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宜居指数(优地指数)构建与试评估结果
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
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依据。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指标,从城市环境到社会福利等各个层面进行综合评估,以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具备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及其解释:1. 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衡量城市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指标,常见的污染物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等。
较低的AQI值表示较好的空气质量。
2.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指数:考察城市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包括交通密度、水电供应可靠性等。
更好的基础设施会提供更便利的生活条件。
3. 绿化覆盖率指数:衡量城市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绿化覆盖率高则意味着城市的生态环境较好,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空间。
4. 教育资源指数:评估城市的教育资源是否丰富,包括学校数量、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
更好的教育资源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5. 医疗健康指数:考察城市的医疗设施和健康水平,包括医院数量、医疗资源配备和健康数据等。
更好的医疗健康指数意味着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6. 社会安全指数:评估城市的治安状况和社会稳定性,包括犯罪率、社会秩序等。
较低的社会安全指数表示城市更安全,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平和的生活环境。
7. 经济发展指数: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包括GDP增长率、失业率等。
较高的经济发展指数意味着城市具有更好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8. 社会福利指数:评估城市的社会福利状况,包括社保制度完善程度、社会福利资源覆盖范围等。
更好的社会福利指数可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实际评价体系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和政府部门了解城市发展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城市建设和改善,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宜居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2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2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
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__中国科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WTT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p 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
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
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
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
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基于可拓学的新疆15城市宜居性评价
基于可拓学的新疆15城市宜居性评价甘昶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摘要]利用可拓学理论和评价方法对新疆15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和分析。
根据可拓学理论,引入可拓学评价方法,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的可拓学评价模型,对新疆15城市2005-2009年的宜居性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结论:新疆15城市宜居性水平在不断提高,其中,城市的非农人口比重、经济、设施水平提高较快,而城市环境的改善较为缓慢。
15城市中宜居性较好的城市只有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和库尔勒,石河子、吐鲁番、昌吉、奎屯、伊宁、博乐、阿克苏等7城市发展较快,哈密、塔城、阿勒泰、阿图什、和田等5城市发展较慢。
[关键词]可拓学评价;城市宜居性;新疆;可拓学[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2-02-13[作者简介]甘昶春(1963-),新疆人,新疆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院长,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第2012年第3期(总第393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3,2012Total No.393[文章编号]1009-6043(2012)03-0062-03一、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简述(一)宜居城市的内涵城市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宜居性评价的研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于宜居城市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李丽萍和郭宝华(2006)认为,宜居城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宜居城市仅指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城市,广义的宜居城市不仅包括适宜于居住,还应包括适宜于就业、出行、教育、医疗以及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等方面。
叶立梅认为,宜居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宜居城市不仅是设施建设问题,还是如何协调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和需求的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
任志远认为宜居城市应当满足人们有其居,而且居得起、居得好和居得久的基本要求和良好条件,归纳起来就是“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八个字。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宜居水平综合评价
第40卷第1期2021年2月四川环境SIHUAN ENVIRONMENTVol.40,No.1Febeuaey2021•生态环境-DOI:10.14034/j.ckd schj.2021.01.024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宜居水平综合评价李霞1,韩信悦1,丰良维1,李静芝1!2(1.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长沙410076; 2.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14)摘要: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化进程加快,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得到飞速的提升,但是生态环境和宜居环境受到较大影响。
基于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公共配套、社会民生4个维度构建生态宜居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测度2010-2018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宜居水平。
结果显示2010-2018年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宜居综合水平呈总体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先降后升,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公共配套水平逐年提高,社会民生保障持续增长。
