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的形上之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3-02-16
作者简介:王文革(1966-),男,湖北武汉人,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文化创意1〇
的形上之思
王文革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144)

要:文化创意具有情感的逻辑特点,但能够实现个体性与共通性的统一;文化创意是一种自由的表达,但又受到理
性逻辑的制约与引导;文化创意往往以文化消费为目的,但在文化消费中人们又可以实现生命的建构与精神的超越。

关键词:文化创意;情感逻辑;理性逻辑;文化消费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3)02-0032-05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文化创意的作用越来越得以彰显。

但由于文化创意往往与文化的生产、消费密切联系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导致人们对它的把握显得缺乏理论的自觉。

人们对文化创意的把握还往往囿于具体的方法和具体的作品,而且在这方面还存有一定的误解和误区。

对文化创意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进而把握文化创意的总体文化与审美特征,也许有助于人们对于文化创意的合理认识和科学定位。


文化创意产业,又被人们称为审美经济(aesthetic economy )、
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 )、符号经济(symbolic economy )、梦想产业等。

有学者指出:“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梦想产业最突出的二大特征,即情感的逻辑和自由的表达”。

“自由的表达”比较好理解,而“情感的逻辑”指的是什么呢?“所谓情感逻辑,是指创意行为往往不受理性的制约,不以逻辑推理的方式展开,而是遵从创意者的情感体验线索展开。

创意行为中的情感逻辑特点主要表现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情感的主观性,二是深层结构的共同性。

”[1]笔者以为,在这里,“情感的逻辑和自由的表达”说的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其实更应当说是“文化创意”的特点。

文化创意确实显示出很强的情感逻辑和自由表达的特点。

文化创意体现出很强的意愿性、体验性,遵循情感的逻辑,而且情感在这里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因为遵循情感的逻辑,于是便有了自由的表达。

文化创意需要自由的表达,也形成自由的
表达。

所谓自由的表达,其核心内涵应当是指通过精神文化作品的创造来实现个人的意愿、实现对现实和客观世界的突破和超越。

情感的逻辑与自由的表达对于创意者来说其实是一体的,一而二、二而一。

如果没有自由的表达,情感的逻辑无以实现;而自由的表达又往往体现了情感的逻辑。

对于文化创意的接受者、消费者来说也是如此。

“情感的逻辑和自由的表达”的背后则是个体
性。

文化创意(包括艺术创造)往往是一种个体的、
主观的活动,创意者所创造的作品,其所承载、所表达、所呈现的也往往是其个人的理解和体验。

个体性又往往是独特性的代名词。

正如现代舞开创者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 )说:“从来就只有一个你。

你的表现是独特的。

如果你阻挡这个表现,它不可能从任何其他媒介中出现,它永远不会存在,它会消失。

”[2](P308)这种个体性恰恰是保证创意独特性的关键。

如果失去了个体性,创意也就雷同了、撞车了。

赖声川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学生报考美术系时所画作品差不多的现象:“(报考师大美术系)原来每一位考生早就练好他们要画的国画,背好了,像是从心中‘默写’出来,然后交卷!看样子每一位也都上同一家补习班,因为画的都差不多。

”这种应试作品就不能说是“创意”作品,因为它们都不具有个体性,而是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下所进行的复制,不是个人的情感逻辑的产物,不是个人的自由表达。

另一个例子是演讲比赛时两个学生抽到同一个题目时竟然不会讲了。

学校事先公布的演讲题目有十个,有两名同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我的
. All Rights Reserved.
爸爸”,又不约而同地从报纸上找到同一篇题目是“我的爸爸”的文章,把文章背熟了,在正式演讲时两名同学同时抽到了这个题目,结果她们竟然不会讲了。

[2](P13)在这种情况中,由于两个选手的题目的撞车,导致她们的一时失语。

这当是没有个体性的一种极端情况。

当然,即便没有撞车,她们所演讲的也是别人的东西,也没有个体性,也就不能算是一种文化的创意活动。

从这里可以看出,“独抒性灵”、“我手写我口”是很重要的;创意的关键是个体性。

文化创意活动其实又是沟通心灵的活动。

创意将创意者与接受者的心灵连接起来。

正如赖声川所说:“最高等的创意作品就是能够转化观者的作品,将观者与其他人连结,与更高深的思维连结,与生命本身连结。

”[2](P259)“体验伟大的艺术几乎是一种宗教性的经验,让我们连结到完整性,连结到有机性,连结到意义,连结到人类的提升,连结到神秘性,连结到比我们更大的力量。

