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北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湖北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9年湖北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中国古代史:维护国家统⼀,捍卫国家主权
纪年热点:隋朝统⼀全国1430周年、元朝统⼀全国740周年、清朝设置台湾府335周年
国家统⼀是中华民族发展与繁荣昌盛的保证,我国历代政府都曾采取积极措施维护国家统⼀,坚决打击⼀切形式的分裂破坏活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完整。

重点掌握朝代:秦、汉、隋、唐、元、明、清
⼀、巩固统⼀的政策和措施
掌握重点朝代在维护国家统⼀上采取的措施及成就(政治、经济、⽂化、对新疆、西藏、台湾的管理)。

⼆、⾯对侵略时,捍卫国家主权的⽃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1、总揽⼀切军政⼤权;
②中央政权机构设丞相、太尉、御史⼤夫,分管⾏政、军事和监察;③在地⽅上,推⾏郡县制。

秦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开创了历代王朝地⽅⾏政的基本模式)。

2、⽂化上: 统⼀⽂字(把⼩篆作为全国规范⽂字,后⼜推⼴笔画更为简单的⾪书)。

3、经济上:统⼀货币(全国统⼀使⽤圆形⽅孔半两钱)和统⼀度量衡。

4、交通上:统⼀车轨。

5、民族关系或边疆管理上:①派蒙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②开发南疆,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运。

总之:秦的统⼀,对统⼀多民族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
①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允许诸王将⾃⼰的封地分给⼦弟,建⽴较⼩的侯国,加强中央对地⽅的控制。

②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③⽂化上:⼤⼒推⾏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我国古代最⾼学府)
④经济上:盐铁专卖,统⼀造五铢钱。

⑤外交上: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特点:将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改造为适应⼤⼀统中央集权需要的精神⽀柱。

(三)统⼀多民族国家的完善——隋朝、唐朝: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统⼀的措施:1、经济上:开通⼤运河;2、政治上:开创科举取⼠制度。

1、隋炀帝开凿⼤运河:
①⽬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三点:以洛阳为中⼼,北达涿郡(今北京),南⾄余杭(今杭州)。

③四段:从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系。

④地位:全长2700多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⑤作⽤: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化交流。

2、科举制度的创⽴(古代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A、创⽴——隋炀帝设⽴进⼠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

B、完善——唐朝,表现:常设的科⽬很多,以进⼠、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太宗:重视⼈才的培养和选拔。

⼤⼤扩充国学的规模。

武则天增设殿试和武举;唐⽞宗以诗赋作为进⼠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C、发展——明朝: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实⾏⼋股取⼠(消极:束缚了思想,摧残了⼈才)
D、废除——清朝末年1905年。

积极作⽤:①改善了⽤⼈制度、扩⼤了选官范围(选官标准从门第到才学;选官权利由地⽅到中央)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唐朝
1、治国措施:
A、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和措施:
治国政策: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纳谏,从善如流。

重视⼈民群众的⼒量(⽔能载⾈,亦能覆⾈)。

任⽤贤才、虚⼼纳谏。

(任命富于谋略的房⽞龄和善断⼤事的杜如晦,⼈称“房谋杜断”。

重⽤敢于直⾔的谏⾂——魏征。


治国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设进⼠科;严格考察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励发展农业⽣产。

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增强,⽂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的⼥皇帝
治国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发展科举制度,创⽴殿试制度;减轻⼈民负担,重视发展⽣产。

贡献:经济持续发展,⼈⼝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宗的治国措施(改⾰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税制:注重⽂教,编修经籍。

任⽤熟悉吏治、富于改⾰精神的姚崇和宋璟当宰相,励精图治,重⽤贤能。

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活安定,国⼒强⼤,唐朝进⼊⿍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唐⼤宗、唐⽞宗治国措施共同点:①提倡节俭,②重视发展⽣产,③任⽤贤才。

2、民族政策:
(1)特点:开明的民族政策
(2)史实:
A、唐太宗把⽂成公主嫁给松赞⼲布,后来唐政府⼜把⾦城公主嫁到吐蕃(藏族祖先)。

“和同为⼀家”。

(表现为和亲)
B、唐太宗被北⽅和西北各族⾸领尊奉为“天可汗”。

3、唐朝对外关系:
(1)特点:主动的对外开放的政策。

(2)表现:
A、⽇本派“遣唐使”来华。

唐⽞宗时,鉴真东渡⽇本(设计唐招提寺被⽇本视为艺术明珠)。

C、贞观初年,⽞奘西⾏天竺(今印度)取经。

以亲⾝见闻写成《⼤唐西域记》,为中印⽂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4、唐⽞宗时盛世经济的繁荣表现:
A、农业:⽔稻采⽤育秧移植栽培,出现了曲辕犁和新的灌溉⼯具筒车。

