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经济特区与租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经济特区与租界
海南⼤学应⽤科技学院
⽑概论⽂
姓名:
学号:
年级专业:13级园艺专业
指导⽼师:陈⽅欣
成绩:
经济特区与旧中国的租界毫⽆共同之处
摘要:随着进⼊经济特区受到限制、购买东西要持特区券等规定的出现,⼀些⼈便产⽣误解,认为特区就是旧中国的租界。

⽽事实上特区和租界风马⽜不相及,⼆者毫⽆共同之处。

我国所设置的经济特区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在特区同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是实⾏了特殊的经济政策。

关键词:租界;经济特区;租借风波;⽂化侵略
经济特区是近来出现的新事物。

因为是新事物,就不免使⼀些⼈对它了解不够,甚⾄有些⼈还产⽣了⼀些不正确的看法。

其中之⼀,就是认为特区是旧中国租界的“回复”。

鉴于此,搞清特区与租界的原则区别,就很有必要了。

在此说明经济特区与旧中国租界的区别。

我国的经济特区 ,是在 1 9 7 9 年建⽴的。

它是根据中央决定对⼴东、福建两省实⾏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某⼀部分作为实⾏对外更加开放、采取优惠条件、放宽政策 , 以便更好地利⽤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场所。

⽽旧中国的租界 , 按字⾯解释 , 不过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城市内划给他们的侨民“居留和经商”的⼀定区域。

但实际上 , 它是帝国主义国家插⼈半殖民地国家中的⼑⼦ , 是他们进⾏各种侵略活动的据点。

名义上是“租” , 实际上却是强占。

从特区和租界的简单情况看 , 在经济特区中 , 利⽤外资的形式主要有外商独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补偿贸易来料加⼯等等。

其中的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 必须遵守我国政府的各项政策法令 , 尤其要遵守《经济合同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商标法》等等。

⾄于这些企业中的劳资关系 , 则是由我国当地劳动⼈事部门和⼯会去协商处理的。

所有这些都说明 , 我国国家的主权并不会
因为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存在⽽受到影响 , 我国政府在特区中仍然⾏使着各项主权。

但在租界内却不同于此,按理说 ,租界既然是中国租给外国的 , 那么中国在租界内就应该享有主权。

但实际上
并不是这样。

1 8 5 4 年 , 帝国主义国家以上海⼩⼑会起义为借⼝ ,⾃定了管理章程 , 在租界内设⽴了⼯部局和巡捕房 , 并在租界内享有⽴法权、⾏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等。

从 18 6 1年起 ,
租界开始收华⼈房捐和地捐。

帝国主义者掌握了租界内重要的统治权⼒ , 在租界内建⽴了⼀套殖民地的管理制度 , 实际上成
了“国中之国” , 从此 , 中国的主权在租界内便丧失殆尽 , 丝毫也不存
在了。

⼀.经济特区与旧中国租界的区别
⼆.(1).⾸先从社会性质来说,特区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因为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 , 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个组成部分, 在特区内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租界的社会性质则是帝国主义性质的。

因为 , 在租界内 , 信奉的完全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租界
成为帝国主义侵略者进⾏种种罪恶活动的乐园。

他们利⽤租界⾛私偷运、贩卖毒品 , 利⽤租界与中国反动势⼒结合在⼀起 , 镇压⾰命活动 ; 利⽤租界积极培养⾃⼰的⾛狗⼀买办势⼒ ; 利⽤租界粗暴
地千涉中国的内政。

(2). 特区与租界的经济性质根本不同。

租界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经济掠夺的根据地。

他们在租界内的⼀切经济活动不受任何限制, 成为帝国主义向中国内地进⾏经济掠夺的据点。

帝国主义和中国政府根本不是租赁关系 , ⽽是“割让”关系。

⽽现在的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 虽然在经济上采取特殊政策,但是,这些地区的⼟地、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都掌握在我们⼿中,外商的⼀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我国的法律、法令和有关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

尤其是特区经济性,虽“特” , 但它不会也不可能最终改变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特区的经济性质是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要成分 , 是
多种形式并存的经济综合体。

特区的经济是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 , 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主 , 并有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补偿贸易来料加⼯等形式 , 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综合体。

特区的
经济发展主要靠吸收和利⽤外资 ; 特区的经济活动 , 在国家计划
指导下 , 主要依靠市场调节 ; 特区企业的产品主要⽤来出⼝。

租界
的经济性质则完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在《马关条约》之前 , 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办的⼯⼚、船坞、银⾏⼤多集中在租界内。

这些企业⽆论是从经营⽅式还是经营⽬的上看 , 都是完全为资本家阶
级服务的 , 完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帝国主义国家还利⽤租界扩⼤对中国的投资 , 通过租界控制中国的财政⾦融 , 利⽤中国的劳
动⼒和原料 , 直接剥削中国劳动⼈民。

