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尝试》研究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尝试》
研究方案
孙霞
一、问题的提出
1.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的协调发展,教育内在的现实与未来的矛盾,教育要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都要求教育必须是和谐的。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童心飞扬的乐园,个性张扬的天地。
当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多重共鸣,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活跃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这才是真正的和谐高效的课堂。
2.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现行不少语文课堂仍存在注重整体划一,以统一标准来抹平学生个体认识差异,以教师个人意志作为课堂运行原则,漠视学生个体需要对课堂的影响作用,轻忽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强调知识传授,不注重情感交流与能力培养等弊端。
在这样一种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形成干涩、生硬、低效的课堂局面。
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成为众多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品位和境界的一种追求目标。
3.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学校形成语文教学品牌特色的要求。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一直是语文教学领域和语文教学实践亘古常新的论题,也是一个难题。
因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其直接恶果是导致学生
的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影响学生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有不少学校开展了类似的课题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没有形成理论及行之有效的方法,大都停留在一般层面上,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举措。
我们提出并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就是站在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角度,克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实行内涵式的课堂教学,力求构建起一套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理论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实践上的应用与探索,期待在探索中形成我校语文教学的品牌特色。
二、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针对现行小学语文教学费时、低效,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个性等弊端,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让孩子的身心在求知的同时全面发展。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的过程,是全面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高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课堂交往与对话,重视“教”与“学”的和谐状态,旨在培养鲜活的、富有个性及创造力的人才。
三、研究依据和假设
(一)研究依据:
1.教育政策依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和教育部(包括原国家教委)历年来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政策要求等等。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依据: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认为和谐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认知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育技术的顶峰——即师生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
”他强调,和谐是教育体系中一种指导思想,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它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3.教育学依据: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4.心理学依据:兴趣的有关原理。
5.生理学依据:生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时,脑垂体就会使内分泌系统积极活动,血糖增加,新陈代谢联系易于建立,并能使旧的神经联系活动起来。
(二)理论假设:
1.通过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能够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进行本课题的研究,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为目标,以“五大观念”为理论基础,运用恰当、科学、艺术的教学手段,实行内涵式的课堂教学,有可能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让孩子的身心在求知的同时全面发展。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以本校各班为对象,经过一年左右的跟踪实践研究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案例法、经验总结法和观察法等为辅,结合日常工作有序进行。
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把研究工作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
对各子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监督。
观察对照法:通过纵向对比,观察分析因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所取得的不同效果。
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本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活动现状及成因,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有关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发展状况、借鉴他人研究成果。
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个案研究法: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高效的教学措施。
五、研究目标
1.通过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转变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教学观念,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创新培养,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知识到注重情感交流、智慧的培养等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求知偕同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求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导、中介及决定因素等,力求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形成学校语文教学的品牌特色。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了解本校学生课业负担和语文学习效果等真实情况,调查分析学生身心健康状况;
2.调查了解本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弊端表现及其成因;
3.通过理论指导及教学实践,探索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方法及评价措施;
4.探求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5.探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和谐关系的有效性;
6.探索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导、中介及决定因素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1年3月——2011年4月)
1.搜集资料,学习相关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2.制定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
1.按方案制订实施细则,开展研究。
2.在研究过程中与同伴进行交流探讨,并注意研究活动的总结分析,积累过程性材料,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
3.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将产生教师教学随笔、教学案例、经验总结等有形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9月)
1.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进行成果展示,并进行结题鉴定。
八、成果形式
1.《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尝试》论文
2.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教学随笔、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