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 统计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统计学课件---第三章【统计整理】

统计学课件---第三章【统计整理】
19 78 19 80 19 82 19 84 19 86 19 90 19 88 19 92 19 94 19 96 19 98 20 00 20 02 20 04 20 06 20 08
GDP
年温州市GDP 图1:1978-2008年温州市 年温州市
统计分布的类型
钟型分布、 型分布、 钟型分布、U型分布、 J型分布
编制等距数列
编制步骤: 编制步骤:
⒈求全距 全距=最大值 最小值 全距 最大值-最小值 最大值 ⒉确定组距及组数 组距=全距÷ 组距 全距÷组数 全距
编制等距数列 ⒊确定组限
组限的表示方法
对于离散变量,相邻组组限可以间断, 对于离散变量,相邻组组限可以间断,也 间断 重叠; 可重叠; 对于连续变量,相邻组组限必须重叠; 对于连续变量,相邻组组限必须重叠; 必须重叠 符合“上组限不在内”原则; 符合“上组限不在内”原则; 首末两组可使用“××以下” 首末两组可使用“××以下”及“××以 以下 ××以 的开口组。 上”的开口组。
第三章统计整理
第三章 统计整理
★ 第一节 统计整理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统计分组 频数分布 统计表 统计图
第一节 统计整理概述 ★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 二、统计整理的程序
统计整理概念
将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加 工整理,使其系统化、条理化, 工整理,使其系统化、条理化, 符合分析的需要。 符合分析的需要。 是统计调查的继续, 是统计调查的继续,统计分析的前 提和基础
累计频数(频率) 累计频数(频率)
向 上 累 计 向 下 累 计
从变量值低的组开始向变量值高的 组累计, 组累计,说明某一组上限以下各组的 累计频数(频率)。 累计频数(频率)。 从变量值高的组开始向变量值低的 组累计, 组累计,说明某一组下限以上各组的 累计频数(频率)。 累计频数(频率)。

3第三章统计整理

3第三章统计整理
(3)适用性审核 弄清楚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口径以及有关的背景材料 确定这些数据是否符合自己分析研究的需要
(4)时效性审核 应尽可能使用最新的统计数据
(5)确认是否必要做进一步的加工整理
统计学
河南科技大学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二)差错的更正与处理
通过上述审核,如发现有缺报、缺份和缺项等情况, 应及时催报、补报;如有不正确之处,则应分别不同 情况作如下处理:
10. 爱尔兰 拥有大学学位人群所总人口占比例:37% 年增速 (2000-2010年): 7.3% (最高)
9. 澳大利亚 拥有大学学位人群所占总人口比例:38% 8. 芬兰 拥有大学学位人群所占总人口比例:38% 7. 英国 拥有大学学位人群所占总人口比例:38% 6. 韩国 拥有大学学位人群所占总人口比例:40%
统计学
第三章 统计整理
河南科技大学 历次人口普查中,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
大专及以上 高中
初中
小学
1982 1990 2000 2010
615 1422 3611 8930
Hale Waihona Puke 6779 8039 11146 14032
17892 23344 33961 38788
35237 37057 35701 26779
统计学
河南科技大学
三、统计整理的程序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统计资料的审核
资料的分组和汇总
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
统计资料的积累、保管和公布
统计学
河南科技大学 数据审核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
收集 数据
真实 数据
虚假 数据
科学地计 算与分析
假数真算

第三章 统计资料整理

第三章  统计资料整理

2.分组表: 2.分组表:主词按一个标志分组的统计表. 分组表
复合表: 3. 复合表:主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复合 分组的统计表. 分组的统计表.
四,统计表的编制原则
应遵循科学,实用,简明,美观的原则. 应遵循科学,实用,简明,美观的原则. 统计表的各种标题要简明扼要; 1.统计表的各种标题要简明扼要; 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 2.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 数据计量单位相同时,可放在表的右上角标明, 3. 数据计量单位相同时 , 可放在表的右上角标明 , 不同 时应放在每个指标后或单列出一列标明; 时应放在每个指标后或单列出一列标明; 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其他线用细线; 4.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其他线用细线; 5.统计表的栏数较多时,通常要加以编号; 统计表的栏数较多时,通常要加以编号; 通常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封口; 6.通常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封口; 表中的数字应该填写整齐,对准位数; 7.表中的数字应该填写整齐,对准位数; 对于没有数字的表格单元,一般用" 表示; 8.对于没有数字的表格单元,一般用"—"表示; 表中主词各行和宾词各栏, 9. 表中主词各行和宾词各栏 , 应按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 排列; 排列; 10.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 10.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

