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丰中学高二语文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和氏璧是楚人卞和付出了两只脚的代价才为人们所熟知的一块美玉.围绕这块玉后来又发生过什么有名的故事呢?我们今天来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了解围绕和氏璧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二、品读鉴赏
1.速读课文,找出容易读错的词语,
参考:易读错的词语有
宦者令缪(miào)贤舍(shè)人、可予不(fǒu)、详(yáng)为予赵城、衣(yì)褐、汤镬(huò)等。

其中有的是因词性发生变化,所以读音也在变化的,比如“衣(yì)
褐”;有的本身就是多音字,如“舍(shè)人”;有的是通假字,如“详(yáng)为予赵城”等。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故事。

明确:全文总共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3.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请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要求每个句子的主语都是蔺相如,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引用课文的关键词语。

参考:蔺相如主张答应秦国的要求,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宁许以负秦曲)→到了秦国,献给秦国和氏璧(奉璧奏秦王)→要回和氏璧,要在柱子上击碎(持璧却立,欲以击柱)→安排从人从小路把璧送回赵国(从径道亡)→要求受烹煮之刑(臣请就汤镬)→出使不受辱,被拜为上大夫。

3。

上述概括没有说到开头的部分.为什么司马迁不直接从和氏璧开始写起,而要写这样的一个开头呢?参考:
①纪传体的文章在开头介绍主要人物的出身国别等基本情况是一般格式,让读者先对人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所以这个介绍是必要的。

②就本文的内容而言,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

开头介绍两人的地位的差别,尤其是强调蔺相如只是一个宦官首领的门客,地位非常低下,为后文写两人的矛盾埋下
伏笔。

另外蔺相如从一个普通的门客到被国君拜为上大夫,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点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完璧归赵的故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故事了,在司马迁的笔下,哪个动作或者语言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原因.
参考: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蔺相如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是深刻而清醒的。

赵王和很多大臣犹豫的时候,蔺相如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送和氏璧到秦国,帮赵王做了决定。

我想起了隆中对的故事,为什么刘备如此器重诸葛亮?是因为他未出山而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事情未发生就可以预测结局.蔺相如也有这样的能耐。

“负”是“使--—-承担”,全句的意思就是“宁愿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蔺相如的这个分析是站在外交的角度来维护赵国的声望,我觉得这可以说明他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

②“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在关键的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说明他艺高人胆大。

不单纯是胆大,说明他对于事情的发展已
经心里有数,他有能力可以使得赵国的利益不受损害。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


这句话说的很好,这个时候蔺相如看出来秦王无意给赵国城市,他有必要把和氏璧再要回来,但是强抢是不行的,所以他很平静地说,玉石上有个小毛病,我来指着给您看.秦王也急于想知道闻名天下的和氏璧有什么缺点,结果就上了蔺相如的当。

说明蔺相如的反应能力是很强的,他非常聪明机敏.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这一句写得很生动,蔺相如的眼神动作如在眼前。

而且也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凶暴的秦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来抢的话,那蔺相如就只能一头撞死在柱子上了,那样的结局是很悲惨的.所以蔺相如这样说是其实是冒了很大的危险的。

那么秦王会不会逼迫蔺相如撞柱呢?应该不会.撞柱就把和氏璧撞坏了,秦王很贪心,不会做出这个选择。

更主要的是如果逼迫蔺相如自尽了,秦王杀赵使者的坏名声立即会在诸侯中远扬,那样在外交上对秦国是很不利的。

蔺相如了解秦王也了解当时的形势,所以他才会持其璧睨柱,不是呈匹夫之勇。

三、探究思考
1。

同学们眼中的蔺相如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参考大
家刚才的分析,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对蔺相如的性格做一下概括。

参考:
①蔺相如以国事为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大义凛然的正气怒发冲冠,勇敢无畏。

如果秦王加以逼迫,蔺相如会璧碎人亡,但是赵国的尊严就可以维护,他是个有胆识有谋略,做事果断的人.
②可以说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智慧的人.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对人物内心的准确把握,恰当好处的语言,大胆周密的安排,都表明了这一点。

2。

看来大家对蔺相如的勇敢和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在“勇敢"和“智慧”两个词语中选择一个词语的话,大家看完璧归赵的故事侧重于哪个呢?
参考:选择“勇敢"。

这个故事里的蔺相如是孤身一人入虎狼之强秦,作者强调他的“勇敢” 要更多一些。

四、结束语
后面的故事又会侧重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完璧归赵”的故事体会了蔺相如的勇敢。

我们知道人物是立体的,人物的性格是复杂丰富的,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二、品读鉴赏
1.阅读后面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

首先研究蔺相如的特点.
参考:
渑池会上相如前进缻,召赵御史书,使秦国不能加胜于赵国,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说明他是个热爱赵国,有胆有识的人.
将相和的故事,显示出他的大度,不欲与廉颇争列,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国家利益至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讨论:蔺相如这里也有做得不大合适的地方。

