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姓的来源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姓的来源介绍
毕姓是⼀个多⺠族、多源流的姓⽒,三千多年前的毕国,是在今陕⻄⻓安、咸阳两地之北,也就是说渭⽔的南北两岸乃毕姓之发祥地。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整理的毕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毕姓简介
关于其起源现有源于任姓、源于姬姓、源于匈奴族、源于突厥族等说法,毕⽒尊毕公⾼为毕姓的得姓始祖。

毕姓是当今较为常⻅的姓⽒,分布很⼲,在当今姓⽒排⾏榜上名列第⼀百⼆⼗五位,⼈⼝约⼀百⼆⼗⼀万⼋千余,占全国⼈⼝总数的0.076%左右。

毕姓源出
1.源于姬姓,出⾃周⽂⺩第⼗五⼦姬⾼之后,属于以国名为⽒。

关于姬姓毕⽒的渊源,许多史籍中记载得都⼀样。

例如在史籍《姓⽒考略》中记载:“周⽂⺩第⼗五⼦毕公⾼之后以国为⽒,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在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记载:“毕公⾼之后”;在史籍《万姓统谱》上亦记载:“《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

2.源于任姓,出⾃⻩帝少⼦禺阳之后,属于以居⾢名称为⽒。

据史籍《世本》记载:“系⾃任姓所改。

”任姓毕⽒远早于姬姓毕⽒,为任奚⽒同祖。

任姓的始祖,许多史籍皆考证位夏⺩朝时期⻋正奚仲之后,以⺩⽗⼦字为⽒。

⻩帝少⼦禺阳受封于任地(今⼭东济宁),故为任姓。

禺阳的裔孙名仲,⻝采于夏⺩朝管辖区的奚地(今河北承德),史称奚仲,出任夏⺩朝时期的⻋正(管理和制作⻋舆的⼯匠),后⼜改封于薛(今⼭东滕县),⼀度还迁于邳(⼭东徽⼭)。

3.源于匈奴族,出⾃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属于汉化改姓为⽒。

4.源于突厥族,出⾃唐朝时期阿史那部突厥⺩⼦阿史那·社尔,属于以国名或官爵称谓为⽒。

5.源于满族,出⾃⾦国时期⼥真必兰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

据史籍《清朝通志·⽒族略·满洲⼋旗姓》记载:满族毕⼒扬⽒,亦称别兰⽒、必喇⽒,源出⾦国时期⼥真必兰部,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世居和悠(今⿊⻰江与乌苏⾥汇合⼝)、⻓⽩⼭地区。

后有达斡尔族、赫哲族引为姓⽒者,达斡尔族称毕⼒夹⽒,赫哲族称毕拉⽒。

6.源于满族,出⾃⾦国时期⼥真必兰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

据史籍《清朝通志·⽒族略·满洲⼋旗姓》记载:满族毕⼒扬⽒,亦称别兰⽒、必喇⽒,源出⾦国时期⼥真必兰部,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世居和悠(今⿊⻰江与乌苏⾥汇合⼝)、⻓⽩⼭地区。

后有达斡尔族、赫哲族引为姓⽒者,达斡尔族称毕⼒夹⽒,赫哲族称毕拉⽒。

7.源于其他少数⺠族,属于汉化改姓为⽒。

得姓始祖
毕公⾼。

周初著名政治家。

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的古籍,考证的结果都是⼀样的,譬如,《姓⽒考略》上说:“周⽂⺩第⼗五⼦毕公⾼之后以国为⽒,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公⾼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

商朝末年,周⽂⺩的第⼗五⼦⾼,随周武⺩兴师伐纣⽴下赫赫战功。

⻄周建⽴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关押的犯⼈。

他采取宽⼤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因⽽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

后被周武⺩封于毕国,爵位为公。

世称毕公⾼。

武⺩驾崩后,其为顾命⼤⾂之⼀,他与周、召⼆公等⼀起辅政,使周⺩朝的经济⽂化有了较⼤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他的后⼈有⼀⽀以国为⽒,称毕姓。

他们尊毕公⾼为毕姓的得姓始祖。

毕姓迁徙分布
三千多年前的毕国,是在今陕⻄⻓安、咸阳两地之北,也就是说渭⽔的南北两岸乃毕姓之发祥地。

春秋时,毕公⾼的后裔毕万仕晋,因功封于魏,到其曾孙魏⽂侯时,三家分晋,因此有毕姓改成魏姓者。

虽如此,毕姓此际在⼭⻄扎根却是不争的事实。

战国时,滕国(今⼭东滕州)有毕战,说明此际毕姓已进⼊⼭东。

先秦时期,毕姓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境内⻩河以北的⼀⼤⽚地⽅。

⻄汉时,南越毕取降汉,被封为侯。

并有涿(今河北省涿州)⼈毕野⽩,这些史实表明,毕姓在北⽅已扩展于今河北,南⽅的⼲⻄也有了毕姓⼈。

此际,⼀⽀毕姓远徙⼭东省东平,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东平郡的毕姓繁衍⽇盛,可谓族⼤⼈众,名⼈辈出,此际⻅诸史册之毕姓名
⼈,多⽗⼦、兄弟等有⾎缘关系者。