未来长株潭城市群需深化“两型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形成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宜居;长株潭城市群;层次分析法中图分类号:X8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3644(2021)01-016336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Livability Level of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Can AgglomerationLI Xia1,HAN Xin-yuv1,FENG Liang-Nel1,LI Jing-zhi1,2(1.Changsha University O Science&TecOnology,Changsha410076,China; 2.Key Leeorator)O WalesEnvironment Management&Ecological Rehabilitatiog i Dongting Lake Hunan Provicc,Changsha410114,China)Abetract:Woth the acceeeeatoon ofondusteoaeoaatoon on Changsha-Zhuahou-Xoangtan ueban aggeomeeatoon,otseconomoc deeeeopmenteeeeeand uebanoaatoon eeeeehaeebeen eapodeyompeoeed,buttheecoeogocaeeneoeonmentand eoeabeeeneoeonment haeebeen geeateya f ected.Based on theanaeytochoeeaechypeocess(AHP),thospapeeconsteucted acompeehensoeeeeaeuato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livabilim from four dimension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resource conservation,public support and socoaeeoeeeohood,and compeehensoeeeymeasueed bheecoeogocaeeoeaboeoyeeeeeofChangsha-Zhuahou-Xoangan ueban aggeomeeaoon feom2010to2018.The eesuets showed thatfeom2010to2018,the compeehensoee eeeeeofecoeogocaeeoeaboeoty on Changsha-Zhuahou-Xoangtan ueban aggeomeeatoon showed an oeeea e upwaed teend,thequaeotyofecoeogocaeeneoeonmentfoest deceeased and then eose,thee f ocoencyofeesoueceutoeoaatoon wase f ectoeeeyompeoeed,thepubeocsuppoetongeeeeewasompeoeed yeaebyyeae,and thesocoaeeoeeeohood secueotycontonuouseyonceeased.In thefutuee,Changsha-Zhuahou-Xoangtan ueban agglomeration shoul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two-type society",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build a harmonious eoeabeecoty,foem agood ecoeogocaeeoeabeeeneoeonment,and eeaeoaethesustaonabeedeeeeopmentofthecoty.K$yworde:Ecoeogocaeeoeabee;Changsha-Zhuahou-Xoangtan Ueban aggeomeeatoon;anaeytochoeeaechypeocess引言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也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1]。
城市休闲空间的量化评价:以北京市主要城市公园为例
城市休闲空间的量化评价以北京市主要城市公园为例一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城市公园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是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依托的主要场所,是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体现,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意义重大。
一个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形成是城市休闲文化在地域上的表示,是长久历史文化变迁的过程,也是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产业形态、就业和人口流动、大型赛事等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思想,70年代《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动态变化的系统,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城市规划理念的变迁对城市休闲空间的形成影响深远。
进入21世纪以来,一方面,城市人口聚集带来的空气污染、噪声、流行病等大城市病不断出现,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步行街区等休闲空间逐渐成为缓解城市病、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新选择。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升级,对城市绿色空间、公共文化空间、休闲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城市优质生活的向往推动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花园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开启了城市建设的新阶段。
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人们越来越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更尊重城市休闲空间、文化空间的形成与演变规律。
城市生态环境和宜居指数成为打造城市品牌、构建城市软实力、形成强有力的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类型上看,城市休闲空间大致可以分为私人休闲空间、半公共休闲空间、公共休闲空间。
城市公园属于公共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功能上看,城市公园对城市居民生活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见图1),城市公图1 城市公园在城市生活中的主要功能园通常是自然和人文结合的开放空间,还具有旅游休闲、教育科普、体育锻炼、人际交往、文化传播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更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标志。
从国际大都市发展来看,著名的城市公园也成为城市的地标,例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法国巴黎的卢森堡花园、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以及我国北京的颐和园等。
城市体检指标评价技术方法研究——以湖北省城市体检技术导则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09-0011-05 收稿日期 2023-01-16摘 要 城市体检是及时发现城市问题,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指标评价作为城市体检中的关键一环,对最终的结果输出与问题识别起到关键影响作用。
然而现有研究与实践缺少基于具体指标系统建构的评价方法,导致评价结果之间缺少衔接或难以聚焦具体城市问题。
