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_体验哲学

合集下载

建立在体验哲学上的认知语言学

建立在体验哲学上的认知语言学

则 :心 智 的体 验 性 、 认 知 的无 意 识 性 、 思 维 的 隐 喻 性 。 在 此 基 础 上 的 认 知
语 言 学是 有别 于形 式语 言 学 的新 兴 学派 。
I 键 词 】认知 语 言 学 ;体 验 哲 学 ; 范 畴 ;象 似 性 ;理 想 认 知 模 型 关
A ss m e En ih la n r a nd o gls e r e sm y f i i ifc l o u e sa he m e n n td fi u tt nd r tnd t a i gs
ofEng ih n w she d i s d e t her ls e a lne u o t i unqu e tr s hi h ssh s a lz d i e f au e ,t st e i a nay e t adlne l ngua e c l a he he i a ge l xi aly nd r eo ial i r e o f cltt e d r h trc l n o d rt a iia er a e s y t c ie if r to n r a i gih o a qur n o ma in i e dngEn ls ne s ap r nd u w p e s a nde s a he e s r t nd t n w
● 3

[] E a s Ha o d Ne s He d i e 2 v n , r l . w a l  ̄An n I u t tdG i [ . o d n Mo r in l sr e ud M]L n o : r s l a e io
& Gi b L d 1 7 . b t 一 9 4 be e Nhomakorabea.  ̄r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的思考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的思考
( )体 验 哲 学 的观 点和 三 条 原 则 二 王寅 (07 2 0 )将 体 验 哲 学 的 观 点 总结 如 下 :( )主 客 观 I
性 和 依 存 性 。 观 存 在 并 非 独 立 于人 的意 识 , 是通 过 人 的 客 而 主观作用被认识, 不能忽视人的因素。 2 体验性和互动性。 () 心 智 与 身 体 不 分 离 , 类 对 于 客观 世 界 的认 识 是 基 于 人 类 实 人
认知语 言学 哲学基础 的思考
赵 光存
( 西师 范大 学 广 外 国语 学院 ,广 西 桂林 51 0 ) 4 6 0
[ 内容提要] 本文将体验哲学 的相关理论和原则进行 了梳理 ,并对体验哲学的一些想法进行 阐述 。本文分为 两部分 :一 、关于体验哲学。阐述体验哲学产生的背景、体验哲学 的观点和原则 ;二 、对体验哲学 的思考 。包括 : 认识世界 由外及 内,由物到人 、由直观到抽象再到直观 ,循环往复和体验哲学 的相对性 。 [ 键 词 ] 客 观 主 义 ;非 客 观 主 义 ;体 验 哲 学 关 [ 图分类号] H 中 0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4 7 (0 1 1 0 70 文 0 87 2 2 1 )0 - 7—2 0
间的关系。因此 ,外部的世 界完全可以通过语言进行描述 , 意 义 完 全 可 以通 过 其 组 成 部 分 的 意义 和 组 合方 式 获 得 。 很 显 然 ,这 样 一 个 “ 以人 为 本 ”的 社 会 ,完 全把 人 的 因 素排除在外 ,显然 是不妥的。人 的心智、人 的意识在认识客 观世界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可以说,客观世界的范畴化、概 念 化 的 过 程 中无 不 体 现 人类 的 智 慧 , 不 烙 上 人类 独 特 的识 无 解 方 式 。 时 候 , 了更 为 直 观 形 象 地 认 识 世 界 , 述 世 界 , 有 为 描 我们不得不采用隐喻、转喻等机制。能指和所指之 间的关系 也绝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可谓 10 个读 者会有 10 0 0 个哈姆雷特 。鉴于此,L k f & Jh sn( 9 7 99 ao o o 18 ,19 )提 n 出 了非客观主义的体验哲学理论。 他们详细论述 了与客观主 义哲学的根本分歧,提 出了截然 相反的观 点,阐明了 3条基 本 原 则 : 心 智 的 体 验性 、认 知 的无 意 识 性 、思 维 的 隐 喻 性 , 构 成 了 认 知 语 言 学 理 论 的 哲 学基 础 。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体验哲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潮,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阐述体验哲学如何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包括其核心观点和理论框架。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体验哲学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应用,包括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语言与身体的关系、语言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

本文还将对体验哲学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深入地理解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以及体验哲学在推动认知语言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认知语言学概述认知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它结合了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认知世界、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

因此,认知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更关注语言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和主观性,认为语言是人类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认知经验的一种反映。

