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改进方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案详解
本文将详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案,其中包括具体教学目标、实施步骤、教学策略等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
为了加深教学效果,本文将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本质和实际应用。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凸透镜的基本定义和特点。
2.理解光线在凸透镜中的传播规律。
3.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4.通过实验和案例了解凸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步骤及教学策略1.导入环节:引入问题(10分钟)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凸透镜的形状,并引导学生讨论凸透镜有哪些特点,以及我们对凸透镜的了解有哪些局限性。
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对凸透镜有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2.理论介绍:凸透镜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教师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凸透镜的定义、特点以及光线在凸透镜内的折射规律。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凸透镜的形状和光学特性。
3.实验演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和方法(3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结论。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4.案例分析:凸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凸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比如在相机、望远镜、显微镜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凸透镜所起到的作用和应用技巧,从而让学生对凸透镜有更深入的认识。
5.综合小结:梳理凸透镜成像规律(15分钟)教师可以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和回顾,梳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强调和讲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和互动,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操作及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推导及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凸透镜成像实验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性质等。
3. 实验演示: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 规律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应用拓展:介绍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一个给定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2. 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实验现象。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一、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程度。
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应用,如眼镜、投影仪等,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兴趣。
2.知识回顾回顾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如焦点、焦距等。
复习凸透镜成像的初步知识,如成正立、放大、实像等。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凸透镜、一支蜡烛、一张白纸、一把刻度尺。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成像的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数据分析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通过讨论,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实像;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
5.知识点讲解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图示,展示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6.练习巩固布置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针对错误进行讲解。
7.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8.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3.在讲解知识点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5.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教学建议1.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如像的正立、倒立、放大、缩小等。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是WTT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中应注意的地方和改进措施
作业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和改进措施。
1、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师生进行归纳;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2、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
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
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焦距,这样就让学生失去了一个动手动脑的机会。
改进:在实际操作中,我采用LED手电筒作为光源,在1米外照射凸透镜,测出焦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在选择凸透镜时,镜面不能太小,焦距f不能太大,否则实验中产生的像较暗,不利于观察。
改进:选大镜面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
6、如何找到像所在的确切位置改进:教师引领学生共同探究一次成像情况。
让学生自己移动光屏,找到自己认为的像最小最亮的位置,再前后移动一下位置,看像有没有变模糊。
如果有,则刚才所定的位置就是像所在的位置;如果没有,就按照这种方法寻找。
7、物距、像距的记录。
如把凸透镜放在40cm处,把蜡烛分别放在处,学生可能把物距记录为u=20cm、35cm、45cm。
改进:教师引领学生共同探究一次成像情况,记录。
8、从理论、作图上加深对成像规律的理解。
初中物理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距、像距、实像、虚像。
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学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的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尤其在寻找像的过程中,感受观察、比较、推理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经历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科学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二、重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科学探究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照相机、光具座、蜡烛、F型光源、火柴、光屏、凸透镜。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提出问题:通过回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地单思考同样是一块凸透镜,为什么成的像却是不同的呢?凸透镜可以成像。
凸透镜成的像是不同的,有放大的像还有缩小的像。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凸透镜成像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呢?2、提出猜想: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大小有关;可能与透镜的大小有关等等,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3、设计实验:(1)根据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的情景认识四个物理概念,认识四个物理概念为实验探究做好知识准备。
根据学生得出实验器材进行必要的点拨,介绍光具座的用法。
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完善。
先让学生观察像的位置,得出实验以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心。
(2)实验步骤设计:①1、使烛焰、凸透镜(f=10cm)、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②、把蜡烛放置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观察所成像的特点,并记录物距、像距和成像特点。
③、把蜡烛移近凸透镜,分别使物距等于30cm,20cm,15cm,10cm ,5cm重复步骤②。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2.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数学计算器、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成像现象。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成像规律。
