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五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五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巧合
文/郭学荣
在距离九月初九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张老师就开始紧张而有条理地忙开了。

张老师并非为重阳节作准备。

登高饮酒,赏菊吟诗,那是古时候的事,那是诗词中的事,张老师不会烦那个臭神。

张老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他父亲的七十大寿。

张老师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叫靖节的名字,培养他上了大学。

别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的学问,作为语文老师的张老师还是知道的。

张老师像古代文人雅士准备过重阳佳节一样精心地准备着父亲的生日。

离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张老师就万事俱备,只等重阳了。

张老师甚至连祝寿辞都打好了腹稿,他要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并非没有一点难处。

比如请不请学校里的领导、同事就使张老师颇费了一番踌躇。

但一想到因自己个人私事让同事,尤其是让领导花钱花工夫,张老师还是觉得不请为好。

重阳不在星期天,要不要请假也让张老师动了一番脑筋。

请假吧,等于间接请客,不请吧,家人怎么交待。

即使如此,张老师还是很机智地解决了。

到那天,通过私交暗暗地把上午三四节课调到一二节上,下午去打个照面就行了。

重阳如期而至,张老师依计而行。

下午四点多钟,张老师悄悄跟相处较密的王老师打了个招呼,说有点私事先走一步,如果有人问他,打一下马虎眼。

王老师表情怪怪地说,今天万事大吉,没有人会问你。

你准备搞什么惊人之举?张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好不容易摸着头脑的时候,张老师急得直抓头脑了。

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校长太太的四十岁生日。

全校老师都去,你能不去吗?要是你父亲真的过生日,这么大的事,怎么之前没听你吭一声呢?难怪校长太太叫秋香。

没有人出头收人情,找人代礼都困难。

张老师随同大家来到了镇上的菊花饭店。

桌上已赫然陈列着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

大家兴高采烈,只有张老师的笑容显得生碰硬撞。

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校长的手机骤然响起,全场立即寂然。

校长的声音突然夸张地高了八度。

大家都听得出是镇党委书记兼镇长的电话。

校长哼了几声后便离座走到门外。

再进来的时候,校长招呼张老师走出了饭店。

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书记千金的二十岁生日。

书记在县城的爱陶居大酒店为掌上明珠大摆宴席。

母亲看女儿秀眉微皱,细问方知,来客全是陌生人。

女儿要求请几个同学,几个老师。

初中时代的老师代表就点了张老师,而张老师最难找。

书记要校长负责通知到位,送人到位。

张老师想起了名叫秋菊的文文静静的学生,曾经做过他的语文课代表。

心中一热,可眼下犯难。

张老师嗫嚅着,怎么去,这么迟了?就算了吧!校长打开了手机,一会儿,一辆私人面的轻轻地停在他们的身边。

张老师的到来使小寿星更加高兴。

书记夫妇亲自下位,亲自给张老师敬酒。

紧跟着,各部门的一把手纷然有序地给张老师敬酒。

张老师平生没有近距离地接触如此众多的领导,受宠若惊得杯杯满,杯杯清,一杯接一杯。

大家似乎只愿喝酒不想吃菜。

张老师越喝越觉得肚饿心慌,越喝越觉得头重脚轻,越喝越觉得如梦如幻。

突然,掌声四起,小寿星秋菊给父母敬酒了。

秋菊祝爸爸妈妈今年四十,明年三十八,越活越年轻。

大家正欢呼叫好,突然,张老师端着酒杯,摇摇晃晃地挤到了书记面前。

张老师大喊一声:“我来迟了,我是不孝之子。

我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有删改)
11. 小说以“巧合”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有什么特点和意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小说结尾处,张老师的敬酒祝词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请试作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试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①表现情节特点。

张老师父亲七十大寿,校长夫人四十岁生日,书记千金二十岁生日都在同一天,情节巧合。

②突出主题思想。

让张老师处于十分为难的矛盾中,最后只得舍弃父亲的生日到领导家去祝寿,从而突出在官本位的社会中人们没有自我的主题思想。

12. 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小说中的人物名字都与重阳节有关。

重阳节在古代是高雅的日子,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气节、节操、高尚、清高,靖节就是陶渊明,更是高尚人格的典范,在这样的环境(既是自然环境,也是社会环境)中,展开故事反衬现实,进一步深化主题。

13. ①张老师喝醉了,处于半醉半醒状态之中。

②今天也是父亲的生日,为父亲过生日祝寿的愿望许久以来一直深藏在心中。

③小寿星给父母祝酒,提醒、引发了张老师深藏内心的愿望。

④给父亲的祝寿词早就打好了腹稿,在半醉半醒时就脱口而出了。

14. ①人性卑微,本能地讨好、取悦领导。

②人性懦弱,不敢得罪领导。

③领导意志决定一切的官本位的现实。

④揭示出人没有自主意识,依附性强,独立性弱,自我缺失的现实。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
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

