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红院景物描写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怡红院景物描写作文
怡红院是《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也是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是别号“绛洞花主、富贵闲人”,绰号“无事忙”的贾宝玉的住所。

该院院外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三间垂花门楼,四面抄手游廊。

院中甬路相衔,山石点缀,五间抱厦上悬“怡红快绿”匾额。

整个院落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后院满架蔷薇、宝相,一带水池。

沁芳溪在这里汇集流出大观园,有一白石板路跨在沁芳溪上可通对岸。

是大观园中最为华丽的房屋之一。

《红楼梦》里描述怡红院原文:。

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

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众人赞道:“好花,好花!从来也见过许多海棠,那里有这样妙的。

”贾政道:“这叫作'女儿棠',乃是外国之种。

俗传系出
‘女儿国'中,云彼国此种最盛,亦荒唐不经之说罢了。


众人笑道:”然虽不经,如何此名传久了?”宝玉道:“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之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命名。

想因被世间俗恶听了,他便以野史纂入为证,以俗传俗,以讹传讹,都认真了。

”众人都摇身赞妙。

一面说话,一面都在廊外抱厦下打就的榻上坐了。

贾政因问:“想几个什么新鲜字来题此?”一客道:"'蕉鹤'二字最妙。

”又一个道:“'崇光泛彩‘方妙。

"贾政与众人都道:“好个‘崇光泛彩'!”宝玉也道:“妙极。

”又叹:“只是可惜了。

”众人问:“如何可惜?”宝玉道:“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

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

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

”贾政道:“依你如何?”宝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

”贾政摇头道:“不好,不好!”
说着,引人进入房内。

只见这几间房内收拾的与别处不同,竟分不出间隔来的。

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者“流云百蛹”,或者“岁寒三友”,或者山水人物,或者翎毛花卉,或者集锦,或者博古,或者万福万寿各种花腔,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

一桶一桶,或者有贮书处,或者有设鼎处,或者安置笔砚处,或者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

其福各式各样,或者天圆地方,或者葵花蕉叶,或者连环半璧。

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

倏尔五色纱糊就,竟系小窗;倏尔彩绫轻覆,竟系幽户。

且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

诸如琴、佥h悬瓶、桌屏之类,虽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

众人都赞:“好精致想头!难为怎么想来!”
原来贾政等走了进来,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

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一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

及转过镜去,益发见门子多了。

贾珍笑道:“老爷随我来。

从这门出去,便是后院,从后院出去,倒比先近了。

”说着,又转了两层纱橱锦棉,果得一门出去,院中满架蔷薇,宝相。

转过花障,则见青溪前阻。

众人咤异:“这股水又是从何而来?”贾珍遥指道:“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
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

”众人听了,都道:“神妙之极,”说着,忽见大山阻路。

众人都道“迷了路了。

”贾珍笑道:“随我来。

”仍在前导引,众人随他,直由山脚边忽一转,便是平整宽阔大路,豁然大门前见。

众人都道:“有趣,有趣,真搜神夺巧之至!”于是大家出来。

芭蕉
《未展芭蕉》——唐钱羽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开。

诗人想象卷起的芭蕉叶像一封深藏着夸姣情素密封的少女书信,从眼前包卷未展的芭蕉遥想未来景象,和煦的东风吹来,芭蕉叶就要渐渐展开,就像春风偷偷拆开这封书信,使夸姣的情素显露在无边的春色中。

叶子卷卷的未曾经展开,象绿色的蜡烛一样,但是不能点,不生烟.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命宝玉做诗,有一首是怡红院的,宝玉写道:〃绿玉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因为元春不喜欢绿玉这两个字,宝钗劝他改为绿蜡,就是引用了〃冷烛无烟绿蜡干〃这句诗为证.怡红院的提匾原来是红香绿玉,后来被元春改为怡红快绿,怡红院因此得名,这怡红快绿就是指一红一绿两种植物,红的是海棠,绿的就是芭蕉.
写景是填词家一半本事,然却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乃妙。