语言中的概念、范畴、隐喻、转喻等都是人类认知经验的产物,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塑造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因此,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不仅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更关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以及语言在人类认知世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认知语言学还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变异性,认为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不同的语言、方言、语域、语体等都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也反映了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策略。

因此,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不仅关注语言的普遍性和共性,也关注语言的特殊性和个性,以及语言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差异和变化。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关注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跨学科领域,它强调语言的体验性、主观性、多样性和变异性,旨在揭示语言在人类认知世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学 的兴 起 也动 摇 了哲 学 家对 精 神 世 界探 索 的信 心 。 许 多大 名鼎 鼎 的哲学 家 ( 如罗素、 维 特根 斯 坦 等 ) 都 认 为形 而上 学 的研 究 完 全 没 有 意 义 , 甚 至觉 得 正 是
这 种研 究 “ 飘 浮 在 空 中” 的概 念 的哲 学研 究 范 式 将
我们 能认 识 什 么 ” 的难 题 , 必 须 将 研 究 重 心 转 移 到 语 言上去 , 因为正 是 语 言 的模糊 不 清导 致 了哲 学 的 混乱 , 由此 , 语 言论 转 向便应 运而 生 。而现代 西 方哲 学 的语 言 论转 向也 标 志着语 言哲学 从 此 出现在 哲学
转 向实际 上也 有着 深刻 的历史 缘 由。用 一些 学 者 的 话 来说 , 那个 年代的哲学 , 被 赶 出 了 自然 科 学 的大 门 J 。 曾经 隶属 于哲 学范 围 的 自然科 学 , 如物 理学 、 数 学 等纷 纷 自立 门户 成 为 独 立 的 学科 , 而 实验 心 理
的确 是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哲 学 基 础 。 。 关键词 : 体 验哲学 ; 认 知语言学 ; 西方 哲 学语 言 论 转 向 ; 后现代 哲学思潮
中图分类号 : H 0一 O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6 3 9 0 ( 2 0 1 7 ) 0 3— 0 0 7 5— 0 4
说到 体验 哲学 的来 源 , 不 得 不 提 到一 个 稍 远 一 点 的话 题—— 语 言哲 学 的形成 。 德 国哲 学 家阿 佩 尔 指 出 , 西方 哲 学 经 历 了三 个
自己是 经验 主义 者 , 而 这 个 说 法 与 体验 哲 学 中 的划
分 相一 致 ( 除 了术语 上 的 区别 ) 。 1 9世 纪 7 0年 代 是 一 个 无 比特 殊 的时 期 : 许 多

王寅(2005)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

王寅(2005)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

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王 寅 提 要 雷可夫和约翰逊(1999)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严厉批判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客观主义。

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体验哲学在西方哲学界、认知科学界和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对语言成因以及其他若干相关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客观主义 非客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 B08一、体验哲学的基本观点 当笔者于2000年访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语言学家雷可夫(Lakoff)时,曾就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向其讨教。

他毫不犹豫地答曰“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 ophy),并对其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他坚决否认该理论是经验主义(em piricism)和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中和,将其称为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

他还赠送笔者一本他与美国俄勒冈大学著名哲学教授约翰逊(Johns on)合著的《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以下简称《体验哲学》)。

近两年来,这本书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评述不断。

《哲学界》杂志评价说,该书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将会根本改变(radically change)西方传统哲学的观念,对人类本质的理解、智能的研究、感知的描写、思维模式的确定必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认为,本书提出的挑战性论述会使我们澄清对人类心智机制的理解。

《纽约时报》也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作者的抱负是远大的,观点是重要的……他们在从事一项隐喻基因研究工程,力图勾画出人类思想的基因密码。

特纳(Turner)认为这本书将会成为学术界的最佳畅销书。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

作者: 王寅 李弘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苏州251021
出版物刊名: 外语学刊
页码: 1-6页
主题词: 认知语言学 体验哲学 语言起源 词法
摘要:体验哲学(主要可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尤其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这对于语言的成因具有较大的解释力。