该文以精准发现城市病、综合输出城市体检结果为目标导向,针对现有指标评价技术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短板,采用“定性判断”结合“定量检验”的工作思路,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与单因子诊断法构建一套完整的城市体检指标评价标准体系,优化完善单因子诊断法在城市体检工作流程中的技术路径,明确指标分类标准与参考值;并以湖北省城市体检技术导则的制定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研究优化完善了现有城市体检指标评价技术路线,建立了多层级指标评价的评价标准体系,强化了多元体检过程,形成多层级的体检结果研判,以期为全方位、多尺度精准识别城市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城市体检 层次分析法 单因子诊断法 城市问题Abstract Carrying out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ng c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understand the health status of citiesoutput of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as the goal orientation, we adopt the evaluation idea of "qualitative judgment" combined with "quantitative test", then we comprehensively use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single factor diagnosis method to build a complete set of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index evaluation standard system,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technical path of single factor diagnosis method in the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workflow, and define the index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and reference value. Taking the formulation of the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to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existing technical route of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index evaluation, and establish a multi-level index evalua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system, strengthen the multi-level physical examination process, and form a multi-level physical examination result research and judgment, so as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comprehensive and multi-scal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urban problems. Keywords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ingle factor diagnosis, Urban issues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Indexes in Cities: Taking the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Cities of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导致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频发。
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标准
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正式出台(全文)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今天正式发布。
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
据了解,这个《标准》是导向性的科学评价标准,不是强制性的行政技术标准。
实行百分制。
宜居指数达到80分即认为是“较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2005年12月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正式向建设部申报立项。
随后,通过课题组走访调研、学术会议、公开征求意见,于去年10月通过专家初审,今年4月通过建设部科技司组织评审验收。
验收委员会认为,《宜居城市科学标准》融合了广大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智慧,简繁得当、权重合理,可操作性强,达到了较高水平,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指导全国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指导价值和实用价值。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全文如下: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2007年4月1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技司验收)一、社会文明度(权重0.10)10分/100分社会文明是百姓宜居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1、政治文明(权重0.3)3分/100分(1)科学民主决策(权重0.3)0.9分/100分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重大决策事先征求专家、公众、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制度,并贯彻执行的,为“较好”,得满分;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重大决策事先征求专家、公众、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制度,并部分执行的,为“一般”,得一半分;没有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重大决策事先征求专家、公众、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制度,或虽然建立重大决策事先征求专家、公众、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制度但基本没有执行的,为“较差”,得0分。
(2)政务公开(权重0.2)0.6分/100分城市政府开通电子政务网站并每天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政务信息(包括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政府文件、联系方式)的,为“较好”,得满分;城市政府开通电子政务网站并每周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政务信息(包括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政府文件、联系方式)的,为“一般”,得一半分;城市政府未开通电子政务网站,或虽然开通电子政务网站但一周以上都不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政务信息(包括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政府文件、联系方式)的,为“较差”,得0分。
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作者:蔡步翔戴对武陈陈爱陈惠花来源:《科学与技术》2018年第08期摘要:本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入手,进一步介绍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并且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涵义与计算方法、环境质量评价分级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前言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有助于把握居住环境质量,并针对其中的不足进行改善,一般情况下,会按照科学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确定评价指标,进而展开评价工作。
1、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城市化是现代社会人口聚集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构成了现代人文环境形成与变化的关键推力。
城市化现象在带动人口不断聚集的同时,也改变了土地的利用方式,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城市化生态环境中,自然、生物、物理过程都与原始生态有着巨大差别,这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独具特色的、融合自然与人文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以城区及其周边的环境为对象,就城市整体构造构、输入与输出、过程与效能等要素入手进行的一种综合性评估。