(见《圣叹全集》卷六)清真灵幻,意当包含清丽粹真与空灵洒脱两个方面。

我国诗文,索尚清真;空灵的境界,亦为人们所乐道。

李白怀古:“右军本清真,萧洒出风尘”,既指其人,兼指其书法,明白拈出了“清真”二字。

清人钱咏《履园谭诗》说的诗写景物“太切”则“粘皮带骨”,不切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则实可谓是对“空灵”亦即灵幻的具体注脚。

写自然景物,是小说创作特别长篇小说不可或者缺的部份。

从《红楼梦))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作品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总是既清真又灵幻,宛然一幅幅清丽而富有诗意的画卷,展读一过,令人陶然于醇美之中。

大自然界中变化万千、南丽多姿的景物,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往往有着十分密切地关联,于是诗人、作家、艺术家在以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时候,也就往往花去不少的笔墨对大自然景物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

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景物描写中,把作者对美的追求和探索,充分融汇在他的艺术笔墨里。

由于他继承和发挥了我国古典诗歌词曲的因情咏物、借物抒情的传统,并且打破了诗、词、曲等形式的限制,用活泼明快的白话语言加以描绘,使人与物、情与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不仅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而且把人物内心世界充分地揭示出来。

《红楼梦》的景物描写是这座伟大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体现着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伟大的艺术才华。

通观《红楼梦》,曹雪芹把四时节气做为全书结构构思的一部份,或者说做为他的著作联贯线索的一个暗隐的肢脉,那是无疑问的。

曹雪芹不愧为文坛泰斗,他在小说这个时间艺术中,巧妙地揉进了绘画这个空间艺术的笔意,使《红楼梦》的景物描写,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

许多场合的写景,乍一看起来是一幅静物素描,转眼之间又觉流动欲舞,恰如电影镜头中的由定格转入动格,连组接的痕迹也难于觉察。

在《红楼梦》的景物描写中,运用得更多也更妙的手法是白描。

所谓白描,就是不傅彩而专事勾勒,就能将客观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画技。

无非在绘画中,这种手法多用于写入。

而在《红楼梦》中,无论写入写景,皆能臻于妙境。

如第七十六回写中秋夜月,作者先写贾母等人在凸碧堂”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

然后避实就虚,抛开月色写远处飘来的笛音:“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越显得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点头称赏。

”接着又写黛玉湘云在凹品馆所见月色:“天上一轮浩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水品馆蚊躺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


最后又写黛玉、湘云发现池中一个黑影,随拾了一块小石头向那黑影里掷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后复聚而散者几次。

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


于是溶景入诗,逼出了黛、湘二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妙句。

这里没有任何铺陈,却将天上浩月、池中水月、夜空笛音、水中涟漪、寒塘鹤影、风动月摇等等景色以及人们的感受,写得维妙维肖,构成为了一幅完整的中秋赏月图。

有人以为曹雪芹笔下的中秋月色,深得苏轼《赤壁赋》的意境,是颇中肯繁的。

无非在《赤壁赋》中,是将景色的白描溶入作者的主观抒情与对人生的深沉思量的;而这里的白描,却将人物的感情波澜溶入景色中去了。

此中的奥妙,也许可以启示我们,在小说文学中,如何使绘画与散文融和。

倘使这些纯粹的景色描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那末在许多有人物活动于其中的景色描写中,就看得更加清晰了。

这里不用举更多的例子,单是宝钗捕蝶就足以勾起人们对此的思量。

在饯花日这天,众姊妹都齐集园中饯花,独黛玉园与宝玉刚闹过别扭,深锁闺中,于是宝钗便去叫她。

后来看见宝玉也向潇湘馆走去,为了避嫌,宝钗便折身回来,“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趾,十分有趣。

宝钗意欲捕了来玩要,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捕;只见那一双胡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向来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姣喘细细。