本文将进一步论述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词汇层面(词汇建构和词法范畴)上的解释力。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概念始于对自身和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隐喻等认知策略逐步形成了人类的概念系统,这一基本观点同样可以用来解释语言中词汇和词法是如何建构而成的,从而进一步为批判语言自治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_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_体验哲学
这种分歧在国外也同样存在 。 笔者去年采 访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 Langacker 教授和他 的博士生 Anne Sumnicht 女士时 , 问起认知语言 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 , 或是
· 82 ·
两者兼而有之时 , 他们都斩钉截铁地说 , 他们是 经验主义者(empiricist)。当 笔者问 Lakoff 教授 这同一个问题时 , 他则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 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 , 也不是理性主义 , 而是另 外一种全 新的哲学理 论 ———“ 体验哲 学” 。2 笔 者接着问 Lakoff 教授 :体验哲学是不是介于经 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者之间的 , 或是两者兼 而有之的理论 ? 他也给予否定回答 。读完他与 Johnson 合著的《体验哲学 ———基于身体的心智 及对西方 思想的 挑战》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 以下简称《体验哲学》)这本书之后 , 我 们就知道他所倡导的体验哲学在很多方面的确 不同于这两个传统哲学流派 , 而自有新论 , 是一 种前所未有的哲学理论 , 确实是对西方传统哲 学的一个有力挑战 。 根据 Lakoff 和 Johnson 的 观点 , 体验哲学是第二代认知科学 , 也是认知语 言学的哲学基础 , 下面对此作一简要介绍 。
一 、 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
Lakoff 在 1987 年的《女人 、火和危 险事物》 中就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 那时他用 的术语为 Experientialism , 又叫 Experiential Real-
王 寅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
ism , the Experientalist View , Non_objectivism ;尽 管他也用到了 embodiment 这个词 , 但并没有将 其用作哲学术语3 。1980 年 Lakoff 与 Johnson 合 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 又于 1999 年 出版了一本惊世著作《体验哲学》 , 尖锐地批判 了在西方流行了多年的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 传统哲学观 , 如客观主义 、形式主义 、二元论 、天 赋论等 , 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 :体验哲 学 (Embodied Philosophy ,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Embodied Realism , the Philosophy of Embodied Realism , 同义术语还有 :an Empirically Responsible Philosophy , the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 其 基 本思想相当于莱氏 1987 年的术语 Experientialism , Experiential Realism)。 体验哲 学被认为 是 一种新理论 , 与英美分析哲学和乔氏基于混合 哲学的心智 观针锋相对 , 也是对 Putnam(普 特 南)提出的内部现实主义(Internal Realism)的一 个发展 , 从而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观点 , 对西 方传统思想是一个巨大挑战 , 对哲学 、认知科学 以及认知语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成为第一代 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 , 被视为认知语言 学的哲学基础 。

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观

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观

身体分 离的二元 论。心智和推 理基于身体 经验 ,概 念通过
身体的先天能力 。人类通过身体与世 界的 相作用来 与世界
知 、心 智 、知 识成 为 可 能 的只 能 是我 们 的 身体 经 验 。
身 体 经 验 获得 意 义 ,它们 不 是 纯 心 智 的 ,也 不 是 一种 独 立 于 知科 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 。
五、体验哲学:划分第一代与第二代认知科学
L k f和J h s n a o f o n o 将认知科学划分为两大派:第一代认
第 一 代 认 知 科 学 起 源 于 2 世 纪 5 年 代 , 当 时 认 知 心 0 0 算 机 被 用 于 智 能 研 究 。 这 一 代 认 知 科 学 基 于 传 统 的英 美 分
( )认 知 的无 意 识 性 二
自然作 出 客观 的 、镜像 的反映 ,推 理具 有非 隐喻 性 。认
知心理学 、人 工智能 、形式逻辑 、生成语 法将其发展 为:
认知 的无意识性 是指对我们 心智 中的所 思所想没有 直 心智 的主要特 征可用形 式化 的方法来描 写,用形式符号来 兰 量
性 社交行 为,据 此 ,语言研 究应该着 眼语 言使用过程 的动 子 ; 转 换 的语 码 , 可 以是 没 有 谱 系 关 系 的 另 一种 语 言 或 同
态 性 与 顺 应 性 。 冉 永 平 ( 0 6 1 0 认 为 , 语 码 转 换 是 20: 5)

种 语 言 的两 种 变 体 。 祝 畹 瑾 ( 9 4 1 9 )认 为 语 码 转 换 存 在
言作 出统一解释 的、新兴 的、跨学科 的学科 。” ( 王寅 ,
2 0 : 8) 05
处不在 ,不用 隐喻来 思考经验和推理 ,是很难想象 的。隐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探究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探究

