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静安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静安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
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
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
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
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
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
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
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就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
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
他俩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
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
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
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好。
”将军高兴地回答。
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
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
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
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
在1935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
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烙着。
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
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
“得马上装料才行。
”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
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
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
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
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
“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做了?”他暗暗问自己,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
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
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
将军和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
正跑着,迎面两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呼呼地说:“首长……这活你……”
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
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
“对。
”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
“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
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
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是……”
“嗨,你这小鬼。
”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他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
小李激动地抓起启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
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
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
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
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
(有删改)【注】原文发表于1958年8月号《北京文艺》。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军他们来到劳动现场,“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说明来这里参加劳动的人非常多,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
B. 小李初见将军时说的“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中“‘单干'户”与“互动组”既形象幽默,又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
C. 当小李知道他的搭档是将军后,他“心跳得很急”,而且说话也“结结巴巴”,这表明他对将军参加劳动感
到十分意外,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
D. “小李……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雨水混着汗水……流下来”这一句从小李的视角来刻画将军的形象,体现了小说以简驭繁的高超艺术表现力。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普通劳动者”为标题,表明了全文的描写对象,即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来塑造劳动现场中的人物形象,主题集中而明确。
B. 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劳动场景的火热与繁忙,突出了人们劳动时的热情与积极,氛围变得越来越热烈,情节也不断向前发展。
C. 小说对分队长这个人物着墨不多,通过“抓”“松”两个动作以及他的两句话,就把他坚持工作原则又关心将军的形象刻画出来了。
D. 小说语言优美,特别是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语、口头语结合使用,使小说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有气势,极具可读性与感染力。
