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区一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丁肇中
授课教师:冗渡中学张成金
时间:2022年5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 2、过程与方法:精读课文,掌握本文的首段提出论题,展开论述并归纳出论点的方法。
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4、二、教学重点
5、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6、三、教学难点
7、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物理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释题: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含义:“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
三、古今区别:
古代:目的不在求知而在平天下。
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
五、再读课文、想一想,然后讨论:
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
7、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六、格物致知精神:
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2、要有积极的态度,不能袖手旁观。
3、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不是盲目的。
4、要有眼光(要有判断力)、勇气、毅力。
5、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不盲目地接受过 去认定的真理和学术权威的意见。
七、写作思路
八、课堂小结: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1) 2-----12 13
九、布置作业: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 想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把你的看法写成片断作文。
话题(第1段) 解释“概念”,引出对中国传统教育 弊端原因的分析。
(第2—5段) (引入) 为什么要提倡实验精神 (重要性) 1、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2、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的学习弱点决定的
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写作目的) 内涵、意义、希望
王阳明格竹
自身的学习 经历 论 论
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