编制
四,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钟型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两头小,中间大" 钟型分布 两头小
对称分布
右偏分布
左偏分布
两头大, U型分布——"两头大,中间小" 型分布 两头大 中间小"
U型分布
一边小, J型分布——"一边小,一边大" 型分布 一边小 一边大"

统计资料整理

统计资料整理

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是统计研究活动的第三阶段—统计资料整理阶段,阐述了统计整理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统计表的设计。

重点要求为:1、明确统计资料整理的概念,了解统计整理的步骤。

2、通过学习统计分组理论,能够对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组。

3、运用分配数列对原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

4、掌握统计表的具体编配方法。

重点掌握:1、统计分组方法。

2、分配数列的编制与汇总技能点:1.掌握统计数据整理的基本操作方法的能力;2.通过学习统计分组理论,能够对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组的能力。

3.运用分配数列对原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4.培养制作统计表,运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方式:用多媒体课件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理论4学时,实训2学时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一、统计整理的意义1、定义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工作过程。

统计整理即包括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也包括对加工过的综合资料,即次级资料进行再整理。

2、意义统计整理在整个统计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统计整理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能否完成整个统计研究的任务。

如果采用不科学不完整的整理方法,即使搜集到准确、全面的统计资料,也往往使这些资料失去应用价值,掩盖客观现象的本质,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统计整理工作。

二、统计资料整理的步骤第一步,设计和制定统计整理方案。

第二步,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

第三步,对经过审核的资料进行分组、并结合汇总,计算出总体总量指标。

第四步,将汇总计算的结果,以统计表或统计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五步,对统计资料妥善保存,系统积累。

第二节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例如,将某一班级的全体同学按照性别划分为男、女两个组;对某市100家大型零售商店按照零售额、职工人数进行分组等。

统计学原理(第七版)第三章统计整理

统计学原理(第七版)第三章统计整理

比重(%) 6
10 17 28 22 17 100
二 变量数列的种类
(二)组距变量数列
当变量值较多,变量值变动的范围也比较大时,编制单项变量数列会使 分组数过多,总体单位过于分散,不便于分析问题,这时应当采用组距 变量数列。
组距变量数列是按照数量标志分组后,用变量值变动的一定范围(即组 距)代表一个组所形成的数列(见表3-4)。
审核
(四) 编制统计表或绘
制统计图
(一) 设计和编制统计
资料整理方案
(三) 对原始资料进行统 计分组和统计汇总
02 PART TWO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 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分组是根据所研究事物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某一标志将统计 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统计总体的这些组成部分称为 “组”。通过统计分组,使同一组内的各单位性质更加相同,不同组的各单 位性质更加相异。能够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是由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差异 性”特点决定的。统计总体中的各个单位,一方面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标志上 具有相同的性质,可以结合在同一性质的总体中;另一方面,又在其他一些 标志上具有彼此相异的性质,从而又可以被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个组成部 分。例如,在工业企业这个总体中,我们可以按照企业的生产规模将工业企 业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四个组。每一组内各 企业的生产规模相近,组与组之间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差异较大。
统计学 原理
(第七版)
01 第一章 总论
02 第二章 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
03 第三章 统计整理
04
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05
第五章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
06
第六章 动态数列

统计第三章统计整理复习

统计第三章统计整理复习

统计第三章统计整理复习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第三章统计整理一、本章复习脉络二、本章复习要点1.统计整理的定义: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对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就是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在整个统计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5E2RGbCAP2.统计整理的方法:分组,汇总和统计表。

科学分组是搞好统计整理的前提条件。

分级往往不止是按一个标志来进行,而是按一系列标志进行分组所构成的分组体系。

要整理汇总的指标一定是总量指标,包括总体单位数和标志总量两类指标。

汇总的方法有手工汇总和电子计算机汇总。

手工汇总又有划记法、过录法、折叠法和卡片法四种方法。

编表就是编统计表。

p1EanqFDPw3.统计分组的定义: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称为统计分组。

DXDiTa9E3d4.统计分组的种类:<1)按其任务作用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级,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类型分组:现象总体按主要的品质标志分组,多属于类型分组。