(3).特区和租界的⼊⼝的截然不同。

我国办经济特区的⽬的是为了⿎励外国投资 , 利⽤外资 ; 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扮理经验 ,促进
⽣产发展 , 繁荣经济。

特区是为了实现我们宏伟战略⽬标的⼀个措施。

帝国主义国家在旧中国建⽴租界的⽬的 , 则是为了进
⾏侵略。

他们把租界作为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和精神⽂化奴役的桥头堡。

{也们在租界内投资、办企业 , ⽬的是为了控制中国的经济 , 绝不是为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 他们在租界内设教堂、
办学校、出报纸 , 其⽬的也是宣传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 从精
神上奴役中国⼈民。

总之 , 租界成为帝国主义扩⼤侵略中国的
根据地 , 成为中外反动势⼒勾结的堡垒。

有了租界 , ⼤⼤地⽅便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 , 特区与租界是有原
则区别的。

所以 , 我国办经济特区绝不是旧中国租界的“翻版”。

经济特区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个新事物 , 它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 , 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我们⼀定
要正确认识它 , 热⼼扶于寺它。

充分发挥它的作⽤ , 旱⽇把我
国建设成为⼀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4).从意识形态上说 ,旧中国的租界不仅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化侵略的
据点 ,⽽且还是西⽅殖民者和冒险家的乐园。

在租界⾥,帝国主义利⽤教堂、
学校、报刊,进⾏各种精神⽂化侵略活动。

西⽅殖民者和冒险家,包括流氓、恶棍、⽍徒、逃犯,纷纷来到中国的租界地,⼲尽⼀切罪恶的勾当,不受中国法律
制裁。

租界内的娟妓、贿博、贩卖毒品、贩卖⼈⼝, 是受帝国主义保护的公开
⾏当。

⽽现在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则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明的同时,注
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去占领⽂化娱乐阵地 ,
反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糜烂的⽣活⽅式。

(5).从导致的后果看,租界在旧中国存在的1 0多年时间⾥,帝国主义在中
国攫取了各种特权,租界成为殖民主义者对我国进⾏政治、经济、⽂化、军事
侵略的⽼巢 , 操纵着腐败⽆能的清政府 , 促使了中国社会
性质由封建社会⼀步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

同时 , 阻碍和抑制了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 成为我国近代⽣产⼒发展
的严重障碍。

⽽现在我们建⽴的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 , 则
是实⾏对外开放政策的⼀项具有远见的带有战略性的重要决
策。

它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投资和贸易环境 , 从⽽有效地利⽤外
资 , 引进先进技术 , 发展贸易 , 提⾼企业管理⽔平 , 促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
已经充分地发挥了窗⼝和基地的作⽤。

它们既是技术的窗⼝ ,
管理的窗⼝ , 知识的窗⼝ , 也是对外政策的窗⼝。

同时 , 经
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的建⽴ , 不仅繁荣了该地区的经济 , 更重
要的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辐射作⽤ , 带动了
全国经济的发展 , 从⽽⼤⼤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进展。

⼆.我国经济特区的特点
( l) 特区的⾏政管理机构 , 由中央直接管理 , 或授权给地⽅负责 , 主管批准外商投资和处理特区兴办事宜 ; 拟订和修正有关的法令条例。

(2 )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 兴办必要的基础设施 , 如通⽔、通
电、通路、通航、电讯、码头、航道、平整⼟地以及仓储的设备。

(3 ) 以市场经济为主。

由于特区主要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成份和资本主义的成份占主要地位 , 必须按照价值规律进⾏市场调节 ,但这并不是不要计划调节 , 特区的总体规划是要由计划来规定的。

从整个国家来看 , 这种特区的市场经济 , 只不过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补充。

特区的⾯积⼀般只有⼆、三百平⽅公理 , ①在全国 96 0万平⽅公⾥的⼟地上 , 不过是⼀些星星点点⽽已。

(4 ) 特区的产品⾯向出⼝ , 对外开放 , 与国际市场有密切的关系 , 因⽽世界市场的变动、特别是港澳市场的变动 , 很快就会影响特区的经济。

因此特区与⾮特区必须划清分界线 , 对内隔离。

(5 ) 特区内制订各项给予外来投资者以优惠的条例 , 如税收( 指进出⼝税和所得税) 、企业登记、⾦融管理、⼟地管理、劳动⼯资等条例。

以上五个特点 , 就显⽰出特区的“特”。

我国之所以利⽤外资 , 是为了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为了加速四个现代化⽽探索⼀套经验。

