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_头痛身热_医案析疑_颜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7
第15卷 第3期 2013 年 3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5 No. 3 Mar .,2013
近读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医古文》,在其
所选《三国志・魏书・华佗传》记载一则医案,内容如下:“府吏兒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
’或难其异。
佗曰:
‘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
[1]
编者文后注释“寻外实”二句,认为:当做当作“寻内实,延外实”。
《太平御览》和元刻本《类证普济本事》卷九《伤寒
时疫》引此均作“寻内实,延外实”。
[1]
笔者带着疑惑又查阅其他几个版本《医古文》发现观点不一,其中一本仍坚持为史家之误,并采用庞安时《伤寒总
病论》作为依据[2]。
一本中指出不改动原因:
外实指表气充实而肠胃伤食,故当下;内实指体内无病
而表受外邪,故当发汗[2]。
另一本中并未认为有错
误,只注释“外实乃表实证,内实乃里实证。
”
[3]
究竟是史家陈寿写错了,还是另外有其他原因呢?笔者愿意一探究竟。
1 原文误写说分析
首先翻阅《太平御览》,在其卷七百二十二《方华佗“头痛身热”医案析疑
颜辉,谷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摘 要:文章讨论了华佗“头痛身热”医案中内、外两字是否误用的问题。
文章首先对认为原文误写说进行分析,
然后通过文献和临床医案证明内、外两字不必改,并进一步分析其产生可能的原因。
关键词:华佗医案;头痛身热;内实;外实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3- 0137- 02
收稿日期:2012-09-04
作者简介:颜辉(1985-),男,山东临沂人,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黄帝内经》的多学科研究。
通讯作者:谷峰(1973-),男,辽宁铁岭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黄帝内经》的多学科研究。
Analysis on HUA Tuo's Medical Record on Headache and Fever
YAN Hui,GU Fe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Abstract :
The article discusses whether it has mistakes of endogenous excess and exogenous excess in HUA Tuo's medical record on headache and fever. First,we analysed the evidence that was proved the mistakes. Then,it was proposed that it was unnecessary to modify them by literature and clinical medical records. Meanwhile we gave the probable causes.
Key words :HUA Tuo's medical record ;headache and fever ;endogenous excess ;exogenous excess 服药物:百忧解 20 mg,1日1次,黛力新每晚1片,舒乐安定每晚2片。
这次就诊患者以上症状并未见明显缓解,见其舌脉: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弦细。
考虑患者自小性格内向,又受惊吓,辨证为胆虚证。
治疗以温胆和胃宁心为法,方用温胆汤加减。
具体方药如下:法夏15 g,橘皮10 g,枳实10 g,竹茹15 g,茯苓10 g,甘草6 g,黄芪20 g,党参10 g,山药20 g,五味子10 g。
上方服7剂,症减,安眠药及抗抑郁药减量;复诊,再守原方服10余剂,患者可不服安眠药安静入眠,胆量亦增大,不再像之前那样易受惊吓。
按 患者自幼胆小,易受惊吓,胆气不足,此为先天因素;后精神受到重大惊吓,此为外邪。
“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惊伤胆液”(《类证治裁》),心虚胆怯,气机逆乱,魂不守舍。
治疗上当以温胆宁心和胃,方用温胆汤清胆化痰,加用黄芪以益气助化痰之力,山药健脾,五味子宁心安神。
综上所述,胆虚从《内经》记载开始,已开始为
古代医家所认识。
胆为中正之官,中精之府,主决断。
由于其生理病理特征之独特,即使有虚证,其“补”法却并不能等同于八法中之“补”法。
胆虚之“补”
法是以“和”为补,疏泄、
调和气机即为“补”,和胆即为补胆。
◆
参考文献
[ 1 ] 张均克.补胆法治疗神经精神系疾病验案4则[ J ] .新中医,
2010,9 ( 9 ):154-155.[ 2 ] 吴海滨,熊文生.浅析肝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J ] .新中医,
2011,43 ( 4 ):130-131.
[ 3 ]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100.[ 4 ] 丁元庆.《千金要方》温胆汤方义及应用举隅[ J ] .中医药学刊,
2001,18 ( 1 ):56-57.[ 5 ] 渠玉梅,韦大文.《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辨析[ J ] .山东中医
杂志,2004,23 ( 3 ):181-182.[ 6 ] 冀慧鹏,裴宏彬.胆虚寒证辨治[ J ]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
( 6 ):378.
[ 7 ] 冀慧鹏.胆虚寒证浅识[ J ]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 ( 3 ):
200.