”[2](P262)创意者一方面要触摸到自己的心灵,一方面要触摸到公众的心灵,用自己的手抒写自己的性灵、同时也抒写公众的性灵。

但事实上创意者又不必有意识地、专门去了解他人的感受、需求、体验,他所要做的往往就是对自己的把握和了解,他大可以“以己度人”,通过对自己的把握和了解去把握和了解他人。

创意看起来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基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其成果却最终能够成为一种“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

像魔兽世界所发的一个空帖“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之所以一下子就成为人们跟帖、关注的对象,就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

可见,创意的独特性与创意的共通性是能够实现统一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个人的、独特的东西都能天然地与他人与公众相通并产生共鸣。

个体性的东西是无法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别人的,他人是通过对这个作品或文本或符号的解读来唤起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而与创意者发生共鸣的。

这里,创意成功的关键,一是创意者所表达的东西能够与接受者相契合;二是这个作品或文本或符号具有足够的召唤力量。

如果不能与人契合、不具有召唤能力,这样的创意作品也就只能算是纯个人的作品了。

依据文化、利用文化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文化创意。

现在人们认识到,文化创意可以产业化;文化创意在过程上先于文化生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导;文化创意可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成规模地满足更多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还忽视了文化创意的主体——
—文化创意者自身的需要与满足。

文化创意固然可以满足他人的文化需要,但就创意者自身来说,何尝不在这种创意中将自身的智慧技能对象化、变成他人所认可的对象呢?创意对于创意者来说正是其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高明方式。

这样,不论从接受者—消费者还是从创意者—生产者来说,文化创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基本原则在这里有着更强烈、更特殊的体现。

文化创意必须充分把握和契合人的精神需求。

一方面,创意者通过自己的创意充分地表达、表现自己,一方面接受者通过创意作品充分地感受、体验其精神,完成创意—消费的过程。

在这里,接受者或消费者很难说是在感受、体验创意者的精神还是在感受、体验接受者自身的精神。

消费者在消费中既体现了对创意者的认同,也实现了对自身精神的认同。

文化创意就这样实现了创造与消费的结合,实现了精神与精神的沟通与融合。


文化创意显示出很强的情感性和情感逻辑,因而是一种自由的活动。

这种自由,表现在文化创意能够克服直接功利目的,突破现实生活的制约,进入一个新的天地并创造出原本没有的对象来。

想象力在文化创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创意强调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创意。

但它又不是非理性、反理性的活动,而是有着很强的理性的活动。

在这里情感并不排斥理性,情感逻辑也不排斥理性逻辑,情感逻辑强调自由性、个体性,但这种自由性与个体性又并非无边、没有限度的。

文化创意可以是“反常”的,这种“反常”就是对现实的突破,但又必须“合道”,所谓“反常合道”;文化创意可以是“随心所欲”的,这种“随心所欲”就是对生活的超越,但又必须“不逾矩”,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如文化创意中的头脑风暴的方法,鱼骨图的方法,自由联系(联想)的方法,等等,这些创意的方法都是在意识、理性或符号、语言文字、图形的引导、刺激下展开的,是有意而为之,目的性、技巧性都很强。

其要义在于,先不管有没有意义、可不可行,尽可能多地创造出各种想法,然后再来挑拣、提炼,从中找出最好的想法或最佳方案。

在这些看似自由的思维活动中其实也存在很强的理性逻辑。

可以说,文化创意是
第2期王文革:文化创意的形上之思33
33. All Rights Reserved.
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实现统一也需要统一的活动。

我们说文化创意能够克服直接的功利目的,这
并不意味着文化创意没有目的性、不讲功利性。


化创意如果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其功利性就显得更
加强烈更加突出。

功利性本身存在一个利人利己的
区别。

作为可能产生社会影响的文化创意,就不能
不考虑其社会影响的健康与否了;这种考虑又往往
对创意本身构成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潜在的影
响。