经济特区的设⽴ , 在于利⽤外资和引进技术设备 , 因此 , 特区能否发展就看它能否吸引外资 , 能否做到以本国有限的投资取得更多的外汇 , 使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保证 , 并为全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些可以借鉴的新经验。

在我国特区并不是把国家的⼯⼚或矿⼭租借或租让给中外资本家 , 也不控制其产品 , ⽽是吸引外资来特区兴建⼯业企业、服务业、或开发资源 , 是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共同投资和经营管理的 , 对外商独资经营的企业收取地租和税收。

所以我们特区的国家资本主义⽐较苏联当年的租让制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和作⽤。

特区中的中外合资企业是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份 , 有⼈认为经济特区是租界的再现 , 这种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旧中国的租界 , 是帝国主义列强⽤炮舰政策 , ⽤不平等条约侵略的产物。

租界是外国⼈在中国领⼟上的独⽴王国 ,他们握有统治权 , 可以为所欲为。

中国的主权在租界⾥是不存在的。

在租界的中国⼈都要服从那个
掌握在外国⼈⼿⾥的⼯部局的统治。

租界内成为赌博、妓院、绑票、贩毒、⾛私、投机倒把、贩卖⼈⼝的活动场所 , 成为冒险家暴发横财的乐园。

这种租界今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了。

在租界中, 外⼈取得的⾏政管理权是⼀种“属地权” , 即所有中外⼈⼠,不论他是华⼈还是其他“有约国”外⼈ , ⼀旦进⼊某⼀租界, 在⾏政⽅⾯便只受该租界当局的管理 , 这是租界与华界最根本的区别。

今⽇的特区和旧中国的租界是截然不同的。

在特区内我们的主权并不受到影响 , 住在特区内的外国⼈要服从特区的法律。

在这种情况下 , 怎能把现在的特区同旧中国的租界混为⼀谈呢?由于对经济特区和旧中国的租界没有深刻认识,使我国在改⾰开放过程中出现很多关于此类话题的争论。

其中有“洋浦风波”争论,和“租界风波”争论。

⼗⼀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外资经济开始逐步在我国发展壮⼤起来。

这对于引进发达国家的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疑具有重要意义。

然⽽,不少⼈对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的惨痛历史记忆犹新。

历史的阴影、盲⽬的排外情绪挟带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使许多⼈对中央利⽤外资,发展外资经济的⽅针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有明显的抵触情绪。

有⼈将改⾰开放后我国沿海地区设⽴的经济特区视同旧中国的“租界”。

将引进外资,对外商实⾏的某些优惠政策视为丧权辱国。

⼆⼗世纪⼋⼗年代初期,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我国沿海地区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相继成⽴经济特区。

然⽽,就在深圳的蛇⼝⼯业区机器轰鸣、劈⼭填海之际,有位抗战时期曾在这⾥打过游击的⽼战⼠泪流满⾯,痛⼼疾⾸地说:“⾰命先烈得来的⼟地,给你们⼀下⼦卖掉了”。

可见,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的束缚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难免会对经济特区和引进外资深表疑虑,担⼼特区会变成旧中国的“租界”和殖民地。

这种⼼态不只是⽼同志有,相当⼀部分⼲部群众也怀有类似的疑问,⽽且在相当长的⼀段时间内都还存在。

1982 年上半年,在国内某家颇有影响的报纸上,以醒⽬的标题,公开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

这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借古讽今,其寓意是显⽽易见的。

按照⽂章作者的观点,租界的设⽴,完全是帝国主义利⽤当时封建官僚的愚昧⽆知、腐朽透顶⽽使⽤欺诈的⼿段逐步形成的。

在⽂章的最后,作者还意味深长地点明了主题,租界的设⽴,不仅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奴
役和剥削,“还培植了中国的买办阶级”。

作者较为隐讳地表明对引进外资,设⽴经济特区的疑虑。

担⼼对外开放政策会导致中国丧失国家主权;担⼼外资经济会对我国的民族⼯业造成冲击;担⼼外国资本主义进⼊中国会造成⼀个新的买办阶级。

这篇⽂章在当时颇具代表性,它表明了⼀些⼈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发展外资经济的忧虑和疑惧。

另外,⼈们议论较多的还有:特区是经济特区,政治上特不特呢? 1981 年 7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作会议纪要》明确提出:“这些疑问是没有根据的。

我国特区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

特区内全⾯⾏使我国家主权,这和不平等条约产⽣的租界、殖民地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可见我国在创办特区之初就已明确了特区的性质。

