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渊源深厚的牛文化研究——古人对牛的称谓与人的称谓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晓丽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牛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古代诸多典籍中,记录了丰富多彩的牛文化的内容,其中多数已被历史的尘沙所掩埋,成为后来者所无法了解和理解的部分。

而牛文化又牵扯着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说文解字》对“牛”部字作了较系统的整理。

通过对《说文·牛部》中关于“牛父”称谓与人类父亲称谓的比较分析,可探讨中国古代对牛的类人性的认知。

关键词:《说文解字》;牛文化;称谓
中图分类号:H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187-02
在《说文解字》中,与“牡”归为一类的,还有“犅”和“特”。

《说文解字·牛部》云:“犅,特也。

”段玉裁注云:“今本作特牛也。

依诗正义订。

《公羊传》曰:‘鲁祭周公,何以为牲?周公用白牡,鲁公用骍犅’。

”“骍”,赤色。

《广韵·清韵》:“骍,马赤色也。

”《集韵·清韵》:“骍,牲赤色。

或从牛。

”异体为从牛辛声。

鲁国祭祀周公用白色的公牛,祭祀鲁公用赤色的公牛。

文中“白”与“骍”表示颜色,《玉篇·牛》:“犅,特牛,赤色也。

”“牡”与“犅”对举,皆表示公牛。

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这个字,字形从网,从牛,从刀。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牛》以为“当为犅字,字形与金文同”。

