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特征】 一、政治: ⒈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 段,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 出和瓜分世界 。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⒊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 图存的斗争不断。 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三、思想: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维新思想 主张君主立宪。
一、评价近代列强的侵华
1、对西方而言:侵华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 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 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 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之间的相 互关系,各国在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 相互矛盾。
2、对中国而言: 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独立,大 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 落后的根源; 另一方面,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给中国旧制度、旧 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 代化进程。 但要看到列强只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就其主观 动机而言,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 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相对于它对 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来看,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 疑是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的。历史的结论是只有推翻帝国 主义压迫,中国才能富强起来。
【考点解析】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1895年 2、原因: 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 要,制定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3、重大事件: ⑴黄海海战(1894年),爱国将领邓世昌英勇牺牲: ⑵旅顺大屠杀(1894年) ⑶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4、失败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李鸿章的“避战保船” 政策。
二、近代前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原因分析 近代前期的四次反侵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观原 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封建统治腐朽,统治者 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 落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或战或和不定,组织 抵抗不力等); 客观原因是资本主义列强实力的强大;根本原因 在于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三、义和团运动: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 族危机空前严重。 2、1898年义和团运动兴起。 3、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⑴“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但容易让义和团放松 对清政府的警惕; ⑵“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 排外的色彩。 4、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围剿”→“招抚”→“联 合列强绞杀”(目的: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5、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义和团与侵略军进行了殊 死的战斗(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并发起猛烈 进攻)。
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三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史
(从甲午战争到武昌起义前)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选修I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维新思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早期维新思想认为:“欲张国势,……莫要于设议 院。”“能通上下之情,则地有余地,民有余力,闾闾自 饶,盖藏库无虞匮乏矣。”“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 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对以上言论理 解正确的是 ( ) ①主张学习西方议会制度 ②将近代西方制度与中国传 统制度结合 ③提出了制定宪法的要求 ④通过改革政治体制促进社 会经济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马关条约》(1895年)
内 容 危 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 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 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 略中国的野心,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 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 命脉
5、《辛丑条约》(1901年) ⑴内容: ①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 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 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 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②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 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 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 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1、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 问时,引用了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法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日俄战争 D.抗日战争 解析:利用题中“诗人丘逢甲”“去年今日割台湾”等 信息,判断甲午战争日本割台湾。
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评价:是继《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 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 的时代要求。 7、影响: ⑴对中国: ①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③社会上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⑵对列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彻底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④拆: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⑤驻: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的战略要地→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 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⑵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 具(《辛丑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 动”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 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B
2.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 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19世纪60—90年代)的改革移到道 光咸丰年间(19世纪40—60年代),我们的近代化就要 早20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 近代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B.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 C.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6、失败原因 ⑴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⑵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7、性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8、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 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是列强未能把中 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时间:1900年~1901年 2、八国:英、法、美、德、意、日、俄、 奥。 3、目的:(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瓜分中国。 4、暴行:在北京抢劫、烧杀。
三、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第一个高潮, 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 1、原因: 2、企业和企业家: 张謇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著名的民族工业企 业有: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荣 宗敬、荣德生在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 周学熙在河北唐山创办的启新洋灰公司等。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经济、政治、文化): ⑴促进经济结构变化: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出现,促 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⑵阶级结构变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并得到发展,无 产阶级队伍壮大。 ⑶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革命的发展:19世纪六 七十年代,出现早期维新思想,为以后的变法奠定了思想 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独立的政治 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维新运动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