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之寒下剂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在这种情况,你用寒下的办法,能够一下子就把 热顿然而解,大便一通,热就顿然而解,不是逐 渐的下降。
这里有几个问题要注意,它虽然肚子里面有很多 的有形之积,看上去肚子并不高起,跟气胀,水 都不同,但是它有一点:肚子硬,所以这个问题, 有时候讲到“痞满燥实,腹大满痛”,如果是初 上临床,或对这个情况少见的时候,往往产生怀 疑:它肚子有东西,怎么肚子是这样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舌苔。
我们刚才非常强调颜色,强调上面津液的多少,但是我们 现在环境不同了,那么这些病人往往在医院里经过输液了, 输液以后,舌苔就改变了,从上面看是白滑,你透过白苔, 可以看到黄苔,还有一些透过白苔看不到黄苔,是寒凉药 用的太多了。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东西可以验证:辨舌验齿,有句话叫 “前板枯燥”,就是门牙,因为嘴一张开,就看到前面的 牙齿,比里边的牙齿清楚,而且前面的牙齿是平的,好看。
大黄牡丹汤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方解:
君 大黄——荡涤湿热瘀结。 丹皮——凉血化瘀。 臣 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攻下。 桃仁——活血化瘀 佐 冬瓜子——清肠利湿,排脓散结。
运用:
随证加减: 1、热毒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
败酱草; 2、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
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
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急下存阴”,因为到了 这个时候,所存的阴液很少了,不赶快急救的话, 就要阴竭阳亡,这是大承气的主要作用。
热厥,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 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 本方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
痉病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 发狂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
功用:峻下热结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
中医方剂学第2章泻下剂详解

大黄牡丹汤
辨证要点
运 用
本方为治疗肠痈初起的常用方。对于早期未 成脓者,确有消痈散结之功;脓已成者,也 可加减运用。但无论脓未成还是已成未溃, 均应以实证热证为主。 临床应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 滑数为辨证要点。
大黄牡丹汤
加减变化
若热毒较重,加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 若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等; 现代研究:具有抑菌作用(葡萄球菌,大 肠杆菌)。促进肠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作 用。
泻下剂
二、分类与适应证: 1. 寒下 — 攻下积滞,荡涤实热; — 里热积 滞证;(大承气汤) 2. 温下 — 温下寒积; — 里寒积滞证; ( 温脾汤) 3. 润下 — 润燥滑肠,缓下通便;— 津亏肠燥 之便秘证;(麻子仁丸) 4. 逐水— 攻逐水饮,消除水积; — 水饮壅积 于里之实证;( 十枣汤) 5. 攻补兼施 — 泻下通便,扶助正气;— 里实 积滞,正气亏虚证; ( 黄龙汤)
〖典型病案〗 曹××,男,40岁。 • 主诉:大便秘结多年。 • 病史:大便常年5日1行,干燥难解,甚 是费力。伴脘腹隐痛不舒,遇冷更甚,得 温按则舒。望其唇面,皆呈青苍之色。 脉沉弦而缓。
• 诊断:冷积便秘。 • 方药:温脾汤加味。炮附子12克,干姜6克, 党参10克,白术15克,生大黄6克,炙甘草6。 服药后大便自利,脘腹舒适,继服2剂。便秘 基本缓解。偶有腹痛大便不畅,即自服附子 理中丸数日,诸症即逝。 • 按语:本患者为搬运工人,饥饱失常,餐风 饮冷在所难免,胃肠功能差,且病情已久, 舌苔、脉象均辨为脾阳不足,冷积内停之便 秘证,处以温里攻下之温脾汤,正与证相符, 故使病证得以痊愈。
方解
大承气汤
相 须 为 用
•君:大黄— 苦寒泄热,荡涤肠胃邪热积滞 长于 泻下通便,治疗主要症状 推荡之功 •臣:芒硝— 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使坚结的粪便 变软以利于大黄发挥泻热荡积推陈致新之效 ·黄、硝相须为用,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寒下之大承气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寒下之大承气汤寒下主要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这是适用病证。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大黄浓朴饶。