3. 小说开头对劳动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 小说在当前的水库建设描写中穿插了哪些对革命战争的回忆?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典、甲流、埃博拉出血热等,人类每一次面对新发传染病,都可以说是遭遇战,而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的研发却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同样面临相似难题。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我国中医药筛选出临床证实有效的“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
据统计,我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7万余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
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
面对新发传染病,我国中医药为何能有“药”和“方”? 原因在于,中医运用的是整体性、调和性思维。
以清肺排毒汤为例,中医立足“排毒”而非“杀毒”,因而老药依然能派上新用场。
中医通过清热、化湿、解毒的方法,改变病毒生存的环境,抑制病毒在体内生长,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药介入早、参与度高的地方,患者的病亡率相对较低。
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去年5月,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
但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医药容易被误读。
疫情期间,为避免因滥用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应在中医师的指导
下合理用药。
尽管中医药已经传播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中药在一些发达国家还未能以药品身份面世。
中医药将以此次抗击疫情为契机,与其他国家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在惠及世界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君平《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人民日报》2020年4月8日)材料二:
与西医文化相比,中医药文化欠缺了一些所谓的“现代科学性”,但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的体现。
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国内、国外两个层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没有取得很好的文化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学体系背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在西方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科学主义”背景下,强调“气”“阴阳”“五行”等脏腑经络学说的中医药不是“辨证施治”的存在,而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二是市场经济方面,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三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2015年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摘编自丁云霏《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困境》,《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8月)材料三: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包括建议、规范、指南和标准4个层面,由低向高贯穿一致,是一个最为开放的系统。
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国家标准,最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
目前,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例如,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症候诊断标准,与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之间的协调统一性有待加强。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由于行业内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推广”的思想意识及标准宣传不足等各种因素,中医药的一些标准未能被推广应用,当前中医药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
因此,如何促进中医药标准的推广应用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摘编自宇文亚《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1月)
5.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药筛选出的“三药三方”,临床实践证实有效率高,这说明了中医药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
B. 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加大传播力度,可以让中医药更好地惠及人类。
C. 中医药缺乏科学支撑,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有很大距离,这是制约它在世界上传播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D. 虽然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但中医药文化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在对外传播中还有一定困难。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药效显著,但由于传统中医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在很长时期内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打压。
B. 中医药学包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C. 中医药行业应该重视团体标准的推广应用,并逐步加强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应有作用。
D.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潜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挖掘,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认识和认可也会逐渐增强。
7. 中医药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所有的水都是你的纪念碑
①缠绕这座城市的水都是有来历的。
②那天到得早,大明湖也许刚醒来,朦胧中水波不兴。
沿湖走几步,却似听到了话语声,瞻顾去找,四周无人,湖面如镜,枝叶低垂,只有那些仿佛从水底发出的微细声音跳进耳里,鱼贯而入。
③济南是鼎鼎大名的泉城,水源众多,耳熟能详的有趵突泉、黑虎泉、大明湖,似乎每一位到济南的人都不愿错过。
