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可循环生态功能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区可循环生态功能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陈玉芳
【摘要】探讨了大兴安岭林区可循环生态功能区建设存在的森林资源数量减少、森林结构失调、森林防护效能减弱等问题,提出了树立新的资源使用观念、调整经营布局、实施5大工程、建设5大基地等发展循环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措施。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ecycling ecological function zones in the Daxin-ganling forest area are discussed, such as the forest resources reduction, forest structural imbalance and weakening of the forest protection efficacy, etc. Some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ecycling ecological function zone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establishing a new resource utilization concept, adjusting the operation layout, implementation of five projects and construction of five bases.
【期刊名称】《宁夏农林科技》
【年(卷),期】2014(000)008
【总页数】2页(P22-23)
【关键词】循环;生态功能区;建议
【作者】陈玉芳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环境监测站,黑龙江加格达奇 1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23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持续实施,有效的完善了森林资源保护体系,林业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接续产业初具规模。
但生态环境整体退化、局部恶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森林资源“双下降”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林业生产已经面临“禁止商业性采伐”的严峻形势,并且随着边际效益递减、生产成本增加的逐步显现,生存与发展问题正在面临严峻挑战。
大兴安岭地区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不断调整木材产量,并不断加强植树造林工作的力度,对森林植被进行了恢复,不断培育后备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对“两江”流域进行了治理,筹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占大兴安岭地区国土总面积的12.4%。
同时,不断提升森林防火能力。
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管理规章制度,使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有了恢复性的增长。
嫩江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已通过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批复,批复面积203万hm2,占地区总面积的24.4%,生态功能区建设已驶入快车道。
2.1 森林资源数量减少
大兴安岭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发建设以来,由于未能进行科学合理经营,加上生态环境本身脆弱,森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出来,森林资源可采数量急剧减少,与开发初期相比森林资源发生了重大变化。
活立木总蓄积下降,已由开发初期的7.3亿m3减少到5.1亿m3,减少30%;可采资源锐减,成过熟林蓄积由4.6亿m3减少到1.1亿m3,减少76%,其中商品林中的成过熟林蓄积仅有2 272万m3;林分质量下降,单位面积蓄积量减少,有林地平均蓄积由108 m3/hm2减至75 m3/hm2,减少30.5%。
2.2 森林结构失调
通过对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的13种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发展大兴安岭森林资源有利的结构只有5种。
①林种结构基本调整到位,对科学组织森林经营十分有利;
②优势树种面积结构合理,符合大兴安岭千余年来森林群落演替规律,为有效组织森林经营创造了优越条件;③林分宏观的组成树种结构比较稳定、合理,有利于森林定向培育;④天然更新能力很强,更新树种组成比较理想,是加速森林恢复的物质基础。
⑤野生经济植物丰富,“三剩”量较大,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大量原料。
但对于整体结构而言,明显出现失衡现象。
2.3 森林防护效能减弱
从生态状况分析,森林防护效能正在出现向不良方向发展的趋势。
森林病虫害加剧、气温升高、造成多年冻土融化,并逐年加深。
由于大量砍伐,森林涵养水源能力明显减弱,水土保持能力显著降低。
据2002年卫星遥感普查数据,大兴安岭地区水土流失1.69万km2,占大兴安岭地区总面积的20%,并继续呈现增大趋势。
由
于过量砍伐和森林火灾的影响,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
保护植物种类由原来的9
种增加到21种。
濒危树种樟子松已呈零星分布,面积减少了65%。
3.1 树立新的资源使用观念
转变生产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指按照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地防止生态环境的污染。
据测算,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每年仅纳碳、贮碳、涵养水源等生态方面的价值就高达1 160亿元。
因此必
须真正依法、依纪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坚决清理高能耗的中小型木材加工厂点,尽量减少木材消耗量。
3.2 调整经营布局