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芒硝三合,浓朴八两,枳实五枚。
大黄治大实,芒硝治大燥大坚,二味治无形血药;浓朴治大满,枳实治痞,二味治有形气药。
热毒传入阳明胃府,痞、满、燥、实、坚全见,杂证、三焦实热,并须以此下之。
胃为水谷之海,土为万物之母。
四旁有病,皆能传入胃府,则不复传他经矣。
陶节庵曰∶伤寒热邪传里,须看热气浅深用药,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
这是这类治法的一个重点,一类方。
大承气汤它这个名称承顺胃气下行,通降下行了。
它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历来主治证候是阳明腑实证,称它,阳明嘛,胃肠,胃肠属于腑,热实互结于胃肠。
具体来说,热实互结在胃肠是阳明腑实证。
从临床表现来看,前人经常用痞、满、燥、实四个症来概括它,所以这也成为它的一个证治要点。
因为从主治来讲,大承气汤证的主治写了很多,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包括发狂、痉病这些可以见到这个阳明腑实证者。
虽然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伤寒论》对阳明病的一个纲领。
胃家包括胃肠,有的时候用胃是广义的意思,中医用名词它是多义了。
经常我们用的胃有广义、狭义等三种类型,用法。
有的时候具体说到胃,胃主受纳,胃气上逆,这具体指的就是那个饮入于胃那个胃,受纳腐熟水谷那个胃,这就是很具体的了。
有的时候,胃,以胃概脾,有的是以脾概胃,那我们说肝心脾肺肾五脏系统中这个脾包括了脾胃。
有的时候这个饮食消化功能很正常,说这个人胃气挺强,这个胃就包括脾。
有最广义的胃,中医学经常也用,并不是直接指消化功能,而是指的一种生机活力。
一看这个人面色红润,但是又明润含蓄,脉来从容和缓,说有胃气。
《内经》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白如豕膏者生,白如枯骨者死”,白如枯骨就是没胃气,像豕膏就是说还有光泽,明润,那这个就是有胃气。
这个胃气是指的生机活力,包括望诊,包括诊脉,胃气都是生机活力的反应。
方剂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总论方剂: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常用治法“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课后答案(自编版)

1、何为方剂、方剂学?方剂学与中药学有何区别?方剂: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依照组方基本结构,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剂型及用法,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应用学科,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学与中药学的区别在于中药学研究的是单味药物的功效,而方剂学研究的是多味药物组方之后的功效,不是简单的药物相加,其中还蕴含着很多的中医药物的基本理论。
2、如何理解“以法统方”?一般说,在临诊时运用中医理论,确定主证完成「辨证」以后,就要进行「论治」。
论治首先是「立法」(确定用何种治法),把治「法」确定以后,就要根据「法」去选方、用药。
前人把这种方法称做「以法统方」,意思是说要根据治「法」的要求去选用方剂及加减药物。
3、从总体而言,配伍的目的是什么?①增强药力;②扩大治疗范围;③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④控制多功效单味药中药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4、方剂组成的原则是什么?其基本结构包括哪些方面?君臣佐使原则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佐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5、剂量变化对方剂功效与主治有何影响?①剂量增减,药力也之增减;②剂量改变,剂量比例变化改变方中的配伍关系,影响改变该方功效和主治证候的主要方面。
6、内服散剂有几类?各有何特点?内服散剂有两类:一种是研成细粉,以温开水冲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如七厘散;另一种是1、麻黄汤与桂枝汤在组成、功效、主治方面有何异同?麻黄汤、桂枝汤组成:桂枝、甘草//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汤:芍药、生姜、大枣功用:疏风散寒解表//麻黄汤: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风寒表证,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麻黄汤: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脉浮紧 //桂枝汤:风寒表虚证,有汗无喘,脉浮缓2、小青龙汤主治外寒里饮之咳喘,为何配伍收敛之五味子、白芍?小青龙汤主治外感里饮证,治当解表化饮,然素有痰饮,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即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诸药辛散太过之性,且可防止温燥药物伤津。
舜天铁人系列11.中医方剂趣味记忆歌诀

