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通风与安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通风与安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摘要:根据“煤矿通风与安全”内容多、范围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
等特点,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课堂知识的
延伸与拓展、课程设计和改革教学手段等五个方面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学
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
关键词:煤矿通风与安全;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煤矿通风与安全”是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等专业的专业核心
课程,是矿业工程领域学生完善专业体系、掌握通风理论与技能、匹配矿
井主要生产系统知识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主要介绍煤矿井下空气的质量标
准和风流流动规律,并探索控制风流稳定流动技术措施;同时对煤矿井下
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控制井下瓦斯、火灾、矿尘、水
灾等重大事故的发生进行系统的讲述。
是一门通过学习后可促进在煤炭生
产中彻底改善煤矿井下环境,保证煤矿生产更加安全可靠,采煤工程技术
人员必须掌握的课程,以便为学生今后从事矿井通风及其他行业通风工程
设计、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及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该课程还是连接专业基础课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
学环节的桥梁。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大部分学
生感到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动且茫然。
针对目
前的教学情况,笔者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课堂知识的
延伸与拓展、课程设计和改革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讨。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途径和程序。
从教师的指导作用角度而言,教学方法可谓是对学生认识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方式。
教育科学研究表明:[1]
而教学方法价值又是通过实施者的才能得以实现的。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才能充分发挥、良好课堂效果的保证。
在煤矿通风与安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注入式教学法”根本对立。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最早倡导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我国教育家孔子。
[1,2]在我国现代教育改革中,启发式教育思想已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理论体系,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倡导和应用。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引导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
可见,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学习。
笔者参照启发式教学思想,结合“煤矿通风与安全”这门课程的自身特点,总结出了如何在课堂上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与措施。
为让启发式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的始末,我们采用了如下具体做法。
(1)启发式备课。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如何采用启发式教
学方法来掌控所讲授的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和教材的情况
了如指掌,才能有针对性做好课件,备好课。
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治学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等。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教师在备课中才能
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做到每一堂课、每一席话都能围绕教学目的要求,恰
到好处地激发疑问,启发诱导,起到促其深思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
出适合学生的最优教学方案。
(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通过建立问题“情境”从而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们进行思考、探索以寻求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讲授新课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是启发;在课堂结束时,留给学
生一些悬念和问题让其实践或讨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例如,在讲授混
合式局部通风内容时,教材上指出抽出式局部通风方法不能使用柔性风筒。
是不是柔性风筒一定就不能在抽出式局部通风方法中使用呢?教师可以在
课堂上提出“如何解决柔性风筒在抽出式局部通风中的使用问题”来启发
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启發式教学可以由课堂中的问答、讲习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老师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发学生联想和思考来实现。
这样就可以不断有效地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升教
学效果。
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教师要注意避免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收缩式”
控制。
这种“收缩式”启发教学,虽有“启”,但学生却很难“发”。
因
为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流向,缩小了思维空间,束缚了思维的活力。
因此,启发式教学法需摈弃“收缩式”思维定向控制,才能实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功能。
[3]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也叫实例教学或者个案教学,“就是以某个部门、某个单位的实际业务项目做实例,结合理论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
[4]由于矿井条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火灾、煤与瓦斯突出、水灾、顶板等事故不断。
因此教师在讲授“煤矿通风与安全”课程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这些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加知识。
在“煤矿通风与安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主要过程是案例分析,而进行案例分析的前提是学生应掌握和具备一定的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
实践证明,由于案例教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故一般应放在课程每章或本门课程的最后教学阶段。
[5]因为此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特别是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使他们充分了解了矿山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安全管理程序。
案例教学的步骤主要有三步。
(1)选择案例。
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一定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根据案例讨论出一般性结论后,必须要有进一步升华空间。
因此所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情景性、概括性和启发性等特点。
例如,在讲授煤层瓦斯突出与瓦斯爆炸时,可以选取2004年在大平煤矿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为案例。
[6]