结构分组:按数量标志进行分组多是结构分组。

进行结构分组的现象总体相对来说同类性较强。

分析分组:为研究现象总体诸标志依存关系的分组。

其分组标志称为原因标志,与原因标志对应的标志称为结果标志。

原因标志多是数量标志,也运用品质标志;结果标志一定是数量标志,而且要求计算为相对数或平均数。

RTCrpUDGiT<2)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简单分组:分组仅按一个标志来进行。

复合分组:分组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进行,并且层叠在一起。

5PCzVD7HxA<3)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分为品质分组和变量分组。

品质分组:按品质标志进行的分组。

变量分组:按数量标志进行的分组。

jLBHrnAILg5.统计分组的方法阐述:品质分组和变量分组这两种分组的具体方法。

《统计基础与方法》习题03

《统计基础与方法》习题03

第三章统计整理一、本章重点1.统计整理的意义。

统计整理既是统计调查工作的继续和深化,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

统计整理的步骤大体上可以分为:设计整理方案;审核原始资料;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汇总和计算;审核汇总资料;编制统计图表;进行统计资料的汇编等步骤。

统计资料审核的重点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包括汇总前的审核和汇总后的审核。

2.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核心问题。

其意义在于划分现象的类型;解释现象内部结构;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统计分组的种类有:品质标志分组与数量标志分组;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平行分组体系与复合分组体系等。

在统计分组时要根据目的性原则、本质性原则、具体条件原则等选择分组标志。

3.分布数列。

分布数列有品质标志分布数列与数量标志分布数列之分。

数量标志分布数列又可以分为:单项式数列与组距式数列。

组距数列又可分为:等距式数列与不等距式数列;开口式数列与封闭式数列等。

分布数列的编制大体上分为以下六个步骤:确定全距、组数、组距、组限、分配各组的次数和计算组中值等。

4.统计汇总。

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有:逐级汇总、集中汇总和综合汇总。

汇总的方法有手工汇总和计算机汇总。

常用的汇总软件有SPSS、EXCEL等。

计算机汇总是今后统计汇总的主流。

5.统计表和统计图是表述统计资料的主要形式。

广义的统计表包括统计调查表,狭义的统计表仅侧重于统计整理阶段使用的统计表。

统计表从构成形式上看是由总标题、横栏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组成;从内容上看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构成。

统计表可以分为: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等。

常用的统计图有直方图、柱形图、条形图、饼行图、折线图、曲线图等。

二、难点释疑1.不能把统计整理简单地理解为就是统计资料的汇总,统计整理比统计汇总包括的范围要广泛的多,除了包括原始资料的整理外,还包括次级统计资料的整理。

2.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核心。

统计分组的中心问题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的界限。

统计资料整理

统计资料整理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一、解释概念1.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或对已初步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的综合资料,以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工作过程。

2.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志,将统计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3.分组标志就是将统计总体划分为几个性质不同部分的标准或依据。

4.复合分组是对被研究现象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结合起来所进行的分组。

5. 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次数分布,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形成的,用来反映总体单位在各组中分布状况的统计数列。

6.统计表是把统计数据按照一定的结构和顺序,用表格显示出来的一种形式。

二、填充内容1. 统计调查、统计分析。

2.逐级汇总、综合汇总。

3. 及时性、准确性。

4. 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分组体系。

5. 并列标志、分别。

6. 离散型、组距式。

7. 反比。

8. 组中值、一般水平。

9. 重合式、非重合式。

10. 总标题、纵标目。

11. 调查表、分析表、分组表、复合表。

12. 几何图形、具体形象。

三、选择答案1.( a b c d )2.( d )3.( a )4.( b c )5.( b )6.( b )7.( d )8.( a b )9.( a )10.( a c d )11.( b )12.( c d )13.( a )14.( a c )15.( c d )四、判断改错1.(√)2.(×)分布数列包括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

3.(√)4.(√)5.(×)是一个品质数列。

6.(√)7.(×)通常是把该数值列人下限的所在组。

8.(√)9.(×)是离散变量数列。

10.(×)开口数列是指最大值只有下限没有上限,或者是最小值只有上限没有下限。

五、简答问题1.【回答要点】①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②实现由个体到全体、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从整体上反映出事物的数量特征。

《统计学》-第三章-统计整理

《统计学》-第三章-统计整理

第三章统计整理(一)填空题1、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第三阶段。

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可以得出反映事物总体特征的资料。

2、统计整理在统计分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统计调查的必然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3、统计分组实质上是在统计总体内部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

