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古诗词曲比较阅读
部编版初中课内外古诗文对比阅读49篇(精美排版带答案)优选全文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学者精心编制而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我们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1、【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乐在其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②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注释】:①肱:(gōng)胳膊②义:遵守道义。
【2015福建泉州】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解释加点词。
⑴古来共.谈:________ ⑵夕日欲颓.:________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4.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翻译:【乙】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
不遵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答案:1.B(A项前一个“见”意为“看见”,后一个“意为”了解;B项两个“之”意思均为“的”;C项前一个“于”意为“对于”,后一个“于”意为“比”;D项前一个“自”意为“自从”,后一个“自”意为“如果”。
)2.(1)共同,一起(2)坠落(3)欣赏3.(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彼此起伏地鸣叫。
(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
乙文:(1)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2)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试题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试题(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首诗作者都是唐代诗人,两首诗都是赠友人之作。
B.【甲】诗首联中“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C.【乙】诗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甲】诗中“无为”是“无须、不要”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无奈。
2.两首诗在表现作者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二、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中的“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乙】词中的“神州”指中原地区。
B.【甲】词用“挑”“看”“回”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英雄迟暮的形象。
【乙】词中的“悠悠”既指时间流逝之快,也指词人思绪无穷。
C.【甲】词中的“马作的卢飞快”描绘了一个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的画面。
【乙】词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流”,用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词人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D.【甲】词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阔大雄奇而又深沉的意境。
【乙】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
4.作者在这两首词中抒发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三、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古诗词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
古诗词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考试要求】(《中考说明》P30页1.考查范围由内逐渐向课处延伸。
2.由对识记性和理解的考查转向为重点的考查。
3.对古诗词的赏析,要注意创新的题型的解答。
【教学目标】1.了解中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
2.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概念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考查,早已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保留剧目”,而对比性阅读又是今年中考中很可能会出现的一种新的考查形式,作为考生,对古诗的对比阅读应该有所准备。
对于古诗的对比阅读,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序。
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说到“鉴赏”,它是一个双向性的要求。
“鉴”就是鉴别、鉴定,也就是说对诗歌的内容作鉴定:其内容表述是否恰当,其思想是否积极,其情调是否健康。
“赏”就是欣赏、品味:品味其形象生动在何处,品味其形式工巧在哪里,品味其遣词造句精妙在哪里。
二、命题角度下面来谈在进行对比阅读时应当关注的一些对比热点,也就是说,命题人常常会在哪些方面设题来“比”。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概括地说,古诗的比较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诗作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出来的情感;②诗句的意思和作用;③诗作塑造的主要形象、创设的具体意境;④遣词的生动、形象、精巧;⑤诗句的前后勾联照应;⑥修辞手法的功能、作用;⑦诗作结构的总体安排等。
还有一些典故的运用、反向衬托的作用等。
三、真题再现(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8—9两题。
2021甘肃中考115语文 教用配赠-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文言文分类阅读
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文言文分类阅读(时间:45分钟)班级: 姓名:★课内阅读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俟.其欣悦(2)持汤.沃灌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计日以还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从乡之先达而承天子之宠光C.{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况才之过于余者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二、阅读《出师表》选段,回答问题。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内)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燕歌行(并序)(节选)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A.诗的前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在写法上,与《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有相似之处。
B.诗歌三、四句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之意。
“横行”一词有恃勇轻敌之意,“颜色”此处指天子的恩遇。
C.第五句写我军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第六句写敌军绵延行进、来势汹汹的情景,两相对照,渲染出战前的紧张气氛。
D.这是一首古体诗。
这八句诗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逐步推讲,概括了出征的历程,气势畅达,笔力矫健。
二、阅读唐代高适的《燕歌行》完成各题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樅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5.下列对全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残贼”意为残留的贼兵,既表达了对敌军的愤恨之情,也表明出征之前对敌军的轻视,为后面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B.“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上鸟羽以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瀚海”指当时靠近我国东北沿海一带的地区。
C.“塞草”“落日”等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又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被围兵败的原因。
课内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内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①尽冠缨。
(李白《古风•十九》)【注】①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1)这首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怎样的太虚幻境?(不超过10字)(2)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3)在艺术上,这首诗采用了______神奇想象,将仙境与尘世,出世与入世,飘逸与沉重,一并交织在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中。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3.赏析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内外古诗词对比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内外古诗词对比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例【一】(2020·浙江湖州)下面是杜甫的两首诗歌,一位同学想知道它们哪首先写哪首后写。
请你作出判断,并从内容、情感等角度阐述理由。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江汉(唐)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例【二】(2020·浙江杭州)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唐]李白 [明]李攀龙杨花落尽子规啼,青枫飒飒雨凄凄,闻道龙标过五溪。
秋色遥看入楚迷。
我寄愁心与明月,谁向孤舟怜逐客,随君直到夜郎西。
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1.乙诗前两句【赏写法】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
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乙诗后两句例【三】(2020·四川达州)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甲】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①洮(táo)河:水名,在今甘肃,流入黄河。
1.李贺作诗。
工于设色,陆游就说过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结合《雁门太守行》全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七年级(部编版)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和译文1)
七年级下册新教材(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第一课《孙权劝学》第一篇:(一)炳烛夜谈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二)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4分)A.恐已暮.矣() B.盲臣安.敢戏君乎()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D.及.鲁肃过寻阳()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蒙辞以.军中多务此独以.跛之故B.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暮而.果大亡其财C.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众服为.确论D.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其邻人之.父亦云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限画两处)(2分)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3分)第二课《木兰诗》第一篇:【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部编教材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