2、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国外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侧重实效,工作人员倾向于从整体区域规划、生物多样性发展等方面着手获取数据,进而明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各个指标与具体方法,比如ZurliniG等就站在弹性力的角度,借助生态、社会经济弹性力评估的方法,努力在生态环境质量内涵、城市弹性力与城市生态规划间建立直接联系。
而国内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则主要以城市可持续性、生态和谐与生态安全等为中心,完成评价;比如吴琼、王如松等在《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一文中,就站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立场,提出反映生态城市的内涵和衡量生态城市各子系统的状态、动态和实力指标体系,进而明确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生态城市在不同城市发展时段的建设成效[1]。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绿色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研究
"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绿色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建
立与研究
Establishm ent of Green and Ecology Developmc ' f ndex System for New and Old Kinetic Power Conservation t u^t Zone in Jinan
2 指标体系构建
2.1 — 级 指 标 体 系 构 建 选取了 7 个国内城市级指标体系、 1 0 个国内典型生态
城 区 的 指 标 体 系 131进 行 综 合 分 析 。 指 标 体 系 研 究 对 象 具 体 如 表 1 所不。
适用范围 城市级
城区级
表 1 指标体系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国家环保局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 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工一舟(青岛东盛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山 东 青 岛 266000)
摘 要 :绿 色 生 态 建 设 指 标 体 系 是反映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依据。 以山东省济南市 济 南 新 旧 动 能 转 换 先 行 区 为 对 象 ,结合先行区 自身特征,建立一套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地域特色、高点定位的指标体系。先行区绿色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包含3 项一级指标、 1 3 项二级 指 标 和 4 0 项三级指标。 同 时 ,对先行区绿色生态建设提出了实施建议。
山 东 省 济 南 市 济 南 新 旧 动 能 转 换 先 行 区 (以 下 简 称 “先
行区” )总 面 积 1 030 km2, 南起小清河、北至徒骇河、东
至 章 丘 、 西 至 齐 河 ,是 国 家 新 旧 动 能 转 换 综 合 试 验 区 的 先 行 者、先试者和排头兵。先 行 区 是 济 南 市 由 “大明湖时代” 向
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_来自我国四大直辖市的对比与分析
Tab.1
Evaluation indexes system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livability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A自然环境宜居度A1平均气温;A2平均相对湿度;A3降水量;A4日照时数;A5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例;A6城市绿化覆盖率;A7人均水资源量
②城市经济环境宜居。城市吸引人们聚集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其经济活力,能够给人提供较充足的就业机会。宜居城市人居环境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要能够给居住于其中的人们提供优越的经济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宜居是城市人居环境宜居的核心。
③城市人文社会环境宜居。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宜居的人居环境必须满足人类居住的综合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满足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后,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人文需求将更为重要。宜居城市人居环境必须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文环境。城市人文环境宜居是城市人居环境宜居的灵魂。
协调性指数(城市人居环境的各子系统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
第12期王坤鹏: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
1993
3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方法与步骤①[27-29]
①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如下(式1,式2,式3:
Y i=(X i-X m in(X m a x-X m in(1
Y i=(X m a x-X i(X m a x-X m in(2
度的协调度A
i
为:
A i=1-S i M i(i=1,2,3,…,n(11
式中:M
i
为第i个地区指标值的平均值,S
i
为第i个地区指标值的标准差。协调度介于0—1之间,其值越大,表明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越高。
成都的宜居性的相关分析 数学建模
成都的宜居性的相关分析摘要宜居城市最早是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
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城市特色遗失等,严重的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而提出来的。
城市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将面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而建设宜居城市,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合理构建城市生态体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无疑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参考模式和切实可行的建设思路。
而近年来成都市的发展不断加快,经济实力和综合影响力不断加强,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随之而来的还有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矛盾,如城市环境不断下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
在这种形势下,成都市却屡获“宜居城市”的称号,对此,针对各方的质疑,我们展开了成都是否是一座宜居城市的相关分析,同时探讨哪些因素对成都的宜居性影响最大。
通过阅读大量有关宜居城市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对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的学习,对宜居城市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自身的城市特点,从城市经济、社会、居民生活和环境等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成都市宜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对成都市的宜居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最终得出成都是一座宜居城市的结果。
问题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宜居城市所具有的相关因素,从中选取一部分指标作为宜居城市的评判标准。
在对国内外对宜居城市研究的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宜居城市判断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和依据,根据研究对象成都市的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成都市宜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于所需要的数据,我们主要从成都及各城市历年的《统计年鉴》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以所选数据均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考虑到短期的数据不具有代表性,所以选取了成都2002年至2011年数据进行分析,纵向的比较成都历年的各项数据。