4、对原始资料审核的重点是真实性。

5、区分现象质的差别是统计分组的根本作用。

6、标志是统计分组的依据,是划分组别的标准。

7、根据分组标志的特征不同,统计总体可以按品质分组,也可以按数量分组.8、对所研究的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结合进行的分组,称为复合分组.9、次数分布数列根据分组标志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品质分布数列和数量分布数列两种。

10、变量数列是单项变量分组、组距式分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

11、按品质标志分组的结果,形成品质分布数列。

12、组限是组距变量数列中表示各组数量界限的变量值,其中下限是指最小值的变量值,上限是指最大值的变量值.13、组距变量数列的组距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反比。

与全距的大小成正比。

14、组距变量数列的分布可以用次数分布曲线图表示。

15、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叠;划分离散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可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

16、统计资料的整理方法主要有统计分组和统计汇总两种。

17、钟形分布、U形分布和J形分布是次数分布的三种主要类型.18、统计分组体系有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两种.19、统计表按主词是否分组和分组的程度可分为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和复合分组表三种。

20、统计表从内容结构上看,是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构成。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统计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A )A. 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B. 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C。

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D。

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2、统计分组的依据是( A )A、标志B、指标C、标志值D、变量值3、下面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有( C )A. 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 B。

第三章 统计资料整理

第三章 统计资料整理

31
简单表案例
某年某公司所属两企业自行车合格品数量表
厂别 甲厂 乙厂 合 计 合格品数量(辆) 5000 7000 12000
32
简单分组表案例
2005年某月某公司各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表 分组 总产值 (万元) 职工人 数(人) 劳动生产率 (元/人)
大型
中型 小型 合计
33
复合分组表案例
某年某地区工业增加值和职工人数
26
第三步:确定组限和组中值。以区分事物质的差别。
对于离散变量,相邻组组限可以间断,也
可重叠;
对于连续变量,相邻组组限必须重叠; 符合“上组限不计入”原则; 首末两组可使用“××以下”及“××以
上”的开口组。
27
第四步:归类汇总,计算各组次数。
本着“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按照各个总体单位的具体 标志值,将其划归某一具体组之中。 对于重叠设置的组距数列,要本着“上限不在内”的原则。
19
某地区人口分布状况
人口按年龄分组 1岁以下(婴儿组) 1-7岁(幼儿组) 7-17岁(学龄儿童组) 17-55岁(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组) 55岁以上(老年组) 合计
人口数(万人) 1 6 12 24.6 8.1 51.7
20
对于异距数列,为了消除各组组距大小对次数分布的影响,
需计算
次数密度=该组次数/该组组距
14-16
16-18 18-20
16
12 5
540
620 680
8
三、统计分组的种类和分组标志的选择
(一)统计分组的种类 1、按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 2、按选择标志的多少不同,可分为: 简单分组:对统计总体仅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特点:只能 反映现象在某一标志特征方面的差异情况,说明的问题比较 简单明了。 复合分组:对同一总体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 进行分组。特点:可从几个不同角度了解总体内部的差别和 关系,因此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问题;复合分组的组数 随着分组标志的增加而成倍地增加。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
料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能够清晰而准确地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 例如:下面是某班30名学生的年龄(单位:岁):
22 21 21 20 19 21 22 23 21 19 20 20 19 22 21 21 21 20 19 23 22 20 22 22 23 19 19 20 21 22
上述数据是我们通过对某班学生进行普查得到原始资料,这些数 据零散而且杂乱无章,无法揭示研究对象的分布特征和规律性。如何 表示这些数字就会使其清晰呢?
上一页 返回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特点,将统计 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例如, 将某班学生按照性别、年龄、籍贯、民族等分组。统计分组应达到的要 求是同一组内的单位性质相同,不同组所包括的单位性质相异。例如, 将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三次产业分类,划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 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例如,将某地区的企业按规模分组,而反映企业规模的标志有很多, 如职工人数、产品产量、企业产值、企业生产能力、固定资产产值等。选 择哪一个作为分组标志,需要结合企业所处的具体条件确定。对于劳动密 集型企业,宜采用职工人数作为分组标志来反映企业生产规模的大小;对 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宜采用企业生产能力或固定资产价值作为分组标志。 2.正确确定各组的界限
在第二章中介绍了统计调查,即如何设计调查方案,选择何种调 查方法去获得资料,而获得的原始资料仅仅能够说明各个单位的具体 情况,是比较零散的,想要把它变成有效的信息,必须对其进行加工 整理。本章就是要学习如何整理统计数据资料。
下一页 返回
【本章重点】 统计分组的方法;分配数列的编制;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 引子:如何清晰表示这些数字呢? 经过统计调查收集到数据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这些数据资

