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教案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垂钓》教案
《小儿垂钓》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试背本诗;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自学古诗的能力;
3.了解诗句的大意,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通过想象,感受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试背本诗;
教学难点:
1.了解诗句的大意,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通过想象,感受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齐背古诗。
)(组织教学)
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1.不久前我们才学了一首古诗《渔歌子》。
(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渔歌子》)
2.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诗句描写了一位老翁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的钓鱼的情景。
你见过别人钓鱼吗?你觉得钓鱼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钓鱼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呀,它不仅吸引着白发的老人,更吸引着和你们一样大的顽皮可爱的孩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就是——《小儿垂钓》。
(板书课题)
“垂”是个翘舌音,谁来读准他?读得真准,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
连起来读,“小儿垂钓”。
“垂”,比较难写,小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写。
(提示需注意的地方。
)(注:指导书写时,兼顾全体。
)
二、知诗人,解题意。
1.“垂钓”的意思是——钓鱼,对,它是钓鱼的书面语;那么“小儿垂钓”就是——小孩儿钓鱼。
2.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
胡令能是唐朝中期一个并不出名的诗人,年轻时当过手工匠,他一生中仅留了四首诗作,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就是这首《小儿垂钓》。
三、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他会在诗文中写些什么?学完了古诗以后就知道了。
(注:如有猜对的,学文中要对这样的同学有所回应,给予表扬)先听老师读。
注意,听准字音。
师范读。
2.小朋友想读吗?请大家按平时的读书方法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练读。
(提示:自己多读几遍)
3.检查: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当好小评委。
”(两人)
正音。
重点指导的读音:“蓬”、“稚”、“侧”、“映”、“纶”。
(如:除了“”是后鼻音的字,在这两行诗句中还有哪个后鼻音的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注:当提到“映”时,“应”也提出正音。
“‘应’是个多音字,既读‘y īng’,又读‘yìng’,在诗句里我们将它读成‘yìng’”)(注:可通过表扬优生的方式再加深印象,由练读字、词到连句读。
)
(2)难读的字都会读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吧。
(齐读诗句)
四.自学诗句。
1.好极了!诗句究竟写了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诗句,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理解诗意都有哪些好的方法?(归纳:借助字典或注释;联系上下文;请教别人……)下面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自学诗句。
学生自学诗句。
(提示:自学完以后,可以和同位互相交流交流;有困难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老师很乐意帮你的忙。
)
2.交流汇报:“你是怎样理解这两行的?先来读一读(一、二两行)”
五.学习前两行诗句。
1.汇报第一、二两行:
从哪个词看出这个孩子头发很乱?(蓬头)注释中告诉我们了,“蓬头”的意思就是头发很乱,你真会学习,通过蓬头能看出什么?(钓鱼心切,顾不上梳头,
很喜欢钓鱼。
)又是从哪儿知道他是在学钓鱼?对,“垂纶”的意思是——钓鱼,学垂纶就是——学钓鱼)(板书:学)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在学钓鱼,“映”在这里指遮住,“草映身”就是用草草遮住自己的身体。
2.为什么他要躲在草丛里钓鱼,还用草遮掩住自己的身体呢?(指导体会他的心机,怕鱼儿看见自己吓跑了,好象在和鱼儿捉迷藏。
)
是的,从“草映身”让我们体会到这孩子为了钓鱼所花费的一番心思。
其实,这两行中还有一个词也能体现出他这种心理?(“侧坐”)(板书:侧坐)“侧坐”是什么样的?我们侧坐着试一试。
为什么要侧坐?(因为担心自己被鱼发现,他没有像一般的钓鱼人那样大大咧咧地坐着,而是侧身小心翼翼地隐藏在草堆里,好像在和鱼儿捉迷藏。
)
3.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一起看。
(出示课件,师朗读前两行诗句旁白,并指示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蓬头、稚子、草映身)
[!--]
4.有趣吗?能不能看着图展开想象描绘这两行诗句?比如:这是在时间?这孩子来到河边干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5.由于钓鱼心切,这个头发都顾不上梳的小孩,此时正模仿着大人的样子专心致志地学钓鱼,多可爱呀?谁能读好?
6.指导朗读:
个别读;(通过表扬优生或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出重音、停顿。
(2)提示:“蓬头”、“学垂纶”、“侧坐”、“草映身”这几个能表现出孩子可爱样子的词可以读重一些。
(师范读)
(3)男、女生分读。
六.学习后两句诗句。
1.正在这孩子专心致志地钓鱼的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接着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
谁来说说看?
