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翻译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翻译(一)份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翻译 1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词句注释
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__。

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

这里指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行:散步。

⑸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⑹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⑺寝:睡,卧。

⑻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庭院里。

⑼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⑽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⑾盖:句首语气词,大概是。

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⑿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赏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析:采纳了拟人的修辞伎俩,妙在“入”字,将月光写活了,并且突出了苏轼的豁达的胸怀。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写景抒情。

“空明”写月光澄清明亮,很形象。

将月下竹影、树影比喻为水中藻荇交错,很妙。

观赏如此细致清楚,可见二人“清闲”尽现。

3.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解析: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哪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非常“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地,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究诎瞳,都历历如见。

实际上对生活有热爱、追求之意,可谓“点睛”之笔。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

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