中医方剂趣味记忆歌诀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
/干妈贵姓?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2、辛凉解表剂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3、扶正解表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1、寒下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
/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2、温下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
/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3、润下剂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
/二人要小承气。
济川煎《景岳全书》: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4、逐水剂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
/达古愿找谁。
舟车丸《景岳全书》:请陈将军轻骑花牛,干香槟。
疏凿饮子《济生方》: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
5、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猿人皇帝卖姜炒小海龟。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深冬皇帝忙。
第三章和解剂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今夏大人走江湖。
/生芹菜炒大虾仁。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人炒大实药。
中医方剂大全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热留恋气分。头胀而重,面色淡黄,胸
闷不饥,或泛泛欲呕,或渴不欲饮,舌苔 白腻或厚腻,脉濡。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9g 瞿麦9g 扁蓄9g 滑石12g 木通6g 甘草梢6g 栀子9g 大黄9g
清营汤的临床运用:
兼痉厥+羚羊角、钩藤、菊花以清热熄风镇 痉
见神昏谵语、舌謇肢厥,是邪入心包,可 先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 再服本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3克 生地30克 芍药12克 丹皮9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1.热入血分证。吐血、衄血、便血、
尿血等 2.热扰心营证。神昏谵语,斑色紫黑,舌
3.热厥,痉病和狂证而见有里热实证者
方解:
君药:大黄—苦寒泻热,通便去实,荡涤肠 胃实热
臣药:芒硝—咸寒,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 通便;两药相须为用,大黄推荡下行,芒 硝软化燥屎,可将胃肠实热积滞一鼓荡涤 而下
佐药:枳实、厚朴行气散结,宽肠下气;一 可调畅气机而除痞满,二可助大黄、芒硝 泻下。四药可除痞满燥实,急下存阴
臣药:辛温宣通,散寒止痛。三药合用, 温里以祛寒,通下以泻实,辛香以行气, 可治阴寒凝结,寒积里实所致的脘腹冷 痛,大便不通等证。
润下剂
由润下药与泻下药组成
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产后,阴血不 足,或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
麻子仁丸
麻子仁500克 大黄500克 杏仁250克 枳实250克 厚朴250克 芍药250克 功效:润肠通便
清脏腑热剂
适用于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而产生的火 热证。火在不同的脏腑,会有不同的临 床表现。
《方剂学》第十一章,泻下剂!

▪ 4,逐水:具有攻逐水饮,消除水积肿胀的作用, 适用于水饮壅积于里之实证。
▪ 5,攻补兼施: 具有扶助正气,泻下实积的作 用,适用于里实积结,而正气内虚者。
▪ 三,使用注意:
▪ 1,若表证未解,则应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 2,年老体弱,产后衰弱,病后,应兼顾其虚,
▪ 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 脉沉弦。
▪ 3,使用注意:
▪ (1)首先辨清证的虚实。
▪ (2)三药为散,大枣10枚煎汤送服。
▪ (3)从小剂量0、5—1克开始,每日一次,
▪
清晨空腹服用。若下少,明日加量。
▪ (4)不宜久服,以防中毒。3---5天为一个
▪
疗程。每疗程之间停用3—5天。
▪ (5)体虚及孕妇慎用。
兼气虚加——人参。
▪
阴津不足加——玄参,生地。
▪ 5,“急下存阴”之剂,注意煎服法。
▪
本方煎服法与疗效有关。
▪ 6,热结旁流——“通因通用”
▪ 7,热厥——“寒因寒用”
▪ 8,痉病
▪ 9,使用注意:体弱及孕妇禁用。
▪ 10,三承气汤有何区别?
▪ 11,何为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举方剂 说明之。
▪ 12,你对大承气汤的痞满燥实是如何理解 的?
