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5 短文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5《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25短文两篇《夸父每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要旨。
2、领会古代办感人民研究、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育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自测】1、《夸父每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给画线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合作研究】(一)读一读原文(1)教师范读课文。
要修业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频频朗诵。
要求读顺句子。
(3)展现朗诵(二)嚼一嚼字词学生比较说明,初步理解词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沟通。
(三)说一说译文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沟通)加深理解。
【解难答疑】1 、全文仅 37 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涛波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绘夸父?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2、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3、夸父是如何一个人物?【反应拓展】课内语段阅读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说加线字词( 1)每日()(2)逐走()( 3)入日()( 4)、欲得饮()()2、翻译要点语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追日”常比喻。
【反省】第二课时1教学设计、试题、试卷中小学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学习目标】1、朗诵背诵课文,累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要旨。
3、感知共工形象【预习自测】(一)读课文(1)听录音朗诵。
(注意正音,掌握好节奏)(2)学生自由练读。
(读准字音,掌握节奏)(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 听- 评)(4)学生齐读课文。
(5)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二)说译文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沟通)加深理解。
【合作研究】析句段(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由是:(2)经过:(3)结果:(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解难答疑】议论:(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如何的性格特色?(2)认识文章的内容以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如何的人?(3)作想象请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反应拓展】昔者,共工与颛顼 (zhu ān x 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短文两篇 教案2(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二十五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
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对象分析】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包括文言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但内容的可读性强,思想性也较强,虽然前面也接触过文言文,但学生文言水平只是刚开始,所以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学习障碍,学习方法也可能不得体。
因此,教师要注意“导”,还要求学生要熟读成颂,整体把握,对较长的课文,应注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重点。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教学这两篇短文,属文言文范畴,故要注重诵读,还应重视学生讨论在本次教学中的应用,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讨论时,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加以鼓励,以活跃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思路。
要引导学生注意其神话特点。
【教学用具】用纸做的一个大大地、红红的太阳,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夸父逐日》一、导入新课: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课前搜集的知识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入教学过程: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关于“太阳”的知识,看来同学们真的用心去求索了,我很高兴。
的确,对于太阳的探索,科学家们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它的奥秘至今还没有完全揭开。
其实从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对太阳的探索。
二、学习新课1、教师范读。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内容(1)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根据课下注解疏通文章大意。
(2) 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
(3) 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4) 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发展。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 短文两篇学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25短文两篇课前自学读一读,尽量了解相关知识。
《山海经》,书名,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某某子》又名《某某鸿烈》,是西汉宗室某某王X安招致宾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据《汉书·艺文志》云:某某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日: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作者X安(前179一前121年),西汉文学家。
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
X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
某某国被废除。
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某某郡。
神话: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
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某某中的劝箴意味都极少在神话中出现。
它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积累知识根据句子,填写神话人物。
1.他开辟了天地,并用身躯化作世间万物。
( )2.他为民除害,射下了天上的九个太阳。
( )3.她怀抱玉兔,在月宫遥望亲人。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
夸父为什么逐日?
逐日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神话人物。
夸父临死前是怎么想的? 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不懈努力!
反思
1、边默读边圈画重点词语、句子。
2、组员互相说说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这些词句的意义和作用。(情节围绕“变”展开。
3、组内探究行为上体现出的人物特点。(反复朗读,从语气和句式,说话人的身份,说话的目的等方面体会。)
4、根据理解补充下面的句子。
我们看到了一个的夸父、共工。我得到了 的启示。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形象。感受形象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主旨。
重点研读对话描写。
一、整体感知,问题探
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夸父为什么逐日?
3.逐日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4.夸父临死前是怎么想的?
5.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6.“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第25课《短文两篇》
导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分析并感受共工的精神品质,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7.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引导学生把握主要情节,从才能变化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这篇神话故事情节波澜曲折抓住起因、经过、结果分析。
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弄清此问题也有助于认识人物形象。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5短文两篇学案新人教版
25短文两篇【导学目标】1.累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育语感,背诵两篇短文。
3.培育研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学习要点难点】累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预习导学】1.文学知识○1《夸父每日》选自《》,这本书分为《山经》和《海经》。
它是一部方面的百科全书,实质上也是我国记录最多的一部古书,包含《》、《》、《》、《》“夸父每日”是一个成语,此刻多比喻()○2《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上期学的《》也是选自本书。
熟读几遍将课文背诵下来。
【合作研究】6.《夸父每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奇特性?(用原文回答)7.从“弃其杖,化为邓林。
”能够看出夸父如何的性格特色?8 .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9.你如何理解《夸父每日》这则神话的主题?(表达了古代人民如何的梦想与精神?)10.“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如何的性格特色?谈谈你对这一人物的评论。
11.为何要写出“天倾西北”和“地不满东南”这样的结尾呢?【拓展阅读】12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焱(y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 zh ì)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女娲补天》(爁焱:火焰燃烧,颛民:和善的百姓,鸷鸟:凶狠的鸟)解说加点词语。
⑴济:⑵止:翻译句子:浩洋而不息:用原词句子回答:(可在原文直接画出)⑴女娲用什么方法补天?⑵女娲补天后的结局是什么?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四字词语)13.阅读下边资料,达成后边练习。
烈日下,荒漠中,两个疲倦的旅游者拿出独一的水壶摇了摇。
一个旅游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
”而另一个旅游者却快乐地说:“。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五课。
学习本单元,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和兴趣,并能够培养其敢于探险的勇气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本课的学习,则让学生懂得古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以及勇于挑战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3、中招考点近年来,河南中招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直以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呈现,课内文段内容的考查主要包括文段大意、作者抒发的情感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等,4、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一学期的训练,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但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遇到课外文言文往往难以把握。
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主旨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体会古代人类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 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神话来完成。