水邀请我们作想象的旅行。
700多处天然泉,潜伏地下,阡陌纵横,想象中那应该是中国的“地下威尼斯水城”。
我在两年前的夏秋之交来过,像是赴一场水的约会。
地下那么多的水,从何奔流而来,又在召唤什么,人们并不去探究,只愿欣赏水所带来的陪伴和惊奇。
我多年生活在洞庭湖畔,也见识过不少江河湖泊,睁眼闭眼都可触摸到水的身影。
我深深地懂得,水流动在一座城市里,就是对古老记忆的唤醒,对生活在此的人的内心烛照。
④济南是古城,齐鲁大地的中心。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随便翻开历史的一页,一个个显赫的名字就让人对这片土地心生钦敬。
诞生于此的有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名词人李
清照、辛弃疾,到此游历生活工作过的有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曾巩,著名小说家刘鹗,现代文学家老舍等等。
这里的水,印鉴过他们的面容,涤荡过他们的身体,也守护过祖辈灼热的灵魂
⑤水,像时间里的淘洗器,在覆遮中显影那些珍贵的过往。
⑥曾巩整饬过济南的水。
济南的地势从古至今都是南高北低,济南城的北边老城区,地势低洼,水最喜欢朝这里奔涌聚集。
原先安静清澈的水,却成了人们心头的隐忧。
宋熙宁四年,52岁的曾巩来济南担任齐州地方长官。
入夏到来的他,横亘眼前的不仅有风景,也有积水顽症。
宋代文人多为务实的改革家,曾巩“无忘夙夜,勉尽疲驽”,大刀阔斧地在北城大规模地修堤筑堰、疏水浚道、挖渠建闸。
一番疏堵,水的格局悄然变化。
全城地下泉水的流积之处聚为大明湖。
曾巩深谋远虑的是水的平衡,他主持在大明湖上修筑了一条贯穿南北的“百花堤”,大堤将湖分成东西两半,从南岸登临北岸北渚亭,大堤可行吟可驻足。
后人感念,称此为“曾堤”。
来过济南两次,沿曾堤欣赏过大明湖风光的苏轼,治理西湖的方法也就是受此启发。
⑦到济南的当晚,我在泉城广场遇到一位老人,他提笔习书,精神灼灼,在大石板上写着米芾,内容是曾巩咏大明湖盛夏风光《西湖纳凉》中的“最喜晩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地上水迹未干,他又接着写《趵突泉》一诗中的“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他重复着写,站在一旁欣赏的人跟着念读,很快也就熟记了这两句。
老人说,曾巩老先生说出的是水的来处。
“来处”一词突然让我心里一震,曾巩的济南政绩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消弭了水患,他不只是给水找到了去处。
⑧缠绕这座城市的水都是有名字的。
老人如数家珍,除了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等十大泉群,济南境内的水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以及济水、护城河、玉符河等河流。
水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在济南的泉涌中是一个复杂的布局。
泉水的喷涌,让时间凝练,也让时间延宕。
许多人多把近水楼台的济水归为泉水之源,但曾巩是位有实证主义精神的人,他前往南部山区实地勘查。
山南水北,是典型的济南地理特征。
诸多水流,就是沿山脉由高往低延绵而至。
时光迢远的地质变迁,百泉争涌的地底下,自然有着奇妙的构造。
济南地下多是可溶性灰岩,挤压和溶蚀,形成了众多的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
像一张张大大小小的管网,把南边山脉的水引向城内。
向北的途中,水脉被阻隔,北边的岩浆岩像一堵密不透风的石墙,水被拦蓄下来。
复杂而不可掌控的水的流向,在曾巩的勘查中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玉符河水自渴马崖潜伏地中五十里,复出而有趵突泉,他又根据济南泉水同色同味,作出“泉皆泺水之旁出者”的论断。
⑨有名有姓的733个天然泉,把济南变成了一座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
从大明湖出来往南,经曲水亭芙蓉街到泉城路,没多远就到了趵突泉东门。
假山乱石,泉水汩动有声,行人的脚步与声语混迹此间,编排成了一支变奏曲,须凝神细听,才能隐约听到泉水演奏的主旋律。
若是拍一张卫星俯瞰图,大大小小的水,点缀、坐落、环绕、圈囿、流动在城市的身体里,有关济南前世今生的日常生活想象就被水布局、打开水,成了这座城市的锦上添花之物。
从地下冒出来的泉水,流成了济南的掌纹。
掌纹里有时间,也有情感记忆;有遐想,也有俗世生活;有安宁,也有热烈美好。
⑩次日,天微明,我走在空旷的街巷,昨日的攒动和热闹,像是被水冲走。
济南日夜坐卧在水流之上,有着属于她的妙不可言。
我想象那位诗人兼地方长官,在整治水患之后的每个清晨,也如我这般心怀欣喜地行走。
他沿着一条水的来路,走上另一条水的路。
济南人世代也就在这蛛网状的水路上走来走去。
我特意寻到“他”的跟前,突然明白所谓的与水的约会,其实也是对一个人的瞻仰。
后世济南人念念不忘,为他立祠,明代建在历山,称“曾巩庙”,清代移至大明湖东北岸,称“南丰祠”。
入祠,有比我到得更早的人,有比我仰头读得更认真的人。
我双手燃点三炷香,烟雾瞬间袅娜,仿佛又听到了水的声音。
我恍然,那些高低长短的声音就来自一个人的吟咏。
水的盛衰,城市的变迁,风景的变与不变,人的今生来世,都被这声音记录、铭刻。
⑪水,让济南日新月异又亘古不变。
水,也成了我对济南的印象中最柔软也最刚硬的部分。
⑫所有的水,都是你的纪念碑。
你,是一座城,也是一个人。
(取材于沈念的同名散文)
8.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不仅给济南的水找到了去处,而且也给济南的水找到了来处。
B. 曾巩是位有实证主义精神的人,他作出泺水是泉水之源的论断。
C. “最喜晩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体现了曾巩对水的喜爱和整饬济南水的缘由。
D. 写济南周边水系和曾巩勘察泉水的来源,是为了突出济南城市特色并凸显曾巩认真负责、造福百姓的个性形象。
9. 结合上下文,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本文第⑨段画线的语句。
10. 本文题目“所有的水都是你的纪念碑”,意蕴丰富。
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请谈谈这个题目给你的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11.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衡少善属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 连辟公府不就金就砺则利
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封建社会,官吏初到任叫“下车”,官吏到职办公叫“视事”。
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叫“乞骸骨”。
B. “太学”是指古代全国最高学府,始于西周,汉代设在京师。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
古代学校的名称还有“庠”“序”等(如“谨庠序之教”)。
C. 《礼记》中有“大六艺”“小六艺”之分。
“小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大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 范晔,南朝宋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通晓音律,曾写有《二京赋》,被贬为宣城太守,不得志,才开始撰述史书。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在科技上的才能和成就,来源于他对理论的精心研究,对科学实验的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科学事业的坚强决心和毅力。
B. 张衡研制成浑天仪后,又研制了候风地动仪,通过里面设置的机关,可以测定地震的发生和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