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忍冬植株不同部位粉末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期(总第151期) 2017年12月
中国林副特产
ForestBy-Produ旚and Speciality inChina
No.6(TotalNo.l51)
Dec.2017
DOI. : 10.13268/j棶 cnki.fbsic棶 2017.06.007
金银忍冬植株不同部位粉末鉴定
宋文琦棻棳,刘千子1张雪梅1郭鹏1罗志文1刘娟1灣
(1.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1007椈2.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1002)
摘要:采用传统的生药学方法对金银忍冬植株不同部位进行粉末鉴别研究,采用制作粉末临时装片观察金银忍冬叶、枝条、果实的粉末特征。
通过对金银忍冬粉末特性的鉴别,对其进行生药学研究及生药学质量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植株;不同部位;粉末鉴定;金银忍冬
中图分类号:S759.82 文献标识码:斄
Porderldentificationof Eowicera maackii LeafBnmchandFmit
Song Wenqi1.2,ICu Qianci1,Zhang Xuemei1A u o P e n g1,Lu oZ h iw en1,
ICu Juan”
(1. SchoolofLifcM idcinc,Jiamuci Univcrcity,Jiamuci,Hcilongiia15'1007 椈
2.SchoolofLifcM idcineHcilongiiaJiamuci,Jiamuci,Flcik^r^j旉cm ]^5^1C^C^2)
Abstract:Inthis paper,the traditional pharmacognosy nieiiiodwasused tostudy the powder identificationofdifeer- ent partsof Lowicera rnaacfeii (Rupr. ) M axim.,Andthe powdercl:laraclefisficsof gold and silver leaves,branches and truisswereobserved by temporarypreparacionof powder. Throughtl:leidenfificafionofthe cl:laraclefisficsof gold and cilverhoneysuckle powder,it providesscienfific bacisfor iis pharmacognosy research and pharmacognosy quaHty idenfificafion.
Key worrissPlanuDifeerem pans; Powderidenfificafion;Lowiceramaacfeii(Rupr• ) Maxim.
金银忍冬[Lonic^a?miacHi (Rupr. )Maxim.椵又名金银木、王八骨头、胯杷果,为忍冬科忍冬属落叶灌木,多生长在山地林中或林缘棻暎国内忍冬属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方面棽,且 多集中在花的方面,而关于植物的叶、枝条、果实等部位的生药学及其主要成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基 于植物的亲缘关系,金银忍冬与金银花在化学成分及疗效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常将金银忍冬[Lowicern «2aacfcii(Rupr. )M axim.椵与其同属植物金银花(Lowiceraja-_ponica Thunb.)进行比较研究。
金银 花为中国传统中药之一,历史悠久,疗效肯定,应用 广泛,但其药用资源也逐渐出现供不应求情况;而金 银忍冬却绝大部分被浪费,经化学、药理实验与临床观察表明,金银忍冬的疗效与金银花基本相同,金银忍冬除具有传统的提高免疫力、解热、抗炎的药用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保肝、抗肿瘤、降糖等药用功效椲36椵,是一种开发价值较好的中药新资源[7:。
本文对金银忍冬进行系统的生药学鉴别,通过 采集金银忍冬叶、枝条、果实的鉴定,为建立金银忍冬叶的生药学质量评价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金银忍冬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实验所用材料为自采在佳木斯大学校园内引种栽培植物新鲜药材,并经佳木斯大学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刘娟教授鉴定为为忍冬科(CaprifoHaceae)忍 冬属(Lowicera I in n)植物金银忍冬[Lonicera maacfeii (upr.) M axim.:,取其叶、枝条和果实3