3. 数学表达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推导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4. 应用实例:分析凸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能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验证物理规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八、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准备1.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2. 实像和虚像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数学计算器、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十、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相关推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篇1【三维目标】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
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
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
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反思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反思凸透镜成像规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和成像原理。
在我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本文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以及未来改进的方向。
1. 问题导入在上课之前,我准备了一道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问题:当一个物体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我们看到的物体会如何变化?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兴趣。
2. 实验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我设计了一系列简单易操作的实验。
首先,我拿出一个凸透镜,让学生观察镜头的形状和特点。
然后,我将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物体在纸上的成像情况。
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逐渐发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即物体放置位置的不同会影响到成像的形状和大小。
3.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学生们发现凸透镜成像有以下几个规律: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方时,成像是虚拟的、直立且变大的;当物体放在焦点与透镜之间时,成像是实际的、倒立且变大的;当物体放在焦点的正面时,成像是无穷远处的;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下方时,成像是实际的、倒立且变小的。
学生们通过数据的比对和分析,逐渐理解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本质。
4. 知识拓展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我利用一些视频和图片资源,向学生介绍了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应用,如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
通过这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5. 学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
我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6. 教学评估在教学的最后,我进行了一次知识检测,确保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程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能运用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其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
2.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3. 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际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实质。
2.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分析与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4. 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基本概念的理解。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程度。
3. 通过生活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光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光学仪器制造企业,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3. 开展凸透镜成像规律主题的科学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资源:1. 凸透镜成像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等。
2. 教学课件:包含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图文并茂的讲解。
3. 生活案例资料:包括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实例。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保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讲解清晰、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汇总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汇总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汇总3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以下是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优秀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优秀4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里是美丽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优秀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篇一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中考的一个考点。
在透镜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尽管我们都通过实验研究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实际练习时仍会因规律遗忘感到做题困难。
现介绍几招记忆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方法一:列表记忆法(f为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成像规律表由表中内容可以看出:1. 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是物体在焦点以外。
当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焦点移动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增大,像也逐渐变大,像和物体一定在凸透镜的异侧,并且像是倒立的。
2. 凸透镜成虚像的特点是:物体在1倍焦距以内,像和物体一定是在透镜的同侧,并且像是正立、放大的。
3. 从表中看出,有三个“没有”:①没有正立的实像;②没有倒立的虚像;③没有缩小的虚像。
方法二:数轴记忆法说明:1. 焦点F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即物距u等于焦距f)时,既不成实像也不成虚像,因为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射出,平行光不能相交,所以不能成像。
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外时成实像,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时成虚像,即物体成像以焦点F 分为界点,分成虚像和成实像的区域,物体的位置分别在成虚像和实像的区域时,所成的像就对应数轴图上的规律。
2. 2倍焦距处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2倍焦距处成等大的实像,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实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成放大的实像。
方法三:口诀记忆法由列表和图像记忆法中可以归纳出下面的简单口诀: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与物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
虚像与物同侧正,物远像近像变小。
方法四:图像法光路图法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涉及到四幅图,如下:光路图法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虽然说可以从本质上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找到成像的原因,但是由于现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图不要求掌握,只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因此,同学们只需对此方法简单了解。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教学改进
2013-08方法交流有所侧重地进行小结,使每位学生都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研究情况:成功的关键在什么?是否还可以进一步改进?结果不理想或失败之后,又获得了什么经验?这样既使实验成功的学生树立了信心,得到继续学习的动力,也使暂时未获成功体验的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使他们懂得经验的积累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实验研究的一种收获。