2.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那么诗中是怎样写的呢?接着读。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1)“路人借问”,“借问”这个词我们曾在《清明》一诗中见过,“借问酒家,……”(齐背《清明》)知道“借问”就是——(向别人打听事情)
(2)这个给人指路的小牧童多热情多有礼貌呀!而图上的这个孩子(指图)却——远远地招手,书上用的词是——(板书:遥招手)讲解:这个“遥”是“遥远”的“遥”,表示的是远远的意思。
他为什么远远地招手呢?所以最后两行诗句是“路人……不应人”(板书:不应人)
(3)在这里,“应”是什么意思?{板书:应}(回答、答应)“不应”就是——不回答。
(板书:不应)所以“不应人”也就是不回答谁呀?(不回答问路的人)(板书:不应人)
(4)连起来说说这两行的意思。
(5)创设情景: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这个小孩,你会对路人做什么手势?(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多机灵的孩子呀!你体会得真好,相信你能读得更好。
指名读。
(5)指导学生朗读:“着急时语速怎样?最后一句写他都不敢答应了,读时声音应该怎样?”)
(6)两名学生比赛读,评一次;
加上动作齐读。
(7)能展开想象生动有趣地描绘一下整首诗的意思吗?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
七、小结。
1.通过学习(指示板书),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看出?(板书:专心致志、机灵可爱)
2.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注:激励话语)
你想邀请谁和你一起读?
加动作齐读。
3.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已经会背了,谁来试试看?
指名背;
配乐试背。
(“会背的同学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不会背的同学可以一边看画面、看板书一边跟着小声背。
”)
七、课内拓展:
1.把钓鱼当成一件娱乐活动的时候自然是充满了情趣,可如果是为了维持生活就没那么轻松了,课堂上,刘老师再推荐给大家一首跟捕鱼有关的古诗,自己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一起读一读。
2.通过刚才的学习,刘老师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会学习,敢接受下面的挑战吗?请你用我们今天所用的学习方法,自学这首诗,理解它的意思,比比谁学得又快又好!(自学完毕快速举手。
)
3.交流汇报:重点提示的词语:“渔者”、“但”、“君”、“出没”
4.师总结: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捕鱼人捕鱼时的艰险,从而体会出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八、布置作业:
这节课,小朋友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度过了愉快而有意义的一节课,课后,刘老师请大家走进“作业超市”,自由选择课后作业。
(……)希望你有更大收获。
《小儿垂钓》教案2
一、看图导入
1 .师出示插图说:请小朋友看图说说有些什么人?在干什么?“引出课题:小儿垂钓.
2.学生齐读课题,
3 .j借助插图学习生字“垂”, “钓”
4.简介作者:胡令能
二、初读诗歌。
读正确,读流利。
师: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是啊,诗人胡令能也把这副美丽的图画变成了一首优美好听的诗呢,小朋友快来读读吧!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1)指名读生字,随机纠正读音。
(2)指名读课文,指导读通顺,流利。
3.听老师范读:生划节奏,标重音
4.学生根据节奏齐读诗歌。
三、熟读诗歌,通过多种方法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懂的词句。
2.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1)学生反复读句子理解。
(2)同桌互相讨论理解。
(3)看插图理解。
(4)一边表演一边读理解。
3自由读,同桌互相背诵。
四、读,听,画结合,体会诗的意境
(1)轻声美读诗歌。
(2)闭眼听录音,想画面理解
(3)给诗歌配上美丽的图画。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生字,观察找出难写的字。
2 .指导学生写难字,扩词。
3.学生自己写简单字。
六、作业:
1.写生字
2.背诗歌
《小儿垂钓》教案3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小学语文《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提出了学习诗文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如何把字理析词巧妙地融入古诗,使字理之花为古诗教学锦上添花呢?