方名 同
麻子仁丸
五仁丸
润肠通便之功,治疗肠道失润之便秘证
功效 异
病理
特点
泄热行气 气滞热结 功偏泄热结
润燥滑肠 津枯燥结 功专润肠燥
济川煎(2)
▪ [组成] 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
▪
升麻,枳壳
▪ [功用]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方剂的记忆方法 刘接宝

方剂的记忆方法刘接宝■一、循环记忆法这是记汤头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而且被认为是「正统」的方法。
由于以往学中医者,自幼家传师承,很早就开始被动地背诵汤头歌诀,故又被称为「童子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属于正常记忆程序。
重覆是记忆的重要因素,它是通过大脑的机械反应,使你能够回想起一点也不威兴趣,对其没有产生过任何联想的东西。
循环记忆的方法,主要是反覆地背诵「汤头歌」。
方歌的优点是简单、易诵、易记、读起来有「韵」,可以朗朗上口。
主要有汪昂的《汤头歌诀》及《汤头歌诀正续集》,张秉成的《成方便读》以及《汤头歌诀白话解》等。
可以看出,方歌一般均为四句,大多包括方名。
组成及部分功能、主治,而且有一定的韵律。
但是它的缺点也往往是为了追求韵律,有时需要添加许多虚词,格调单一呆板,相互之间没有什麽联繫,很难引发人们的联想,更构不成「形象」、「趣味」等。
所以完全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方式,只有经常反覆背诵才可能记住,有时丢掉一句就完全想不起来了。
若採用这种方法记忆汤头,需要对传统的歌诀进行改造,或自编方歌,就会提高记忆力。
1 .自编方歌:按照方歌的格式自编方歌,是速记汤头的一种方法。
因为在编造方歌时,你一定经过了一番思考、联想、反覆的尝试,已经有了相当深的印象,这样当你方歌编成时,再记牢它已经很容易了。
例如右归丸,原方歌是: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自编方歌是:附子二山仲地归,菟枸鹿肉微火煨。
这样既简便了原来的方歌,又可引发了(联想」和「趣味」。
父子到二个山头种地回来,将兔、狗、鹿肉用火煨好。
这样编出来的方歌,肯定很快、很容易就记住了,即使不经常反覆,也会终生难忘。
2 .改造原来的方歌:对传统的方歌简化、改造、修正韵脚等。
例如逍遥散,原方歌是: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朮草加薑薄;散鬱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这样我们就把它后两句删掉,简化成前两句就可以了。
再如酸枣仁汤,原方歌是: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香甜。
2024年度方剂学泻下剂和解剂

2024/3/24
18
05 泻下剂与解剂的 合理选用
2024/3/24
19
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方剂
辨明病因
根据中医理论,泻下剂主要用于 实热证,而解剂则多用于表证或 里证。因此,在选用方剂前,需 明确患者的病情属于哪一类。
区分寒热
泻下剂有寒下、温下之分,解剂 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别。 选用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寒热 症状进行选择。
方剂学泻下剂和解剂
2024/3/24
1
目录
2024/3/24
• 泻下剂概述 • 解剂概述 • 泻下剂与解剂的配伍应用 • 泻下剂与解剂的现代研究 • 泻下剂与解剂的合理选用 • 泻下剂与解剂的未来发展
2
01 泻下剂概述
2024/3/24
3
定义与分类
2024/3/24
定义
泻下剂是一类以通利大便、排除肠胃 积滞、荡涤实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024/3/24
注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
泻下剂与解剂的用量和用法需根据病 情和体质进行调整,避免过量或不当 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注意顾护脾胃
泻下剂和部分解剂可能对脾胃功能有 一定影响,使用时应注意顾护脾胃, 可酌情配伍健脾和胃的药物。
14
04 泻下剂与解剂的 现代研究
2024/3/24
15
药理作用研究
2024/3/24
7
定义与分类
定义பைடு நூலகம்
解剂是指具有解除表证作用的一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表证及相关疾病。
分类
根据作用特点和药物组成,解剂可分为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扶正解表剂等。
2024/3/24
8
适应症与禁忌
适应症
方剂学ppt课件

2019
-
22
润下· 麻子仁丸
泻 下 剂
分析: 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
但输膀胱,致小便频数,肠失濡润,见大
便秘结
2019
-
23
润下· 麻子仁丸 方解: 君:火麻仁——润肠通便 臣:大黄——通便泄热 杏仁——降气润肠 白芍——养阴和里 佐:枳实、厚朴——下气破结 使: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药性
述
温下剂 攻补兼施剂
泻 下 剂
20
分述· 润下
泻 下 剂
适应证: 肠燥便秘之证 病因病机: 热邪伤津, 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 肾阳不足, 或病后肾虚,关门不利。
2019 21
润下· 麻仁丸
麻仁丸《伤寒论》
组成:
泻 下 剂
火麻仁20g 芍药9g 枳实9g 大黄12g 厚朴9g 杏仁10g 蜂
蜜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脾约便秘
2019 31
泻 下 剂
攻补兼施· 增液承气汤
泻 下 剂
临床表现:
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 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病因病机: 热结胃肠,津液受灼,肠腑失润, 传导失常。 “津液不足,无水舟停”
2019 32