在分组实验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认真写好实验报告,通过反思,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
教师通过自身的反思,可以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不断提高对实验课堂的驾驭能力。
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任重而道远,化学实验教学任务重、困难多、涉及面广。
学校和教师都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创新的热情精神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禾山中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点,而实验的完成情况则会影响到凸透镜成像规律能否正确得出,进而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教学带来影响。
一直以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学沿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即用蜡烛作为实验光源,不利于实验结论的得出。
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改进,使之简单易做,且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
一、问题及困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有两个关键点,根据初中物理几何光学光路作图可知:1.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如图1)。
2.当u=f时,不成像(如图2)。
图1图2但在实际实验中,利用蜡烛、凸透镜、光屏以及光具座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却很难得到如上所述的两个关键点的成像情况,除了测量误差这个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实验中作为光源的烛焰自身沿主光轴方向存在一定的厚度,且容易晃动,大小不定,无法利用刻度尺对像与物的大小进行定量测量,所以会出现如下的问题:(1)当u=2f时,像与物的大小无法进行比较。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2. 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能够使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a. 凸透镜的定义和结构特点;b. 凸透镜的分类:双凸透镜和凸面镜;c.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a.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b. 物高和像高的关系;c. 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a. 绘制光线追迹图;b.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10分钟)- 通过展示凸透镜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和形状;- 解释凸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强调双凸透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和区别;- 讲解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结合图示进行说明。
Step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5分钟)- 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本原理,即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高和像高的关系、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示意图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Step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20分钟)- 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练,教学如何绘制凸透镜的光线追迹图;-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Step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 点评练习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供额外练习题,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熟练使用。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问和回答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问题;-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正确的回答和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资源:- 凸透镜实物或图片;- 包含凸透镜成像问题的练习题。
课堂作业: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并提交解题过程和答案。
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和相关实验方法,例如使用凸透镜进行放大实验等。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改进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改进在初中科学物理部分的教学中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的实验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凸透镜成像实验属于一个应用广泛、结论严谨和内容繁多的一个实验,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
与此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中凸透镜成像实验也被规定为必做的分组实验,因此如何做好凸透镜成像实验受到了广大物理教师的普遍关注。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实验效果,本文立足于原有实验方案,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改进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标签:初中科学;凸透镜成像;实验改进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实验和观察。
在初中科学物理部分的教学中物理实验除了属于物理教学的基础之外,同时还是促进物理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通过凸透镜成像实验除了能够让学生将相关内容更好地掌握住之外,还可以使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乐趣具有更好地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好初中科学物理部分的信心,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根据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改进措施进行了介绍。
1 凸透镜成像实验光源的问题和改进措施1.1 凸透镜成像实验光源的问题首先,在使用蜡烛作为光源的时候,学生通过烛焰所形成的成像能够将上下相反倒立的情况很好地观察到,然而却无法发现左右相反的成像特点,这时候只有用手煽火焰才可以让学生观察到。
此外,这种方法无法长时间通过光屏承接,也无法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实验印象。
其次,在具体的燃烧过程中蜡烛会出现不断变短的情况,所以,光屏中心、凸透镜光心、烛焰中心在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不能够保持在同一高度上,这时候必须要对三者的高度进行重新调整才能够找到像,因此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极大地干扰作用[1]。
再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肯定会由于自身的动作导致烛焰周围出现空气流动,而在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烛焰会发生晃动,并且出现大小不稳定的情况,因此影响到光屏上像的位置和清晰度,而且很难将最清晰像的位置确定下来,最终引发实验误差。
此外,由于需要在密闭的暗室中进行该试验,蜡烛燃烧在空气与室外流通不畅的情况下会出现浓烈的气味,并且增加实验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改进方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改进方案泰州市海军中学赵家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历年来一直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少部分学生在此甚至存在“盲区”——完全不明所以。
一般教学流程中,该节都分为二个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第二课时教师评述、小结、巩固。
多年的事实表明,在第一课时的自主合作探究中,很少有学生能完整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对相关数据(物距、像距、焦距等)的分析和处理也相当含混、模糊,这直接导致了下节课教师作评述、总结时学生基本听不明白,最终,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大部分学生只能选择作机械性记忆,而这样的记忆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一遇题目学生就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这样的过程不仅没能让学生享受到探究知识的愉悦,反之却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少数学生甚至因此而产生了对物理这门学科的畏惧畏难心理,学习热情大为降低。
为解决这一突出性问题,多年来笔者不断总结、探索,结合书本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逐一“疹治”,对症下药,终于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且能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案。
具体措施如下:一、创设有效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致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景教学便是方法之一。
许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讲授物理概念、规律时,若能先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弄清物理现象,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楚的物理情景,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加深学生对复杂概念、规律的理解,更有助于保持学生终生的学习兴致。