”这里无论写人写景,都系白描,而且达到了“空谷传声,一击两鸣”(脂砚斋评语)的艺术效果。

从写景来看,人物活动彻底溶入了胡蝶翩翩匕舞的景色,使画面显得特殊生动活泼而又妙趣横
生。

从写人来看,翩翩飞舞的胡蝶,撩起了这位少女心灵深处还没有彻底被封建礼教扼杀的真率感情,使艺术形象显得特殊丰富饱满而又涵蓄隽永。

这样的描写在《红楼梦》中俯拾即是,如湘云醉眠、黛玉葬花、宝玉吊金钏等等,简直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写人还是写景了。

这说明小说中的写景,既不同于绘画中的写景,又不同于散文中的写景,不能单靠画面的明晰和文章的意蕴去打动读者,而必须使画面的明晰与文章的意蕴都成为挨近人物心灵的窗户,或者站在人物的角度去选择观景点,或者就干脆让人物活。

韶光易逝,红颜易老。

故园何处找?一别已十载,山高水远,独处思家园。

想着想着,探春早已泪流满面。

远嫁于此从未见爹娘面。

红烛夜下,遥想当年之景。

含糊之中,梦回大观园。

踏至园内,探春不由心绪复杂。

欲语却无语,想泣却无泪。

景物依旧,人面全非。

纵有千种美景,也无非是凄凄惨惨。

步行于沁芳亭桥上,不由回想起昔时繁华之景。

桥上人络绎不绝。

上至王孙贵族,下至侍女妾婢。

而如今。

沁芳池的水依旧如晶帘般奔入。

只是门可罗雀,人影全无。

伴着几丝伤感,迈着沉重的步伐,一路观望,一路感怀。

怡红院内芭蕉碧绿,海棠红艳。

怡红快绿之意仍犹在。

只不闻宝玉之音,只不见宝玉之影。

留下寂寞空院锁余香。

徐徐从怡红院内而出。

抬眼便见遥遥相对的潇湘馆。

“有凤来仪”四字依旧高悬,翠竹掩映,只是“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的黛玉早已芳魂尽散。

透过那淡雅的帘。

宛然又见到林妹妹哀怨的双眼。

不由一阵心伤。

途经稻香村。

忽又想起元妃省亲时黛玉那一句:“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好不贴切!也许这正适于李宫裁“槁木死灰”的心境吧。

复又前行,素净的衡芜院映入眼帘。

宝玉当年所说:“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似别有深意。

一路走来,一路凝思。

不免想起故人来。

紫菱洲里软弱的迎春,蓼风轩里孤僻的惜春,还有杨翠庵里那清高的妙玉。

庵内红梅的幽香不知还能否再闻得到!忽而又记起寒冬时节,众人于芦雪庵内赏雪吃酒,于藕香榭里赏花吃蟹。

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眼前似乎又浮现出园中女儿俊俏的面容,耳畔似乎又回荡着优伶绝美的歌
声。

只可惜独有眼下景,不见意中人。

探春内心惆怅万分,若有所失。

恍忽中来到自己的别院秋爽斋。

院内芭蕉梧桐枝繁叶茂,不失往日风貌。

墙上“烟霞显骨格,泉石野生涯”的字迹依然清晰。

想当年自己起海棠诗社,邀众姊妹作诗赋词,别有一番风趣。

协助凤姐管理大观园时刚正不阿。

但惟有欲以“兴利除弊”来拯救大观园却无济于事。

怨只怨命太薄,福太浅。

只得徒自伤悲于满目萧索之间。

想于此,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愁苦,眼泪夺眶而出,滴落在大观园内,滴落在心房上。

从含糊中醒来,被衾已湿。

故园重游,平生徒悲哀。

泪眼茫茫,何处寻故乡?只得喃喃自语:“奴去也,莫牵连。


二十三日,天空晴朗。

我怀着欢快的心情跟着爸爸、妈妈一起乘汽车去游“大观园”。

说真格的,我是第一次来北京,对北京的每一个地方都感到新鲜。

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大厦、一排排高耸入云的烟囱,甚至连街道两旁修剪得整齐,漂亮的花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观园车站到了!"我听售票员阿姨喊大观园到了,真是高兴极了。

