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件 15治燥剂
方剂学-各论(治燥剂) PPT课件

栀皮 质轻入上焦,清泄肺热 佐
梨皮 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清燥救肺汤
• 出自《医门法律》
•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两(9g) 石膏煅,二钱五分 (8g) 甘草一钱(3g) 人参七分(2g) 胡麻仁炒,研, 一钱(3g) 真阿胶八分(3g) 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4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
方剂学
治燥剂
•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 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 剂,统称治燥剂。
• 分类:轻宣外燥、滋阴润燥。
• 应用治燥剂注意事项:首先要分清外燥和内 燥,外燥中又须分清凉燥和温燥;燥邪最易 化热,伤津耗气,故运用时须酌情配伍清热 泻火或益气生津之品,以甘寒或咸寒者为主, 辛香耗津、苦寒化燥之品,均非燥证所宜。 此外,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者忌用。
麦门冬汤
• 出自《金匮要略》 • 组成:
麦门冬七升(42g) 半夏一升(6g) 人参三两(9g) 甘草二两(6g) 粳米三合(3g) 大枣十二枚(4枚) • 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 主治:1、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 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 少苔,脉虚数。2、胃阴不足证。呕吐,呃逆,纳 少,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 煎服法:水煎服。
麦门冬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肺阴不足→肃降乏力→咳逆上气 ↓ 虚热肺痿 气火上逆→虚火灼津→咳唾涎沫→肺痿 ↓ 肺胃阴虚→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 少苔,脉细数 →胃气失和→呕吐,呃逆,纳少 胃阴不足 →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麦门冬汤
君 臣 佐1
佐2 佐使
麦冬 人参 半夏 粳米 大枣 甘草
治燥剂方剂广中医PPT课件

· 杏 苏 散·
2、辨证要点: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 苔白,脉弦。 3、临证加减风以解表发汗;
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
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 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属外感凉燥, 肺气不宣,痰湿内阻者。
4、现代运用:
5、类方比较:杏苏散—小青龙汤
· 清燥救肺汤·
4、现代运用:
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 支管炎、肺气肿、 肺癌等属燥热壅肺,气阴两伤者。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 养阴清肺汤·
【组成】
大生地二钱
麦冬一钱二分
生甘草五分
玄参一钱半
薄荷五分
橘皮 — 理气化痰。 茯苓 — 健脾渗湿,以助治痰。
· 杏 苏 散·
*此三味佐药相合,配伍甘草即二陈汤的主要 药物,以增强理气化痰,降逆止咳之力。 生姜、大枣 — 和中散邪。 使:甘草 — 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杏仁+苏叶;桔梗+前胡+枳壳;
半夏+陈皮。
[方论选录]
【临床应用】 1、本方是治疗凉燥证的代表方剂。
若肺气逆而咳嗽较重,加枇杷叶、前胡;
咽痛者,可加牛蒡子、薄荷以清利咽喉; 鼻衄者,加白茅根、早莲草以凉血止血;
咳痰粘稠难出者,加天花粉、瓜蒌仁以清热化痰。
· 桑 杏 汤·
4、现代运用:
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 百日咳等,属外感温燥,灼伤肺津者。 5、类方比较:桑杏汤—桑菊饮
清燥救肺汤
— 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
外燥
口渴鼻燥、舌边尖
红,苔薄白而干;
凉燥(寒)— 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而致。