并引《说文》解释为:“特牛也。

用作地名。

《说文》:犅,从岡得声。

”《广韵·唐韵》:“犅,古郎切。

”岡,俗字岗。

《尔雅·释山》云:“山脊。

”《释名·释山》:“山脊曰岡。

岡,亢也,在上之言也。

”岡有坚强、高大之意。

另“犅”有个异体字“牨”。

《玉篇·牛部》云:“牨,水牛。

”《集韵·唐韵》:“犅,<说文>特牛也。

或从亢。

”“亢”,《广雅·释诂》云:“亢,强也。

”《广雅疏证·释诂》:“亢者,说文健、伉也。

”《汉书·宣帝纪》:“伉健习骑射。

”颜师古注云:“伉,强也。

”又《史记·秦始皇本纪》:“適戍之众,非抗于六国之师。

”在《汉书·陈胜传》中“伉”作“亢”。

《广雅疏证·释诂》云:“亢、伉、抗并通。

”由此可见,用犅来表示公牛,是取其高大、强壮之意。

“特”,《说文·牛部》:“特,特牛也。

”《玉篇·牛部》云:“特,牡牛也。

”《广雅·释兽》:“特,雄也。

”戴侗《六书故·动物一》:“特,畜父也。

”大徐本《说文解字》对“特”的解释与小徐本和《说文解字注》不同。

大徐本云:“特,朴特;牛父也。

”对此不同段玉裁做过解释,归结起来有3点:其一,小徐本及《天问》注所引用的《说文》的解说,都与大徐本不同。

由此证明大徐本有误;其二,在二徐之前,习《说文》者,将注释语掺杂在《说文》之中。

被徐玄误作正文收录了;其三,“朴”,大也。

典籍中多有用者,段氏引用王逸与张揖的注释以为证。

“朴特”即为大公牛。

甲骨文中没有特字,它出现的时间可能稍晚。

在“特”的义项中,有这样两个含义:⒈杰出的。

这个含义在很早就普遍使用了。

《诗经·秦风·黄鸟》:“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郑玄箋:“百夫之中最雄俊也。

”《荀子·大略》:“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

”⒉耸起,挺立。

《增韵·徳韵》云:“特,挺立曰特。

”《文选·宋玉〈高唐赋〉》有:“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

”李善注:“谓两浪相聚而中高也。

”《水经注·汾水》:“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

”可见用“特”表示公牛,是取其壮大、超出群体,不同一般的特性。

另,“特”的或体为“犆”,从牛,直声。

“直”,有正义、不屈之意。

《广雅·释诂二》:“直,义也。

”这些优秀品质,既是古人在与牛的长期共同生活中对牛产生的深厚情感,也是对牛的品质的认知,还是通过牛表达古人对雄性的审美标准。

这一标准贯穿于汉民族文化始终,并以牛为形象代表,集中表现出来。

那么这种认知,在人类自我评价中,有怎样的关联与差别呢?我们有必要将它们做一个比较,以便更深入的了解牛文化中的类人性认知的形成与影响。

我们就拿古代对父亲的称谓来做个比较。

亲属称谓,尤其是近亲属称谓出现的时间,至今尚无确论。

有理由相信,它是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出现的最早的一类词语。

这些词语包含着人类社会进化的遗迹,深藏着人类最早的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

我们能够见到的记述亲属称谓的专著出现的比较晚,大致晚至清代。

但是记述亲属称谓的专篇,早在秦汉就已有了。

像《尔雅·释亲》篇,就较系统地记述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等亲属称谓一百余种。

魏·张揖著《广雅》一书,其中《释亲》一篇,收录了用作父亲称谓的一组同义词:“翁、公、叟、爸、爹、奓、父也。

”另《尔雅·释亲》有:“父为考。

”“考”也是父的称谓。

“考”《说文》:“考,老也。

从老省,丂声。

”指老人。

《甲骨文字典·卷八》释老字云:“象老者倚杖之形。

”上古“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尚健在的父亲,如《尔雅·释亲》云:“父为考。

”《尔雅义疏》云:“父母之异称也。

考者,释诂云成也。

”郑玄注《礼记·曲礼》云:“考,成也。

言其徳性之成也。

”郭璞在注《方言》中云:“古者通以考妣谓生存之称。

”并举《仓颉篇》中“考妣延年”为例。

其二,死去的父亲称考。

《释名》曰:“父死曰考。

”《礼记·曲礼》有:“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

”由此可见,用考称呼父,是取其老成之意,谓德高持重之人。

“翁”《广雅》云:“翁,父也。

”王念孙疏曰:“翁、公声相近。

《史记·项羽纪》云:‘吾翁即若翁。

’”用“翁”称呼“父”,在两汉魏晋时期还经常使用,大致到宋元以后,就很少见到了。

“翁”也有“老”的意思。

《玉篇·羽部》:“翁,又老称。

”《方言》卷六:“凡尊老……周、晋、秦、陇谓公,或谓之翁。

”《广韵·东韵》:“翁,老称也。

”《说文》:“翁,颈毛也。

”《说文》的解释,与称谓无关,与字形有关,是字的本义。

“公”,《广雅·释亲》:“公,父也。

”《战国策·魏策一》有:“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

曰:‘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

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

’”汉唐亦多有使用。

只是“公”作为父亲的称谓,却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们来看看古代的字典辞书是怎样解释“公”的:《说文》:“公,平分也。

从八从厶,八犹背也。

韩非曰:‘背厶为公。

”《玉篇》:“方平也。

正也。

通也。

居也。

”《广韵》:“公,通也。

父也。

正也。

共也。

官也。

”按此“公”与“厶”相背,表示“公平”或“公正”。

在父系制时期,男性的长者在家族中管理共有财产,处理公共事务,安排生产、生活,处于集团的领导地位,受众人的尊敬和爱戴,众人称他为“公”。

古代的“公”,可以是祖父,如:“封公昆弟,家于长安。

”司马贞:“公亦祖也。

”也可以是父亲,或者丈夫的父亲。

如:“抱哺其子,与公并倨。

”颜师古注:“言妇抱子而哺之,乃与其舅(古称夫之父)并居,无礼之甚。

”还可以是丈夫的哥哥,如:《尔雅·释亲》云:“夫之兄为兄公。

”这个称谓的特点就是:1.男性。

2.长者。

3.公正。

由此演化出对长者的尊称,以及后来的官职、官爵。

比如周人祖先公刘、古公亶父。

叟,《说文·又部》:“叟,老也。

”朱骏声《通训定声》:“叟,即搜之古文,从又屋下索物也。

会意。

为长老之称者,发声之词,非本训。

”意思是“叜”为“搜”的本字,因声借为老叟之“叟”。

徐灝注笺:“叜,今隶变作叟。

”清·俞樾《儿笘录》也认为:“因叟字借为尊老之称。

”那么“叟”的“老”意是否假借而来呢?这也涉及到尊老的习俗的来源,以及父亲称谓的词为何都与年老有关系。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卷三》:甲骨文叜,从又持象火炬形,在宀下。