赖声川就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从一个很少被提
起的问题开始:表达自我那么重要吗?一位亟需表
达自己的人难道是更高贵的人吗?没有欲望的人是
否可能反而更高贵?……这种欲望健康吗?确实,以
我的经验来说,创作令人满足,但‘令人满足’是否
足以造成任何行为的正当性?”[2](192)作为以个人表
达为特点、以满足大众消费为目标的文化创意,其
表达自我是否高贵、“令人满足”是否就构成其行为
的正当性等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一种个
体性很强的活动,文化创意往往是从个体的感悟、
体验、想象开始的。

为了自由的创意,我们强调要克
服来自各方面的压抑、打破各方面的束缚;但如果
这种压抑、这种束缚是一个社会正常存在所必须的
呢?如果这种个体的活动将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又如何去克服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呢?文化创意
不能摆脱的价值性要求与文化创意所需要的自由
二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呢?
同样,文化创意的价值性与娱乐性的关系问题
也是需要人们思考的问题。

创意带来娱乐笑果,娱
乐也需要创意。

但创意的价值性与娱乐性并非总是
一致的。

作为无目的、无功利的精神活动,娱乐是“自由”的。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娱乐,以致恶搞成风,越是严肃的东西恶
搞起来越有笑果。

这叫“娱乐无极限”。

比如,诸葛亮
的《出师表》,本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有人把它翻
译成江湖气很重的白话文,其中还夹杂各种网络流
行语,很有笑果。

如《出师表》的开篇名句“先帝创业
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
存亡之秋也”,就被白话文版译成“你爹出来混,半
道上给挂了;现在地盘又分三块,益州好像咱也罩
不住了,这世道眼瞅着要杯具了”。

这样的“翻译”让
人耳目一新,赢得了很多人的喝彩,但也引起了人
们的担忧:这不是在糟蹋我们的经典吗?!确实,经
过这样的“翻译”,《出师表》所具有的那种典雅庄
重、深沉崇高的意味就消失殆尽,所带来的只是两个文本之间的反差所产生的滑稽效果。

如果上面对于《出师表》的翻译恶搞了经典,那么,法国画家杜尚给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加上两撇胡子,或者将小便池命名为《泉》、签上一个化名和时间就送到画廊去展览,这种典型恶搞的行为却创造了现代艺术史的“经典之作”。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也是搞怪的高手。

他常常通过怪异的形象和行为赢得公众和媒体的关注。

比如他的经典形象就是让扭到一起的胡子向两边高高翘起来,然后还要在胡子的两端插上一朵花。

这样的形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达利是那些少数在生前就大红大紫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种搞怪。

所以,“恶搞”的“恶”,不能与“恶意”之“恶”划等号。

但恶搞有没有限度呢?创意在多大程度上与恶搞形成交集呢?
还有像当年引起人们议论的深圳路边的广告“等着你来包”,受到陶东风批评的一个房地产广告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白领俱欢颜”,以及广受人们诟病的宜春城市宣传语“一个叫春的城市”,等等,这些广告语从创意的角度看不可谓不巧、不奇、不新,其效果也不可谓不“好”,但它们却缺乏一个好的灵魂、一种健康的格调。

文化创意的作用,不仅仅是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意念和文化产品,还要通过这种创造,实现对现实生活的改变尤其是对精神生活的改变和对人自身的改变。

在这种改变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和人自身的境界。

因此,虽然在具体的文化创意活动中不一定显示出明确的目的,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文化创意是有着很强的价值取向的。

它必须合乎道德、合乎人性、合乎公共利益、合乎社会的发展方向。

只有这样的文化创意才是有益有利的。

有益性应当是文化创意成功的前提和旨归。

另外,文化创意在产业化过程中,还要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受到生产技术的制约。

这种制约反过来也会对作为精神活动的文化创意产生制约。


文化消费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的审美、体验、符号活动,是不同于物质的消费活动的。