方剂学——治燥剂【创意版】.ppt

最新.课件
1
一、概念 凡是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 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 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为治燥剂。
最新.课件
2
金元时期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 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 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最新.课件
3
二、立法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慧学.桑杏汤儿科冬用治验心得.新疆中医药.1994;(4):60]
最新.课件
28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最新.课件
29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钱(9g) 石膏煅,二钱五分(7.5g) 麦冬去心,一钱二分(4g) 阿胶八分(3g) 人参七分(2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 胡麻仁炒,研,一钱(3g) 甘草一钱(3g)
最新.课件
23
功用
清宣温燥 润肺止咳
最新.课件
24
方剂鉴别
桑杏汤 桑菊饮
辛甘凉润 外 感 咳 嗽 辛凉解表
外感温燥证 外感风热证
最新.课件
25
杏苏散与桑杏汤鉴别
凉
外 燥
温
杏苏散
苦温
甘辛
轻宣外躁
杏仁
辛凉
甘润
桑杏汤
苏、前 姜、枣 夏、橘、苓 草、桔、枳
贝、栀 沙、梨 桑、豉
轻宣凉燥 宣肺化痰
宣散温燥 润肺止咳
轻时重,声音嘶哑,干咳无痰,精神萎靡,纳呆便干。先
后服交沙霉素和头孢氨苄诸药不效,两月以来,症状渐重,
乃来求治。时诊,患儿干咳频作,溲黄便结,唇咽干红,
方剂学PPT课件 治燥剂 祛湿剂 祛痰剂 消食剂 驱虫剂 涌吐剂

(二)方 剂
二陈汤 [主治证病机]
上犯于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
痰阻气滞──胸膈痞闷
脾失健运 痰浊中阻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湿 痰
聚湿为痰
清阳不升──头眩
证
上凌于心————心悸
痰湿重着──肢体倦怠
湿痰---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药配伍]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止呕 臣:橘红──燥湿祛痰,理气和胃止呕
湿 热
膀胱
小腹急满
淋
证
湿热内蕴──口燥咽干
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药配伍]
木通、瞿麦、扁蓄
滑石
车前子
利水通淋 清利湿热
清 热
泻
火
山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导热下行
利
大黄──清热降火,泻腑通便以
水
通
分消湿热
淋
灯心草──清心利水,导热下行
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淋痛
[主治证病机]
(4)治湿常需调理气机
气主运行布化水液 气滞则水湿内停
调理气机 气行则水行
湿为阴邪,重着粘腻 配理气药 气化则湿化 最易阻滞气机
4、分类: 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湿化
浊、祛风胜湿六类。 5、使用注意事项: 祛湿剂多由芳香苦燥或甘淡渗利之品为主组方,易耗
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均应 慎用。
(3) 脾虚挟湿者宜慎用。
二、方 剂
杏苏散
[主治证病机] 外感凉燥证
卫表不宣━━恶寒无汗,头微痛,苔白
外感凉燥 肺失宣降 咳嗽痰稀 袭于肺卫 津聚为痰 鼻塞,脉弦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治燥剂

— “次寒”、“小寒”。 — 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
苔薄白。
上燥(肺)— 干咳、少痰,口燥咽干,咯血; 内燥中燥(胃)— 多食易饥,肌肉消瘦,口渴干呕;
下燥(肾)— 消渴,便秘。
二、分类、适应证、代表方 1、轻宣外燥— 凉燥或温燥
— 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2、滋阴润燥— 脏腑津伤液耗的内燥证
白芍 — 敛阴柔肝以防木火刑金,灼伤肺阴。
佐:丹皮 — 凉血散瘀而助消痈肿。 贝母 — 清热润肺,化痰散结。 薄荷 — 散热利咽。