Hale Waihona Puke 攻补兼施· 增液承气汤泻 下 剂
方解 玄参 麦冬 生地 大黄 芒硝
2019 33
大黄9g 附子9g 细辛3g 功效:
泻 下 剂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2019
-
16
温下· 大黄附子汤
泻 下 剂
主治:寒积腹痛
临床表现: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 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因病机: 里寒积滞内停,阳气不运所致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

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1第二章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一、寒下(适用病证:里热积滞实证)2三、润下(适用病证: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一、和解少阳3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4四、清脏腑热(适用病证:邪热郁在某一个特定的脏腑所产生的热证)5第六章温里剂(温中驱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一、温中驱寒(适用病证:中焦虚寒证)6第七章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7三、气血双补四、补阴五、补阳六、阴阳双补8第八章固涩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一、固表止汗五、固崩止带第九章安神剂(重镇安神、补养安神)一、重镇安神二、滋养安神9第十章开窍剂(凉开、温开)二、温开(适用病证:中风、中寒、气郁、痰厥等属于寒邪痰浊内闭之证)第十一章理气剂(行气、降气)一、行气10第十二章理血剂(活血祛瘀、止血) 一、活血祛瘀第十三章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一、疏散外风【辨证】口眼斜,患侧面部麻木,苔白,脉弦。
二、平熄内风13第十四章制燥剂(清宣外燥、滋阴润燥)14第十五章祛湿剂(芳香祛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燥湿)三、利水渗湿(适用病证:水湿壅盛的水肿,泄泻、淋浊、癃闭等证)15五、祛风燥湿(适用病证:风湿在表所致头痛、头重)16第十六章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三、润燥化痰(适用病证:燥痰证)五、化痰熄风(适用病证:内风挟痰证)第十七章消食剂1718。
方剂学23讲 泻下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

上一次讨论到泻下剂寒下法的第一个方剂,大承气汤,这个大承气汤,从它的主治证候,病机分析到方义分析,功效归纳,到最后变证要点,基本我们都讨论完了。下面呢,从大承气汤演变到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及现代中西医结合,治急腹证所配的复方大承气汤,形成了一个系列,特别是三承气汤,是做为大承气汤这个系列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讨论附方,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比较,大黄量是没有变,厚朴量减少了,只剩四分之一。枳实也减少了,而且大黄又不后下,那这个方泻下作用,就缓和得多,叫它轻下热结。后世有很多方剂,利用小承气汤做为一个基础方,经过配伍,也经常用于兼有热实互结的证候,所以这个方,既是大承气汤衍生出来的加减方,又成为一类病证的热实互结不甚的,这一类的基础方。
我记得那时候年轻人,想了按中医这个,该用什么就用什么,西医实际上就是除了补点液,其它办法没有。不做手术没有办法。那边医疗队也往这边赶,这边一天一夜用七付药。因为煎熬一次,又分很多次吃,同时又药灌肠,一天一夜当中要用得很多,大家天天守着这个病房。终于一天一夜差不多的时候,到清早,护士说,一下子就通了。一开始有点通,护士来说,家人说有点打屁了,外科上一屁值千金!对吧?西医不相信,是不是哦,当然这个东西也找不到证据。后来有一点通了,西医也不相信。这个可能是你灌肠远程出来的,这个不能算。到最后一下,全部通了。等手术队将近又过了大半天,赶到的时候,不用做手术了。一周后出院了。所以医疗队很奇怪,你中药能够治,这是典型的一种中西医结合了。能够解决这个,那以后就固定一些方案在观察,就那一年,总共十例肠梗阻病人,一个都没做手术,全部用这个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那是69,70,71前后这段时间。在外面报导里,中西结合治肠梗阻,复方大承气这一类的方。成功率很高。
调胃承气汤
第七版《方剂学》课本方歌

3.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
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4.一贯煎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7.5补阳
1.肾气丸
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
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济生加入车牛膝,温肾利水消肿需,
十补丸有鹿茸味,主治肾阳精血虚。
3.当归六黄汤
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
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清热敛汗强。
5.祛暑剂
1.清络饮
清络祛暑六药鲜,银扁翠衣瓜络添,
佐以竹叶荷叶边,暑热伤肺轻证安。
2.香薷散
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
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3.六一散
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湿功用专,
辰砂黛薄依次加,益元碧玉鸡苏裁。