统计资料整理

统计资料整理

居民家庭人 均月生活费 收入(元) 200- 200-225 225- 225-250 250- 250-275 275- 275-300 300- 300-325 325- 325-350 350- 350-375 375- 375-400 合计
二、分组标志的选择(将统计总体划分为几个不同部分 的标准或根据) 1、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分组标志 2、选择现象中最具有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3、结合历史条件和经济状况选择分组标志
三、统计分组的方法 ㈠按品质标志分组 经济类型、国民经济部门、规模 性别、文化程度、民族、政治面貌、籍贯 ㈡按数量标志分组 1、单项式分组:按每一个具体变量值分组, 适用于变量取值有限的离散型变量 按家庭人口数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5人以上
2、统计分组的作用 ⑴区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 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 联营经济 股份制经济 外商投资经济 港澳台投资经济 其他经济
⑵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内部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⑶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学习时数 4 6 7 10 13 人数(人) 1 3 5 10 4 学习成绩 40 60 65 80 90
2、组距式分组:按变量值的一定范围对现象总体所进行的分组 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区间 适用于变量取值范围较大的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 变量 按成绩分组: 60分以下 60-70分 70-80分 80-90分 90-100分 按职工人数分组:100人以下 100-500人 500-1000人 1000-2000人 2000人以上
组距式分组的相关问题: ⑴组限:表示各组之间的界限的变量值 下限 上限 60分以下 60-70分 70-80分 80-90分 90-100分 ⑵组限重合式:相邻两组中,前一组的上限与后一组的下 限数值重叠 ※作为重叠的组限应归到下一组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统计学原理》PPT课件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统计学原理》PPT课件

(一)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1.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分组标志 2.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标 志进行分组 3.选择分组标志时,要考虑到现象发展 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
(二)按品质标志或按数量标志分组
1.按品质标志分组 2.按数量标志分组
(三)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1.简单分组。简单分组是指对所研究 的总体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
品质分布数列和变量分布数列
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次数分布 数列叫品质分布数列,简称品质数列 (见表3-3)。
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次数分布 数列叫变量分布数列,简称变量数列 (见表3-4) 。
查看Excel表3-3 查看Excel表3-4
品质分布数列
变量分布数列
(返回组距数列) 返回组限 下一个
二、变量数列的种类
在Excel内排序
(3)编制变量数列
查看Excel
下一个
(4)编制累计次数(频数)分布数列与 累计频率分布
查看Excel
下一个
四、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一)钟形分布 (二)U形分布
(三)J形分布
(一)钟形分布
图3—2 钟形分布图
(二)U形分布
图3—3 U形分布图
(三)J形分布
图3—4 正、反J形分布图 下一个
组限
在组距变量数列中,表示各组界 限的变量值叫组限,其中较小的变量 值称为下限,较大的变量值称为上限。 (见表3-4) 。
组距=上限-下限 组中值=(上限+下限)÷2
开口组
编制组距变量数列时,常常使用 像“× ×以上”或“× ×以下”这样 不确定组限的组,称为开口组(见表 3-6) 。
查看Excel表3-6
开口组组中值计算公式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

1、条形图(柱形图)
(1)什么是条形图?
——以长方形的高低或长短来反映 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图形。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
(2)绘制柱形图的规则
1)横轴(基线)和纵轴,尺度均需从0开始; 2)尺度的最大数值要略大于资料中的最大值 3)尺度上数值应整齐且间隔相等; 4)所绘图形的宽度要均匀,条与条之间的距 离要相等; 5)复合条形图,复合条形应用不同线条或不 同颜色的条形来绘制; 6)写标题、标目、图号、文字说明等。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
七、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
1、简单次数分布数列的编制
(1)单项式分布数列(变动范围不大的离散型变量)
合特定件的数据予以剔出 3、数据排序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
第二节 质量数据的整理与展示
一、定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频数和频数分布
频数(次数):落在某一特定类别中的数据个数 频数分布(次数分布): 把各个类别及其相应的
频数全部列出来 频率(比重):某一类别数据占全部数据的比值
(二)定类数据的图示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
二、定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除了可用定类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方法外,还可 以计算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 1、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
——将各类别的次数和频率逐组连续相加而得到的 累计数。 种类: ①以下累计(向上累计):由低→高逐组累计 ②以上累计(向下累计):由高→低逐组累计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
例题
在一项城市住 房问题的研究中 ,研究人员在甲 乙两个城市各抽 样调查300户,其 中的一个问题是 :“您对您家庭目 前的住房状况是 否满意?
盈利 亏损
盈利 亏损 盈利 亏损 盈利 亏损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
2、按分组标志性质不同