使:生甘草 —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麦门冬汤
【主治】肺胃阴虚气逆证。 炼津为涎:咳唾涎沫;
肺胃阴虚 肺气上逆:短气喘促; 气火上逆 胃失和降:气逆呕吐;
津失上承:口渴,咽喉干燥; 阴虚气耗:舌红少苔,脉虚数。 【病机】肺胃阴亏,虚气上逆。 (其病在肺,其源在胃,母子同病)。 【治法】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玉液汤
【主治】 气不布津,肾虚胃燥之消渴。 津液不布,胃燥耗津:口渴引饮;
脾气亏虚肾失封藏,水精下流:小便频数量多; 肾虚胃燥
气虚胃燥津伤:困倦气短,舌嫩红而 干,脉虚细无力。
【病机】 元气不升,气不布津,肾虚胃燥。 【治法】 益气生津,润燥止渴。
【方解】
君: 生黄芪25g--补气升阳以布津 山药30g-- 滋脾益肾
治燥剂
一、概念: 组成: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 作用: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 治证:燥证。
* 燥邪致病的特点: 1、季节性 2、燥易伤肺 3、干涩伤津
*燥证
温燥(热)— 因初秋感受燥热邪气而致。
— 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
外燥
口渴鼻燥、舌边尖 红,苔薄白而干; 凉燥(寒)— 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而致。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治燥剂治燥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治燥剂的适用范围治燥剂适用于内燥证或外燥证。
外燥多为秋季感受秋令燥邪所致,由于秋季气候有温凉之异,故外燥又分为凉燥与温燥。
初秋有夏暑的余热,多为感受温热燥邪,发为温燥,属热;深秋有近冬之寒气,多为感受风寒燥邪,发为凉燥,属寒。
内燥是由脏腑津液亏损所致,多因过食辛辣、房劳过度、热病伤津、发汗、吐利太过等所致。
从发病部位看,内燥有上、中、下之别。
上燥,多属肺燥阴伤,症见咽干舌燥,干咳痰黏;中燥,多属胃燥阴伤,症见呕逆不食,消瘦;下燥,多属肾燥阴伤,症见消渴或津枯便秘。
[讲义编号NODE701017002151000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要点二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治疗燥证,首先要分清外燥和内燥。
外燥又须分清是凉燥还是温燥。
燥邪易化火,伤津耗气,故辛香苦燥和苦寒泻火之品均宜慎用。
治燥剂多由濡润之品组成,易妨碍气机,助湿生痰,故脾虚失运,痰湿内盛,胸阳不振者均当慎用。
[讲义编号NODE701017002151000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细目二轻宣外燥要点一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苏叶杏仁桔梗枳壳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辛宣温润,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表证。
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脉浮弦。
【组方原理】君——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开宣肺气;杏仁苦温而润,宣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前胡降气化痰,疏风散邪;桔梗、枳壳一升一降,理肺化痰。
佐——半夏、茯苓、橘皮、甘草燥湿化痰,理气行滞;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讲义编号NODE701017002151000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要点二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组成】桑叶三钱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真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杏仁七分枇杷叶【功用】清燥润肺,益气养阴。
【主治】温燥伤肺证。
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膈满闷,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方剂学治燥剂ppt课件

28
清燥救肺者,去枝、梗,净叶三钱(9g) 石膏煅,二钱五分(7.5g) 麦冬去心,一钱二分(4g) 阿胶八分(3g) 人参七分(2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 胡麻仁炒,研,一钱(3g) 甘草一钱(3g)