我连忙
跟着爸爸、妈妈走下汽车,就朝大观园走去。

一登上大观园的台阶,就看见大门上挂着一块镶金的横,上面写着“大观园”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进了大门,迎面是一座假山,山中有一个洞,洞上挂着个小牌子,上写曲径通幽四个字。

我们走进洞,洞里很黑,而且曲蜿蜒折,上面的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掉,滴到了脚卜.的小溪里,还时而发出“丁冬”的响声。

小溪向来流向洞口,借着从洞口射进来的光线,可以看见溪水清清,连水底的石子似乎都夸随着波光流动。

穿过石洞,我们到了“沁芳亭”。

亭子设在水中,四面有石桥连接着。

爸爸说:
“我们来拍几张照片吧!”一听照像,我来劲了。

我说:“让我来拍吧。

"我在亭子外围转了一圈,终于找到了最佳地点:几棵垂柳挡住了亭子,只留下一个角,倒映在水中的景物显得摇摇欲坠。

“爸爸、妈妈站好!”我喊完只听“咔嚓”一声,就把“沁芳亭”收进了镜头。

照完相,我们在“滴翠亭”坐了一会后,便朝“潇湘馆”走去。

潇湘馆是在排摄电视剧《红楼梦》时修筑的,它是林箧玉的住处。

我们走进院子一看,嘿,这里的游人可真多。

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到两尊塑像前。

爸爸指着塑像说:这就是林黛玉,那个是紫娟。

”林篦玉穿着淡雅的锦缎长裙,蹙着双眉坐在一张长桌前拨弄琴弦。

紫娟穿着紫红色的丝绸衣裤,面带微笑地站在一旁听。

她好像是一位观众在看林篇玉的弹奏,这两尊塑像象是塑料制的,又像是玉石雕的,真是光采照人,栩栩如生,太逼真了。

我们赞叹了一番“潇湘馆”的华丽装饰后,又止步于“怡红院”。

爸爸问:“小岚,你说‘恰红院'是谁住的?”“贾宝玉住的。

"我一下子就答对了。

说话问我们走进了院子,这里也有三尊塑像:贾宝玉、晴雯和袭人。

贾宝玉穿着绣花大红袍,颈上挂着一块银光闪闪的宝玉。

手里拿着本
书,嘴唇微启,犹在吟诵。

袭人和晴雯都身着冷艳的衣裙站在两旁,好像在陪公子读书。

接着我们又到稻香村、紫菱洲、杨翠庵和大观楼去遨游,并拍了好多照片。

太阳移到了我们头顶上,真我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央求爸爸取近道走西大门。

这大观园真大啊,我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终于出了西大门。

今年暑假,我在北京遨游了许多名胜古迹,如大观园、故宫、长城等。

七月二十三日,天空晴朗。

我怀着无比欢快的心情跟着爸爸、妈妈一起乘汽车去游“大观园”。

说真格的,我是第一次来北京,对北京的每一个地方都感到新鲜。

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大厦、一排排高耸入云的烟囱,甚至连街道两旁修剪得整齐、漂亮的花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观园车站到了!"我听鲁票员阿姨喊大观园到了,真是高兴极了。

我连忙跟着爸爸,妈妈走下汽车,就朝大观园走去。

一登上大观园的台阶,就看见大门J挂着一块镶金的横匾,上面写着“大观园”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进了大门。

迎面是一座假山,山中有一个洞,洞上挂着个小牌子,上写“曲径通幽处”四个字。

我们走进洞,洞里很黑,而且曲蜿蜒折。

上面的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掉,滴到了脚下的小溪里,还时而发出“丁冬”的响声。

