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石庄小学张小林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大家好!
我是张小林,来自石庄小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内容《倍数和因数》。

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非0自然数都有因数和倍数,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也为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等知识作必要的准备。

第70页的例题从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始教学,教材根据各种拼法中每行正方形的个数与行数,分别表示成三个算式。

以4×3=12为例讲了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又让学生说出6×2=12、12×1=12里存在的倍数、因数关系。

第71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是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和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内容不同,教学方法都非常相似。

即利用初步建立的倍数与因数的概念,联系已经掌握的乘除法口算,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方法。

针对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数学的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这三个目标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其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是教学重点。

难点是自主探索并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基础,选择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作用,力求让学生在人机交互中主动探究,互动生成。

教学中,如此思路,我切实将活动单、信息技术、视频交互系统与数学学科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这是我本堂课的教学流程,下面就具体说一说这一课的整合点。

整合一:声图并茂,激发兴趣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就会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

本节课我多次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伊始,通过音频和图片创设学“数”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的一些特征的热情。

让学生看数的特征,猜老师的QQ号,从而感受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顺利过渡到新授环节。

教学“倍数和因数概念”及“倍数和因数研究的范围”时,由于是概念性知识,学习起来就显得枯燥、乏味。

这里我设计了一个阅读短片,短片中通过特殊笔或激光笔等演示着重圈画的运用都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加深印象去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并深切感受到数学的简约之美。

整合二:直观操作,感知体验
这个主要在活动二的教学中着重体现,先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形铺成一个长方形,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统教学是通过语言描述,缺乏形象性,或者要让学生课前准备许多小正方形。

而电子白板的拖动复制功能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这儿静、动结合,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感知意义,很直观的了解三种不同的铺法。

为学生营造一种“玩中学”也“学中玩”的意境,这种意境越深刻,学生主动探索活动二,理解倍数和因数含义的程度也就越深。

一个数的因数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这一环节先让孩子们从因数的意义和除法算式两个角度来充分讨论是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再投影依次呈现36、15、16……的因数表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比一比、找一找、数一数,整合出他们的发现,进一步加深对因数一些特征的理解,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在发现倍数和因数一些特征的环节中,我都运用白板的拉幕功能,按顺序逐步出示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取值,并把最小的或最大的那个数圈画出来,让学生突破重难点。

整合点三:随机作业,彰显个性
传统作业靠语言描述或观看静止图片,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是单一的,不容易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

而我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运用随机抢答效果,让学生自由选择题号,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的心理特征,这种方式是立体丰富、生动有趣,对学生感官刺激是全方位的。

同时再回到课堂开始的猜谜,在这儿学生猜出老师的QQ号也水到渠成了,深化对本课知识的体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整节课中,我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预设与生成尽量融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技能,使数学课堂更生动、更精彩!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