60
咳嗽气喘
证
咽喉不利
候
咯痰不爽
1
或咳唾涎沫
口干咽燥
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
脉虚数
61
呕吐
证
纳少
候
呃逆
2
口渴咽干
舌红少苔
脉虚数
62
方解
君:麦冬重用,甘寒清润,养肺胃阴而清肺胃虚热 臣:人参益气生津,补益脾肺 佐:甘草、粳米、大枣益气养胃,合人参培土生金
半夏降逆下气,化痰,量轻,燥性减而功用存 使:调和诸药
16
桑杏汤
《温病条辨》
17
组成
桑叶一钱(3g) 杏仁一钱五分(4.5g) 沙参二钱(6g)
象贝一钱(3g) 香豉一钱 (3g)
栀皮一钱(3g)
梨皮一钱(3g)
18
主治
外感温燥证
19
外感温燥
伤于肺卫皮毛
燥气伤肺 耗津灼液,肺失清肃
20
身热不甚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证
候
口渴、咽干鼻燥
舌红苔薄白而干
2.常用于习惯性便秘、慢性咽喉炎、复发 性口腔溃疡、糖尿病、皮肤干燥综合征、肛 裂、慢性牙周炎等病。
45
【病案】李某某,女,33岁,教师,1993年11 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3年前,因连续授课, 自觉喉部有灼热感,时常干痒、疼痛,特别是 在感冒之后,诸症加重,出现声音沙哑,干咳, 无痰,严重时影响进食。查:患处粘膜弥漫性 充血、水肿,声音嘶哑,咳嗽无痰,心烦易怒, 舌红苔黄燥,脉沉细而数。
方剂学课件 15治燥剂共66页PPT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方剂学课件 15治燥剂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
《方剂学》——治燥剂

【组成(zǔ chénɡ)】
元参一两 麦冬连心,八钱 细生地八钱
吴塘,字鞠通,清代著名医学家, 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吴鞠通有感于当时医生墨守伤寒治 法不知变通,撰写《温病条辨》七 卷,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在 《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 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如银翘散、 桑菊饮、藿香正气散等,都是后世 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阴虚气耗:舌红少苔,脉虚数。
【病机】肺胃阴亏,虚气上逆。(其病在肺,其源在胃,母子同病)。
【治法】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第二十二页,共42页。
麦门冬汤
【方解】 君:麦门冬 — 养阴生津,清降虚火,润肺益胃 臣:人参(rénshēn)、甘草 — 益气生津,补中益肺 佐:半夏 — 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
阴虚之象:脉数无力或细数。
【病机】肺肾阴虚,内有蕴热,复感疫毒,热毒熏蒸于上。
【治法】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第二十七页,共42页。
养阴清肺汤
【方解】 君:大生(dà shēnɡ)地 ——清热养阴,滋肾水以救肺燥。 臣:玄参——清热养阴,解毒利咽。
麦冬——养阴生津,清热润肺。 地、玄、冬相配:滋肾水,清虚火,润肺燥,解疫毒。
燥热(zào rè)伤肺
肺失宣降: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膈满闷 气阴两伤:咽喉(yānhóu)干燥,口渴鼻燥 ,舌干无苔,脉虚
大而数。
【病机】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法】 清燥润肺。(清宣燥热,益气养阴)。
第十七页,共42页。
清燥救肺汤
【方解】 君:桑叶(sānɡ yè)——轻清宣泄肺中燥热而止咳。 臣:石膏——清泄肺热,生津止渴。
1. 轻宣外燥——凉燥或温燥 2. 代表方: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3. 滋阴润燥——脏腑津伤液耗的内燥证 4. 代表方: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 jīntāng)、玉液汤、增液汤。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治燥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治燥剂的适用范围治燥剂适用于燥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或脏腑津液亏耗所致的燥证。