得到数据后,我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对成都理念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主要成分的影响指数以及各年的综合宜居指数。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4.01.15•【文号】气发〔2024〕11号•【施行日期】2024.01.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气发〔2024〕11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加快构建支撑保障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标准化对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基础性、引领性、保障性作用,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了《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已经局长办公会审议同意,现予以印发。
中国气象局2024年1月15日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加快构建支撑保障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气象标准实施应用和制度属性,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加强重点领域重大方向优质标准供给,强化标准实施应用,充分发挥气象标准化对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基础性、引领性、保障性作用。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观念。
服务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内外协同、齐抓共管、统筹协调,加强气象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和系统谋划,实现业务、服务和管理领域标准之间关联衔接,形成覆盖全面、协调配套、功能互补的标准体系。
坚持需求导向。
聚焦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战略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战略任务,动态调整优化标准体系,突出重点优先发展方向,明确关键急需标准。
宜居城市建模分析
宜居城市建模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五一数学建模竞赛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五一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本队以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它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愿意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
我们授权五一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参赛题号:C参赛队号:03357参赛组别:本科所属学校:西南交通大学参赛队员:1. 戴潘宁2. 何逸茗3. 卢晓孟日期:2017年05月01日获奖证书邮寄地址: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邮政编码:611756收件人姓名:何逸茗联系电话:五一数学建模竞赛题目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宜居城市评价模型关键词:熵权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灵敏度灰色分析法粗糙集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淮海经济区内的8个城市的宜居评价问题,建立了包括综合评价模型与灵敏度分析的数学模型,并设计算法进行了求解。
针对问题一,本文首先选取了城市宜居指数作为评价城市宜居情况的一级指标体系,逻辑上肯定了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的总要性。
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通过统计分析,从性质上选取了安全性、健康性、便捷性、舒适性、可持续性共五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体系,以人均GDP、城市交通网络运输能力、年空气达标率等共45个指标作为三级指标体系,建立了针对评价城市宜居的三级评价体系;其次,针对45个指标,在国内相关统计年鉴上收集相应数据,并进行了必要的数据预处理,利用熵权法确定了45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得到了关于评价宜居城市的综合评价模型。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气候宜居城市是指在人类居住、工作和生活方面具备较好条件的城市。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拥有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地理特征。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城市宜居性评价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评价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所需的指标也随之多样。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评价中的关键指标。
通过对空气质量、水质与供水以及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等影响城市宜居性的因素进行评估,我们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
在中国,空气质量是最为人关注的问题之一。
大气污染、细颗粒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对于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评估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是评价其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质与供水也是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方面。
清洁的饮用水和良好的供水系统对于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必不可少。
城市的供水能力、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等因素需要作为评价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
除了空气和水质,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也是评价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方面。
城市绿化可以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美化城市环境以及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带来更多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对于居民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评价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的指标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空气质量、水质与供水以及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等因素将在本文后续章节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通过深入研究和评估,我们可以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决策依据。
同时,本文也要说明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意义,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进行介绍,让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具体而言,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主要围绕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展开讨论,总体上可分为引言、正文、评价指标和结论四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说明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在中国气候条件下的重要性。