⼿⼯业:陶瓷业有越窑青瓷、邢窑⽩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艺的珍品。

C、商业:商业繁荣,交通发达,长安是⼀座国际性的⼤都会。

(四)发展——元朝:
①元世祖创⽴⾏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设⾏中书省,简称“⾏省”。

我国省级⾏政区的设⽴,始于元朝。

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政区;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特点:①地⽅⾏政体系有了重⼤发展;②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五)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明朝:
1、政治⽅⾯:
①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实质:削弱相权,强化君权);②地⽅,废⾏中书省,设三司
③设置⼚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卫,明成祖设⽴东⼚)
④分封⼦孙到各地做藩王;迁都北京(明成祖)
2、思想(⽂化)⽅⾯:改⾰科举制度,实⾏⼋股取⼠,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3、对外政策表现:①郑和下西洋;②戚继光抗倭。

(六)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清朝:
1、措施:
A、政治: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步强化
B、思想:⼤兴⽂字狱,摧残了⼈才。

C、⽂化上:⼋股取⼠
D、外交:闭关锁国。

2、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结束——⾟亥⾰命:1911年⾟亥⾰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我国在维护国家统⼀上的措施及成就(民族关系、边疆管理等)
1、秦朝:
①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②开发南疆,兴修灵渠,加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化交流。

2、西汉:
①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廊地区。

(与匈奴政策:战争)
②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与匈奴政策:和亲)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化交流作出了重⼤贡献。

③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与西域政策:友好交往)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汉与西域各族的交往。

④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今新疆地区开始⾪属中央政府管辖(与西域政策:设管理机构);
3、唐朝:
①唐太宗实⾏⽐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各族和西域⾸领尊奉为“天可汗”。

②对新疆管辖: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了管理西域的最⾼⾏政和军事机构。

③与吐蕃(西藏)友好交往:⽂成公主(唐太宗)嫁给松赞⼲布;⾦城公主嫁到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蕃“和同为⼀家”。

4、元朝:
①藏族: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西藏成为元朝正式⾏政区;
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③民族融合进⼀步发展,形成⼀个新的民族——回族。

5、明朝:
①修筑长城抗击蒙古;
②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东南沿海的倭寇,他进⾏的是⼀场反侵略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位伟⼤的民族英雄。

6、清朝:
①对西藏管理:
A,册封达赖、班禅;
B,1727雍正设置驻藏⼤⾂,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②新疆:乾隆帝派兵平定⼤⼩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③对台湾管理:郑成功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属福建省。

★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式(政策):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

★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特点:
①我国古代民族之间虽然有过战争,但民族友好、和平交往是主流。

②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巨⼤的贡献,共同缔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明。

三、对边疆地区的⾏政管理
1、★⽤史实证明新疆、西藏、台湾⾃古是中国领⼟:
新疆:
(1)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属中央政府管辖。

(2)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最⾼⾏政和军事机构。

(3)清朝:
A,乾隆帝平定⼤⼩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1884年,在新疆设⽴⾏省。

西藏:
(1)元朝,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政区。

(2)清朝:
A,顺治、康熙分别册封达赖、班禅;确⽴册封达赖、班禅制度(⾦瓶掣签);
B,(雍正帝)设驻藏⼤⾂,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新中国:
A,20世纪60年代,西藏民主改⾰,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当家做了主⼈;B,“⼀五”计划期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内地与西藏的联系。

建国后我国对新疆、西藏的政策:A,民族区域⾃治;B,实施西部⼤开发战略。

2、台湾问题:
A、古代:
(1)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和澎湖列岛。

(2)清朝:
A,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B,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
C ,1684年清设置台湾府,⾪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B、近代:与祖国两次分离、⼀次回归:
A甲午中⽇战争后《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岛给⽇本;
B,1945年抗⽇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
C,1949年解放战争后,国民党割据台湾,与⼤陆分离。

C、现代: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伟⼤构想:⼀国两制。

⽅针:和平统⼀,⼀国两制
★明清时期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分设机构)
(1)对台湾的管辖:A,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B 清设置台湾府,⾪属福建省。

(2)对东北的管辖:康熙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3)对西藏的管辖:A,顺治、康熙分别册封藏族佛教⾸领为达赖、班禅。