另外,毕姓太原郡望、河内郡望、河南郡望已⽇益壮⼤,北魏出连⽒改毕姓后,⼊迁洛阳,使毕姓河南郡望尤为昌盛,并荫及河内。

唐安史之乱后,京兆(今陕⻄省⻄安)⼈毕宏⼊蜀,偃师⼈毕构裔孙⼀⽀迁居郓州须昌(今⼭东省东平)。

唐代末年,因避回鹘掳掠和⻩巢之乱,有毕姓南及两湖⼀带。

北宋时,代州云中(今⼭⻄省⼤同)⼈毕⼠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郑州,其孙毕良史先迁蔡州上蔡,靖康之耻后,避居江东。

与此同时,有毕姓因仁宦或避难之故迁居江⻄、浙江、安徽等地。

明初,⼭⻄毕姓⼈作为明朝洪洞⼤槐树迁⺠姓⽒之⼀,被分迁于陕⻄、⼭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清乾隆年间以后,河南、⼭东的毕姓⼈,伴随闯关东的⻛潮,通过海路,⼊迁东北三省。

此际亦有沿海之毕姓赴台,或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地者。

如今,毕姓在全国分布甚⼲,尤以⼭东、河南、⿊⻰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毕姓约占全国汉族毕姓⼈⼝的百分之七⼗。

毕姓是当今中国姓⽒排⾏第⼀百⼆⼗五位的姓⽒,⼈⼝较多,约占全国汉族⼈⼝的百分之零点⼀⼀。

毕姓是当今书较为常⻅的姓⽒,分布很⼲,如北京,天清,河北之沧州、尚义、⻩骅、⾩平,⼭东之平⾢、⻰⼝,⼭⻄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江⻄之⾦溪、崇仁,⼲⻄之⽥林,⼲东之吴川,云南之河⼝,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

毕姓在全国汉族⼈⼝中约占0.11,居第⼀百⼆⼗五位。

毕姓姓⽒⽂化
郡望
扶⻛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省兴平县、咸阳市⼀带地区。

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安县以⻄、凤翔县⼀带。

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郡,治所在隗⾥(今陕⻄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省麟游县、干县以⻄,秦岭以北、⼭东省平原县以南⼀带地区。

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省咸阳市⼀带地区。

⻄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乾县)。

隋、唐两朝以今陕⻄岐州⼀带为扶⻛郡。

东平郡:⻄汉宣帝⽢露⼆年⼰⺒(公元前52年),改⼤河郡为东平国。

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盐(今⼭东东平)。

辖七县,包括今⼭东济宁、东平、汶上、梁⼭、泰安等地。

南北朝时期的北⻬废黜。

北宋朝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东东平)。

明、清两朝为州。

⺠国时期废州改为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汉⾼宗⼆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河南部洛⽔、伊⽔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河北部原阳县⼀带地区,辖⼆⼗⼆县,⼤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

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河南郡的地位,其⻓吏不称太守⽽称尹。

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复为豫州河南郡。

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

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

⺠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内郡:古以⻩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为河外。

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河以北、京汉铁路以⻄⼀带地区,包括汲县。

魏⽂帝⻩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回归河内郡。

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

属兖州(州治廪丘,今⼭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

⻄晋时期移治野⺩(今河南沁阳)。

隋朝时期于野⺩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

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

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

⺠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

战国时期秦国庄襄⺩四年⼄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其时辖地在今⼭⻄省五台⼭和管涔⼭南部⼀带、霍⼭北部⼀带地区。

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带地区。

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

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

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

以后宋朝、⾦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

⺠国时期为市,⼭⻄省会所在。

堂号
扶⻛堂:以望⽴堂。

东平堂:以望⽴堂。

河南堂:以望⽴堂。

河内堂:以望⽴堂。

太原堂:以望⽴堂。

经训堂:清朝时期,毕沅在幼年时期就失去了⽗亲,全靠⺟亲张藻培育成⼈。

张藻是当时颇有名⽓
的才⼥,不仅能诗,⽽且学问渊博,还著有《培远堂集》。

毕沅在她的调教下,六岁能读《诗经》、《离骚》,⼗岁便通晓声韵,善作诗⽂。

随后,张藻⼜亲⾃把毕沅送到苏州灵岩⼭,拜著名学者、诗⼈沈德潜和经学⼤师惠栋为师,以进⼀步拓宽视野。

后来,毕沅中状元当官,离开京城到陕⻄任巡抚,张藻还以⺟亲特有的情怀,作了五⼗四句⼆百七⼗⾔《训⼦诗》,殷切期望⼉⼦“不负平⽣学,弗存温饱志;上酬⾼厚恩,下为家⻔庇”。