发展森林资源,继续按照“南改北促、近造远封”的经营布局,加快推进生态林区建设,对大兴安岭南部地区的低质低效林行改造,对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加大人工促进更新力度,对城镇和城镇周边以及近山区进行造林绿化,对远山区实施封山育林,通过造林、改造、人促、抚育、封育等综合经营措施,实施营林“六大”工程,加
快实现森林资源恢复性增长。
3.3 全面实施“五大工程”,构建保护型生态体系
在实施森林植被恢复、森林后备资源培育、“两江”流域治理、生态移民、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建设五大工程的保障下,坚持走大工程促进生态建设的路子,保护好资源环境,加快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把大兴安岭建设成为区域生态安全的功能区和后备森林资源的战略储备区。
3.3.1 实施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加强林下补植、宜林荒山荒地、火烧迹地和撤并林场场址的人工造林和植被恢复工作,逐步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
此外,要切实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建设。
同时,实施森林资源管理工程,切实加强资源管护和“三总量”管理,全方位加大森林资源监管力度,坚决杜绝法人超采,坚持做到“四严四不”,即严控采伐限额不动摇、严格伐区管理不放松、严打涉林违法犯罪不手软、严肃责任追究不留情。
3.3.2 实施森林质量优化工程提高森林质量,包括提高林地的生物载量,生物多样性,森林的生态功能。
按照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南部以低质低效改造为重点,北部以人工促进更新补植补播为重点。
①在大兴安岭南部采取栽针保阔等低质林改造措施,遏制寒温带针叶林区林缘退缩,北部采取补植补播人工促进更新措施,并对火烧区阔叶树进行改造,提高森林质量;②在商品林区,采取人工改培的措施,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木的生产量和林分的蓄积量,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③在公益林区,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采取人工干预的办法,大力培育多树种复层异龄林,努力提高林地的生物载量,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创造基本的生存条件;④加大优良种质资源的选育力度,努力提高良种壮苗在森林培育领域的比例,充分发挥优良适生树种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基础作用;⑤应用先进的生物工程开发成果,提高林木的抗寒、抗病等抗灾能力,保护森林资源的安全和健康生长。
3.3.3 实施城镇乡村绿化和四旁绿化工程全面提高林区城镇乡村绿化品位,改善林区人民人居环境,促进森林景观、森林文化和森林旅游等森林产业的发展[1-4]。
3.4 加快建设“五大基地”,构建生态主导型经济体系
全力打造林木产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能源转化、生态休闲旅游、绿色食品、对俄经贸合作五大基地,坚持走以大项目带动优势经济大发展的路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大兴安岭建设成黑龙江省生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5-7]。
3.5 推进“三型社会”建设,构建繁荣生态文化体系
在发展生态环保型能源、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塑造生态文化精品的基础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型社会,树立健康的思想、生态的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3.6 建立健全生态功能区政策保障体系
继续加大争取国家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从根本上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资源开发和补偿制度。
由于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长周期长,见效慢,为保证林区的可持续发展,还应继续加大各方面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为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推动力。
积极争取“天然林保护工程”结束后的生态补偿政策。
向上提出完善现行省对地市县考核责任制,对生态功能区采取绿色GDP考核办法,适当增加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权重,建立起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科学评价体系[8]。
3.7 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启动加格达奇区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加快推进甘河流域治理工程和橡胶坝工程,推进漠河县排水项目和地区环境监测中心项目,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
【相关文献】
[1]贾治邦.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J].生态文化,2007,(6):4-7.
[2]曹庭珠,杨朝兴.库区林业发展需求导向研究[J].林业经济,2008(8):52-55.
[3]刘延龙,李艳娟,佟晓静.对加快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体系的探讨[C].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4]白树清.关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0):149-151,154.
[5]王宏伟,马阿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J].中国林副特产,2009(1):101-102.
[6]姜钰,安静.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SWOT分析及管理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240-2242.
[7]李明娟.基于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接续产业发展研究[J].林业经济,2011(4):89-92.
[8]周延.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