03第三章 统计整理

03第三章  统计整理

教师性别结构
男 女
整理结果的表现形式-统计表
该校教师职称及性别分布数列 单位:人
职称
小计


助教
15
3
12
讲师
26
6
20
副教授
19
7
12
教授
20
11
9
合计
80
27
53
某高校教师月收入分布表
收入(元) 2000以下 2000-3000 3000-4000 4000以上
合计
人数(人) 12 15 34 19 80
比重% 15.0 18.7 42.5 23.8 100.0
本章主要内容
☆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 ★ 统计分组 ☆ 次数分布(分配)数列 ★ 统计表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
主要内容
☆ 统计整理的意义 ★ 统计整理的步骤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 统计整理的概念
根据目的 对统计调查资料
实施分类、汇总
《统计学》课件
第三章 统计整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首先要明确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 骤,重点掌握统计分组的理论和方法,学会编制变量 数列和统计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组标志的选择; 连续型变量的组距分 组;次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权数意识的培养,正确理 解权数。
难点:组距分组中组数、组距和组限的确定。
面对如此繁杂的 个体资料,大家 感觉怎么样?
乱乱乱……..
那么整理为下面的图表又怎么样呢?
整理结果的表现形式-统计图
该校教师职称及性别柱形图
20
18
16
14

12
10

03章 统计整理习题及答案

03章 统计整理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 统计整理(一)判断题1、 在等距数列中,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反比。

( )2、 两个简单分组并列起来就是复合分组。

( )3、 在确定组限时,最小组的下限应高于最小变量值。

( )4、 组中值是各组的实际平均数的近似代表值,因此,用组中值来计算总平均数,只是一个近似值。

( )5、 分区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根据是分组对象的复杂程度。

( )(二) 单项选择题1、 某连续变量,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其末组的组中值为( )。

4905005105202、 对总体进行分组时,采用等距数列还是异距数列,决定于( )次数的多少变量的大小组数的多少现象的性质和研究的目的3、 频数密度是( )。

组距 / 次数单位组距内分布的次数平均每组组内分布的次数平均每组组内分布的频率4、区分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根据是( )。

分组对象的复杂程度不同分组数目的多少不同采用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研究目的和对象不同5、选择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根据是( )。

分组对象的复杂程度不同分组数目的多少不同采用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研究目的和对象不同6、 并列分组与复合分组的主要区别在于( )。

分组标志的多少不一样分组数目的多少不相同分组的方式不一样研究目的和对象不相同7、 主词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的统计表称为( )。

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调查表8、主词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统计表称为()。

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调查表(三)多项选择题1、正确的统计分组应做到()。

组间有差异各组应等距组内属同质组限不应重叠不应出现开口组2、计算某组标准组距次数应具备的已知条件为()。

某组实际次数标准组距某组的组中值某组组距累计次数分布3、影响次数分布的要素有()。

组距组数组限分组标志次数4、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

划分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选择分组标志设立统计分组体系尽可能采用复合分组划分各组界限5、在对全部企业按所有制分组的基础上,再按职工人数分组,这属于()。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通过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只能反映总体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是分散的、零碎的、个别的,要说明事物的总体情况,揭⽰总体的⼀般情况,还需对这些资料进⾏加⼯整理,才能对总体做出概括性的说明。

⼀、统计资料整理的⼀般问题(⼀)统计整理的概念、作⽤、重要性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的和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进⾏科学的分类、汇总,或对已经初步加⼯的资料进⾏再加⼯,使之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的综合分析,以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作过程。

统计整理是整个统计⼯作的中间环节,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

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只有经过科学的审核、分类、汇总等整理⼯作,才能实现由个体到总体、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统计整理的程序1、制定整理⽅案2、数据审核就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全⾯审核,主要检查数据的完整性(是否遗漏)和准确性(是否可靠),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搜集的资料准确⽆误,这是统计⼯作⼗分重要的环节,必须认真对待。