部编教材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一)(5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唐]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两诗都以王昌龄的贬谪为背景,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5分)江总①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②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
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第一首写了节日中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的习俗。
(3分)2.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分)(三)(5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2分)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3分)(四)(5分)【甲】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行秋[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感情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感情基调是;徐诗的感情基调是。
(2分)2.试简析徐诗的艺术手法。
(3分)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20届中考课内外古诗词曲比较阅读
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古诗词曲比较阅读(时间:20分钟)班级: 姓名:一、阅读下面曲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词的含义。
(2)所选曲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zī jù):禽鸟的嘴和爪甲。
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
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曹操刚刚拿下荆州这个长江重镇,又获得了众多的水军,正大张声势地杀向夏口,气势如虹。
此时的曹操,不但拥有上千艘的战舰,(因为占领了荆州)已经和孙、刘同样掌控了长江天险。
此时此刻,百战百胜、踌躇满志的曹操哪里知道会在赤壁被烈火焚烧而功败垂成?他的眼中只能看到自己实力大增,似乎已经具备决胜的武力,正要和孙刘联军一决雌雄。
他却没有看到对手孙、刘虽然实力弱小,但是君臣同心大计早定。
知己而不知彼,结果不但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反而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幕布。
古往今来,征伐敌国不但要自己做好准备,更要窥伺敌人的间隙来寻找机会。
否则,想着突然一下子成就功业,这是没有听闻过的事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D.“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16.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6分)15.B.(一二联以记叙为主。
)16.(1)内容: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
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
(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习(共11道大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zuǐ)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
比喻战斗的武器。
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所写之事与苏轼《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C.前两联以描写为主,后两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D.该诗为怀古诗,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讨伐西夏的批判。
16.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除夜对酒赠少章①陈师道岁晚②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③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①少章:秦少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之弟。
时为布衣,与陈师道交往颇密。
②岁晚:一年将尽。
(3)未空:(职业、事业)没有落空。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师道此时身无所托,而“灯前客”均已得到一官半职,生活有着落。
B.陈师道半辈子在忧患中度过,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寄托于梦。
C.“一梦有无中”,说明梦与现实一样,诗人理想有时能实现有时又搁浅。
D.“发短”“颜衰”可视作诗人的自嘲之语,此处着意写当时的窘迫之态。
15.白居易有诗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试简要分析此句与本诗尾联在情感态度上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晴①李商隐深居俯夹城②,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①晚晴:傍晚天空放晴。
2020届中考语文总复习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古诗词曲比较阅读(含答案)
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古诗词曲比较阅读(时间:20分钟)班级:姓名:一、阅读下面曲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词的含义。
(2)所选曲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上)—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内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上)一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周南》采采采莒,薄言采之。
采采未营,薄言有之。
采采紫苜,薄言掇之。
采采紫菖,薄言捋之。
采采米莒,薄言祜之。
采采紫菖,薄言襁之。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B .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紫菖。
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米菅时的喜悦心情。
C .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米莒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米莒时娴熟的技巧。
D .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米莒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米菅,"祜""襁"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未菅的敏捷灵巧。
13.诗中"采""有""掇""捋""祜""襁"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2020•新课标课时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不目采采采莒,薄言采之。
采采米莒,薄言有之。
采采紫莒,薄言掇之。
采采米菖,薄言捋之。
采采米莒,薄言祜之。
采采米莒,薄言福之。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D .以隐居为题材的诗歌往往着重表现生活的闲适与恬静,但《春日即事(其二)》这首诗可谓大异其趣。
2 .同样是归隐田园,《春日即事(其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为什么?试作简要比较分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训练勾连教材之真题1.【2022年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4.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2.【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勾连教材之模考题3.【2023届苏州中学、淮阴中学等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南宋艾可叔①舟在中流进退难,发虽种种此心丹。
死为元亮终书晋,生是留侯本事韩。
贫贱不忧知有道,乱离最幸是无官。
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②日日看。
注①艾可叔,南宋度宗咸淳四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②投簪:“簪”,固冠用的簪子;借代弃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船在水中的进退两难暗示自己仕途的进退两难,虽然老迈但赤诚之心没有改变。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试题1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试题(上)一、(2021·昆明)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朱光潜说:“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
”【甲】【乙】两诗都写到了飞鸟归林的景象,但诗人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甲】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甲】【乙】两首诗词的作者分别是宋代的和唐代的。
3.【甲】词上片用一个“异”字引出了下文的景物描写,描绘出了一幅的边塞秋景图;下片用“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出戍边将士的矛盾心情。
4.【甲】词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乙】诗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选景物相似,都提到了“烟”和“落日”。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词分别借“烟”和“落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
青年杜甫在【甲】诗中借“望”①(填一个四字词语)的泰山,流露出誓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白头”的杜甫在【乙】诗中借“望”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表达了②的复杂感情。
6.【甲】【乙】两诗中都出现了“鸟”的意象,请分别结合两首诗中画线句的内容,说说诗人借此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古诗词曲比较阅读
(时间:20分钟)
班级:姓名:
一、阅读下面曲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词的含义。
(2)所选曲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
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使至塞上》中的“征蓬”有什么含义?
2.这两首诗同为边塞诗,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古诗词曲比较阅读
一、(1)“悠悠”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包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山坡羊·骊山怀古》咏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串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三、1.以飘飞的蓬草比喻诗人自己(答“比喻漂泊的旅人,又泛指远行之人”也可)。
2.《使至塞上》抒发的是诗人只身出塞的飘零落寞、抑郁激愤之情。
《从军行》抒发的是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