容 主 要 包括 三 项 基 本 原 则 : 智 的 体 验 性 、 知 的 无 意 识 性 、 心 认
思 维 的 隐喻 性 。体 验 哲 学是 第 一代 认 知科 学和 第一 代 认 知 科 学 的 分 水岭 . 对 西方 传 统 哲 学 形成 了 巨大 的挑 战 。 也
关键 词 : 知语 言 学 认
20g1 考 试 周 0g 1 1- 期 刊


语 . 学 _ _ l
李新 姣
( 河 子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石 新疆 石 河 子 8 2 0 ; 连 海事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宁 大 连 1 6 0 ) 300大 辽 100

要 : 知 语 言 学的 哲 学 基 础 是 体 验 哲 学 , 中 心 内 认 其
五 、 语 结
体验哲学
认 知 科 学
西 方 哲 学 的 发 展 在 各 个 领 域都 占据 重 要 地 位 。哲 学 的 对 象有 两次 转 变 : 一 次 是 在 近 代 , 古 代 哲 学 对 客 体 的 研 究转 第 从
为 近代 哲 学 对 主 体 的研 究 ; 二 次 转 变 是 二 十 世 纪初 , 纯粹 第 从 的 主 体研 究 转 向主 体 与 客 体 的 中 间 环 节— — 语 言 。其 中出 现 了英 美 分 析 哲 学 、 理 逻 辑 方 法 研 究 语 言 , 结 构 主 义 的 诞 生 数 如 ( r ai 。在 语 言学 中亦 是 如 此 。语 言学 习者 、 究 者 在理 f m l m) o s 研 解 一 个语 言 理 论 时 都 要 追 寻 她 的 理论 引导 者 ,也 就 是 哲 学 的 足迹 。 于二 十世 纪 七八 十年 代 兴 起 的 认知 语 言 学 也是 如此 。 对 式 ” [(5 语 言 行 为 是 人作 为生 物有 机体 的存 在 物 对 于 环 境 , ]4“ -P ) 4 的反 应 的 自然 延 伸 ” 1( 维 氏说 :命 令 、 问 、 述 、 天 , 。[] i “ 询 讲 聊 这些 都 和 吃 喝 、 路 、 闹一 样 , 于 我们 的 自然 历 史 。 ” (o 走 玩 属 [ p) H 2 狭 义 的 生 活 形 式 是 指 “ 定 的 民族 一 定 的 社 会 群 体 等 的 生 活 一 形式 ” …] 4 在 这 样 意 义上 的生 活形 式 是 多 样 的 . 想 象 一种 . (7 P) 4 “ 语 言 就 叫做 想 象 一 种 生 活形 式 ” ( 语 言 游 戏 是 生活 形 式 的 … n 个 组 成 部 分 , 用 语 言来 说话 是 某 种 行 为举 止 的 一 部 分 . “ 或 某 种 生活 形 式 的 一 部分 ” …( 由 于语 言 游 戏 与 生活 形 式 的联 。 n 系 , 言 的 意 义也 与生 活 形 式 紧密 相 连 。因 此 理 解 意义 , 要 语 就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
任 何 语 言 学 流 派 的 产 生 都 有 其 哲 学 背 景 。认 知 语 言 学 作 为 语 言 学 的 分 支学 科是 伴 随 2 O世 纪 6 — 7 0 0年 代 认 知 科 学 的 产 生 而 形 成 并发 展 起 来 的语 言 学 的分 支 学 科 。是 体 验 哲 学 和第 二代 认 知 心 理 学 的 双 重 背 景 下 的 产 物 , 今 已经 至 成 为 西 方 语 言 学 界乃 至整 个 人 文 科 学 的 领 军学 科 。 19 9 9年 美 国 语 言 哲 学 家 La o f和 J h s n 出 版 了 《 kf o no 体 验 哲 学 》 书 。首 先 从 哲 学 认 识 论 上 批 判 了 2 一 0世 纪 的 经 验 论 和 唯 理 论 , 立 了体 验 哲 学 或 称 为 新 经 验 论 , 把 其 作 为 建 并
理 才 能 接 近 真 理 , 握 规 律 。 对 意 义 问 题 的 认 识 是 , 义 和 把 意
向过 程 中形 成 的 , 英 美 分 析 哲 学 为代 表 。 统 的 经 验 论在 以 传 语 言 哲 学 中 表 现 为 逻 辑 实 证 主 义 他 们 把 语 言 分 析 作 为 接 近思 维 和 认 知 的 重 要 途 径 。认 为分 析 一 个 思 想 的结 构 就要 通 过 分 析 语 言 的 相 应 的 语 义 成 分 之 间 的 关 系 来 获 得 , 言 语 的 内部 构 造 与 范 畴 、 念 及 意 义 具 有 同一 性 。 通 过 逻 辑分 概 即 析把科学的各种命题还 原为直接 的经验或可观察 的命题 ,
经 过跨 域 的 隐喻 等 转 换 、 射 机 制 来认 识 身体 以 外的 世 界 。 映 [ 键 词 ] 知 ; 验 ; 象 图式 ; 关 认 体 意 隐喻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读书笔记文章: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作者:王寅发表时间: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2年3月第34卷第2期一直以来西方的哲学中就存在着理性与感性的对立,因此对于语言也有两种相应的研究方法,一种是从语言用法入手进行外部研究,一种是从人类心智入手进行内部研究。