城市居住小区宜居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
城市居住小区宜居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发布时间:2021-09-12T10:19:29.921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7期作者:梁晓瑾[导读] 摘要:宜居性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要指导原则之一,对宜居性的定义和评价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30摘要:宜居性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要指导原则之一,对宜居性的定义和评价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然而,在更精细的空间尺度如居住小区尺度上对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估的研究还较少。
本文旨在从居住小区层面对城市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从七个维度选取二十八个客观指标,构建了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宁波市居住小区宜居性评价,获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本研究能为城市规划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居住小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空间分析1、引言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的空间差异造成了宜居程度的空间分异,以居住小区为评价单元的城市内部宜居性研究可以有效挖掘出这种空间分异特征。
居住小区是城市内部重要的功能单元,人们在居住小区内主要完成以休憩为主的活动,其他如购物、社交等活动都是以居住小区为依托开展的,因此居住小区是人们开展各项活动的关键节点。
研究居住小区宜居性不仅可以为公众买房置业提供有益参考,而且可以服务于规划建设等部门,为协调城市内部均衡协调发展,城市空间优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自1996年联合国第二届人居大会中提出“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住区”,并且确定了“宜居”的三个根本标准后,宜居的概念得到了世界的共识,并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发展观。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有超过100个城市提出了构建“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1-3]。
“宜居城市”是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体,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4]。
城市宜居性评价一般有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前者通过问卷对市民进行调查从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后者通过GIS软件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以建立定量指标体系,亦有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的[5-6]。
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Habitability ---A Case Study of Xian CityA thesis submitted toNorthwest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MPAByLai DongbinSupervisor:Yang XuanliangMay 2018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城市化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使得难以继续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强烈需求。
国内外城市管理者都在热衷于建设一种生态良好、居住舒适、能够不断发展的宜居城市。
因此,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生活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就具有急迫性和重要性。
西安,我国十三朝古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300多年建城史,曾是我国历史上1100多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中国的历史版图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近年来在城市宜居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西安依然存在着环境质量不高、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城市问题。
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并结合西安市特色,构建出西安市宜居城市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
宜居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宜居住、宜生活、宜工作和宜学习的环境,使得居民日益增长的基础物质和精神追求得到满足。
因此,城市是否具有宜居性主要是依靠居民的主观感受来反映,本文通过居民对西安市宜居性满意度的调查,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也体现了人是城市主人的至高地位。
因此,本文构建了社会纽带、生活便利、生态环境、商业机会、社会参与、文化认知和城市归属七个因子构成西安城市宜居性的评价指标。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西安市居民的城市宜居性满意情况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
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了归属感、生态环境、政治环境、居住环境和文化认知五个主要因子。
长春市绿园区城市宜居气候评估
XIANGCUN KEJI 2019 年 12 月(中) 119
村 乡 科技
XIANGCUN KEJI
日。冬季寒冷,平均气 温 为 -12.0 ℃ ;极 端 最 高 气 温 为 14.5 ℃ ,出 现 在 1992 年 2 月 27 日 ;极 端 最 低 气温 为-33.7 ℃,出现在 2001 年 1 月 11 日。近年来,绿园区平 均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极端温度呈下降趋势(见图 1)。从温度环境看,绿园区四季分明,极端高温和寒冷天 气较少,宜居指数逐年增高。
1 风环境
通过对 1981—2010 年长春市风环境资料的统计分 析发现,长春市最多风向为西南风,绿园区处在长春市 西南部,在城市最多风向上风方。绿园区年平均风速为
3.4 m/s,8 级以上大风 7.2 d,最大风力达 11 级。春季风 速较大,绿园区春季平均风速为 4.9 m/s,大风平均日数 7.2 d,极大风速 31.0 m/s,风向 SW,出现在 1971 年 5 月 10 日。但近年来,绿园区平均风速和极大风速均呈逐年下 降趋势,宜居指数正在逐年上升,距离国家宜居标准中风 的环境指数差距正在逐年减小。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 进,风环境会越来越趋近于宜居指数。
评估。结果表明,绿园区综合评定等级为优,达到气候宜居城市标准。
[关键词] 城市;气候;宜居;评估
[中图分类号] P463.3
[(2019)35-119-2
