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位护理
一、体位是指休息状态时身体所处的位置。

常见体位如下:
1.自动体位患者活动自如,不受限制。

见于轻病或疾病早期。

2.被动体位患者不能随意调整或变换体位,需别人帮助才能改变体位。


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的患者。

3.强迫体位患者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被迫采取的某些特殊体位。

常见有以下几种:
(1)强迫仰卧位患者仰卧,双腿蜷曲,借以减轻腹部肌肉张力。

见于急
性腹膜炎等。

(2)强迫俯卧位俯卧位可减轻脊背肌肉的紧张程度。

常见于脊柱疾病。

(3)强迫侧卧位患者侧卧于患侧,以减轻疼痛,且有利于健侧代偿呼吸。

见于一侧胸膜炎及大量胸腔积液。

(4)强迫坐位又称端坐呼吸。

见于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5)辗转体位患者坐卧不安,辗转反侧。

见于胆绞痛、肾绞痛、肠绞
痛等。

(6)角弓反张位患者颈及脊背肌肉强直,以致头向后仰,躯干呈反弓形。

见于破伤风及小儿脑膜炎。

二、骨科常见手术术后体位护理
(一)上肢正确功能位:
1. 肩关节:外展45°前屈30°外旋15°
2. 肘关节:屈曲90
3. 腕关节:背屈20-30°尺倾5-10°
下肢正确功能位:
1. 髋关节:前屈15-20°外展10-20°外旋5-10°
2. 膝关节: 屈曲50或伸直180
3. 踝关节背屈90°
(二)、石膏固定护理
体位:四肢石膏固定者,需将四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液和淋巴回流,预防并减轻肢体肿胀。

抬高下肢可用枕垫或悬吊法,
使患处高于心脏20CM。

(三)、外固定支架护理
体位:1. 上肢骨折术后,用薄枕垫高患肢30°
2. 下肢骨折术后将薄枕垫于国窝及小腿处,使膝关节屈曲20-
30°以促进淋巴和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合并血管损伤或
骨间膜高压征患肢不宜垫高,以免加重肌肉缺血、肿胀、坏死。

(四)、牵引术后的护理(皮肤牵引、骨牵引)
体位:为保持反牵引,床尾应抬高,一般皮肤牵引抬高10~15CM,骨牵引抬高20~25CM,而颅骨牵引则抬高床头。

股骨颈骨折、转
子间骨折时外展30~40°,足部中立位,可穿丁字鞋(防旋鞋),
防止外旋。

股骨上段骨折保持半卧位尽量外展,以利于骨折对位。

胫骨中下段骨折行骨牵引时,可将牵引绳系在牵引弓的外界,使
踝关节轻度内翻,以利于骨折复位。

(五)、小夹板固定术后的护理
体位:1、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断端重新移位;
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嘱患者身体活动时要保持患肢的功能
位置。

2、随时注意观察小夹板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
1cm为标准。

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应注意经常调整布带
松紧度。

3、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如发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
肤温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凉,主诉剧痛、麻木等现象,应立即
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六)、锁骨骨折护理
体位:1、仰卧位:患者去枕仰卧于床上,肩胛区垫枕以使两肩后伸。

2、半卧位:用三角巾将患肢悬吊于胸前,不低于心脏水平。

3、站立位:用三角巾将患肢悬吊于胸前。

(七)、肱骨外科颈骨折
体位:患肢曲肘于胸前,平卧位时在患肢下垫一软枕使之与躯干平行,避免前屈或后伸,术后第二日可抬高床头30~45°,患肢用软枕
抬高,无明显不适,可下床活动,下床活动时用三角巾或上肢吊
带将患肢悬吊于胸前,内收型骨折,用外展支架固定患肢于外展
位。

(八)、肱骨干骨折
体位:内固定术后以半卧位为宜,平卧时可于患肢下垫一软枕,使之与躯体平行,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九)、肱骨髁上骨折
体位:患肢抬高。

(十)、桡骨远端骨折
体位:患肢前臂石膏托固定,平卧时以软枕抬高于心脏水平10CM。

离床活动时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挂于胸前。

(十一)、人工股骨头、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
体位:向病人说明正确的卧姿与搬动是减少潜在并发症——脱位的重
要措施,帮助其提高认识,并以详细的指导,以避免置换的关
节外旋和内收导致脱位。

1、术后予气垫床,尽量减少翻身、搬动。

术后搬运患者时,双膝之间
夹三角垫捆绑好,使髋关节外展10~20°,防止搬运时脱位。

2、使用简易接尿器以免移动髋关节,放置便盆时从健侧置盆,以保护
患侧。

3、侧卧时,仰向健侧,并在两腿之间置三角形厚垫或大枕头,也可使
用辅助侧卧位的抱枕,使髋关节术后的病人能够自己随意变换体位
时而不发生脱位(若髋关节内旋内收、屈曲大于90°就有发生脱位
的危险)。

4、坐姿:双下肢不交叉,坐凳时让术肢自然下垂,不坐低椅,矮凳,
软沙发,不屈身向前拾物。

(十二)、髌骨骨折术后的护理
体位:患肢垫软枕抬高48小时,以促进血液回流,还可以每1~2小时冷敷10~15分钟,以减轻局部充血,同时观察弹力绷带的松
紧情况。

功能锻炼:麻醉恢复后,进行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第3
天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即膝关节30°以内的被动屈伸活
动, 1周左右鼓励患者主动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术后10
d左右, 指导患者在床边主动屈曲膝关节, 扶拐下床行走,
3次/d, 30 min/次, 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每天早、中、晚
各做患肢直膝悬空抬举20次, 逐渐增加时间及活动量;
术后2周开始指导患肢主动活动,指导患者及家属每日轻
捏髌骨周围软组织,以髌骨为中心,向肢体两端揉,拇
指或手掌根部由轻到重推动髌骨上缘,使髌骨向远端活动,
3次/d,各推50次左右,防止髌骨周围软组织粘连;术
后3周左右,试着行走及缓慢下蹲锻炼,力求步态正常。

(十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护理
体位:保持膝关节屈曲5度或伸直。

抬高患肢,严禁肢体外旋。

如为内侧平台骨折,尽量使膝关节轻度外翻;外侧平台骨折,尽量
使膝关节轻度内翻。

腘动脉损伤血管吻合术后给予屈膝位,以
防血管再破裂
(十四)、胫腓骨骨折术后的护理
体位:术后抬高患肢小腿,高于心脏水平,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保持外展中立位。

(十五)、膝关节镜检术后的护理
体位:患肢用软枕抬高15~30°,外展10~20°中立位,关节适当屈曲,使膝关节处于松弛状态,利于血液回流,以减轻术后切口疼
痛和患肢肿胀。

不同的位置损伤术后肢体有不同的放置:
(1)半月板修复术后是将膝部置于伸直位,以软垫抬高;
(2)内侧副韧带重建术后置膝于微屈20~30°并略内收位;前
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置膝于屈曲20~30°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
后置膝关节于微屈位。

(十六)、肩关节镜检术后的护理
体位:患肢用颈腕带悬吊置肘关节屈曲90°功能位,肘与胸之间垫一枕垫,使肩关节保持轻度外展位。

(十七)、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
体位:术后患肢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制动,保持中立位,予软枕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也可采用持续冰敷患处24小时,以减轻
局部充血、出血,减轻膝关节肿胀、疼痛。

严密观察患肢末梢
血液循环,如患肢出现发绀、肿胀、疼痛、麻木、皮肤发凉等,
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协助病人翻身时,尽量向健侧翻身,注意
支撑患部,避免施力于其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