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3.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4.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
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2.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3.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3.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
(完整版)方剂学一类方总结

方剂学组成见方解和方歌绪言1.方剂:在中医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2.方剂学的概念: 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3.方剂学的发展简史:1)先秦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
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
2)两汉时期:(1)方剂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集中地反映在《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之中。
此书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期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
书中总结的大量治法内容无一不是后世立法组方的理论基础;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
”此书虽是专门阐述中医基本理论的经典之作,还有13首方剂(2)张仲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当代最高水平的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和略》载方245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剂。
《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3)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
4)隋唐时期:( 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
《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载方5300余首。
《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200余首,用以羽翼前书。
( 2)《外台秘要》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
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
中医方剂鉴别

方剂鉴别知识点总结1.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相同点: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皆为治疗风寒湿痹之方。
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属风寒湿三邪俱重,其证身体疼烦而无汗,表寒及身痛较后者为重,故用麻黄、桂枝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不仅风寒较轻,且有湿邪化热之象,其症身痛、发热、日晡所剧,故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薏苡仁渗湿清化,且全方用量尤轻,为微汗之用。
2.三拗汤与华盖散相同点:皆为麻黄汤去桂枝,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
不同点:三拗汤: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
华盖散:主治风寒袭肺,痰气不利的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证,遂又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祛痰降气,增强止咳平喘之功。
3.大青龙汤与麻黄汤相同点:均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同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发汗。
不同点: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减少杏仁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
证属风寒重证,兼内有郁热,故方中配以辛甘大寒之石膏以清解内热;且倍用麻黄以确保其发汗之力;减杏仁用量,乃因无喘逆之症。
4.麻黄汤与桂枝汤相同点:同属辛温解表之剂,皆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汤:因麻、桂相须,并佐杏仁,则发汗散寒力强,兼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之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
桂枝汤:为桂、芍配用,并佐姜、枣,则发汗解表之力逊,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之恶风发热而有汗。
5.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相同点:三方均为桂枝汤类方,营卫不和或气血阴阳失调是其病机共性,故皆以桂枝汤和营卫、调阴阳。
不同点: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之恶风汗出、项背强而不舒,故用桂枝汤加葛根以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与桂枝加芍药汤仅因药量之变化,则由治表之剂变为治里之方。