绿园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西部,属于北温带大陆性 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是一个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汽车 零部件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和专业物流为主 导产业的新城区。新凯河水系贯通南北、5 座公园错落分 布,绿化率达 44.4%。2012 年,绿园区被长春市命名为宜 居之区,绿园区政府也将打造成生态休闲的魅力之区、宜 居乐业的民生之区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任务。长春 国家基准气候站位于绿园区,笔者通过对 1981—2010 年 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统计资料的分析,得出绿园区 5 个 宜居性评估指标体系——风环境、热环境、空气质量、气 候调节和灾害性天气。下面从这 5 个方面对绿园区城市 宜居气候进行评估。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06-R1-26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编研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网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中城国建咨询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学技术司2007年4月19日验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第二主干课题“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组(建设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组)主要研究人员名单主持人:顾文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研究员负责人:罗亚蒙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组长,研究员研究人员:任致远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研究员甄峰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王明浩天津市建设委员会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洪泉中共中央统战部三局助理研究员,硕士郑谦中共中央党史办公室研究员柳建辉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彭绍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改革司处长,副研究员张敏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博士宗跃光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小曙中山大学副教授,博士郑俊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罗绍荣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张增玲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俞蕾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文本初审专家名单(按姓氏笔划为序)王如松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研究员毛其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史育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地区所室主任,研究员史善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开发银行高工任致远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研究员邬翊光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教授刘慧勇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研究员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周一星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林家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部长,研究员钱连和北京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规划委高工高毅存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高级规划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验收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邬翊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副主任委员:赵知敬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高级规划师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史善新国家开发银行顾问,高级工程师陈宗兴全国政协常委,西北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导郝之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夏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翟宝辉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建设部科技项目验收意见2007年4月19日,建设部科技司组织专家对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单位承担的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行了验收。
长三角26个市生态环境建设绩效评价
长三角26个市生态环境建设绩效评价赵茂林; 李鹏【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9(038)030【总页数】4页(P123-126)【关键词】生态环境; PSR模型; 熵权法【作者】赵茂林; 李鹏【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蚌埠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50 引言近些年来,我国水土污染严重,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的空气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生态治理问题刻不容缓。
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两省一市共26个市,作为我国第一大经济体,2018年其GDP占全国GDP总量23%,超过21万亿元。
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如:资源约束束紧、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显著,整体生态环境恶化事件频繁发生。
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更不利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基于以上论述,本文以2003-2016年长三角26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环境建设评价体系,以分析当下生态环境建设绩效。
对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一是微观层面,即从县域层面进行研究,如基于国家级生态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如冒袁媛和杨加猛(2018)基于“五位一体”布局,从经济、环境、文化、社会和制度五个层面构建生态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但是无法测度长三角地区区域之间生态环境建设的差异性;第二个层面:中观层面,指的是从产业层面进行研究,即基于长三角地区某一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视角来分析长三角生态环境建设绩效,如胡绪华和陈默(2019)运用分位数面板模型论证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生态环境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这一层次的研究能较准确地分析出某一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但无法对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作一细致描述;第三层面:宏观层面,即从城市群层面进行研究,这一层面又可以分为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基于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视角来探讨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如谢伟伟等人(2017)基于绿色发展视角探究城市创新网络问题,认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要利用其优势地理位置巩固核心地位,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第二个角度是以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的建设为研究角度,如宓泽锋等人(2018)以长三角地区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提出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构建及试评估结果