要点二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应分清外燥和内燥。
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常佐清热泻火或生津益气之品。
细目二轻宣外燥要点一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苏叶杏仁桔梗枳壳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
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组方原理】君:苏叶—发表散邪,开宣肺气;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前胡—降气化痰,疏风散邪;桔梗、枳壳—一升一降,理肺化痰。
佐: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湿化痰,理气行滞;佐使:生姜、大枣、甘草—调理脾胃,调和诸药。
方歌:杏苏散内陈夏前,枳桔苓草枣姜研,清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趣记:苏杏姐将找二陈支钱。
苏杏桔姜枣二陈(汤)枳前。
要点二桑杏汤《温病条辨》【组成】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香豉栀皮梨皮各一钱【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
头痛,身热不甚,微恶风寒,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组方原理】君:桑叶—清宣燥热;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豆豉—辛凉透散;贝母—清化热痰;沙参—养阴生津。
佐:栀子皮—清泻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方歌: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
趣记:伤心吃只沙梨呗!桑杏豉栀沙梨贝【鉴别】桑杏汤与桑菊饮均可用于外感咳嗽。
桑菊饮为辛凉解表之法,侧重于疏散风热,主治风温初起,津伤不甚之证;桑杏汤辛凉与甘润合法,主治外感温燥,津伤程度相对较甚者。
要点三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组成】桑叶三钱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真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杏仁七分枇杷叶一片【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
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 清
之白喉证。临证以喉间起白膜斑点,不易擦去,
肺
咽喉肿痛,鼻干唇燥 ,舌红脉数等见证。
汤
均有滋阴补肾润肺,清降虚火之功效。用治肺
肾阴虚,虚火上扰之证。
百
滋肾阴,降虚火之力较强,并能化痰止咳,体现
合 固
“金水相生”法。多用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金
灼伤肺络之咳嗽痰血证。临证以咳嗽,痰中带血,
汤
咽喉燥痛,眩晕,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
《温病条辨》(A类)
伤于肺卫 其病轻浅
外 燥性干涩 感 易伤津液 温 燥 燥邪为患
肺失清肃
温燥之象
头痛,身热不甚 微恶风寒
口渴,鼻干咽燥
干咳无痰 痰少而粘
舌红,苔薄白 而干,脉浮数
君:桑叶—轻宣肺燥,疏散风热,润肺止咳 杏仁—肃降肺气,润燥止咳
桑叶配伍杏仁:清凉宣透,润燥止咳。
臣: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轻宣透热 象贝—清化痰热 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名医方论
❖ 汪 昂: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金不生水,火 炎水干,故以二地助肾滋水退热为君。百合保肺 安神,麦冬清热润燥,玄参助二地以生水,贝母 散肺郁而除痰,归、芍养血兼以平肝,甘、桔清 金,成功上部,皆以甘寒培元清本,不欲以苦寒 伤生发之气也。
重在滋阴清热而解毒利咽,兼以清散祛邪。主治
养
肺肾阴虚,内有蕴热,复感疫毒,热毒熏蒸咽喉
佐:栀子皮—清泄肺热 梨皮—清热生津,润肺止咳
运用 1、辨证要点: 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 2、临证加减: ❖ 身热较重,加银花、连翘; ❖ 若肺气逆而咳嗽较重,加枇杷叶、前胡; ❖ 咽痛者,可加牛蒡子、薄荷以清利咽喉; ❖ 鼻衄者,加白茅根、早莲草以凉血止血; ❖ 痰粘难出者,加天花粉、瓜蒌仁以清热化痰。