比如为什么不早点告诉廉颇自己的想法呢?话说透了矛盾不就解决了吗?何必使得两人产生误会呢?结论:如果直接去告诉廉颇自己的想法,没有说服力,廉颇未必会信服,别人把这些话传到廉颇那里,他才会心悦诚服。


2。

.和“完璧归赵”的故事相比较,渑池会的故事表现出他的什么不同特点?
参考:
①就像上节课所分析的那样,前者侧重强调他的勇敢。

而后者突出了他的智慧。

如果一味表现勇敢,给人的印象会和历史上孤身行动的刺客差不多。

“将相和”的故事表明他是一个有风度的政治家.他两次立了大功,政治地位高出廉颇,对自己的“战
友”,他不再像过去对敌人那样强硬,而是一再退避忍让。

蔺相如的了不起不仅在于他的智慧勇敢,还在于他宽广的胸怀。

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利益,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

是真正的大丈夫。

②也可以对蔺相如有完全不同的评价.如有人认为蔺相如的很多举动极具冒险性,但是他的冒险都取得了成功,这个构思太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了。

而现实生活里可能会失败甚至丧命.所以我觉得这个人物很不真实.
明确:敢于大胆怀疑,精神可嘉。

实际上,关于蔺相如的这些故事,在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所有的战国时代的典籍中都没有记录,这一点非常奇怪。

所以很多人也一直在想是不是有很多作者加工的成分在里面.可以说,蔺相如寄予了司马迁的某些理想。

(应鼓励同学们大胆怀疑的思想,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值得表扬。

只要言之有理,应该鼓励大家标新立异。

)3.刚才分析的是蔺相如,我们不该忽视了故事里另外的一个人。

请大家考虑廉颇有什么特点呢?
参考:
①居功自傲,表现了他性格的狭隘。

②性格直率,光明磊落。

③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

敢于认识错误承认错误,甚至比在战场上更需要勇气.大公无私,肝胆照人。

4.上述的概括只注意了“将相和”中的廉颇。

“渑池会”这个故事里廉颇有什么样的表现?表现他什么特点呢?
参考: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有谋略,不是匹夫之勇。

②“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如果只是蔺相如口舌为劳,没有廉颇指挥的军队,赵国早就灭亡了。

一文一武,缺一不可.蔺相如可以在渑池会上挫败秦王,除了自己的机智勇敢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廉颇做后盾。

明确:孔子也说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5.请大家背诵“将相和”故事,注意找出关键的词语。

廉颇宣言→相如避匿→舍人相与谏→相如止之→廉颇谢罪。

记住这几个关键词语,可以很快地背诵课文。

三、探究思考
1.通过大家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课的人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参考:
①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性格。

三个故事分别写蔺相
如的勇、智、德。

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故事是直接表现蔺相如的爱国精神的,而将相和则是暗含爱国思想的。

刚柔结合、明暗结合,多角度地展示蔺相如的风采。

②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廉颇蔺相如二人一刚一柔,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③还有一点就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使得人物性格鲜明。

“璧有瑕,请指示王",很平和的语气,却是压抑着内心的气愤和不满。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分析得有理有据,变现他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果断准确的判断。

④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也有很好的效果.生动细致的细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少年过去了人物动作如在眼前。

2.通过分析,我们熟悉了人物,也熟悉了故事的内容。

邮票上的这个插图所绘的内容和文章所写的内容相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
①课文说“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是“经由,通过"的意思,不画出宾客来不好。

毕竟蔺相如自己来请罪有点突然,有人领着就好多了.插图加上一两个宾客作配角来点缀一下会更好。

②插图也有课文没有写到的内容,有的属于细节描写.比如蔺相如的动作和语言。

我们看图中蔺相如在扶起廉颇,嘴里也许会说:“廉将军请起,以后我们就各释前嫌,一心为赵国。

"为什么司马迁没有写这个内容呢?《史记》的这个特点,可以称作留白的艺术,很多环节不把话说尽。

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3。

你喜欢文中哪个细节描写?说说好在哪里?
参考:
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文臣喝退武将,蔺相如一身是胆.
②“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裸露上身,直率可爱.蔺相如作为一个文臣显然做不出来这样的举动。

4。

在蔺相如和廉颇中,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写一副对联概括他的性格特征。

在班内阅读交流.
参考:
①我说一个赞美蔺相如的,“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胸怀家国堪为表率”。

②我喜欢廉颇,我写的是“叱咤风云保家卫国果是良
将,负荆请罪知错就改真乃豪杰”。

四、结束语
通过同学们的对联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两人的喜爱之情.司马迁对蔺相如有很高的评价,他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赵国有了廉颇和蔺相如,虽处在秦齐两个大国,却相当强盛.正可谓得贤者昌,失贤者亡。

古往今来的很多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附录
找出含有“于”、“其”、“因”、“而"等虚词的句子.分析它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于 1.而君幸于赵王
2。

拜送书于庭
3.故燕王欲结于君
4。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其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

秦王恐其破璧
3.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因 1.相如因持璧却立
2。

不如因而厚遇之
3。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而1。

夫赵强而燕弱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3.城入赵而璧留秦
4.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5.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