当张藻病故后,清乾隆⼤帝还特赐御书“经训克家”四字褒扬。

毕沅为了铭记⺟亲和皇上的恩赐,特将家族室名称作“经训堂”,将⾃⼰的诗⽂集名为《经训堂集》。

培远堂:同经训堂,是毕沅的庶⽀⼦孙以先祖⺟张藻所著《培远堂集》为堂号,与经训堂并重。

毕姓家族名⼈
毕淑敏:⼥,1952年出⽣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伍,在喜⻢拉雅⼭、冈底斯⼭、喀喇昆仑⼭交汇的⻄藏阿⾥⾼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学奖、⼩说⽉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学奖、陈伯吹⽂学⼤奖、北京⽂学奖、昆仑⽂学奖、解放军⽂艺奖、⻘年⽂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学奖等各种⽂学奖30余次。

国家⼀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学硕⼠。

毕祖⾼:字训诚。

在太学⼆⼗年,沈重端肃。

得师儒体,咸淳初授常怀府教授。

执贽⻔下者,后皆为名儒。

迁建昌军佥判,致仕卒。

毕良史:⼠安孙,字少董。

绍兴间进⼠。

闭户著春秋正辞,论语谈古书。

喜字学,得晋⼈笔法,善画巢⽊⽵⽯。

少游京师,买卖古器字画之属,出⼊贵⼈之⻔。

当时谓之毕偿卖。

后知东明县,搜求古器书画,以达⾏在。

⾼宗⼤喜,改京秩,⼈⼜称毕古董。

毕仲游:仲衍弟,字公叔。

与仲衍同举进⼠。

元佑初为军器卫尉丞。

召试学⼠院,苏轼异其⽂擢为第⼀,加集贤校理。

提点河东路刑狱。

韩缜称其真清。

徽宗时⼊为吏部郎中。

堕党籍,坎壈⽽终。

为⽂雄伟博辩,多深识远计,有“⻄台集”。

毕升:英⼭⼈,庆历中布⾐,创为活字板印刷法。

⽤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印,⽕烧令坚。

先设⼀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铁范置铁板之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板,以⽕炀之。

药稍镕以⼀平板按其⾯,则字平如砥。

印数千百本极为神速,为中国有活字板印刷之始。

毕⼠⾂:作家、戏剧家、曲艺家,菏泽新闻学院教授,主讲影视创作;系全国第五次⽂代会代表,受过邓⼩平、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亲切接⻅;曾发表出版600万字的作品(⻓篇⼩说30余部,中短篇作品数百篇,学术论⽂26篇,剧本8部),20次获省级以上奖励,并⼋次在全国性创作会议上介绍个⼈写作经验;国家、省、市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多次报道其事迹,名字与成就收⼊⽂学史和《世界名⼈录》以及《世界名⼈⺴》。

巨野县万丰镇顺河村(⻄顺河集)⼈
毕群:男,汉族,1939年11⽉⽣,河北河间⼈。

1972年8⽉加⼊中国共产党。

1962年12⽉参加⼯作,包头钢铁学院冶⾦专业毕业、中央党校研究⽣⽂化,教授级⾼级⼯程师。

曾任包头钢铁公司炼铁⼚副⼚⻓,包头钢铁公司副经理,包头钢铁公司党委、常务副经理,包头钢铁公司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冶⾦⼯业部副部⻓、党组成员,⾸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

2000年2⽉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毕渊明:陶瓷美术家。

安徽歙县⼈,伯涛⼦。

⾃⼈师学艺。

1925年起随⽗学画。

1932年后,曾任浮梁县陶瓷职业学校教员、景德镇美术研究社副社⻓。

建国后,在景德艺术瓷⼚从事创作、设计⼯作。

将国画写意技法动⽤于陶瓷美术。

精于画⻁,素有“毕⽼⻁”之称。

毕福剑:1959年1⽉16⽇⽣于⼤连,1978年⾄1985年,(北海舰队)国家海洋局第⼀调查船⼤队服兵役。

曾任放映组⻓,俱乐部主任,副航海⻓,⻘年干事,团委书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