文化创意——
—消费过程的实现与精神文化需求——
—满足的特点密切相关。

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实在是多种多样,一个人会有不同的文化需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文化需求。

较之物质需求——
—满足的稳定
2013年
云梦学刊34
34
. All Rights Reserved.
性、共同性、有限性来说,文化需求——
—满足则是变化的、差异的、无限的;而且,相对于物质需求——
—满足的相对自足性、可知性来说,文化需求——
—满足表现出很强的开放性、未知性。

这就同时显示了文化需求的潜在性、丰富性。

在精神文化上的永无餍足正体现了人的高贵之处:从有限的物质生活投向无限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精神文化生活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而当文化创意与现代产业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技术先进、目标明确、市场运作的生产活动的时候,这种社会生产就为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尽可能的便利、充分、广泛的条件。

文化创意也是一种文化创新。

这种创新没有一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标准,其出发点是创意者表达个性和消费者体验个性。

文化创意所要寻求的就是这种契合。

但颇为奇妙的是,人同此心,个性的追求带来时尚,同时也带来流行。

而流行性也许正是文化创意的成功之所在,因为文化创意的成功正体现在个性与共性的结合、时尚与流行的统一上。

文化创意活动基于其市场性,满足的是尽可能多的消费者;这样,文化创意在大众文化建设方面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消费往往也体现出很强的个体性、差异性。

不同的时尚与流行文化在共时层面上将公众划分为不同的族群,比如阿迪达斯是一个族群,卡帕是一个族群,其他的又是不同的族群。

族群之间因为文化消费——
—文化符号的不同而显示出差异。

这种差异性消费似乎构成小众文化的特点。

小众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并非完全隔绝、对立的关系,而往往是相互吸收、融合、转化、更替的关系。

文化创意在促进社会成员个性化发展方面所起的引导作用不能小觑。

从历时层面来说,不同的时尚与流行文化会使文化生活表现出鲜明的变化,社会生活会随着文化消费品的明显变化而显示出明显的时间感、节奏感。

文化创意产品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

比如,1997年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上映,引起轰动。

在记忆中那一年就会记成“《泰坦尼克号》上映的那一年”。

这样,某个文化创意就可能通过时尚与流行成为一个生活事件,成为时间记忆的一个抓手;从更深层次来讲,成为生命的某种节点。

文化创意激发人们的文化消费。

消费的前提是不满足。

但颇为奇妙的是,文化创意创造着文化消费的永不满足。

人的满足状态对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并没有太多的积极性,事实上,满足感只能是暂时的感受。

我们说“知足常乐”,但这种“乐”只是一种平静的无欲状态,与愿望未餍时的那种渴望的心力不可同日而语,也和愿望满足时的那种强烈感受不可相提并论。

生命力在愿望的追求中得到激发和展现。

文化创意激发这种文化愿望、强化这种文化需求、实现这种文化创造,也就对于人的生命力起着某种建构作用。

而且,当物质需求不完全满足时,这种需求可转移到精神文化上寻求一种替代性满足;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基于物质需求的有限性,人的需求也需转移到精神文化层面,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

可以推想,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满足,仅凭有限的物质需求和满足,人的生活该是多么单调、低下、乏味,可谓之人何以堪!
文化创意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这种追求,充实了生命、丰富了心灵,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

这既是一种创意——
—消费,也是一种享受——
—愉悦。

对消费者来说是如此,对创意者来说同样如此。

消费者在消费中享受,创意者在创意中愉悦。

消费者在消费中实现对自我生命的关注,创意者在关注他者的同时也实现自我精神的外化。

这种外化因其个体性、原创性,便显示出“新”的特征。

这个“新”的意义就在于,当现实本来如此(Just so)的时候,文化创意作品却呈现了一个与之相对的可能如此(May so)的世界。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精神文化产品讲究的就是一个“新”字。

新,才可以巧,才可以奇,才可以美。

每一个成功的文化创意作品,都向人们呈现出一个新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一种新的境况、获得一种新的体验。