而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一书则另辟蹊径,其所提倡的体验哲学是一种全新的哲学论点。

以下是对其“体验哲学”观点的基本介绍:1987:Lakoff《女人、火和危险事物》→1980:Lakoff与Johnson合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99:《体验哲学》一、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1.心智的体验性心智的体验性: 我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 ,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所形成,特别是由我们的感觉运动系统所形成。

我们大部分推理的最基本形式依赖于空间关系概念,身体、大脑与环境的互动, 提供了日常推理的认知基础。

身体经验→人类心智→语言中的现实结构心智的体验观认为人类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的互相作用来与世界相连的。

我们整天生活在客观世界中,无法与其分离。

使得认知、心智、知识成为可能的只能是我们的身体经验,是想像力, 而绝不是什么超验。

这迥然不同于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的哲学观点。

如果二元对立,那么客体和主体一旦分离“要么通过物体本身来了解, 要么通过能被多数人理解的共有的有意识结构来了解”。

2、认知的无意识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是指对我们心智中的所思所想没有直接的知觉, 我们即使理解一个简单的话语也需要涉及许多认知运作程序和神经加工过程, 分析的复杂性是人无法觉察的。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一、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旨在探究人类语言认知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其独特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

体验哲学强调人类认知与身体、心智及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语言是人类体验世界的一种认知工具,而非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抽象符号系统。

在体验哲学的框架下,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与认知、感知、情感、记忆等心理过程的紧密联系,以及语言在塑造和反映人类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方面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分析其对认知语言学理论构建和研究实践的影响,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视角。

1. 简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背景及其重要性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其发展背景深深植根于人类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持续探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崛起,语言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不再将语言视为孤立的符号系统,而是将其视为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

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进而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认知语言学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在语言教学、语言障碍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语言教学中,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材料。

在人工智能领域,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则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背景及其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深化了我们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在实践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2. 阐述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的意义体验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观点,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其坚实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0.“认知语言学”的范围这里所说的“认知语言学”是加引号的,有其特定的含义。

并非所有关心认知的语言研究都是“认知语言学”。

如果像“生成语言学”那样认为语言就是通过一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而“生成”的,而这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都以一定的心理表征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中,从这一假设出发的语言研究自然也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但是跟本文将要说明的有特定含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却是大相径庭的。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代表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

“认知语言学”也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一研究范式发端于70年代,自80年代中以来,范围已扩展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并出版《认知语言学》杂志。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C. Fillmore, G. Lakoff, R. Langacker, G. Fauconnier, L. Talmy, J. Taylor, D. Geeraertgs, E. Sweetser, J. Haiman 等。

这些人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有的用“认知框”(frames)来描写词义(见Fillmore 1982),处于“认知框”内的概念成分跟百科知识相联系,但不一定有语词形式;有的着重研究“隐喻”(metaphor)在语义学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见Lakoff & Johnson 1980);有的集中研究一般认知能力和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如Talmy(1988)的“动力作用”(Force Dynamics)理论;有的全面研究语法范畴所呈现的“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如Tylor 1989);还有的专门研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然联系或“象似”关系(iconicity,见Haiman 1985)。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认为人类从范畴的形成直至推理的延伸,所依靠的是其自身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知,并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意象图式,经过跨域的隐喻等转换、映射机制来认识身体以外的世界。

标签:认知;体验;意象图式;隐喻任何语言学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哲学背景。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是伴随20世纪60-70年代认知科学的产生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是体验哲学和第二代认知心理学的双重背景下的产物,至今已经成为西方语言学界乃至整个人文科学的领军学科。