小溪向来流向洞口,借着从洞口射进来的光线,可以看见溪水清清,连水底的石子似乎都在随着波光流动。

穿过石洞,我们来到了“沁芳亭”,亭子设在水中,四面有石桥连接着。

爸爸说:“我们来拍几张照片吧!”一听照像,我来劲了。

我说:“让我来拍吧。

"我在亭子外围转了一圈,终于找到了最佳地点:几棵垂柳,挡住了亭子的大半,只留下一个角,倒映在水中的景物显得摇摇欲坠。

“爸爸、妈妈站好I"我喊完只听“咔嚓”一声,就把“沁芳亭”收进了镜头。

照完相,我们在“滴翠亭”坐了一会后,便朝“潇湘馆”走去。

潇湘馆是在排摄电视剧《红楼梦》时修筑的,它是林黛玉的住处。

我们走进院子一看,嘿,这里的游人可真多0
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到两尊塑像前。

爸爸指着塑像说:“这个是林黛玉,那
个是紫娟。

”林黛玉穿着淡雅的锦缎长裙,整着双眉坐在一张长桌前拨弄琴弦。

紫娟穿着紫红色的丝绸衣裤,面带微笑地站在一旁倾听,她好象是一位观众在看林黛玉的弹奏,这两尊塑像象是塑料制的,又象是玉石雕的,真是光采照人,栩栩如生,太逼真了。

我们赞叹了一番“潇湘馆”的季丽装饰后,又止步于“怡红院”。

爸爸问:“小岚,你说'怡红院,是谁住的?”“贾宝玉住的。

"我一下子就答对了。

说话间我们走进了院子,这里也有三尊塑像:贾宝玉、晴雯和袭人。

贾宝玉穿着绣花大红袍,颈上挂着一块银光闪闪的宝玉。

手里拿着一本书,嘴唇微启,犹在吟诵。

袭人和晴雯都身着冷艳的衣裙站在两旁,好象在陪公子读书。

接着我们又到稻香村、紫菱洲、拢翠庵和大观楼去遨游,并拍了好多照片。

太阳移到了我们头顶上,我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央求爸爸取近道走西大门。

这“大观园”真大啊,我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终于出了西大门。

大观园?你一看到这三个字,脑袋里一定会涌出一大堆联想。

刘姥姥进大观园?《红楼梦》?……没错,真被你猜对啦。

我今天游玩的就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我想大家对曹雪芹先生写的《红楼梦》中的片段一定记忆犹新,现在让我们穿梭于时空,一起去欣赏传说中的大观园吧。

我们一进入大观园,就迫不及待地涌进了潇湘馆。

潇湘馆,就是林黛玉住的地方。

门前种着大片大片斑竹,翠绿欲滴。

脑中蓦地蹦出了毛泽东的话“竹子,嘴尖,皮厚,腹中空。

”不禁噗嗤大笑,在笑声中迈进了漂亮的潇湘馆。

看着那一座座优雅的建造。

不禁觉得贾府在没衰败之前,真的很富贵。

在竹园中漫步一番,再次领略了一下潇湘馆的风情。

便出去迈进了贾宝玉的住处一一怡红院。

贾宝玉天生就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唯独碰上他老爸怕得要死。

怡红院(虽然我不喜欢这名字)修筑得落落慷慨,富丽堂皇确实让人着实羡慕,让人无话可说。

里面还有一间绛云轩,兴许就是为了表达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情。

其实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薛宝钗的住处比林黛玉的住处还美呢!薛宝钗住在衡芜院中,有山有水,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还去了大观楼,大观楼是《红楼梦》中贾元春做了皇帝的妃子后,为回家省亲而建造的。

异常奢华,大观楼前立着四座铜雕。

两座凤凰,两座麒麟。

大观楼有三层楼高,后面还有座大殿,令人感慨。

在大观园里,让我宛然真的到了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聆听了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这次大观园之旅,受益匪浅。

恩,回家可以把红楼梦好好看一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