当课题确定下来后,我想了许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决定采用“字理析解”“创设情境”等方法,让学生重在感受“遥招手”的细节内涵与韵味,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在教学“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时,我通过找准渗透字理教学的点,引导学生品味了“遥”“招手”激起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
最后,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诗中为什么用的是“招手”而不是“摇手”也就水到渠成了。
本课堂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得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字理识字——遥
生动的情境能为儿童识字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背景支持。
当我说到:“小儿,因为专心致志钓鱼而‘不应人’的场面多么有意思啊! 那我们就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让这幅画活起来,你们就是那个小儿,我是问路人。
”通过师生合作表演,为学生创设识字情境。
准备好,开始表演了,我一脸疑惑地问孩子们:“我该站在哪里呢?诗中哪个字提醒了我们?”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遥。
我出示了“遥”的字理课件,按照字理识字“先分解,再组合”的原则,通过有效地板书孩子们理解了“遥”的本意是远,让我这个问路人应该站得离他们远远的。
以此相机教学,给“遥”换个偏旁学习形声字“瑤”“摇”“谣”“徭”“窑”。
培
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遥”的字理教学使得“学一个字,带一串”“通过字形理解字义”的识字规律和方法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字理析词——招手
我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招手”出发,与学生合作表演,创设了诗歌的情境,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用“遥招手”而不用“遥摇手”?请孩子们边演示,边说“遥招手”的含义,从“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纷纷举手发言和我打手势——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问路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问路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招手走进的动作)叫问路人走进的手势,然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吓跑鱼儿了。
······
从他们精彩的发言和充满情趣的表演中不难看出,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具体的语言文字,正当大家讨论不休时,我适时引导他们探究了“招”的字理:本义是打手势叫人。
以古字入手,引导学生们思考,理解字义,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呼唤,所以小儿“遥招手”不是拒绝回答,而是怕说话声惊动鱼儿,急忙招手示意,叫问路人走近些再回答。
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古诗准确生动的描写,也培养了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从细微之处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语言文字,也在学习做人。
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学生心海里掀起美丽波澜的同时,字理析词的教法了也无痕迹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品读与积累
河边垂钓的小儿鲜活的形象已深植学生的心中,这时,引导他们有感而发,读出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也就水到渠成。
在这30分钟的课堂上,学生通过
各式各样的读,对这首七绝已然是非常熟悉,再给他们练习几遍,有感情地背诵已不难。
在我国瑰丽的诗文化中,描写儿童情、趣的诗不少,我出示了《村晚》、《夜书所见》等童趣诗与学生一起品读,在学习《小儿垂钓》的基础上,仿之,学之,悟之。
这样不仅巩固了学习之法,还丰富了学生的诗歌积累。
当然,不足也是明显的:本次教学,首先在字理识字上我过多的进行了“讲解”,学生缺乏个人安静思考的时间,我想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会更利于师生交流。
由于在“遥”“招”的字理上我没有做到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和发现,让他们失去了体验成功和发现乐趣的机会。
其次,我的字理课件制作有欠合理生动,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古今汉字结构演变的差异。
最后,诗句大意的理解,教得比较粗糙,还应再细致些。
教学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有效、朴实、扎实、清新、灵动、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我作为语文教师一生永恒的追求。
《小儿垂钓》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蓬头稚子、侧坐、遥招手”在诗境里的意思。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的童真童趣,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的童真童趣,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识字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垂钓吗?说说你的垂钓经历。
不光同学们喜欢垂钓,连古代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垂钓,今天我们来进修唐代骚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⑵说说意思:"小儿"就是"小孩儿","垂钓"就是"垂钓"的意思。
⑶设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大人垂钓,要写小孩儿垂钓呢?这个小孩儿垂钓事实有什么地方把人吸引住了呢?让我们一路来学习古诗。
二、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要想学好古诗,必须起首要读好古诗,本身操练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分句指导。
"稚子、侧坐"。
稚子:小孩儿。
标题问题中有一个同义词就是"小儿"。
侧坐:身板歪斜着坐。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5.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男女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垂、钓、映、招、应”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5个生字: “垂、钓、映、招、应”,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之处可以,看图,或接洽上下文举行诠释。
⑵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上举行总结。
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适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哪个词、哪句诗的意思?