1999年美国语言哲学家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体验哲学》一书。

首先从哲学认识论上批判了20世纪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建立了体验哲学或称为新经验论,并把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20世纪的经验论是在西方哲学由认识论向语言论转向过程中形成的,以英美分析哲学为代表。

传统的经验论在语言哲学中表现为逻辑实证主义。

他们把语言分析作为接近思维和认知的重要途径。

认为分析一个思想的结构就要通过分析语言的相应的语义成分之间的关系来获得,语言的内部构造与范畴、概念及意义具有同一性。

即通过逻辑分析把科学的各种命题还原为直接的经验或可观察的命题,从而确定其意义。

认为心智、思维中的概念和范畴仅仅是对外部客观范畴的镜像式的反映,而这种反应的基本形式就是语言。

因此英美分析哲学关注语句的真值问题,认为一个语句不能被证真或证伪,这个句子就没有意义。

句子的真值条件就是句子成真或成假的客观条件。

因此,主张廓清词语的意义。

以便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来精确的了解这个世界,寻求语言的意义与客观范畴的同构性与真值对应性。

其研究方法是形式主义的。

他们认为:真实世界是由实体构成的,实体具有自身的特征,实体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关系。

因而。

世界上客观的存在一个模型,应将其设计和总结出来,人们据此就能够理解现实世界,掌握概念框架,获得语义系统。

这个客观存在的模型可以通过数学集论来描写,集论模型的抽象的数学表达式及模型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真实世界的结构特征和关系特征。

浅析语言学领域里的认知研究

浅析语言学领域里的认知研究

浅析语言学领域里的认知研究作者:孙芳来源:《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年第10期摘要:这几年,国内外关于认知的研究发展很快,范围也扩展到语言学的问题的各个方面,本文对语言学领域里的认知研究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认知研究;语言学引言:认知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外语界发展迅速。

其研究范围和对象呈现多样化,并且向纵深方向发展。

认知语言学在对大量的语言现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在很多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见解,形成下列几个研究方向。

一、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早在20世纪60年代,皮杰亚就指出生成语法的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Lakoff和Johnson 以体验主义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经验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哲学家杜威明确提出:"相对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探究'的过程",这是有机体同它的环境之间相互调节的一种过程。

杜威认为人的认识是把原始的模糊不清的经验转变成明确的对象,把混乱的经验变成有条理的过程。

基于这种哲学基础,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思维是不能脱离身体的,即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于身体经验,并从身体经验而获得意义。

然而,外部世界是由各种形状和性质不同的事物组成的,人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怎样区分这些千差万别的客观事物呢?这自然牵扯到分类问题,分类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基本特性。

分类的心理过程通常被称为范畴化,而范畴化的产物就是概念范畴。

美国心理学家E.Rosch在对鸟、蔬菜、水果等十个范畴进行了实验研究后提出了"典型理论"。

她认为,对于大多数概念范畴而言,不可能依据某些必要和充分的标准来对其本质属性加以明确地说明,有些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是不是充分的,在很多情况下,不能用"是或不是"来解决问题,有些物体"严格地说不能归入某范畴,但将标准放宽一点似乎也未尝不可"。

她还指出同一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与其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而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比如在"鸟"范围内,"燕子"和"麻雀"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鸡"、"企鹅"等则为非典型成员。

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观

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观

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观哲学作为语言学的基石和摇篮,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语言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在传统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语言学分支。

其哲学基础与传统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有重要的差别。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其体验哲学表现为心智本是体验性的,思维大多是无意识的、隐喻性的。

体验哲学强调,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结构,认知结构与感知机制密切相关。

标签:认知语言学哲学观体验哲学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新兴起的学科。

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它对传统语言学理论提出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

而哲学作为语言学的基石和摇篮,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语言理论。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

Lakoff在1987年的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对于心智揭示了什么》)中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1980年Lakoff & Johnson合作出版了Metaphor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又于1999年出版了Philosophy in the Flesh(《体验哲学》),批判在西方流行多年的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传统哲学观,如客观主义、形式主义、二元论、天赋论等,建立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Embodied Realism),从而彻底改变西方哲学的观点。

同时体验哲学对西方传统思想提出巨大挑战,成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也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二、哲学基础哲学是语言学的基石和摇篮。

语言学派的分水岭最终可以追溯到不同的语言哲学和认知观。

语言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是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