2、针对目标2,3 设计三个活动,创造性地“讲神话故事”,“议神话”,“写神话---习作大舞台”找出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当堂训练共工怒触不周山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昔者()(2)、怒而触不周山()(3)、地维绝()()(4 )故水潦尘埃归焉()2.翻译下列语句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说明了什么?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4.共工触山的结果是怎样的?你如何理解?5.你如何看待这场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六、作业做“研讨与练习三”。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5+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25.短文两篇【导学目标】掌握累积词语,理解相关文言句意。
认识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
领会短文的表现手法,深刻意会故事包含的寓意。
学习先人的探究自然、征服自然的坚强意志和务实精神。
【要点难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和短文整体意思。
难点:多角度解读故事包含的寓意。
【媒体使用】【导学过程】一、预习当先一步1.知识链接( 1)《山海经》:《山海经》,书名, 18 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含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留了许多太古的神话传说。
此中“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故事人人皆知,《山海经》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风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照价值。
此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相关文件。
(2)《淮南子》《淮南子》别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期间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髓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期间文化起到了不行代替的作用。
《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
今存内二十一篇。
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
实质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汲取诸子百家学说,融合贯穿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系统的代表作。
《淮南子》在说明真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留了一部分神话资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上学期学习的《因祸得福》即选自《淮南子》。
(3)神话神话是指表达人类原始期间,也就是人类演化的早期所发生的单调事件或故事。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种类:开拓神话、自然神话和英豪神话。
开拓神话反应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来解说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如“女娲造人”等;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样现象的解说,像“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等;英豪神话产生比前二者稍晚,表达了人类抗争自然的梦想,如“夸父追日” 、“鲧和禹治理洪水”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25.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1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要点讲解)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短文两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神话及《淮南子》《山海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二、学习重点:熟读文并背诵文,多角度地理解的内涵。
三、学习难点:培养敢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预学部分【自主学习】、文学常识:《夸父逐日》选自《》,这部书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知识,其中还保存了远古的传说。
“逐日”是之意。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又名《》,是(朝代)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出自该书的《》。
2、解释一词多义:(1)为:(2)其:3、解释句中词类活用的词:天倾西北4、解释特殊句式:(1)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
(2)倒装句:天倾西北、解释古今异义(1)维(2)绝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整体感知】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翻译: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未至,道渴/而死。
B.昔者,共工/与颛顼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
D.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怒”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4、你如何理解《夸父逐日》这则神话的主题?六、固学提高【堂检测】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回答问题。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文中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是如何解释的(第二问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3你从共工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4我们该如何看待文中对两种自然现象的解释?谈谈你的看法。
七、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短文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
第25课短文两篇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2、背诵《夸父追日》;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学习资料:《山海经》,书名,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基础过关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饮于河、渭(wèi)弃其杖(zhàng)2、解释下列划线字:逐走(跑)饮于河(到)(黄河)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3、文学常识填空《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教学过程一、课文内容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探究品味文章内容。
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①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②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5 短文两篇优秀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主备:审核:时间:年月第周导学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第一课时课堂导学方案:一、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通过郎读感受神话的魅力。
⑴师范读全文,生听记生字读音及句中停顿。
⑵通过跟读、自主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练习,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⑶借助所学知识、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2、疏通文意⑴掌握下面加点的词的意思。
逐走.( ) 饮于河..( ) ( ) 欲.得饮( )未至.( ) 道渴而.死( ) 弃其.杖( )⑵词语省略现象:( )弃其杖,化为邓林。
⑶同桌交流,译读课文,展示翻译成果。
3、文本研讨⑴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⑵这篇神话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二)深层探究1、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二、拓展延伸1、阅读余光中的诗《夸父》,说说余光中是怎样看待夸父逐日的。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在紫霭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旭,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2、请你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第二课时课堂导学方案:一、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听师范读课文。
听准字音、节奏及讲故事的味道,体味情趣。
颛顼..( ) ( ) ..( ) ( ) 水潦.( ) 尘埃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⑵怒而触不周之山⑶故日月星辰移焉⑷故水潦尘埃归焉3、用讲故事的语气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画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疑难字词:触:潦:尘埃:归:天柱折,地维绝:5、全班讨论,落实翻译,学生展示翻译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五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1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并将预习中不能解
教材助读(一)作品链接《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18篇,14篇是战国时作品,。
《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山海经》共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二)文体链接
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预习自测,它们《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夸父逐日》选自1. ,
1
都是(体裁)。
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3、翻译加点词。
(1)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4)大泽..(5)邓林..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1、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2、这篇神话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3、请你概括第二则则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质疑探究
1.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4.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2
5.请你用自己的话根据文章的主旨。
6.如何理解文中结尾的两句话?
当堂检测
课内语段阅读
(一)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加线字词
(1)逐日()(2)逐走()(3)入日() (4)欲得饮().....(5)饮于河渭()...(6)河渭不足()().(7)北饮大泽() (8)弃其杖()..2、翻译重点语句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2)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追日”常用来比喻什么?
(二)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解释加线字词
(1)昔者()(2)怒而触不周山()..(3)地维绝()()..(4)故日月星辰移焉()()..(5)地不满东南()..(6)故水潦尘埃归焉()().. 3
2、翻译重点语句。
(1)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问答题: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3
课后反思
4
25、短文两篇
预习自测
略
学始于疑
1、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挑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起因:“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结果:日月星辰移位质疑探究
1、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
2、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
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5、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6、《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当堂检测
(一)
1、追赶赛跑落下想要喝水到黄河够向北他的
2、(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
(2)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3、常用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二)
1、从前撞绳子断所以这里坍陷积水聚集
2、(1)共工发怒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2)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 5
流去。
3、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