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近代中国的服饰发生巨大变化。

下图服饰反映的共同特点是( )
A.古为今用
B.中西合璧
C.彻底西化
D.去繁就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和旗袍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中中西合璧的产物,故B项正确。

答案B
2.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

对此,当时上海某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评论可知,当时上海舆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认同,但并不能说明政府赞成、人们
基本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

故选D项。

答案D
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
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没有涉及兴起爱国帽子等服饰,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被推翻,社会面貌大为改观,兴起了新的服饰、主张剪掉长辫、改为公历纪年等,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4.“废止缠足”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重要内容,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政治派别是( )
A.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
,19世纪末,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首先提出了不缠足的主张。

5.“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
姻”()
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这是新式婚姻的体现。

因此应选B项。

6.新中国成立后,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穿的列宁装。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该歌谣的流行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
B.说明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C.反映列宁装成为当时人们的普遍选择
D.中西合璧开始成为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故A项错误;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穿的列宁装”说明民众的着装与政治有密切的关联,故B项正确;列宁装成为普遍选择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列宁装虽有中西合璧的特征,但材料不能反映这一特征,故D项错误。

能力提升
1.1862年6月26日,《上海日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在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多种外国货已在上海销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海人的生活,促进了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2.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移植
,故选B项。

3.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精武练习队等团体。

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

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解析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而材料“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材料中“出现了女子”团体表明辛亥革命使原来男尊女卑的风气变化,故B 项正确;材料中“出现了女子”团体反映了妇女地位提高,而非民主共和的观念,故C项错误;平等地位确立与材料中开始“出现了女子”的新现象不同,故D项错误。

答案B
4.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湖南《国民日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上的人说“青天白日之下用不着这个废物”。

这表明当时社会上( )
A.主动破除旧俗与陋习
B.全盘接受西洋新风俗
C.肤浅理解破旧与革新
D.激进与保守斗争激烈
,不能叫做陋习,故A项错误;漫画体现不了全盘接受西方新风俗,故B 项错误;漫画中的青天白日的时代背景是民国时期,把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作为破旧的手段表明这种理解是肤浅的,故C项正确;对传统的否定并不能反映斗争激烈,故D项错误。

5.20世纪初,北京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着一些传言:“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

”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
B.传统生活观念的顽固性
C.百姓排斥先进工业文明
D.开明与守旧的思想并存
,表面上看是中国百姓排斥西方工业文明。

结合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现实可知,当时的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外民族矛盾尖锐,百姓排斥工业文明,是抵抗西方侵略的反映。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西方学术影响,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社会史研究的视角相对于以前主流的政治史有很大的不同,有学者总结:如果说以前的政治史是“眼光朝上看”的话,那么社会史则是“视线的下移”。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都成了研究的重点。

导致中国史学研究转型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改革开放的促进
C.政治的大众化和民主化推动
D.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促进国外社会史理论传入,为国内史学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国内改革导致现实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史学领域的思想解放,推动历史学者把目光转向普通社会群体和社会生活,这样带来了社会史研究的兴起。

由此可见,正是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史学研究开始转型。

故B项为最佳选项。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

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

遂令舆台隶
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蓝缕而自惭形秽。

——《申报》(1873年4月7日) 材料二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

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申报》(1892年1月18日) 材料三风俗之靡不自今日始矣,服色之奢亦不自今日始矣。

溯当立约互市之初,滨海大埠,富商巨贾与西商懋迁有无,动致奇赢。

财力既裕,遂于起居服食诸事斗异矜奇,视黄金如粪土,见者以为观美,群起效之。

……近今风俗之侈靡日甚一日,较之三十年前已有霄壤之别。

——《申报》(1894年3月16日)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材料一中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

变化:从重社会身份、出身门第,到以衣冠取人、看重钱财。

(2)原因:开辟通商口岸;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风气:尊卑失序,不念故旧,以钱衡人,崇洋,奢侈。

(4)影响:有利于冲击旧的社会风气,但也导致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

8.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

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
材料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3~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材料三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化,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
参考答案(1)大家庭解体,主干家庭逐渐减少,联合家庭基本消失,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2)转变:从贫穷到富裕,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原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国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3)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了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