确⽴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B ,设置驻藏⼤⾂,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4)对新疆的管辖:
①乾隆帝时平定⼤⼩和卓的叛乱;
②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总趋势:
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②中央权⼒加强,地⽅权⼒削弱;
③思想控制⽇益加强,思想⽂化专制不断强化。

★古代史上要掌握的制度创新: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③隋朝:科举制;
④元朝:⾏省制度
秦隋元三朝共同点:A、都留下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B、都是短命王朝C、都结束分裂完成统⼀。

专题⼆屈辱、探索和抗争
热点:林则徐虎门销烟180周年,甲午中⽇战争爆发125周年,兴中会成⽴125周年
⼀、近代列强的侵略与抗争
(⼀)鸦⽚战争(1840年~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导⽕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3、时间:1839年6⽉3⽇。

(纪念:国际禁毒⽇)
4、领导:林则徐。

(评价:民族英雄)
5、影响:是中国⼈民禁烟⽃争的伟⼤胜利,显⽰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6、爆发:1840年6⽉,英国舰队开到⼴东海⾯,进⾏挑衅。

7、结果: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第⼀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8、内容:
割⾹港岛给英国(领⼟主权——最早);赔款2100万元(赔款);开放⼴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岸(贸易主权——危害最⼤);英商进出⼝货物缴纳
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关税主权)。

附属条约:1843年,《虎门条约》,获得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9、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

鸦⽚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历史地位)。

(⼆)第⼆次鸦⽚战争(1856年~1860年)
1、根本:西⽅列强企图进⼀步打开中国市场,扩⼤侵略权益。

2、国家:英法(主凶)、美俄(帮凶)。

3、罪⾏:1860年,英法联军⽕烧圆明园;俄国割占我国北⽅领⼟150多万平⽅公⾥。

4、结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5、第⼆次鸦⽚战争是鸦⽚战争的继续和扩⼤,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侵略势⼒深⼊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领⼟。

中国的_半殖民地化程度进⼀步加深。

6、启⽰: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外交,⼀个民族只有强⼤才不会被欺凌
(三)甲午中⽇战争(1894年~1895年)
1、⽬的:⽇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1894—1895年。

3.重⼤战事
①平壤之战:左宝贵牺牲,平壤陷落。

②黄海海战:1894年9⽉,致远舰管带______与200余名将⼠壮烈殉国。

③旅顺战役(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迎敌,旅顺失陷,⽇军杀害了两万多中国⼈。

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丁汝昌⾃杀殉国。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前往⽇本马关议和,签订《马关条约》。

5.《马关条约》的签订
(1)签订:1895年春,在⽇本______签订。

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本(领⼟:②:台湾问题);赔偿⽇本军费⽩银⼆亿两(赔款:②);允许⽇本在中国开设⼯⼚(危害最⼤——侵
略⽅式: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增辟通商⼝岸
影响:《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社会性质:②)。

6.⽠分中国狂潮
(1)契机:三国⼲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本放弃辽东半岛,⽇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银作为“赎辽费”)。

(2)“门户开放”政策:《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_⽠分中国的狂潮,。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这⼀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盾。

7、甲午中⽇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能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四)⼋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
1、⽬的: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2、抗击过程
①廊坊狙击战:义和团在廊坊⼀带狙击敌⼈,⼋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

②围攻教堂和使馆区:清政府利⽤义和团和清军的义愤,⿎励他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这成为列强扩⼤侵略的借⼝。

③天津保卫战:聂⼠成殉国。

④失败:8⽉,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联合镇压。

3、《⾟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影响。

(1)签订: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法、德、意、奥、⽐、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丑条约》。

《⾟丑条约》给中国⼈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③)。

(中国败因: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朝经济落后等。


4、中国社会是怎样⼀步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①1840—1842年的鸦⽚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1856—1860年的第⼆次鸦⽚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步加深。

③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④ 1900—1901年的⼋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丑条约》,清政府被迫签订《⾟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本侵华战争(1931年——1945年)
(1)侵华史实
①九⼀⼋事变(1931年9⽉18⽇)
影响:成为中国⼈民抗⽇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民局部抗战开始了。