在布置案例时要对学生有所引导,但不能以教师已有的认识影响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认识,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技巧。
案例布置后学生对案例的阅读会有较大的差别,有的学生能全面把握案例的核心和实质,而有的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引导后才能茅塞顿开,这此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能力有了解并按能力层次将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分组,在进行案例讨论时应从层次较低的组开始讨论并请层次较高的组进行点评。
(2)案例分析与讨论。
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教师应从相关安全法规的基础上提供自己对案例学习方法和一些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案例教学中的分析与讨论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之一。
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及发言,一方面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可独立组织语言表明个人观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参与积极、发言热烈、辩论充分的案例不但使学生全面了解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要点,还能了解到与此案例相似条件情况下不安全因素的辨识、潜在隐患整改方法等。
(3)案例总结。
煤矿通风与安全案例有很强的专业性,在案例总结中,首先要总结归纳出案例所折射出来的一般规律和结论,在此基础上将这些一般性结论衍射到其他方面的案例应用中。
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还不够,还应该挖掘出比较深层次的、较为独特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案例。
例如2004年在大平煤矿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的案例,首先要让学生分析得出瓦斯浓度、高温火源、氧气浓度是发生瓦斯爆炸的必备条件,三者缺一不可的一般性结论。
然后再深入挖掘出其他结论,比如:在一些特殊地质构造的地方,瓦斯含量可能会发生急剧变化,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增加可能会带来瓦斯等级升高,等等。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尽量多指出学生好
的方面,尽可能不直接指出学生的缺点,倾听他们的思路和想法,引导他
们进行正确的分析,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
通过这一教学过程,不但可以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能让他们真正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精选教学内容
“煤矿通风与安全”课程是系统阐述煤矿通风与安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分析讨论煤矿灾害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的专业课程。
该课程教材内
容多、学时少,因此必须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合理
地取舍讲授内容,并且要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所选的教学内容要符
合基础性、必教性、高频性、可拓展性等要求。
[7]
矿井通风与安全工程是最重要的讲课内容,应该分配更多的讲授时间。
在矿井通风部分中,重点应放在空气流动基本理论、矿井通风阻力、矿井
通风动力、通风网络中风量分配与调节及通风设计等方面;在安全工程部
分中,教学重点应放在灾害防治原理和防治技术方面,少讲理论,多讲技
术与应用。
学生毕业以后,在实际工作中,既能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计算
矿井通风阻力和调节风量,又知道如何预防和治理矿井灾害等。
三、课堂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将自己及其他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中,
要注重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该专业的最新研
究进展和动态,做到知识的更新,而不能只是依靠书本的知识照本宣科传
授几年前或十几年前的陈旧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
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理论发展和技术革新,并传授给课堂上的学生。
比
如在讲授风路串并联的时候,在讲清讲透串联风路和并联风路的特性和区
别后,可以举例说明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为何要实行并联的独立通风,不采取独立通风会带来什么样的安全隐患,如果在采掘工作面采用串联风路,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安全措施,等等。
还有在讲瓦斯抽放内容时,除
了将课本上的抽放方法传授给学生以外,还应该根据煤矿瓦斯抽放技术的
发展,对最新的瓦斯抽放方法和技术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加以了解和
掌握。
学生在参加工作以后若碰到类似问题,可以综合考虑更多的瓦斯抽
放方法,择优选取抽放方法,确定抽放方案。
四、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就是学生在结束“煤矿通风与安全”课程的理论学习、相关
的实践活动后进行的最后实战演习,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可以考查学生对
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
通过课程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
会贯通;另一方面,为他们将来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的题
目要实现多样化,不能对班上所有学生选用相同的题目,这样不但可以避
免同学之间互相抄袭,还可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是对矿井通风内容的全面考查,设计内容包括:确定矿井通
风系统、矿井风量计算和风量分配、矿井通风阻力计算、通风设备的选择、矿井通风费用等几大部分。
这样一整套课程设计完成下来,就能完全掌握
矿井通风系统的知识。
学生通过自己亲手设计和计算,会感觉收获很大。
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学生毕业到工作岗位后对矿井通风安全问题的解决就
会变得轻松自如。
五、改革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讲解。
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
有很多优点:师生间可以面对面探讨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调整教学进度,设置教学问题,还可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记笔记和思考的
时间。
但传统的教学手段花费的时间长、效率较低,而且难以直观展现“煤矿通风与安全”课程一些主要设备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目前,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最大的优点是形象、生动、具体且直观。
可以将通风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用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采用多媒体可以明显减少板书时间,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其缺点,就是在对公式的推导上没有传统手段来得直接和透彻,而且还缩短了学生记笔记和思考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理解不完全、学习效率低的结果。
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都各有其优缺点,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笔者在讲授“煤矿通风与安全”课程时,从注重教學方法的选择、注重教学内容、注重课堂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注重课程设计、注重改革教学手段等几大方面入手,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普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基本杜绝了课堂迟到、早退现象,课堂气氛活跃,杜绝了课堂上的瞌睡、不专心听讲等不良现象。
当然,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不同的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只要做好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最终都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