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

"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

"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

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

《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

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

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自就撰集,已垂期月。

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诣:谒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 我聊以忘忧耳如惠语以让单于
C. 乃以上客礼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7.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参考答案:
5、A
6、A
7、B
8、C
5、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

用代入法一试就知。

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发现“次”应该充当“当受敌”的状语,翻译成“驻军”作谓语,就会造成整个句子前后矛盾,“次”——“第二个”,诸葛亮知道荆州是第二个应当受敌(的地方)。

6、本考4个虚词“而、以、乃、之”,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

例如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句陈述后表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也放在两个相同结构表否定的句子之间,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于是A项正确。

B 项第一句的“以”作介词,用字;第二句的“以”作连词,来,于是B 项不同。

C 项第一个“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个“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代,翻译成“这样”;第二句的“之”是人代,翻译成“他”。

7、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

对于“亮乃北行见备”和“非亮先诣备”两个细节,孰是孰非,原文在结尾提到“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可见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异辞乖背”。

8、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既要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又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经验积累。

这道题的关键是对“臣奉旨寻详”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以及文言句式的“四字一断”格式。

裴松之注《三国志》是受诏加注。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要求各种审美形式,都以温柔折衷为主调,必须要“中和”,不走极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不喜欢“怪力乱神”。

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的一脉传统,集中体现了这种美学需求。

而在宋、元以后勃发起来的戏曲艺术中,这种美学追求就体现得更为显著了。

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把“中和美”阐释为“和顺积中”。

“和顺积中”,就是要如同孔子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在结构上要把握“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李渔《闲情偶寄》)。

要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要求各种审美形式。

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报仇雪恨,《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祝英台》的蝴蝶双飞,等等。

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即使是《石头记》里的林黛玉不能与贾宝玉团圆,但后来还是有了《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出来同贾宝玉团圆。

再比如像《桃花扇》,结局本是侯朝宗没能与李香君团圆,可顾天石却为其翻案“补恨”,在《南桃花扇》里让侯朝宗与李香君当场团圆。

可见,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撒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既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和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和妥协。

德国美学家费里德兰德有一句名言:“艺术是一种心理产物,因此可以说,任何艺术都是心理的。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神境、禅境。

不论是《周易》中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还是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或是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甚至是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示之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我国古典戏曲多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

如大家所熟知的《西厢记》,从《佛殿奇遇》到《长亭送别》,喜剧情节此起彼伏,环环相扣,并从心理与行动的相悖造成了喜剧效果。

虽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充满了生离死别、激泪滂沱的离愁别怨,但这丝毫不减喜剧的色彩,反倒更增添了《西厢记》故事的“团圆之趣”。

又如在奇谲瑰丽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情而死,因情而生”,缠绵起伏,催人泪下,然而最终经皇上准婚,阖家团圆。

更重要的是,这种“团圆之趣”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从正面表现新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这样的结局寄寓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对理想实现的希望。

总之,无论是中国古典悲剧还是中国古典喜剧都一样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特色,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充分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特征。

——摘选自师阳《中和美与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从宋、元以后的戏曲艺术,更为显著地体现了以温柔折衷为主调,必须要“中和”,不走极端的美学追求。

B. 孔子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他要求戏剧在结构上要把握“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

C. 《窦娥冤》的伸冤昭雪等充分表明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戏剧家最为推崇实践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D. 作者列举《后石头记》旨在说明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中国传统戏剧创作的审美理想规范。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所说的“和顺积中”,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来使人们的情感得到调和,摆脱极端的喜怒哀乐。

B.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都可以通过一个圆的图示阐释,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周易》同样如此。

C. 无论是《西厢记》还是《桃花扇》,都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

D. “中和之美”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特色。

中国的古典悲剧和古典喜剧都有充分体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之所以崇尚大团圆结局,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弥补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缺憾,从而在艺术中实现美好的愿望。

B.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讲究“哀而不伤”,所以《琵琶记》中赵五娘历尽人生种种悲剧的痛苦终在和丈夫蔡伯喈团圆后消解中和。

C. 我国古典戏曲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

因此可以判定在我国古典戏剧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D. “团圆之趣”从正面表现新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虽历经磨难终获美好结局,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更受群众欢迎。

参考答案:
1. B
2. C
3. C
【分析】
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

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

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B项,“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是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观点。

根据原文内容来看,提出“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的是李渔的《闲情偶寄》。

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C项,“都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错误,《桃花扇》并不是团圆结局,让主人公团圆的是《南桃花扇》。

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C项,“我国古典戏曲以结局团圆为尚”,“因此可以判定在我国古典戏剧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说法错误,原文是“多以结局团圆为尚”,《桃花扇》就是反例。