②七七事变(1937年7⽉7⽇卢沟桥事变)
影响:全国性抗⽇战争爆发(⽇本全⾯侵华)。

③淞沪会战(⼋⼀三事变,1937年):⽇军进犯上海,11⽉上海沦陷。

打破了⽇本3个⽉灭亡中国的神话,激发了全国⼈民的⽃志。

④南京⼤屠杀(1937年):屠杀中国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兵达30多万⼈。

(2)国共合作:国共第⼆次合作,建⽴抗⽇民族统⼀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

(胜利根本)(3)国民党正⾯抗战:
①台⼉庄战役:中国军队共歼敌⼀万多⼈,取得抗战以来的最⼤胜利。

(李宗仁)
②武汉会战:⽇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江西万家岭战役)
③第三次长沙会战:在国内外产⽣积极影响
(4)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平型关⼤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个胜利,粉碎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百团⼤战:有⼒的打击了⽇军的侵略⽓焰,提⾼了共产党和⼋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

(彭德怀)(5)抗⽇战争的胜利
1、抗⽇战争胜利标志:1945年9⽉2⽇,⽇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抗⽇战争胜利后,台湾也同到祖国的怀抱。

(l895年甲午中⽇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被割占。

2、抗战胜利意义:
①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侵第⼀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和⼈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的贡献。

④也付出了巨⼤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

3、抗⽇战争胜利原因:
①中国⼈民巨⼤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决定性因素;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
③抗战是正义的,得到国际反法西斯⼒量援助。

4、抗战胜利的启⽰:
①落后就要挨打,⾃尊必先⾃强
②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凝聚是抗战胜利之源
③和平发展是中国⾛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国⼈民捍卫主权
(⼀)史实
(1)戚继光抗倭。

(明朝)
(2)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
(3)近代抗击外国侵略
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关天培:在虎门抗击英军,壮烈牺牲。

左宝贵:平壤战役中牺牲
邓世昌:在黄海⼤战中抗击⽇军,壮烈殉国。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义和团:抗击⼋国联军。

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游击战争。

(九⼀⼋事变时)
赵登禹、赵登禹:指挥部队奋勇抵抗,为国捐躯。

(七七事变时)
张⾃忠:抗击⽇寇在宜城为国捐躯。

(⼆)作⽤:粉碎了西⽅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

三、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学习西⽅的科学技术、军事器物、经济)---中国近代⼯业化的起步
1、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的:维护清朝统治
3
4、内容:(1)前期,以“⾃强”为⼝号,采⽤西⽅先进技术,创办⼀批近代军事⼯业。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才;设⽴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出国深造等。

(3)后期,以:“求富”为⼝号,创办⼀些民⽤⼯业: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湖北织布局等
(4)建⽴新式海陆军: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海军。

5、京师同⽂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所新式学堂。

6、失败标志:甲午中⽇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7、失败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只限于学习西⽅的科技。

8、洋务运动的评价(影响):
(1)进步性: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次近代化学习,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对外国资本的⼊侵起到了⼀定的抵制作⽤。

(2)局限性:根本⽬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再加上内部腐朽和外国势⼒的挤压,中国没有⾛上富强的道路。

(⼆)戊戌变法、(学习西⽅政治制度)----中国近代政治化(民主化)的起步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民族危机。

(2)⽬的(主张):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3)序幕:公车上书。

(4)领导⼈、政治派别:康有为、梁启超。

资产阶级维新派。

(5)⾼潮:百⽇维新。

(6)内容:⿎励私⼈兴办⼯矿企业,发展农、⼯、商业;
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8)意义:在思想⽂化⽅⾯产⽣了⼴泛⽽持久的影响。

(三)⾟亥⾰命:(学习西⽅政治制度)----中国近代政治化(民主化)的⼀次尝试
1、⾟亥⾰命前志⼠的奋⽃
(1)、萍浏醴起义(刘道⼀、蔡绍南)。

(2)、安庆起义(徐锡麟)。

(3)⼴西镇南关起义(孙中⼭、黄兴)。

(4)黄花岗起义(黄兴)
意义:⾰命党⼈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概,极⼤地⿎舞了全国⼈民的⽃
志。

2、孙中⼭⾰命活动:
(1)1894年成⽴兴中会。

(2)1895年策划⼴州起义.
(3)1905年在⽇本东京成⽴中国同盟会。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民国,平均地权”。

(4)、领导⾟亥⾰命:(孙中⼭最⼤的功绩)
(5)建⽴中华民国;
(6)创建黄埔军校;(1924年5⽉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在⼴州创建了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蒋介⽯为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为⾰命培养了⼀⼤批军事⼈才和⾰命⼲部。


3、机关报:《民报》
4、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三⼤主义。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领导资产阶级⾰命的指导思想。

5、领导⼈:孙中⼭。

6、⾼潮:武昌起义。

7、性质:资产阶级⾰命。

8、1912年,中华民国成⽴,孙中⼭任临时⼤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是孙中⼭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命的重要成果。

9、颁布的⽂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