第七节联系当今动荡不安、人心日下的风习,呼吁人们献出慈悲之心。

首尾两节遥相呼应,突出主旨.全文视野开阔,文思细密,既有
条分缕析的特色,又有自由活泼的优点,字里行间流露着慈悲同情的脉脉温情。

二、三、四、七节,反复点到“眼睛”扣合标题,尤见为文之用心。

仅此一点,就足见作者之灵心慧性.
[写作实践]
一、标题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语言的“亮化工程”首先应该从标题做起。

1.阅读下面丰子恺的两幅漫画,说说著名绘画评论文章《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标题好在哪里。

在你的阅读经历中,哪些精彩的文章标题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你的同学交流,并尝试总结一下它们的共同点。

【思路点拨】阅读《阿宝赤膊》和《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两幅漫画,可以知道:丰子恺作画,有时候尽管人物没有眼睛、鼻子,但仍然惟妙惟肖,很有意味,达到了泰戈尔所说的“高度艺术表现的境地”。

《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标题,巧妙地运用了双关手法,机智地指出了丰子恺遗貌取神、传神写照的漫画特色。

这篇文章到现在虽然早已湮没无闻,但文章似贬实褒、富于机
智的标题却成为美谈。

精彩的标题,可以本色素朴,如黄永玉的回忆性散文集《比我老的老头》;当然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使标题增加文采:如引用法(如朱自清的散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回文法(如国共内战时的著名时事评论《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悬念法(如白小易的小小说《客厅里的爆炸》),矛盾法(如鲁迅的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反弹琵琶法(如《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精彩的标题,往往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在形式上也有引人入胜之妙。

2.如果要求阅读下面的材料后以“创新”为话题作文,请拟出三个记叙文或议论文标题,比较一下,哪一个标题最好,并和同学交流。

欧洲篮球锦标赛,保加利亚队与捷克斯洛伐克队相遇。

比赛还剩下8秒钟!保加利亚队以2分优势暂时领先,看来稳操胜券。

然而,这次锦标赛采用的是循环制,保加利亚队必须赢球超过5分才能取胜。

而只剩下8秒钟想赢3分,梦想!这时,保加利亚队教练突然请求暂停.许多人付之一笑,认为大势已去。

暂停结束,比赛继续开始。

突然,场上出现的不可思议的事实把所有人惊呆了:只见保加利亚队拿球队员突然运球向自家篮下跑去,迅速起跳投篮,球应声
入网!裁判宣布双方打成平局,需要加时赛!保加利亚队这创造性的战术,为他们在最后的加时赛中赢得了6分,如愿以偿地出线了.
【思路点拨】参考题目:(1)创新小说;(2)贵在创新;(3)另辟蹊径,创新为高。

二、古人论文有“凤头"之说。

文章开头漂亮,往往有引人入胜之妙。

写作时,你可以开门见山直陈题旨,可以巧设悬念引出下文,可以渲染烘托营造氛围……如果要求阅读下面的材料后以“拒绝遗忘”为话题作文,请自拟标题后拟写两种不同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的开头,比较一下,你最满意哪一种?为什么?
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
一位来自佳木斯的30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反问:“‘甲午’是个啥?"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黄历了,谁还算得清什么‘甲午’?”
从上海来北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

好像是在初中学过的吧?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很有功劳的。


一位在颐和园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

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的就是多赚钱少赔
点。

各摆各的摊,各干各的活,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思路点拨】本题旨在训练学生写文章开头的能力。

训练前,必须正确区分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不同写法。

根据提供的“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的特别采访材料,如果以“拒绝遗忘"为题写成材料作文,那么“拒绝遗忘”的对象必须和材料有关,如“民族的灾难”、“国家的耻辱"等,文体应为议论文;如果以“拒绝遗忘"为话题写成话题作文,那么“拒绝遗忘”的对象可以和材料有关,也可以和材料无关,如“爱"、“尊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等,文体则没有限制。

学生选定文体、确立话题后进行开头的写作,要尽量做到启动快、切口小、吸引人.
三、古人云:“回眸一笑百媚生.”好的结尾,或干净利落戛然而止,或留有空白余味深长,或首尾圆合浑然一体,或陡转发现出人意外……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这篇学生习作没有结尾,揣摩文意,想一想,可以有哪些不同的结尾?从中挑出一种你最满意的,把它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卖鳖的男孩
这是一种微型观赏鳖,它们只比一元硬币大不了多少。

它们背上有着不同的花纹,小白点、灰点……总之,它们都很可爱,无忧无虑地在盆中爬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