第二节 滋润内燥剂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A类)
肺 肺叶枯萎,肃降失职 胃 阴 肺不布津,聚液为痰 虚 , 胃阴不足,胃失和降 虚 火 肺胃阴虚,津失上承 上 炎 阴虚内热
咳逆上气
咳唾涎沫
气逆呕吐 口渴 咽喉干燥 舌红少苔 脉虚数
君:麦门冬 — 养阴生津,滋液润燥,清虚热 臣:半夏 — 降逆下气,化痰和胃
桑 长于清宣温燥,化痰止咳。多用治初秋温燥外袭,
杏 汤
肺津受灼,肺气失宣之咳嗽证。临证以干咳少痰,
头痛身热,口燥咽干,舌红苔干,脉浮数等证。
均有宣肺化痰止咳,轻散透邪的功效。用治风 热燥邪外袭肺卫之咳嗽证。
桑 偏于辛凉宣透,宣肺止咳。多用治风温犯肺,即 菊 风热之邪初袭肺经之咳嗽证,属邪轻病浅者。临 饮
一降逆止咳呕;二防大量麦冬滋腻壅滞;
佐:人参 — 益气健脾,使脾旺生津以润肺 甘草、粳米、大枣 — 合人参配土生金, 和中滋液
使:甘草 — 调和药性。
*配伍要点:
麦门冬汤
①麦门冬+半夏
②健脾养胃+补肺,含培土生金,虚则补其母之法。
[方论一降选逆录止]咳呕;二防大量麦冬滋腻壅滞;麦门冬配半夏(7: 1):半夏燥性被制而降逆之功存,且麦门冬得半 夏则滋而不腻,相反相成。
三、使用注意:
1、辨明内燥、外燥,分别选用相应方剂治疗; 2、燥易伤津耗液,久则耗气,故多配伍养阴、 生津、益气之品。 3、滋润内燥之剂多为寒凉滋润之品,易助湿碍 气,凡素体多痰湿或脾虚便溏者慎用。
第一节 轻宣外燥剂
杏苏散
《温病条辨》(A类)
凉燥袭表
外 感 凉 燥 肺失宣降
津聚为痰
头微痛, 恶寒无汗 咽干苔白
证以咳嗽,微热微渴。脉浮而偏数等见证为特征。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A类)
肺合皮毛 燥热伤肺 温 燥 肺失宣降 伤 肺
燥伤气阴
头痛身热
干咳无痰,气逆而喘 胸膈满闷,鼻咽干燥
心烦口渴 ,舌干少苔 脉虚大而数
君:桑叶 — 轻清宣泄肺中燥热,润肺止咳 臣:石膏 — 清泄肺热,生津止渴
麦冬 — 养肺阴,润肺燥 佐:阿胶、胡麻仁 — 滋阴养血,润肺治燥
❖ 喻 昌:诸气 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 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绝无一方治肺之燥者。诸痿喘呕 之属于上者,亦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呕属 阳明,以喘属肺,是则呕与痿属之中下,而惟喘属之上矣。 所以千百方中,亦无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属于肺者, 非表即下,非行气即泻气,间有一二用润剂者,又不得其 旨矣。总之,《内经》六气,脱误秋伤于燥一气,指长夏 之湿,为秋之燥。后人不敢更端其说,置此一气于不理, 即或明知理燥,而用药夹杂。如弋获①飞虫,茫无定法示 人也。今拟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气为主,胃 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门冬虽能保肺,然味苦而气滞,恐 反伤胃阻痰,故不用也。其知母能滋肾水、清肺金,亦以 苦而不用。至如苦寒降火,正治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 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气, 伤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证, 如沃②焦救焚,不厌其频,庶克有济耳。(《医门法律》
名医方论
吴瑭:“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微痛者, 不似伤寒之痛甚者也,阳明之脉,上行头角, 故头亦痛也。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 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痛调水道,故 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 嗌为肺系也,脉弦者,寒兼饮也。无汗者,凉 搏皮毛也。”
轻散风寒(轻宣凉燥)中长于宣肺气,化痰湿 杏 (偏于宣散化痰);为治外感凉燥证的代表方, 苏 亦治外感风寒较轻,兼肺气不宣,痰湿内阻之 散 咳嗽证,属宣化法。临证以恶寒头痛 ,无汗,
佐:白芍、当归身—敛阴补血,柔肝保肺
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桔梗—化痰咽喉
配伍特点: 1、滋肾保肺,金水并调,润肺止咳为主。 2、滋养之中,兼以凉血止血,宣肺化痰,标本
兼顾,但以治本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 咳嗽,咽喉燥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2、临证加减: ❖ 若痰稠难咯,加栝楼仁、桑白皮、花粉; ❖ 若咳血甚者,加侧柏叶、仙鹤草、白茅根