[ 8 ] 吴琪.康焕章老中医运用温胆汤的经验[ J ] .辽宁中医杂志,
1982 ( 12 ):26-27.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5卷
术部三》里找到上述医案,确实作“寻内实,延外实”。
[4]然存在一问题是《太平御览》完成时间是在宋太平年间,约977—984年,距离陈寿撰写《三国志》时间已经过六百多年。
所以史书在保留过程中,会因史家传写及其他原因发生改动,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太平御览》的证据不能完全让人信服。
如果能找到在《三国志》以后到《太平御览》之前有关史料记载华佗此医案的内容是按《三国志》所写,则原文无误即有证据。
可笔者目前还没有找到此类资料。
比《三国志》稍晚的《后汉书》虽然也记载了华佗的医事历史,令人遗憾的是,并没有记载本文要讨论的医案内容。
让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医家对此问题的解析。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解华佗内外实说》在论述本文开头医案后,首先表明观点:
“某深疑陈寿误用内外字,非华佗本意也。
”[5]又进一步说到:“病者头痛身热、恶寒,为阴邪外实,法当发汗”,此指李延表实证而当用汗法,下面又写到:
“外实者,外为阳为表也,阳气为寒所折,争于表间,阳衰而阴胜,故发热复有恶寒之证,可以汗而发之,以复阳气也。
”[5]所以用汗法而不用下法。
分析倪寻里实证的病机:
“病者头疼身热,但蒸蒸发热,不恶寒,为阳邪内实也,法当下”[5],“所谓内实者,内为阴为里也,极阴变阳,寒甚生热,阳气反胜而入里,故胃府内实,蒸蒸作热,不恶寒,可以泄利,以复阴气”[5],故用下法。
最后总结到:
“言实者,非正实,乃邪实也。
《素问》云:邪气盛则实。
所以知佗传内外二字差谬矣。
”[5]
比庞氏稍晚的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也论及此事。
根据他的分析寻内实,所以用下法是因为“表里俱实,所谓阳盛阴虚,下之则愈也”[6]。
延外实,用汗法因“表里俱虚,所谓阳虚阴盛,汗之则愈”[6]。
需要指出的是本人看到许学士在《伤寒发微论・论表里虚实》中却沿用“史家之误”[7],显然与《本事方》矛盾,但本人查询其他几个版本都存在这个“错误”。
这一点也希望引起以后校者的注意。
下面总结以上两家观点:我们知道庞氏、许氏都是宋代有名伤寒大家,尽管两家对这两句话认识是有区别的,他们对华佗此医案分析都是根据《伤寒论・伤寒例》“阳盛阴虚,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而展开的。
仲景《伤寒论》汗下先后原则是: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
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对表里同病治则是:里急者先治里,如91条、372条;里证不重,则先治表,如48条、170条;若表里相对均衡时,如163条、301条。
后世皆以此为法度。
2 原文无误说分析
笔者读彭静山点校的《华佗神医秘传》(以下简称《秘传》),发现此书对华佗此医案做了独特地分析:
“世治外实,多用表剂,表则外虚,风寒得入,而痛加剧。
世治内实,多用下剂,下则内虚,肠胃气促,而肢不畅。
”[8]此与仲景法迥异也!接着分析到华佗治疗寻外实用下法,治延内实用汗法,是“得外实忌表,内实忌下之秘”[8],又解释到为何如此疗法:
“内实则湿火上冲,犹地气之郁,正得四散也。
外实则积垢中留,犹山闲之水,正得下行也。
”[8]外实却着眼于里,故用下法,所谓里和则表和。
内实而看重于表,故用汗法,须知和表即是和里。
此处真是耐人寻味,深思再三,可谓奇矣!
那么验之临床又如何呢?张子和曾用汗法治疗一飧泄病人,对其机理分析应是:以汗法开通肠胃之“玄府”结滞,泌别水湿,升发清阳,枢转升降,而收“汗止泻亦止”之效[9]。
此里病用汗法例。
元化医案与此同理乎?《温疫论》中指出:
“承气先通其里,里气一通,不待发散,多有自汗而解[10]。
此乃里病用下法,下后表证随之而解。
”以上诚医家经验之谈,信古人不我欺。
我们需要对《秘传》做些说明:此书虽标为元化撰,孙思邈编著,但彭老指出它是“华佗弟子述华佗遗意,并屡经后人修改”[11]。
至于孙思邈之事,据考证更是伪托。
书虽伪,但不可抹杀其价值,正如今人所说“该书具有较高使用价值,是集医理、医论、医方为一体的重要参考书。
书中的主要学术观点或与华佗的原意一致,或有华佗学术思想的整理和发挥”[12],这是我们应当坚持的基本态度。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仲景和元化先生怎么发生了“冲突”?虽然对二者生平考证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两人生活年代有重合部分,可是他们的治疗思路和原则为何会有如此大差别?李伯聪在其著作中借用范行准先生的观点认为:
“华佗属于古代扁鹊学派的北方学者”[13],并列举范氏三条证据,李氏自己又添加两条论据来证明之。
[13]
这样看来是否可以说明一点,因为华佗另属一派,别有师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至少在处理此类表里同病时),和仲景学术观点有所差异呢?这样的话这个问题似乎可以解决了,
“内”“外”之字不必改。
其然乎?愿求教于方家,共同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
参考文献
[ 1 ] 段逸山.医古文[ M ] .2版.北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 2 ] 段逸山,赵辉贤.医古文[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1.
[ 3 ] 段逸山,赵辉贤.医古文[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50.
[ 4 ] 上海中医学院医古文教研组.古代医学文选[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43.
[ 5 ] 李昉.太平御览[ M ] .北京:中华书局,1960:3198.
[ 6 ] 田思胜.朱肱庞安时医学全书[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01.
[ 7 ] 刘景超,李具双.许叔微医学全书[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51.
[ 8 ] 彭静山.华佗神医秘传[ M ] .2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
[ 9 ] 萧国钢.儒门事亲研究[ M ]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
44.
[ 10 ] 吴有性.温疫论[ M ]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97.
[ 11 ] 彭静山.华佗神医秘传[ M ] .2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9.
[ 12 ] 温长路.华佗研究钩沉[ J ] .江西中医药,2007,19 ( 1 ):33. [ 13 ] 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 M ]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