收稿日期:2017 —03 —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2016051)资助
作者简介:宋文琉(1986—),佳木斯大学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药学,E-mail:651662777@q ;灣通讯作者:刘娟 (1919一),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药学,E-mail:fiujuan1919@。
28
2017 年宋文琦等:金银忍冬植株不同部位粉末鉴定第6期
①纤维②螺纹导管③网纹导管④草酸钙簇晶⑤石细胞
⑥非腺毛⑦木栓组织⑧薄壁细胞 图棽金银忍冬枝条粉末特征图
2.2. 3金银忍冬果实的粉末特征。
(下转32页)
〜11毺m ,纤维的表面有突起,不平直,有明显的孔 沟。
栅栏组织的断面呈现长多角形或长方形,与上 表皮垂直分布,细胞壁略厚;海绵组织与下表皮链 接。
表皮细胞多角形,细胞上的气孔为长圆形或类 圆形,有3〜6个副卫细胞。
①草酸钙簇晶②螺纹导管③非腺毛④表皮细胞⑤叶肉组织
图1
金银忍冬叶粉末特征图
2.2. 2金银忍冬枝条的粉末特征。
金银忍冬枝条
的干燥粉末为淡黄色,细胞组织中的纤维、导管、石细 胞、非腺毛和木栓组织均呈现出淡黄色或无色。
纤维 为长梭形,两端斜尖或钝圆,直径为11〜1扣m ,细胞 壁厚3.0〜9.4pm ,可见清晰的孔沟,大部分成束状聚 集存在,也有少数单个独立存在。
导管较大,多数破 碎,可见具缘纹孔导管、螺纹导管、网纹导管和梯纹导 管,直径约10〜22毺r n ,其中螺纹导管的分布较多。
非 腺毛的细胞壁有明显的纹孔,并伴明显增厚,直径9. 〜14. 36p m ,壁厚4.4〜6.9毺m ,长50〜320|um 。
石细 胞直径椄.8〜29毺m ,壁厚3.3〜9. l ^m ,不规则形或 方形,有明显孔纹,石细胞的数量少,并散在分布,极 少聚集。
分散存在单个草酸钙簇晶,表皮细胞中有分 布,可与纤维形成晶鞘纤维,大小相差较大,直径一般 在6.9〜30.8毺m ,具有较尖的棱角,类圆形。
从木栓 组织、薄壁细胞的断面和表面观察,可见细胞壁均有 不同程度增厚。
薄壁细胞为长圆形或类圆形,可见清 晰的纹孔。
个部分进行生药学鉴别研究。
1.2实验方法
1.2. 1
金银忍冬形态鉴别。
对金银忍冬原植物的
叶、枝条、花等部位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形态学观 察,记录其生物学特性。
1.2. 2
粉末鉴别。
将金银忍冬叶、枝条、果实干燥
后粉碎,过60孔目筛,备用。
分别取少许粉末样品, 置于干净载玻片上,加1〜2滴水合氯醛,加热透化 后静置放凉,倾斜45°盖上盖玻片,挤压出装片中残 留气泡,拭净残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
2结果与分析
2.1金银忍冬形态观察
金银忍冬高可达3〜6m ,冬芽小,淡黄褐色,呈 卵球型。
展开叶片为纸质,长5〜8 cm ,宽2〜4. 5 cm ,表面暗绿至灰绿色,新叶可见红晕,叶脉表面稍 向下凹,背面向上凸起,侧脉明显;叶片顶端渐尖,基 部阔楔形至圆形,通常为卵状披针形、卵状椭圆形、 矩圆状披针形、倒卵状矩圆形,少数为菱状矩圆形或 圆卵形;叶柄长2〜6m m 。
幼枝灰褐色,中空开叉, 老枝深灰色,被疏毛。
金银忍冬幼枝、两面叶脉上、 叶柄、苞片外面都被短柔毛。
花两性,生于幼枝叶 腋,花期5〜6月,初时白色,后变黄色;总花梗比叶 柄短,长1〜2m m ;苞片与子房等长,约3〜6m m ,通 常为线性或窄条形;花萼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被 腺柔毛;花冠二唇、合瓣,轮生或管状,外被疏毛,基 部密,上唇四裂,边缘具毛,下唇一裂,被毛;五枚雄 蕊,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为条形,花丝长约 7.5m m ,花柱长为1.3c m 左右,柱头头状,雄蕊及花 柱较花冠短。
果实为球形,暗红色,直径5〜6m m , 成熟期为8〜9月。
2.2金银忍冬植株不同部位粉末特征
2.2.1金银忍冬叶的粉末特征。
金银忍冬叶的干 燥粉末呈淡绿色,用显微镜观察粉末状片可见明显 的非腺毛,常呈现出镰刀状的弯曲,基部比较狭窄, 顶端为钝圆形,壁厚为9.5〜12.5p m ,有明显增厚, 宽10.2〜28.55毺m ,多数破碎。
导管以螺纹导管为 主,直径5.2〜18.9p m ,少见单个分散的导管,多数 都成束聚集。
有少量的螺纹导管分布在海绵组织与 栅栏组织之间。
具有类圆形的草酸钙簇晶,直径20 〜45毺m ,棱角多数较钝,在薄壁细胞中分散存在。
在成束的纤维周围整齐分布较小的簇晶,直径在
5
2017 年中国林副特产第6期3.3结果枝更新修剪试验
L■1.V, :' II ■' 1 L> h i
图7不同修剪方式对蓝莓新梢长的影响
图8不同修剪方式对蓝莓单果重、株产的影响
以上结果显示,采用不同修剪方式3个品种蓝莓的新梢长、单果重及株产情况为蕙兰<伯克利<
齐伯瓦,其中以疏除4年生以上老枝条效果为最好。