百合固金汤
《慎斋遗书》(A类)
肺虚 肾火 阴上 亏炎
肺失清肃 火伤肺络 虚火灼喉
阴虚内热
咳嗽气喘,痰中带血
咽喉燥痛 手足心热,骨蒸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君:生地、熟地—滋补肺肾之阴
熟地补血 生地凉血
臣:玄参—清热养阴,滋水降火,利咽解毒
麦冬、百合—滋养肺阴,润肺止咳
*君臣相配,滋肾阴,降虚火,金水相生。
运用
1、辨证要点: 咳唾涎沫,短气而喘促或呕吐,口渴咽干,舌红 少苔,脉虚数。 2、临证加减: ❖ 阴伤甚者,可加北沙参、玉竹以养阴液。 ❖ 胃阴不足,胃脘灼热而痛,加加白芍、川楝子等。
名医方论
❖ 魏念庭:火逆上气,挟热气冲也;咽喉不利, 肺燥津干也。主之以麦冬,生津润燥,佐以 半夏,开其结聚,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概施补益于胃土,以资肺金之助,是为肺虚 有热津短者立法也。亦所以预救乎肺虚而有 热之痿也。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佐:白芍—敛阴泻热柔肝以防木火刑金 丹皮—凉血凉血,活血消肿
佐: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 薄荷—散热利咽
使: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运用 1、辨证要点: 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 唇燥,脉细数。 2、临证加减: ❖ 阴伤甚者,加大熟地以滋阴补肾; ❖ 热毒甚者,加土牛膝、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 燥甚者,加天冬、鲜石斛以养阴润燥。
第十五章 治燥剂
一、概念:
组成: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 功用: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 主治:燥证。
燥邪致病的特点: 1、干涩伤津 2、燥易伤肺
温燥(热)— 因初秋感受燥热邪气而致。
外
— 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
燥
— 口燥鼻干、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
凉燥(寒)— 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而致。
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等见证为特征。
均具有外散风寒,内化痰湿(或痰饮)的 功效。用治外感风寒,痰湿内阻之咳嗽证。
发汗散寒中尤善于温肺化饮而平喘止咳。多用
小
治外寒内饮之证,尤为用治寒饮停肺之喘咳证
青 的良方,属温化法。临证以喘咳痰多清稀,胸
龙 汤
闷,舌苔白滑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为
特征。
桑杏汤
佐:葛根—清热生津止渴
*助黄芪升发脾胃清阳,散精达肺
鸡内金—助脾健运,运化水谷精微; 兼能固肾涩精。
五味子—固肾生津,不使津液下流
运用
1、辨证要点: 口渴尿多,困倦气短,舌嫩红而干,脉虚细无力。 2.、临证加减: ❖ 气虚甚,脉虚细者,加人参; ❖ 小便频数者,加山茱萸、菟丝子。 ❖ 烦热渴饮者,加石膏、麦冬。
杏仁、枇杷叶 — 降润肺气,止咳平喘 枇杷叶 — 清降肺热,化痰止咳 人参 、甘草 — 益气补中,配土生金 使:甘草 — 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 宣、清、润、降四法并用,气阴双补。 宣散不耗气,清热不伤中,滋润不腻膈。
用量、炮制特点:桑叶量大,石膏煅用。
运用 1、辨证要点: 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干少苔,脉 虚大而数。 2、、临证加减: ❖ 痰多难咯,加川贝、瓜蒌以润燥化痰; ❖ 热甚,加羚羊角以清热凉血; ❖ 咯血,去人参加水牛角、生地、仙鹤草。
鼻塞, 咳嗽痰稀 脉弦
君:杏仁 — 肃降肺气,润燥止咳 苏叶 — 发汗解表,宣畅肺气
苏叶配杏仁:轻宣温润,宣肺散寒,止咳润燥。
臣:前胡 — 疏风解表,降气化痰 桔梗 — 宣肺化痰止咳 枳壳 — 疏理气机
桔梗、枳壳相配:宣肺降气,化痰止咳
佐:半夏 — 燥湿化痰,降逆止咳 橘皮 — 理气化痰 茯苓 — 健脾渗湿,以杜痰源
琼玉膏
申铁翁方,录自《洪氏集验录》(C类)
❖ 组成:人参、生地黄、白茯苓、白蜜 ❖ 功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 ❖ 主治:肺肾阴亏之肺痨。干咳少痰,咽燥咳
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 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