桂枝加桂汤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耗损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中寒水之气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两以加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四两酒洗(12g)厚朴八两去皮,炙(24g)枳实五枚炙(12g)芒硝三合(9g)【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大黄后下,芒硝溶服)【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戢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象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象滑数。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配伍意义】本方治证虽多,但均由邪热积滞,阻于肠腑而致。
根据《素问·阴阳应像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泄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泄之”的治疗原则,治当竣下热结,以就阴液,亦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方中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诸经,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涤荡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本方用之,取其泻热通便,荡涤肠胃,活血化瘀以治胃肠宿食燥屎,腹部涨满,大便秘结等里热积滞证,用为君药。
芒硝咸苦而寒,主入胃大肠经。
为泻热通便,润燥软坚之佳品,协大黄则竣下热结之力尤增,以为臣药。
《名医别录》卷1曾谓芒硝“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利大小便。
”《医学起源》卷下载芒硝“治热淫于内,去肠内宿垢,破坚积热块”。
可见软坚润燥,缓解肠中热燥而用芒硝,由来已久。
硝黄合用,既可苦寒泻下,又能软坚润燥,泻热退荡之力威猛。
积滞内阻,致使腑气不通,内结之实热积滞,更难下泄,故本方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为佐药。
厚朴苦辛而温,归脾胃大肠经。
《名医别录》卷二言其:“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
枳实苦寒,归脾胃经,《名医别录》卷二载其破结实,消涨满。
故,枳实,厚朴相须为用,行气散结,消痞除满,泄其糟粕填塞之壅,并助硝黄推荡积滞,加速热结排泄。
诚如方有执所致也。
煎药时大黄后下,意在增其泻下之功。
四药合用,意在使塞者通,闭者畅,阳明腑实之证可愈。
【使用注意】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六脉沉微,或胃肠无热结者,均不宜用。
【源流发展】本方始见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少阴病津伤里实及阳明刚痉等病。
历代医家多沿用治疗各种热性病过程中,所出现大便秘结,腹部涨满等阳明腑实证,并对其适应范围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
本方为泻下剂的代表方,古今泻下剂中有不少从此方衍化而来。
晋代《肘后备急方》卷二承气丸,系由大承气汤去厚朴加杏仁而成。
该方虽去厚朴,但乃不失其泻下与行气同用的配伍特点,治疗伤寒、时气、温病,十余日不大便者。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中的承气汤,实有大承气汤去厚朴加甘草组成,亦即调胃承气汤加枳实。
方中加甘草,专取其通调之力,以缓硝黄之急,枳实与厚朴相比,虽有辛温,辛苦之不同,而泄满之功则一。
宋代《圣济总局》卷97之承气泄胃厚朴汤,有大承气汤去芒硝,枳实改为枳壳加甘草组成。
变大承气汤为小承气汤。
加甘草,用于治疗胃实腹胀,水谷不清关格不通,大便苦难。
三黄丸由大承气汤去厚朴枳实,加清热养阴,泻火解毒之生地黄,黄连,黄芩,栀子组成。
主治衄血不止,大便秘结者,明代摄生众妙方卷4之承气汤,有大承气汤加豆豉而成,用量相等,方中以大承气汤苦寒下泄,豆豉透表发汗,合之,具有发汗泻下之功,但以泻下为主,主治脏毒。
黄龙汤,即大承气汤加人参,当归,甘草,生姜,大枣以攻补兼施。
,使邪去而正不伤,主要用于阳明腑实证而气血虚弱者,进一步扩大了大承气汤的范围。
清代医家,秉承汉、唐、金、元、明等前人的经验,变通大承气汤用于临床,创制了不少新方。
如大承气汤,系由《伤寒论》大承气汤去行气之枳实,加柴胡、黄芩、甘草组成。
此方之妙,全在大黄芒硝二味。
盖大黄性凉而散又走而不守;芒硝性更紧于大黄;辅之黄芩,则相济有功;尤妙在用柴胡,以疏肝经之邪气;又佐以厚朴之祛荡。
邪盛,加枳实。
解毒承气汤,由大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僵蚕,蝉蜕组成,故有通腑泻热,辟秽解毒之效。
主治温病三焦大热,痞满燥实,谵语狂乱不识人,热结旁流,循衣摸床,舌卷囊缩,及瓜囊,疙瘩温,上为痈脓,下血如豚肝,厥逆。
增液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以及补阴扶正攻下的新加黄龙汤,都是著名医家吴瑭灵活应用三承气汤的范例。
另外,白虎承气汤,系由白虎汤合调胃承气汤加陈仓米而成。
一清胃经之燥热,一泄胃腑之实火,具有清下胃腑解热之效。
此为治疗胃火炽盛,津燥便秘之良方。
近年来我国各地以大承气汤为基础方剂,加减化裁,组成许多新的泻下方剂,治疗急腹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感染性休克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之复方大承气汤,是以大承气为主,通里攻下,配伍莱菔子、赤芍、桃仁活血化瘀,行气消滞,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明显者。