3、划类分组根据研究⽬的和统计分析的需要,对原始资料进⾏分组分类。

例如:研究性别构成可以按性别分组;研究不同职业的⼯资⽔平可以按照职业分组,⼜可以按照某⼀组距进⼀步细分。

4、综合汇总即在分组的基础上,将各项资料进⾏汇总,得出反映各组和总体的总量指标。

例如:⼥性总⼈⼝数、男性总⼈⼝数、总⼈⼝数;⾦融业⼈均⼯资、会计类⼈均⼯资、教师类⼈均⼯资、公务员⼈均⼯资、农民⼯⼈均⼯资等。

(注意:前者总量指标,后者为平均指标)5、制表制图将整理出来的统计结果⽤统计表或统计图的形式反映出来,表述统计资料的内容6、积累保管即统计资料的积累的保管。

因为统计研究中要经常进⾏动态分析,这就需要长期积累统计资料。

(三)统计整理的技术1、⼿⼯汇总⼿⼯汇总是指以算盘和计算器为主要⼯具,通过⼿⼯操作对统计资料进⾏汇总。

由于⼿⼯汇总速度慢、易出错,取⽽代之的是现代化汇总技术——计算机汇总2、计算机汇总计算机汇总是指通过计算机来进⾏统计汇总的⼀种技术⼿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异距数列的说明:
在异距数列中,各组次数的多少要受到各组组距大小的 影响。为了消除组距大小对各组次数的影响,可计算次数密 度。公式是: 各组次数 次数密度 该组组距
例:某班学生按考试成绩的分组表 考分 60以下 60-70 70-90 90以上 合计 人数(人) 2 10 30 5 47 组距 10 10 20 20 - 次数密度 0.2 1 1.5 0.25 -
2000
2001 2002
5052.99
5533.01 6035.48
1161.58
1234.34 1288.36
2294.15
2510.45 2768.75
1597.26
1788.22 1978.37
2003
2004 2005 2006
6867.70
8553.79 10587.42 12495.97
二.

统计整理的原则
在对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深刻的 政治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最基本的、最 能说明问题本质特征的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 对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三. 统计整理的步骤



(一)设计统计资料的汇总方案; (二)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和检查; (三)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汇总和计算; (四)对整理好的资料再一次审核; (五)将汇总的结果表示出来; (六)系统地积累资料。
20-22
问: 对同一总体资料按同样多的分组标志分
组时,采取怎样的形式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
(二)分组标志的选择原则: 1. 根据研究问题的目的和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2. 在若干个标志中,选择能反映问题本质的标志; 3. 结合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节
对 总 体 分 好 的 各 个 组
1198.70
1649.29 1892.01 2049.92
3310.14
4182.10 5514.14 6724.61
2358.86
2722.40 3181.27 3721.44
某班学生按年龄(周岁)分组表
年龄(周岁) 20 21 22 23 24
合计
每组只有 一个数值
人数(人) 2 4 30 5 1
42
个组的变量数列。如:
2. 组距数列:两个变量值表示一个变动区间作为一
某工厂工人按月工资收入的分组表 月工资(元) 500以下 500-600 600-700 700-800 800以上 合 计 人数(人) 20 30 50 40 10 150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原则
统计分组 次数分布 统计表和统计图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原则
一 统计整理的概念 统计整理: 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 和汇总,使之成为能够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 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是从 对个体量的观察到对总体量的认识的连接点。
主词 宾词
(四)设计统计表应注意的问题
1. 统计表要有总标题,总标题应言简意明; 2. 绘制统计表应画直线; 3. 统计表一般两端不封口; 4. 统计表内不应有空格(不应有内容者用 “-”占位,某数字不足本表中最小单位者 用“…”占位); 5. 表内统计数据应有计量单位; 6. 表中内容应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第三步 确定各组组限
各组组限应是区分事物不同性质的界限。最小组的下限应小 于资料中的最小值,最大组的上限应大于资料中的最大值。建议 最小组和最大组采用开口组的形式。本例中确定的各组组限是:
按年龄分组(岁) 20以下 20-30 30-40 40-50 50以上 合计
次数