物理探究的过程首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里,书本是从“意外的发现”引出问题的。
因为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那毕竟是小明(别人)的发现),因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改进方案
泰州市海军中学赵家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历年来一直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少部分学生在此甚至存在“盲区”——完全不明所以。
一般教学流程中,该节都分为二个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第二课时教师评述、小结、巩固。
多年的事实表明,在第一课时的自主合作探究中,很少有学生能完整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对相关数据(物距、像距、焦距等)的分析和处理也相当含混、模糊,这直接导致了下节课教师作评述、总结时学生基本听不明白,最终,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大部分学生只能选择作机械性记忆,而这样的记忆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一遇题目学生就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这样的过程不仅没能让学生享受到探究知识的愉悦,反之却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少数学生甚至因此而产生了对物理这门学科的畏惧畏难心理,学习热情大为降低。
为解决这一突出性问题,多年来笔者不断总结、探索,结合书本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逐一“疹治”,对症下药,终于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且能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案。
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设有效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致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景教学便是方法之一。
许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讲授物理概念、规律时,若能先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弄清物理现象,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楚的物理情景,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加深学生对复杂概念、规律的理解,更有助于保持学生终生的学习兴致。
物理探究的过程首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里,书本是从“意外的发现”引出问题的。
因为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那毕竟是小明(别人)的发现),因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课堂上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你说得天花乱坠,最终也只能是一场空谈。
学生只有在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对相关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比较、概括和归纳。
因此,授课时,我首先向
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对透镜(第三章第二节)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物体被放大的像,那么,凸透镜只能将物体放大吗?稍作停顿后,让学生手握凸透镜并伸直手臂透过透镜以观察讲台上的我,接着问,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意外发现他们所看到的我竟然是倒立、缩小了的我时,再问,除了你已经看到的,凸透镜还能成其他性质的像吗?这一连串的提问不仅有效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中心,更大大激发了他们对凸透镜的探究欲望,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气,从而轻而易举就将学生引领进了物理知识的殿堂。
在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后,让学生再次将凸透镜靠近他身旁的任何一个物体,然后将透镜逐渐远离该物体,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换用另一个不同的凸透镜,你会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吗?若将两个凸透镜等距离靠近某物体,物体被放大的程度相同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适时引导:利用凸透镜成像,所成像的性质除了与物距(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可能还与凸透镜自身的焦距有关。
那么,凸透镜成像是否有规律可循呢?这将是我们这节课将要研究的中点。
如此情景引入,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更有效加深了学生对凸透镜能成多种像的性质的记忆,同时还充分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了他们想要立刻解开迷团的迫切愿望,为下面的实验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设计实验过程,化抽象、复杂为简单具体
初二学生学习物理时间不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都很有限。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在课前充分备课,要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和学校实际条件制订出切实可行又简单易懂的实验操作方案,尽最大努力帮学生扫清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切障碍,以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复杂物理概念或规律的理解。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大部分学校目前所用的器材都是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等(如下图),由于光具座长度有限(一般是90cm),
实验过程中若放手让学生按书本步骤进行操作,往往会出现下述几个问题:
1、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屏上找到清晰的像
2、学生对记录下的数据没法做出合理的分析与处理
3、由于对相关数据不能做出合理分析处理,学生就找不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针对上述三种情况,我采取的应对措施是:课前帮学生设计好周密实验方案,预先帮学生绘制好相关图表,引领学生按设计步骤进行实验,并在学生实验完结的基础上对他们加以适时引导、点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具体步骤如下:
1、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如上图),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即使:三心等高),并固定凸透镜在40cm 刻线处
2、测定所选凸透镜焦距(f )
3、将蜡烛放置在距离凸透镜两倍焦距外的不同地方(即使:u >2f ),调节光屏直到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在表格中(如下表)记录物距u (即: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 (即:像距凸透镜的距离)和像的性质
u >2f 时:
4、将蜡烛放置在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外两倍焦距内的不同地方(即使:2f >u >f ),重复步骤3
5、将蜡烛放置在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内的不同地方(即使:u <f ),调节光屏观察能否从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若不能,
移去光屏,用眼睛透过透镜观察烛焰,你看到了什么?记录这时的物距、像的位置和像的性质
u <f 时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通过上面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利用凸透镜成缩小像时应该将物体放在距透镜两倍焦距外的地方(即使:u>2f),成放大像时应该将物体放在距透镜两倍焦距内的地方(即使:u<2f)。
即:两倍焦距处是个分界点——物体成缩小像还是放大像的分界点。
那么,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如果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处(即使:u=2f)时的成像情况下吗?
6、同学们不妨换用不同透镜将物体放在距透镜两倍焦距处(即使:u=2f)做一下看看,并在下列表格中记录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
u=2f时
完成上述所有实验后,再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时学生们得出的结论一般就八九不离十了。
补充说明:
1、步骤“1”中,固定凸透镜的的目的:(1)是为避免学生盲目调动光具座上三个卡座,(2)是确保所有成像情况都能得以顺利实施。
2、步聚“
3、
4、
5、6”中,之所以要让学生按预先设定的范围放置蜡烛,是因为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如果按成像性质去记录物距、像距,最后在分析数据时大部分学生能够想到的只能是物距、像距与透镜焦距大小的单一性比较,即只能得出物距或像距大于焦距或是小于焦距的不完整结论,很少有学生会想到要拿物距或像距与二倍焦距的大小进行比较。
预先设定u>2f或是2f>u>f,这容易让学生产生联想,并在下节课教师作总结、归纳时,很容易得出对应物距下像距与焦距的具体关系。
3、“3、
4、5”表格中的最后一列“像像比较”是因为光具座长度有限,同一范围内物体经凸透镜成像后,像的大小变化不够明显,如果一做即丢,不作记录,学生们脑海中很难留下深刻印象,不易理解老师在下一节课将要给出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离透镜越近,像就离透镜越远,像也就越大”的总结性
结论。
4、由于本实验中用到的光源是蜡烛,而立体的烛焰有一定的厚度,故对物体放在焦点处时的成像情况教师可暂不提及,留待下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5、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烛油难于清洗,实验前应预先在实验桌上铺设报纸或其它防护性物品,同时提醒学生将燃后的火柴棒即时入篓,以确保实验室的干净、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