⑵初步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
A、蓬头:头发散乱,没有梳理。
垂纶。
纶指垂钓用的丝纺线,用一个同义词的书写形式容。
垂纶就是指垂钓的意思。
莓苔:长在湿润之处的低等植物。
一般长在太阳光不容易照到之处。
映身:讳饰着身板。
B、连起来讲说诗句的意思。
(注意要改正病句)
⑶初步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该人。
"
A、借问:向人探询看望, "借问路人遥招手"借问是指有礼貌地问。
遥:远远的;应:应答。
B、连起来讲说诗的意思。
(注意要改正病句)
四、深入理解古诗,赏识诗歌。
1.一个小孩儿垂钓是再泛泛不过了,作者为什么要去写他呢?再读读诗歌,说说你感受和领会最深的是什么?同桌彼此交流一下。
2.教师引导,深入领会
(机警可爱、收视反听)
(1)、咀嚼""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
A、"蓬头"申明了连头发也没有梳理,就来垂钓,申明很是孔殷很是踊跃地想学会垂钓。
(黑板字)
B、"侧坐莓苔草映身"申明小孩儿机警伶俐。
莓苔:此地太阳光不容易照到,人不会被爆晒。
人去的比较少,干扰少,是一个垂钓的好地方。
草映身:担忧被鱼看见,用草遮拦着身板。
又申明了他收视反听地垂钓,不惮草划破小脸。
这一切申明了小孩儿有了一定的垂钓知识,学得有样。
教师语言小结:
这个小孩已看了很长时间,学了很长时间,准备了比较长的时间(钓竿、钓钩、渔篓),今天终于有机会大展身手了,你说此时,他心中会想什么?(钓大鱼,大人瞧得起)
C、训练朗读:熬头句开心,第二句要念书儿童的机警可爱。
(指名读、齐读)
⑵、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该人。
"
A、让学生先回答;
B、师:是啊,当你正在收视反听垂钓时,而且好象鱼就要上当了,却有高声向你问路,你心中会想什么?(做了用手做姿势叫行人不作声)
你会如何去做?(摆手让他走、摆手叫他别作声、挥手叫他过来,轻轻告诉他) 你以为书上说的是怎样用手做姿势?
教师语言小结。
(真是伶俐的小孩)
C、训练朗读。
这两句轻声。
⑶、看图理解:看书上的图,行人笑呵呵地,没有告诉他路,为什么还是笑呵呵的呢?行人会说什么?(黑板字:可爱)
⑷、齐读古诗,读出小孩的可爱机警。
五、背诵古诗
这么好的古诗,28个字就将一个可爱的垂钓小孩活泼地描述了出来,让我们试着把它背下来。
六、拓展赏识:
古代的许多诗歌描述儿童的可爱的形象,写得大好,我们来读读:
(1)放牧的孩子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这是写了放牧的孩子的形象)
⑵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油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⑶放牧的孩子归去横牛违,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雷震《村晚》)
5、作业设计:将《小儿垂钓》改写成200字摆布的短文。
课后作业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二“侧坐莓苔”有何作用。
2.诗中“遥招手”这是谁?为何“遥招手”?
答案:1.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的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
2.第一问:垂钓儿童或:小儿第二问: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天真可爱)
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该人。
(认真专心)
教学反思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
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浪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是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的勾画出一个天真浪漫的小孩儿的形象,是人感到逼真,亲切。
根据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丰富学生的积累,陶冶爱美情趣。
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理解诗句、诗意,体会情感,培养想象能力。
为切实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讨论、观察、诵读体会的教法,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需要用的教具,主要有,配乐录音带,插图投影片,投影机。
我在教学中涉及以下方案。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所以在预习时,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说说通过预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于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
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字词,如:通过,看插图理解,用揣摩诗句的方法理解,或联系已知解决疑难。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重点指导字词,理解诗句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把学习古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来感知,想象诗句中描写的景象,还要充分利用插图边观察边想象。
在初步理解诗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
要求读出节奏、韵脚和感情,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
最后利用学生画出对诗句的理解,把学生的感知呈现出来。
《小儿垂钓》教案5
教学目的: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3. 释词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稚()遥()
钩()准()摇()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背诵《小儿垂钓》
板书设计
8. 古诗二首
《小儿垂钓》教案6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用轮唱和轮读的方式来歌唱处理。
教学难点、重点:
1、有感情的歌唱,控制好音色和气息。
2、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吟诗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有趣的古诗。
(出示《小儿垂钓》)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师:谁来念一念,或者拍一拍朗读的节奏?
3、尝试用轻巧活泼的声音齐读古诗。
4、师示范读,找不同。
师:我也来读一读,仔细听一听,说一说我读的有什么不同?(1)感受四三拍。
(2)节奏的变化。
(3)认识休止符。
师:这就是四分休止符,停多长时间呢?(4)找一找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
(5)诵读三、四两句。
5、完整的跟音乐诵读。
二、唱诗
1、听范唱,并熟悉歌曲的演唱顺序。
2、用三拍子的声势的韵律表现歌曲。
3、默唱,画旋律线。
4、用柯尔文手势模唱歌谱。
5、用LU哼唱旋律。
6、跟琴完整的演唱。
7、唱好休止符,感受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8、跟音乐完整的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