西方哲学对认识论的研究一直贯穿着纯经验主义或纯经验论(empiricism)与理性主义/唯理主义(rationalism)的争论。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述评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述评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述评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代表一种语言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语义;语法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

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认知无意识、体验心智与隐喻思维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认知无意识、体验心智与隐喻思维

Titl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Philosophical
Assumptions
作者: 刘正光
作者机构: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出版物刊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5-80页
主题词: 莱柯夫;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
摘要:1980年,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柯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L&J)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并提出了经验主义的观点.1987年,莱柯夫进一步论述了概念的体验基础和思维的隐喻性特征.1999年,L&J再次合作,将其长期以来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抽象,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现在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和思维的隐喻性.这三个基本特征不但构成研究人类思维和语言的认知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而且也构成了区分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基础.他的这些新思想和新观点在西方语言学界和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3月第34卷 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 onthly)Mar.2002V ol.34N o.2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苏州大学 王 寅 提要: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中心内容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体验哲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也是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认知基础。

认知语言学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一场革命。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象似性、认知科学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0429(2002)02-008228 在西方哲学研究中一直贯穿着感性与理性、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的争论,这种对立观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在语言研究中,也反映在语言研究两种对立的研究方法上:一种是通过可观察到的语言用法从外部对语言进行研究;另一种是把语言看作人的天赋才能的一部分,看作人类理性的表现,从人类心智内部研究语言(参见R obins1997:145)。

传统语文学、对比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主要基于经验主义哲学观,而普遍语法、思辩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则主要基于唯理主义。

当前流行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来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认知,既具有经验主义的成分,又具有理性主义的成分。

因此,国内学者在论述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时,说法不一,有的学者强调其经验性,也有的学者侧重其理性主义倾向,还有学者认为是两者兼而有之,因为很多哲学家就曾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1这种分歧在国外也同样存在。

笔者去年采访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教授和他的博士生Anne Sumnicht女士时,问起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时,他们都斩钉截铁地说,他们是经验主义者(em piricist)。

当笔者问Lakoff教授这同一个问题时,他则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也不是理性主义,而是另外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

2笔者接着问Lakoff教授:体验哲学是不是介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者之间的,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的理论?他也给予否定回答。

读完他与Johns on合著的《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以下简称《体验哲学》)这本书之后,我们就知道他所倡导的体验哲学在很多方面的确不同于这两个传统哲学流派,而自有新论,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哲学理论,确实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有力挑战。

根据Lakoff和Johns on的观点,体验哲学是第二代认知科学,也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下面对此作一简要介绍。

一、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Lakoff在1987年的《女人、火和危险事物》中就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那时他用的术语为Experientialism,又叫Experiential Real2・28・ism,the Experientalist View,N on-objectivism;尽管他也用到了embodiment这个词,但并没有将其用作哲学术语3。

1980年Lakoff与Johns on合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又于1999年出版了一本惊世著作《体验哲学》,尖锐地批判了在西方流行了多年的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传统哲学观,如客观主义、形式主义、二元论、天赋论等,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 ophy,Philos ophy in the Flesh, Embodied Realism,the Philos ophy of Embodied Re2 alism,同义术语还有:an Em pirically Responsible Philos ophy,the Embodied C ognition Theory,其基本思想相当于莱氏1987年的术语Experiential2 ism,Experiential Realism)。

体验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新理论,与英美分析哲学和乔氏基于混合哲学的心智观针锋相对,也是对Putnam(普特南)提出的内部现实主义(Internal Realism)的一个发展,从而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观点,对西方传统思想是一个巨大挑战,对哲学、认知科学以及认知语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被视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在英语中,Em piricism和Experientialism有不同含义,前者往往是指16—18世纪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流派,后者是指20世纪末Lakoff和Johns on等学者的体验哲学,倘若这两个术语都译为“经验主义”,就很容易产生混淆,因此笔者主张将Experientialism替换为Embodied Philos o2 phy,译为:体验哲学。

该理论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11心智的体验性心智的体验性认为:我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所形成,特别是由我们的感觉运动系统所形成。

我们大部分推理的最基本形式依赖于空间关系概念,身体、大脑与环境的互动,提供了日常推理的认知基础。

Lakoff&Johns on(1999:497)指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

概念是通过体验(em2 bodiment),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

”我们可以想像,我们的祖先从认识空间和自己开始认识世界,因此空间概念和身体部位是我们形成若干抽象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它们成为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也是人类最重要的隐喻源。