比如龚琳娜的《忐忑》。

虽名为“忐忑”,但作为一首歌曲,其中并无一句歌词,甚至连一个有意义的词语都没有,充斥全歌的都是“啊呀哟咚里嘚嗯”之类的声字,组合在一起也没有任何意义。

去除了意义或不赋予意义,也就只剩下曲了。

但全曲的这些声字又似乎组成了一个个的“语句”,看起来又像是一首你不懂的但有曲有词的歌。

她的那种随性吼唱还真是自由,连她自己都说,每一回唱的“词”都会有些不同。

而听众也认为这是一首听一万遍也不会唱的“神曲”。

之所以如此,都和它在意义上没有凝定、在语句上没有落“脚”有关。

该曲名为“忐忑”,原本没有什么深意,按照龚琳娜自己的说法,是因为唱的时候唱得心“忽上忽下”的,用“忐忑”特别能表达这种感受,故名“忐忑”。

一种身体的反应用一
王文革:文化创意的形上之思
第2期35
35. All Rights Reserved.
个表心理的而且有点“严肃”的词来表现,这多少有些喜剧性。

当人们发现这里一点也不忐忑、也不用忐忑的时候,“笑果”便一发不可收了。

龚琳娜没有料到一首《忐忑》会如此火爆,如此引发人们的想象和创造。

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龚琳娜唱出一首没有具体歌词和意思的歌曲,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审美感知,确实胜过了许多的丝管。

在《忐忑》唱出之前,有谁能意识到人们有对这种音乐的“需要”呢?而它的新,不仅唤起了这种需要,还满足了这种需要。

文化创意拓展了人们的感知领域。

创意者要不断变幻出新的的创意,而高明的创意往往能够翻奇出新,做到反常合道、无理而妙,显示了创意者的慧心。

不过,尽管文化创意是个人的创造、个性的发挥,但同时他又受到一个无形的制约:若要成功,就必须与公众的需要、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相契合。

这样,创意者又往往成了对人、对公众最为了解的人。

他的创意必须以人为尺度、合乎人的需求,其中主要是审美需求。

文化创意也往往是美的创造,只是由于这种美的创造要兼顾消费者、消费市场的需求,显得具有形而下的意味。

但文化创意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创造出现实中本来没有的文化产品,丰富了现实生活、创造了新的生活,并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相对于其他精神文化活动来说,文化创意的生产和消费更立足于现实、现世。

同时,由于文化创意往往要延伸到生产环节,这样,文化活动就与生产结合起来,从而使文化创意产品得以广泛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创意活动也就能更加有效地推进人们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把握,推动人们向着未知的领域进发,创造出未曾有过的东西,体验未曾体验过的对
象,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人的精神和智慧。

文化创意活动虽然与生产、与市场、与消费、与功利、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也体现着、实现着人们超物质、超功利的精神性追求,不能完全与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等同起来。

这种超物质、超功利,不是非物质、非功利,而是既包含物质、功利又突破物质、功利而进入精神层面,在精神层面获得一种自由的愉悦;其体验是精神性的,其状态是自由的,体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

从这个层面来说,文化的创意———消费就转换成了审美的创造与欣赏。

可见,文化创意能够将个体与社会、个性与共性、创造与欣赏、文化与生产、创意与生活等等结合起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精神文化境界。

文化创意可以说是诸多对立因素的结合或统一。

仅仅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文化创意活动都很难说是成功的、健康的。

这些方面看起来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其实也表明了文化创意的基本特性。

辩证把握这些方面,也就是我们实现把握文化创意的合理路径。

注释:
1
〇关于“文化创意”的含义问题,有人理解为“文化和创意”,如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就被译为“文化创意产业”。

但笔
者以为,这个词似乎以理解为“文化的创意”(即cultural creation )为宜。

参考文献:
[1]李思屈.审美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8).
[2]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余三定;责任校对杨年保]
2013年
云梦学刊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ABOUT THE CULTURAL CREATION
WANG Wen-ge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44,China )
Abstract :The cultural cre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emotional logic ,but could unify the individual with the common.It's an expression of freedom ,but is conditioned and inducted by logos.It often aims at cultural consumption,but people could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and surpassing of spirit by and with the consumption.Key words :cultural creation;emotion logic;logos;the consumption of culture
3636.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