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1模块综合检测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航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观天测地、进行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航天飞机是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三大部分组成的。

由于航天飞机是以发射火箭的方式发射,又以轨道器绕轨道运行的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再以飞机的方式降落的,因此航天飞机不仅需要大型的设施,还需要有4000~5000个工作人员来为其服务;航天飞机进入轨道之前,必须把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抛掉,抛掉的费用约占发射费用的42%,而且,它的发射准备工作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由此可见,要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就必须研制性能更加理想的航天运输工具.
人们从普通的航空飞机那里得到了启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飞机不携带氧化剂,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这样可以大大减轻飞机重量.能不能把航天飞机与航空飞机结合在一起呢?于是一种新的设想即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出现了:它既能在大气层中像航空飞机那样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又能像航天飞机那样在大气层外利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飞行。

空天飞机是一种可以在普通机场水平起降、可以重复太空与地
面之间往返的飞行器.这是一种将航空航天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飞行器。

它能像普通飞机那样从地面起飞,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内飞行,在30~1300千米高空飞行速度可达12~25倍音速,并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航天器。

它可以完全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费用。

据估计,其费用可能降到目前航天飞机的十分之一.
现在,美、英、德、法、日等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研制空天飞机。

英国航空及航天公司与著名的罗依斯—罗尔斯公司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目前已进入包括风洞试验和发动机鉴定在内的概念论证阶段。

按设想,“霍托尔”起飞后靠吸气发动机加速至5倍音速,升至2.6万米高空时,开动火箭发动机,将其推入地球轨道作太空飞行.“霍托尔"的研究费用预计达50亿美元。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航天飞机“不尽如人意”表现的一项是( )
A。

航天飞机需要大型的设施,而且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为其服务。

B.航天飞机的发射准备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C.航天飞机的速度远远低于研制中的空天飞机的速度.
D.航天飞机需要抛掉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从而导致其发射成本和费用高昂。

思路解析C项,原文没有提及航天飞机的速度.
答案C
2下列对空天飞机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天飞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不消耗氧化剂,所以可以轻装上阵。

B.空天飞机可以在普通机场上起降,这就降低了其发射成本。

C.空天飞机可以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并利用吸气发动机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

D.空天飞机可以整体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了费用。

思路解析C项,理解错误。

文中“它既能在大气层中像航空飞机那样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说明“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的条件是“在大气层中"飞行;“吸气发动机”是一种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这个个体使用的发动机,并不能说明所有的空天飞机都使用这种发动机,此外靠“吸气发动机”的“霍托尔”空天飞机上升到2。

6万米高空时还要借助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才能进入地球轨道。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空天飞机可以像普通的航空飞机那样在大气层中利用空气中的氧飞行。

B。

要进入地球轨道作太空飞行,空天飞机需要在2。

6万米的高空开动火箭发动机。

C。

空天飞机跟航天飞机的一个共同点是,在大气层外需要自身携带的氧化剂飞行.
D。

空天飞机目前已进入研发、制造阶段,用它取代航天飞机指日可待。

思路解析D项,原文说的是“目前已进入包括风洞试验和发动机鉴定在内的概念论证阶段”.
答案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

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

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

老黄牛是一头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

它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它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架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

主人斥责它,它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它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它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暮霭落尽,黑夜升满。

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

它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它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

日月做证,鲜嫩的青草做证,金黄的果实做证,还有孩子做证.
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

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

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威武有力。

它干起活儿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

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
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四条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的样子。

”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

兽医一边检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做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

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头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

主人呐,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

”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②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

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

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

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

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沾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
对比。

B.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C.“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表明人类是个冷漠、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这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D。

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一头撞死而战栗。

结尾处主人因少花钱而感受到了老黄牛的好.
思路解析B项,“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的说法错误;C项,“人类是……群体”的说法过于绝对,“创作动因”的说法也于文无据;D项,主人并不是感念老黄牛,只是庆幸自己少花钱.
答案A
5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属于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的作用就是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本题涉及的两处景物描写,分别处于老黄牛断腿前和自杀前。

解答时,联系情节按照上述作用简要分析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①描绘(勾勒)出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象,推动了后面农夫们春耕和老黄牛腿断等情节的发展。

②表现出深夜里整个村子的黑暗和阴森,不仅渲染了不安和恐怖的气氛,还推动了后面主人和屠夫合谋杀牛、老黄牛自尽等情节的发展.
6小说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把它们找出并作简要说明。

(6分)
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的几处伏笔,并简要说明(作用).首先要弄清楚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是什么,结尾处看到老黄牛自杀了,“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表明主人的冷酷无情,因此,就必须在前文围绕冷酷无情去筛选小说对主人的描写。

私的主人对卖力耕田的老黄牛毫不怜惜的冷漠;②“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表现出主人在兽医的建议下盘算杀牛卖钱的残忍心理;③“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从侧面表现出主人雇用屠夫要杀牛卖钱的冷酷。

(必须是表现“主人对老黄牛无情”的伏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帅彦
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

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

两人
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泊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

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

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

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

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
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

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

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

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

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

"“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

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渺,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漂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

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

“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

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
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做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
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位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

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地道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漂泊感和忧患感。

(摘编自帅彦《乱世浮生:1937~1945
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实录》)7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
B。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

C。

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
之感.
E.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思路解析A项,“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说法错,不是全部,原文是“很多人”;B项,“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C项,“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与原文“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对照可知,属无视限定、扩大范围。

答案DE
8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梁实秋)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4分)
思路解析主要手法是“引用”.引用的作用是使文本真实可信,属于侧面描写,在传记中主要起到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答题时先明确所引的话语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答作用。

参考答案①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泊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

②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

③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④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

9作者为什么说梁实秋是那一代最具“中国性”的文人?结合全文,分析其“中国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6分)
思路解析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

主要语句:“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孩子,明天你吃的
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做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位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

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具体表现:①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要葬于高地,遥望故乡。

②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③投效政府,为国做事,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编委会薪俸。

④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位和格调,虽然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地道的中文,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

燕王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喜、太子
..
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诚杀
幸得血食①。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
..
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
..
亡。

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徬徨不能去。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

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
之人。

皇帝,不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
..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

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③家丈人:东家,主人。

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B.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C。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D。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思路解析断句的前提是通读句子,理解其大意,然后根据句中典型的
实词、虚词来断句。

如该句中,“李信”“丹”“燕王”“秦”等都是实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

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称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

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

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思路解析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

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把他留在身边击筑。

思路解析C项,分析错误。

文中说,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技艺。

答案C
13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4分)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6分)
思路解析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所以",表原因;“尤”,特别;“以”,因为。

第(2)句翻译的重点是:“抗礼",对等的礼节。

参考答案(1)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

(2)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他为上宾。

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

参考译文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

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

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

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保存。

"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

秦王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