人数(人) 2 14 18 12 4 50
年份
2.复式条形图
河南省三次产业条形图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增加值(亿元)
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组距:上限与下 限之间的距离; 一般地:组距=上限-下限 对于开口组:其组距是假定和邻组组距相等 组中值:下限与上限的中点数值; 一般地:组中值=(上限+下限)÷2 缺少下限的组:组中值=上限-邻组组距的一半; 缺少上限的组:组中值=下限+邻组组距的一半;
品质数列 分配数列 变量数列 组距数列 单项数列 等距数列 异距数列
河南省历年国内生产总值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988.37 3634.69 4041.09 4308.24 4517.94 762.99 937.64 1008.55 1071.39 1123.14
单位:亿元
1394.98 1677.62 1861.28 1937.83 1981.07 830.40 1019.43 1171.26 1299.02 1413.73
三. 组距数列的编制方法(步骤)


以某车间50名工人年龄的调查资料为例:
51 53 25 35 37 39 24 29 38 36 43 36 44 58 23 33 37 25 第一步 计算全距 41 32 38 41 20 33 30 52 23 47 26 40 36 49 49 30 17 42 40 39 19 26 23 37 23 31 25 48 26 47 35 28
可见,次数分配数列有两部分内容组成: 一是对总体分好的各个组,二是在各组分 配的总体单位数。 次数分布中的几个小概念: 次数(频数):分布在各组的总体单位数; 频率:各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总数的比值。
在各组分配的单 位
二.次数分布的种类
(一)品质数列:即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 (二)变量数列:即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分配数列。又 分为两种形式: 1.单项数列:即每个变量值作为一个组的变量数列。如
关于组距数列中的几个小概念(见下页):
组距数列中的几个概念
某工厂工工人按月工资分组
闭口组
开 口 组
开 口 组
月工资(元) 500以下 500-600 600-700 700-800 800以上 合计
人数(人) 20 30 50 40 10 150
组距 100 100 100 100 100

组中值 450 550 650 750 850
年份
(二). 饼形图
河南省200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图
第三产业, 3721.44
第一产业, 2049.92
第二产业, 6724.61
(三)曲线图
河南省历年地区生产总值趋势图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第二步 确定组数和组距
全距=最大值-最小值 =58-17=41(岁) 组数=全距/组距
= 41÷10=5(组)
少,否则会把不同性质的单位合并在一个组中,起不到统计分组 的作用。一般在3-8组之间考虑。 组距应尽量为整数,在此基础上,尽量是5的倍数。
注:组数不能太多,否则会把资料划分利太零散;又不能太
某班学生按性别的分组表
按性别分组 男 女
人数(人) 30 20
合计
分组标志
50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一)区分社会经济现象的性质和不同类型; (二)研究总体的内部结构; (三)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三.统计分组的种类和分组标志的选择


(一)统计分组的种类
1、简单分组:对总体只按一个标志分组就是简单分组。如: 某班学生按性别分组 性别 男 女 合计 人数(人) 30 20 50
第四步 汇总出各组的单位数 (汇总各组单位数 时,应按照“上限不在内”的原则)
第四节


统计表和统计图
一.统计表
(一)统计表:用纵横垂直交叉的直线所绘制的表格用来表现资
料的形式。

(二)统计表的分类:



1. 按作用不同,统计表可分为: (1)调查表; (2)整理表(汇总表);(3)分析表。 2. 按性质不同,统计表可分为: (1)时间数列表;(2)空间数列表;(3)时空数列结合表。 3. 按对总体的分组情况不同,统计表可分为: (1)简单表:即对总体没有进行任何分组,只是把总体单位(或 时间)的简单排列; (2)简单分组表; (3)复合分组表。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意义
统计分组:根据研究问题的目的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
按照某种标志把统计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组成部分。

统计分组同时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对总体而言,是 “分”,即将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组成部分;对个体
而言,是“合”,即将性质相同的单位合并在一起。

通过统计分组要做到: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统计分组的结果表现为一张统计表。如:
增加值(万元) 60 000 14 000 500 450 140 75 090
指标数值
2. 从统计表的内容看


统计表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内容组成。主词是指对总体的 分组;宾词是指标的名称和指标数值。图示如下:
某市1999年各类工业企业增加值统计表
按经济类型分组 工业企业数(个)增加值(万元) 国有企业 150 60 000 体企业 70 14 000 中外合资企业 10 500 私营、个体企业 15 450 其他企业 7 140 252 75 090 合 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