表明在戏剧中还是有悲剧的。

所以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故选C。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伏暅,字玄耀.曼容之子也。

幼传父业,能言玄理,与乐安任防、彭城刘曼俱知名。

仕齐位东阳郡丞、鄞令。

时曼容已致仕,故频以外职处啦,令得养焉。

梁武帝践阼,兼《五经》博士,与吏部尚书徐勉、中书侍郎周捨总知五礼事。

出为永阳内史,在郡清洁,政务安静。

郡人何贞秀等一百五十四人诣州言状,湘州刺史以闻。

诏勘有十五事为吏人所怀,帝善之。

徙新安太守,在郡清恪如永阳时。

人赋税不登者,辄以太守田米助之。

郡多麻苧,家人乃至无以为绳,其厉志如此。

属县始新、遂安、海宁并同时生为立祠。

征为国子博士,领长水校尉。

时始兴内史何远累著清绩,武帝擢为黄门侍郎,俄迁信武将军、监
吴郡事。

暅自以名辈素在远前,为吏俱称廉白,远累见擢,啦循阶-而已,意望不满,多托疾居家。

寻求假到东阳迎妹丧,因留会稽筑宅,自表解职。

诏以为豫章内史,乃出拜。

书侍御史虞嚼奏曰:“风闻豫章内史伏暅,去岁启假,以迎妹丧为辞,因停会稽不去。

入东之始,货宅卖车,以此而推,则是本无还意。

暅历典二邦,少免贪浊,此自为政之本岂得称功常谓人才品望居何远之右而远以清见擢名位转隆暅深怀诽怨形于辞色……请以暅大不敬论。

”有诏勿论,暅遂得就郡。

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国子博士,未赴卒。

初.暅父曼容与乐安任遥皆昵于齐太尉王俭,遥子防及暅并见知。

顷之,防才遇稍盛,齐末已为司徒左长史,啦独滞于参军事,及终名位略相侔。

暅性俭素,车服粗恶,盐虽退静,内不免心竞,故见讥于时。

然能推荐后来,常若不及,少年士子或以此依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一·儒林》)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人何贞秀等一百五十四人诣州言状状:告状
B.远累见擢,暅循阶而已阶:官阶
C.人东之始,货宅卖车货:买
D.请以暅大不敬论论:论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诏以为豫章内史 B.因停会稽不去
斧斤以时人山林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诏以为豫章内史,乃出拜 D.暅独滞于参军事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一项是
A.此自为政之/本岂得称功/常谓人才品望居何远之右/而远以清见擢/名位转隆/暅深怀诽怨/形于辞色
B.此自为政之本/岂得称功/常谓人才品望居何远之右/而远以清见擢/名位转隆/暅深怀诽怨/形于辞色
C.此自为政之本/岂得称功常谓/人才品望居何远之右/而远以清见擢/名位转隆/暅深怀诽怨/形于辞色
D.此自为政之本/岂得称功/常谓人才品望/居何远之右/而远以清见擢/名位转隆/暅深怀诽/怨形于辞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暅从小就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能说玄理,与乐安人任鲂、彭城人刘曼都很出名,他又与何远都有廉名,并且他还认为自己的名声和资格都应该排在何远之前。

B.伏暅任新安太守时,与在永阳时同样清廉,有人交不出赋税,他就用太守官田所产粮食救助他,新安郡的始新、遂安、海宁三县,在他死后立祠纪念。

C.伏暅不满何远多次被破格提拔,而自己只是逐级提升,就借到东阳为妹妹办丧事之机,留在了会稽,还上表请求辞职,直到皇帝任他为豫章内史,他才出来拜谢。

D.伏暅和任妨都被齐太尉王俭赏识,但运气没有他好,任妨到齐末就已经担任了司徒左长史,伏暅却仍然停滞于参军事这一职务,直到死时的名位才与任妨大致相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l)诏勘有十五事为吏人所怀,帝善之。

(3分)
(2)郡多麻芋,家人乃至无以为绳,其厉志如此。

(3分)
(3)外虽退静,内不免心竞,故见讥于时。

(4分)
参考答案:
9.A
10.C
11.B
12.B
13.(1)皇帝下诏调查后发现有十五件事被官吏百姓怀念,皇帝认为他做得很好。

(“勘”,调查、查问,1分;“怀” ,想念、怀念,1分;“善”,认为好,1分。


(2)郡地多产苧麻,而他家的人竟至于没有什么可用来制绳子,他砥砺志节如此。

(“乃”,1分;“无以”1分;“厉志”1分。


(3)他表面上虽然谦退平静,内心却不免有和人竞争的想法,因此受到当时人的讥讽。

(“退静”1分,“竞”1分,“讥”1分,被动句式1分)
11.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本题可根据名词作宾语的情况断句,还可根据标志性词语“而”等断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2.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