“洋浦风波”
有⼈慷慨激昂的将海南特区有偿出让 30 平⽅公⾥⼟地使⽤权的商业⾏为与晚清政府在英国武⼒胁迫下割让⾹港的丧权辱国⾏为相提并论。

且痛声疾呼:此举若成事实,国家主权何在?民族尊严何在?洋浦问题⼜⼀次震动了⼈们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敏感神经。

1988年 4⽉,海南建省,并成为中国最⼤的经济特区。

海南省政府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在1988年6⽉,与熊⾕组(⾹港)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协议。

毫⽆疑问,像洋浦这样⼤⾯积的⼟地使⽤权出让,期限之长,灵活度之⾼,⽆疑是新中国成⽴以来对外开放的最⾼程度的举措。

这⼀消息在《⼈民⽇报》及其海外版披露后,⽴刻引起国内外舆论的⼴泛传播。

海外舆论把洋浦的这⼀开发模式看成是中国政府在改⾰开放政策上的重⼤突破。

作为国家批准的最⼤的⼀个外商成⽚开发的外向型⼯业区,洋浦开发与建设⼤特区⼏乎是被同时摆到桌⾯上来的。

由⼀家国外⼤财团进⾏⼤⾯积的承包,进⾏基础设施的系统开发,再由外商去招商引资,建设实业项⽬,取得综合补偿,这便是洋浦开发的基本内涵。

“洋浦模式”的独特之处,⼀是国内最早的将开发区⼤⾯积⼟地由外国⼤财团承包的地区;⼆是这⽚⼟地实⾏封闭式管理,实⾏近于国际⾃由港的政策。

中国以往搞特区、开发区都是⾃⼰出钱进⾏设施建设,⽽后招商办企业。

洋浦模式却是依靠外资进⾏基础设施建设,再由其招商。

这在当时中国的对外开放中是个了不起的突破。

《了望》当时撰⽂评价:“洋浦模式”作为⼀条全新同时也出现了⼀些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是通过深化改⾰来加以解决还是以此否定特区,便成为问题的焦点。

然⽽,对外开放,不仅仅意味着经济上的⾯向世界,同时也需要冲破封闭的观念藩篱。

⼗年前,深圳的蛇⼝⼯业区初建时,也曾经历过“卖国”、“租界”的风风⾬⾬;⼗年后,历史似乎⼜在洋浦重演。

洋浦开发区是参照国际惯例来设计和运作的,但是,在 80年代后期,这种做法却不能为国⼈所接受。

这种模式遭到了有些⼈的公开指责,不少⼈将“⼟地⼤⾯积承包给外商”与殖民时代丧权辱国的“租界”联系起来,甚⾄将两者划上等号,以致酿成“洋浦风波”。

1989年3⽉,全国政协七届⼆次会议在北京举⾏。

有的委员对“洋浦模式”表⽰了极⼤的不满。

不久,“洋浦风波”迅速波及全国,并且在⽇本、美国、⾹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引起强烈的反响。

上海《解放⽇报》率先对此作详尽报道,围绕着出租外商⼟地70年、由其成⽚开发的“洋浦模式”是否“卖国⾏为”、是否吃亏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在海南⼲部群众困惑为难、国内外舆论沸沸扬扬、外商望⽽却步之际,党中央和邓⼩平等领导同志明确⽀持洋浦开发。

针对1989年 3⽉发⽣的“洋浦风波”,邓⼩平同志明确批⽰:“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

”在随后的两年间,党和国家领导⼈多次到洋浦视察,并⼀再声明党中央、国务院⽀持海南引进外资开发洋浦。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时明确指出:引进外资成⽚开发,纯属商业⾏为,不存在损害中国主权问题。

这场风波最终在党中央及邓⼩平等同志的⼲预下得以平息。

最终打破这⼀僵局的还是邓⼩平发表南⽅谈话之后。

1992 年 3 ⽉ 9 ⽇,国务院正式批准设⽴“洋浦经济开发区”。

洋浦开发区以及备受争议的“洋浦模式”才得以确⽴。

因此对经济特区和旧中国的租界有了深刻认识,才能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减少类似问题的出现,⽽经济特区与旧中国的租界毫⽆共同处,⼆者切不
可混为⼀谈。

参考⽂献:
[1]许长林. 经济特区与旧中国的租界毫⽆共同之处[J]. 长⽩学
刊,1985,04:59.
[2]卢庆⽣. 透视旧中国的租界展望社会主义的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J]. 思想政治课教学,1994,03:30-31.
[3]郑宝银. 特区与租界有什么区别?[J]. 学习与研究,1985,05:26-27.
[4]薛飞. 旧中国的租界与报纸[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04:69-75+94.
[5]⽅卓芬. 论经济特区的性质[J]. 经济研究,1981,08:54-58.
[6]柔然.改⾰开放初期的⼏场著名争论[J]. 党的建设. 2008(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