“象人持炬于屋内索物之形。

”按徐中舒考证,部首“宀”实际是两个部首,一个象公室外部轮廓形。

据半坡村仰韶房屋遗址复原,是在圆形基址上建墙,墙上覆盖圆锥形屋顶,屋顶中间开有通窗孔,下边有门。

这种建筑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很少,因而深密。

故《说文》云:“交覆深屋也,象形。

”另一个是具有两面坡顶的简易棚舍,是野外临时居住的地方,称为庐。

在甲骨文中,这两个部首就已经混用无别了。

“叟”是举着火炬在搜寻,一是寻物,一是寻找适合的居住地。

举着火把,带领大家寻找的人,一定要身强体健、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领导者。

周族的祖先公刘和古公亶父,就曾带领族人迁居到周原,并组织农业生产,修建房屋,主持祭祀占卜,是组织族人公共社会生活的首领。

正如考、翁、公、父等,既是父亲的称谓,又表示老人,同时又是男子的尊称一样。

所以“叟”称呼“老人”,不是假借,而是引申义。

因此《玉篇·又部》:“叟,老也。

”《广韵·厚韵》:“老叟。

”《广雅疏证·释亲》:“翁、公、叟、父,古或以为长老之称,……《方言》:‘叟、父,老也。

’”
同样是手拿工具而演化为父亲称谓的,就是“父”。

从字形上看,甲骨文中的“父”,像是一
只手拿着一把工具。

《甲骨文字典》引郭沫若说,“父”乃“斧”之初字。

“父”之用来称谓父亲,出现的时代很早。

在石器时代,男子持石斧以事操作,故孳乳为父母之父。

《说文·又部》:“父,巨也。

”“巨”,《说文》:规矩也。

“父”就是规矩。

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父系制至宗法制赋予它的含义。

“父”是家长;他可以是一家之长,也可以是一族之长,还可以是众族之长(国家最高的统治者)。

他是“规矩”的制定者,也是“规矩”的维护者。

这里的“规矩”,就是秩序。

这就是《说文》的所谓“家长率教者”。

在这个意义上“父”与“公”同;其二,“父”也不是为父亲这个对象专造的字。

它不像女人的“女”、母亲的“母”,亦或是“姐”、“祖”等那样,而是由工具及人孳乳派生出来的。

能够制造并娴熟使用工具的人,一定是身强体健,经验丰富,且地位重要的人。

“父”除了称呼生父外,还是父辈的通称,又是成年男子的尊称,也用它表示老。

首先,从读音上看,考、老,同属皓韵;翁、公,同属东韵,翁从公声;叜、老、考,幽侯部;叜、老叠韵;“父”属鱼部;“叟”属幽侯部,旁转。

爸者,父声之转。

此外,“爹”、“奓”声相近;爹北人呼父,奓吴人呼父也。

为方言词。

曹宪音止奢反。

高诱注《淮南子·说山训》云:“雒家谓公为阿社,社与奓声相近。

”关于“社”用作亲属称谓,曾撰文分析过,此不赘述。

“翁”初文作“公”,“翁”是“公”的分化字。

“翁”用来称谓父亲,只用了一段时间,到宋元以后,就很少用了。

其次称谓词在意义上有几个特点:1.年长。

《广雅疏证》:“翁、公、叜、父,古或以为长老之称也。

”2.德高望重。

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对牛有着同样的标准。

比如:犅、特。

3.突出的。

身材突出,地位突出。

这是“公、叟、父”与“牡、犅、特”共同的特点。

古人把牛视为自己的同类,或者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用对待同类的眼光去认识牛,从而形成汉民族独特的、系统的、多彩的牛文化。

正如日本学者白川静在《中国古代民俗》一书中说的:汉字作为古汉语的形象化,具有同时性、同质性的特点。

文字的体系,又将文字以前的传承原封不动的汇总在字形之中。

中国古代文字的全部,就是在造字意识的立场中创造的。

因此,它的原样都是民俗语,汉字形体所表现的意义,保留了汉民族远古习俗、认识、社会经验以及社会结构等等。

对汉字做系统的分析、比较,就是对某些已经消失的、而又有着深厚渊源的民族文化的整理与挖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