因此祖先的思维具有“体认”特征,常把人的身体和经验作为衡量周围世界的标准4。

人们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了概念和范畴,语义与此同时形成。

这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在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认知和概念这一中间层次,如果不依靠认知结构和范畴知识,就无法接近现实。

因此,反映在语言中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智的产物,而人类心智又是身体经验的产物。

他们还认为,大部分抽象概念都通过隐喻建构,它们不是自治的,不可能独立于身体的心智能力,而是基于身体经验。

心智的体验观彻底批判了笛卡儿和乔氏的“心智与身体分离”的二元论:心智和推理基于身体经验,概念通过身体经验而获得意义,它们不是纯心智的,也不是一种独立于身体的先天能力,但也不是纯客观的,“主体—客体”二分法不能成立。

非体验性现实论(Disembodied Real2 ism,又叫External Realism)在客体和主体之间制造了一道无法填补的鸿沟。

两者一旦分离,对于客观现实的了解只有两种可能:要么通过物体本身来了解,要么通过能被多数人理解的共有的有意识结构来了解,心智的体验观认为这两种方法都错误。

人类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的互相作用来与世界相连,我们整天生活在客观世界中,无法与其分离。

使得认知、心智、知识成为可能的只能是我们的身体经验,是想像力,而绝不是什么超验。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机制密切相联。

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因此概念和意义是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大脑・38・王 寅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它们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决非基于符号;思维和推理也基于体验,决非基于符号运算。

意义通过身体经验和大脑而产生,而不是通过符号与世界的连接产生,也不是通过模型理论产生,这就与基于客观主义的真值对应论、真值条件论针锋相对。

我国古人认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反映了我们祖先认识和描写事物的一个基本原则,与西方的体认观有异曲同工之处。

近来戴浩一(1989)还根据体验观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可用人类的基本感知能力,尤其是空间和时间方面的感知能力来解释汉语的语法结构。

21认知的无意识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是指对我们心智中的所思所想没有直接的知觉,我们即使理解一个简单的话语也需要涉及许多认知运作程序和神经加工过程,分析如此复杂,令人难以置信,是人无法觉察的。

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神经加工过程无法被意识到,大部分推理也不能被意识到。

语言的习得也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

人类的范畴根据原型进行概念化,每一个原型就是一个神经结构,它能使我们进行与此范畴相关的推理和想像。

基于原型的推理十分常见,但不为我们所意识,占据了实际推理的很大比例。

因此,体验哲学认为大部分认知和推理是无意识的,它决定了全部知觉思维的结构。

没有这种无意识思维,就没有有意识思维。

传统英美分析哲学认为所有思维都是有意识的,通过先于经验的反思就能完全知晓,体验哲学认为这办不到。

31思维的隐喻性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不是概念性的,而仅是词语的用法,而且是其非常规性用法,不适合日常言语,仅适合于修辞和诗歌。

对隐喻的理解是基于“相似性”,即相似于外部世界某一客观特征。

亚氏完全忽视了隐喻的巨大认知作用。

传统的分析哲学和形式主义哲学认为概念都是非隐喻性的,可通过弗雷格的系统意义(sense )来确立,或通过抽象符号与独立于心智的世界之间纯粹的、客观的关系来确定。

而思维的隐喻观对这一传统哲学观提出了尖锐的批判,Lakoff &Johns on (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对其作了详细论述,国内也有较多论述,此处不再多说。

下面重点论述隐喻思维的哲学启示:1)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Lakoff &John 2s on 1999:468),我们日常经验中的相关性不可避免地会引导我们获得基本隐喻,它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只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这样就把主观判断与感觉运动经验连接起来。

我们能自动和无意识地获得这些思维隐喻模式,而且一定要利用隐喻进行思维。

隐喻的体验性说明它们不可能是任意的。

2)隐喻使得大部分抽象思维成为可能,它是不可避免的,是我们最伟大的智力之一。

如在T ime Is M oney 的隐喻中,时间本身不是钱,也不是常规意义的自然资源,它通过隐喻被概念化成像钱一样的资源,可被浪费、节省、理智地花或进行预算,甚至被偷窃。

3)隐喻的基本作用是从始源域将推理类型影射到目的域,大部分推理属隐喻性。

隐喻性的推理使得抽象的科学论述成为可能,哲学也基于隐喻。

哲学运用相对少量的隐喻形成了统一的核心理论,如毕达哥拉斯运用了“存在是数”的隐喻,他就将数学中的本体映射到了一般的存在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