棿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3个栽培品种蓝莓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修剪方式对蓝莓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树体整形时,矮干修剪利于新梢萌发,植株生长势强,生长旺盛。
(上接29觅)金银忍冬果实的干燥粉末为浅红棕色,呈油性。
石细胞直径60.5〜105毺m,细胞壁厚10〜 26.6p m,圆多角型、类方型或不规则形,淡黄色或无色,」个散在,多成群分布,可见比较明显的孔沟和纹孔。
色素层细胞的腔比较大,长方形或类长方形,呈深红棕色,细胞壁增厚。
色素层细胞常与厚壁细胞结合在一起分布,厚壁细胞层的细胞为锥形。
草酸钙 簇晶数量较多,直径为6.9〜40. l^m,含有大量簇晶,[形或类圆形,有较尖的棱角。
成束分布少量的螺纹导管,直径4.8〜10.8pm。
①厚壁细胞层②草酸钙簇晶③螺纹导管④胚乳细胞⑤石细胞
图3金银忍冬果实粉末特征图
3研究展望
本文明确了金银忍冬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对药
对于设施栽培不埋土越冬宜采用高干整形修剪
方式为佳。
通过整形修剪可以培育良好的树形和合
理的树体结构,改善树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利用
光能,并能使幼树迅速构成树体骨架,及早进入丰产期,保持连年丰产、稳产,延长盛果期年限及经济寿
命5。
树冠形成期整形修剪采用短截-重剪1/2方 式整形方式最佳,幼树形成树冠块,新梢长、结果后
株产随修剪程度增加而增加;而成龄树新梢则会大
量生长,产量增加。
结果枝更新修剪以疏除4年生 以上老枝条效果为最好。
如此每年更新可以增加单
果重和产量,同时应注意预备枝应选健壮充实枝,忌 用纤弱细枝。
弱树、弱枝组要多留预备枝,强树、强 枝组少留。
参 考文献
[1] 梁英海,李亚东.越橘(蓝莓)生产技术[M].长春:吉林科
学技术出版社,2(. 7.
[2] Hossain A B M S,MizutaniF,OngusoJ.Effectsof
summer pruning on maintaining the shape of slender
spindlebushof peach tree graftedonvigorousroosstock
[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Managemient,2004,11(2):55-62.
[3] 王萧洁,邓新文,陈国斌.树体整形修剪的原因和季节
[J].黑龙江林业,
[4] 雷鸣宇.板栗整形修剪效应试验[J].经济林研究,1992,
10(2):77-78.
[5] 张浩志.山茱萸树体整形修剪实用技术[J].安徽林业科
技^^012,38(^3):8;^-84.
、欠...-欠...-欠...-欠...-欠...-欠...-欠...-欠...-欠...-欠...-欠...-欠...-欠...-欠...-欠...-欠...-欠...-欠...-欠...-欠...-欠...-欠...-欠...
用植物金银忍冬的叶、枝条和果实做了较为系统的
生药学研究,详细描述金银忍冬的形态特征。
作者
通过生药学粉末鉴定,观察到了金银忍冬具有明显
的螺纹导管、草酸钙簇晶、石细胞、和木栓组织等结构,本研究对金银忍冬的生药学鉴别及生药学评价
具有很好的研究意义,还可为金银忍冬的性状鉴定、显微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建立金银忍冬
的生药学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005 :142-143.
[2] 聂江力,裴毅书,石聪,李闻宇.金银忍冬叶的生药学研究
[J].时珍国医国药,Km),2(11): 2862.
[3] 王英臣.金银木果实中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J].贵
州农业科学,,012,40(7): 92-93.
[4] 斠!旈1旙旐腿斢斄,AieksunesLM,KlaassenC^).Oie^nloHcaaidac-
iivatesNffSand protects fromlacftaminophenhepatoto:aiaity
viaNff2-dependentandNff2-independent processes.[J].Bi-
c^i^te m^iitsl I3l:tirm tii^)sk^i^y,2^W)9?77(7) :127;^^^82.
[5] OvesndZ,VachiSlkovciA,HorvcUhovciK,旚si.Penaacysii-
ctaiterpenoicaaids:new chemioproteciivecomipounds.Mi-
nireview[J] .Neoplasmaa,2004,51 (5): 327-333.
[6] 谢灵璞.齐墩果酸对高血糖大鼠胰岛素及肝糖原含量的
影响[].中华中医药学刊,20l2,30(7):1669-1670.
[7] 刘向东,王景龙.金银忍冬的生态与栽培[J].特产研究,
1991 ⑷: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