【疑难阐释】1.关于本方的君药对此,历代医家见解不同。
一是以枳实为君,如《伤寒名理论》卷4认为:“枳实苦寒,溃坚破结,则以苦寒为主,是以枳实为君”;一是以厚朴为君,如《伤寒来苏集·伤寒副翼》卷下认为:“夫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击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为主。
······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
”以上两种认识,是根据糟粕秘结,壅而为实,皆因气之不顺之故。
然张秉承诸医家皆认为大黄为君药,如《伤寒溯源集》卷6记载:“热邪归胃,邪气依附于宿食糟粕滓而郁蒸煎迫,致胃中津液枯竭,故发潮热而大便硬结业······故必咸寒苦泄之药,逐使下出,······其制以苦寒下泄之大黄为君”。
《本经书证》卷11载:“三承气汤中,有用枳实厚朴者,有不用者。
有用芒硝者,有不用者,有用甘草者,有不用者,惟大黄则无不用,是承气之名,故当属之大黄。
······此时惟大黄能直捣其巢,倾其窟穴,气之结于血者散,则枳实厚朴虽能效其通气之职,此大黄所以为承气也”。
《成方便读》记载:“以大黄之走下焦血分,荡涤邪热者为君”。
现代《方剂学》统编教材二版,未分君、臣、佐、使。
作者认为方中君药必须是为主病而设,大承气汤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竣下方剂,从本方所治证因分析,痞满燥实,皆因阳明病热邪入里,胃肠结热,伤津劫液,燥屎阻塞肠道,气机不通,大便秘结,或下利而腹满不减,显而易见,肠中气机不行,是由于肠胃热结而来。
故方以大黄为君,泻热攻积,祛瘀通便,软坚润燥,合大黄以荡涤胃肠之热结,枳实厚朴为佐,行气导致,消痞除满,可使硝黄奏功更速,如以枳实,厚朴为君,在病机上则以气滞为主,而胃肠之热结,是由气滞而致,未免本末倒置,在症状上以痞满为主,实与燥为兼见证,亦系主次混淆。
居上分析,以大黄为方中君药,切合方义。
厚朴用量虽大,但性味苦温,目的在于行气除螨,以增强泻下通便之力,故不宜为君药。
2.关于本方的煎法现代应用大承气汤,许多医者不向患者讲明盖方的正确应用方法,致使患者将方中诸药同煮,这是不对的。
《伤寒论》要求煎服大承气汤的正确方法是: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温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即先煮致使,厚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这是因为硝黄煎煮时间过久,会减低泻下作用。
正如《伤寒来苏集·伤寒副翼》:“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大黄的泻下成分蒽醌甙,无论在复方或单味药,其后下法的煎出量均高于先煎,从而说明本方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在下芒硝溶服是正确的。
大陷胸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去皮六两(10g)芒硝一升(10g)甘遂一钱匕(1g)【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现代用法:水煎,溶芒硝,冲甘遂末服)【功用】泻热逐水【主治】结胸证。
从心下至少腹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日晡潮热,或短气烦躁,舌上燥而渴,脉沉紧按之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治证为水热结实之结胸证,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金贵要略“诸有水者可下之”的原则,治宜急泄其热,破结逐水。
方中甘遂苦寒,功善泄水逐饮,泻热散结,且生药研末,随汤冲服,其力更峻,《伤寒寻缘》下集谓本方“关键全在甘遂一味,使下陷阳明之邪,上格之水邪,从隔间分解,而硝、黄得其下夺之功”,故为方中君药。
大黄先煮,熟则行迟,其意不在速下,而在于荡涤胸腹邪热,芒硝咸苦泻热,软坚润燥,与大黄同用,共为臣药,以助君药泻热逐水。
本方药虽三味,但力峻而效宏,使水热互结之邪,迅从大便而下,故为泻下逐水之峻剂。
【使用注意】1.本方力峻效宏,为寒下峻剂,宜中病即止,故原书用法指出“得快利,止后服”,以免伤正。
《皇帝素问宣明论方》卷6又云:“未快利,再服。
势恶不能利,以意加服。
”由此可见,本方所治证情急且重,既要防止攻伐过度,损伤正气,又要及时峻下祛邪,以免邪留为患,总以快利为度,能否继续攻下,应视药后利下的程度而定。
2.泻后注意调理脾胃,其原则是补中缓急,健脾益气,方法包括进食糜粥以养胃气,或进服附子理中丸,六君子汤等调养脾胃之剂。
另外,还应注意饮食,对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早进,以防重伤胃气。
3.若平素体弱,或病后不甚攻伐者,以及孕妇,禁用本方。
【源流发展】本方始见于《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为结胸热实而设。
方以甘遂、大黄、芒硝相配,而成泻热逐水之峻剂。
同书于方中加入杏仁,葶苈子,白蜜为丸,名大陷胸丸,用于结胸证部位偏上,项亦强,如柔痉者,从而由峻逐之方变为缓攻之剂,使药力缓行,此为仲景应用本方之变通。
后世医家应用本方多有发挥,创制诸多衍化方,如陷胸汤,即大陷胸汤去芒硝,加瓜蒌实,黄连而成,用于食积仓廪蕴热,胸中心下结积,饮食不消者,又如《伤寒类正活人书》大陷胸汤,虽同名,组成有异,要用桂枝,甘遂,人参,大枣,瓜蒌实,用于治疗痰饮搏结于胸膈,正气不足之结胸证,对于大陷胸汤主治病证,历代医家亦有发展,如《柯氏方论》载其治水肿痢疾初起,《类聚方广义》载其“治脚气冲心”,及“真心痛,心下硬满,苦闷欲死者”。
从而使本方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现代临床更加广为其用,将大陷胸汤改为散剂,用于治疗急腹症,《新急腹症学》用其治疗各类急腹症发展到严重阶段而出现的肠麻痹,肠梗阻,胆系感染和胆石症、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合并麻痹肠埂;用于治疗单纯性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及幽门梗阻,急性胃扩张、急性胰腺炎等体壮里实者,均受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