时间:2011-07-04 10:27:00 来源:生态委作者:
2011年6月28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在江苏省扬州市举办的“2011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中推出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UELDI-(Urban Ecological & Livable Development Index),根据其英文名称缩略为“优地指数”,以下简称优地指数。
优地指数推出的目的是对公众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的牵引,将构建的指数评价体系与生态宜居发展标准连接,形成一套系统性的体系。
本着多维度比较、全方位评估、全社会参与、系统总结和指标提升的原则,以期其评价的结果能够引起当地政府部门、学者和公众的共鸣。
优地指数首次提出运用向量结构的评估方法,对城市的生态建设从软(行为过程)、硬(结果成效)两方面进行全过程的考核,为被评估城市找出其在象限结构中所处的“生态位”,从而寻求合理的发展路径。
指数由四位数组成,两个向量同时反映城市生态宜居建设的生态化程度和结果成效。
它分为四个象限分别代表起步型、发展型、本底型和提升型四种类型城市,数值越高代表城市生态宜居程度越高。
图1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的向量结构
研究方法:优地指数其特点在于并不仅仅对城市生态宜居建设之后的结果和成效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要考察生态城市子系统的功能、发展效率与动态。
指标体系需要是动态、可比的,既体现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也能够反映城市自身的纵向比较。
结果类指数:“优地指数”的结果指数的研究借力包容已有的权威发布的指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纳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颁布的获奖范例和试点城市排名作为生态宜居发展指数的结果类指数,用以反映城市生态宜居建设的结果,权威的指数包括: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指数等。
过程类指数:过程指数着重体现“发展”,通过城市生态宜居建设的指标变化率,评价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的行为和努力程度。
参考国外发布的权威生态宜居指标体系和中国“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以及各部门制定的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的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系统特征,选取表征城市生态系统涵盖的10个方面,包括:能源、水资源、大气、垃圾废物、城市绿地、交通、城市安全、政府运营管理、绿色建筑、生态规划等,相对应的指标包括: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增长率、空气质量指数好于二级天数增长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GDP比重增长率、建成区城市绿地覆盖率增长率、人行道面积占比增长率、自然灾害承灾能力等11个指标。
其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国务院直属机构部委的统计资料,包括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2009)、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8,2009)中国循环经济年鉴(2009),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数据以及各直辖市/地级市网站资料。
为了使所有城市的数据具有可比性,计算各个城市的指数排名总分,从不同来源收集到的数据必须进行标准化处理,使量化指标分布在0-100之间,指标采用min-max算法。
在权重确定方面,各个基本指标分配了相同的权重,说明10个方面的重要性是一致的,各个类别权重的均等化反映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系统特征,每个方面都需要均衡考虑。
试评估结果:为了全面了解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建设的发展现状,对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试评估,试图从一个宏观、广阔的视角对各城市的生态宜居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和评价。
根据评估结果,绘制结果-过程向量结构图(图2)。
图2 287地级以上城市结果-过程向量结构图
第一象限组(X≥50,Y≥50),这类城市为提升型城市,代表城市有:深圳、成都、大连、杭州、昆明、南京、宁波、青岛、上海、北京、苏州、无锡等15个城市,占287个地级市的5%。
这类城市在改善城市生态宜居建设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对环境、资源的能耗相对较低,城市建设的成效高。
处于提升型的城市,应在技术层面上大力提升环保新兴技术,大力推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最终实现。
第二象限组(X<50,Y≥50):这类城市为发展型城市,代表城市有:东莞、哈尔滨、汉中、呼和浩特、拉萨、牡丹江、南宁、太原等55个城市,占总评估城市的19%。
这类城市已经开始关注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建设中对环境、资源的能耗相对较低,但是并未取得良好的成效。
因此,处于发展型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在政策方面应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模式,同时注重技术的革新形成城市生态、宜居改造的积累,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象限组(X<50,Y<50):这类城市为起步型城市,代表城市有:长春、长沙、鄂尔多斯、定西、兰州、廊坊、柳州、陇南、榆林、西安等207个城市,占总评估城市的72%。
起步型城市的城市建设还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还应提高对生态宜居建设的力度。
这类城市处于起步和成长的交替阶段,在未来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提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全方位的利用环境保护技术,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第四个象限组(X≥50,Y<50)为:这类城市为稳定型城市,代表城市有:海口、三亚、绍兴、沈阳、天津、威海、厦门、中山、珠海等10个城市,占总评估城市的4%。
此类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虽然在生态宜居建设中的行为强度不显著,呈现出较好的城市生态宜居的态势。
今后,此类型城市若要进一步提升,还应加大建设力度,创新技术,降低投入成本,减少环境代价,维持其良好的生态本底。
表1城市生态宜居发展分类表(代表城市)
从结果和过程的向量结构评估结果表明:
(1)我国城市的总体建设过程模式趋同、单一(分值范围31-59之间),没有根据自身的生态环境特色,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72%的大多数城市处于城市生态宜居发展中的第三象限,即生态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型,生态环境建设成效较差。
(2)城市生态宜居建设的成效(分值范围12-67之间)基本遵循由沿海到内陆逐渐降低的规律;提升型城市大多数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低碳、生态、宜居已成为这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共同追求。
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也正在逐渐转变发展模式,寻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平衡。
图3 全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分布特征图
总体而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城市的生态状况是不健康的,而且建设过程处于粗放型。
需要逐步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
今后,我们将针对各类型城市的特征和发展路径,出台相应的城市生态宜居建设导则,
通过数据的更新和累积,今后每年将滚动推出深化升级版,实现城市自身的纵向对比和城市之间横向对比,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体系,促进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图4),从而实现城市生态宜居建设的绿色更新。
图4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的展望趋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