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从近年来国内外对生态城市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来看看,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该该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与生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恢复以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的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一。

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但在人口、环境、资源压力等等制约因素下,也出现了不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表现在:生态城市建设应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欠缺,全全民参与度不够,可持续发展展的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公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仍然属于于政府倡导下的参与;从参与与的内容来看,目前公众参与与主要集中在参与宣传教育方方面;从参与的过程来看,主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事前前的参与不够;从参与的保障障来看,政府组织的较多,制制度性建设不够;从参与的效效果来看,流于口头的多,见见诸行动的少。

所以,我国急急需建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与制度。

生态城市建设片面面追求整齐划一、观赏效应,,缺少地方特色,一些原来来颇具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的城市,正在被着装一致的新新建筑所淹没,忽略了城市生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有的地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一味味地追求城市美化亮化,破坏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营营造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环境,,从而使城市演变成典型的人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的发发展不应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的丧失为代价,要尽可能地保保护原有的自然系统,使城市市建设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融融合。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中,淡化生态资源培植,考虑虑经济建设过多,考虑生态资资源再造较少,从战略上忽略略了生态资源培植对于生态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南昌要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应该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上下功夫:一、重视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心区域与次中心区域建设,应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顾”。

南昌市中心区域空间有限,人口密集、居民生活质量低,商务成本高,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几乎丧失,城市扩容势在必行。

在扩建城市中心区域,建设红谷新区的同时,要对南昌县、新建县、青云谱区、湾里区等的功能加以科学定位,提高城镇的服务功能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改善人口聚合与土地利用状况,使其组成若干个次中心区域和活动区域,在分散人流,缓解市中心压力的同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顾”的局面。

把南昌建成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氛围开放的动感城市,成为各种资源与人气集聚的“洼地”。

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南昌是动感和国家卫生城市,但是,南昌发电厂、造纸厂、江纺等工业污染严重企业位居市中,极不合理。

煤烟与工业尾气混合污染威胁着南昌的空气质量。

南昌绿化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

城乡、地产开发造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现象屡屡发生。

2007年芬兰、挪威等名列世界各国“环境可持续指数”前五。

这些国家也许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都是环境管理最成功的国家。

结合南昌的实际,政府必须强化管理,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进行细化、量化。

如水的回收利用普及率、废物排放、污染治理标准等等。

对南昌发电厂、造纸厂、江纺等工业污染严重企业从新布局。

同时,提高项目准入“绿色门槛”,对污染重、难治理项目,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防止发达国家将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项目转移到南昌。

另外,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前瞻性,保护和突出自然景观特色。

江与湖是南昌的特色风光,也是宜居环境的主要因素。

在南昌的城市建设中,应重视建设项目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强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但是南昌规划建设中,还是存在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如:南昌的滕王阁与周边居民房的不协调等。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曾经的错误决策,这些决策使得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然而,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对生态环境的整治和建设。

本文将围绕着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探讨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问题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经济利益,许多企业和政府部门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得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以下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1.生态系统被破坏现代社会的大规模城市化以及工业化,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城市内的绿地越来越少,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

这些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很多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

2.土地荒漠化由于大规模开垦和土地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土地的荒漠化,土地产生枯败现象,这对于灌溉、农业生产等方面造成了极大影响。

3.水资源不足许多地区的水资源已经严重不足,尤其是南方和西北地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进行,水资源也将会越来越稀缺。

4.空气污染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雾霾天气不断发生,人们的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解决方案1.鼓励人们节约能源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缺乏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鼓励人们节约能源。

这些措施包括:(1)对节能产品的补贴(2)制定更为严格的能源标准(3)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2.实施环境监测和评估机制制定统一的环境监测和评估机制,以确保企业和政府部门合规操作。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测和处罚制度,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生态保护生态系统是维护生命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要加强生态保护,建立生态保护工作机制,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限制野生动物的捕杀和贸易(2)严格控制林地开发和采伐(3)开展生态恢复试点和生态补偿工作4.推进绿色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至关重要。

建设生态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几个简单的解决办法

建设生态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几个简单的解决办法

建设生态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几个简单的解决办法一、城市发展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1、空气污染严重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集中,致使大气污染严重。

多数城市的大气含有各种污染物,既有高浓度常见污染物,又有低浓度高毒性有机污染物。

2、水污染严重淡水资源短缺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

另外,城市的水体污染严重。

各种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

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体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

3固体废物排放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猛增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大幅度上涨。

据统计,我国城币垃圾年产量已超过5亿多吨,并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

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在内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且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危害很大,不仅影响城市景观,污染了城市的水源和空气,孳生着各种传染病菌,同时又潜伏着资源危机。

有关资料显示,每年62亿吨废弃物的处理率仅为10%,目前已堆存59亿吨,其中危险废物约占2%一5%。

4、城市噪声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噪声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城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建筑工地和工业机器噪声。

越来越多的高速道路系统在大城市和城郊结合部快速延伸和扩展,其形式有快速公路、高架道路、地铁、轻轨道路等等,而且,城市交通正在向高等级、高速度、高架立体等现代化方向发展。

道路发展带来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使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

道路交通噪声具有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已逐渐成为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污染源,也成为环境噪声控制的难点。

5、电磁辐射污染严重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频与微波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如高频淬火、冶炼、热合、微波通信、气象观测、环境监测、医疗卫生,以及其他家用电器等。

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原有的城市发展模式满足不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要求。

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态型城市,就需要建设生态城市。

由于我国城市在建设生态城市中起步很晚,所以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提出相关对策进行解决。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对策1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1 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1)资源。

1)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生态资源。

由于生态资源不丰富,从而造成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总的来说,生态资源中严重不足的湿地资源, 基本上有很多的城市没有湿地资源。

湿地是生态城市中的重要部分, 可以促进其他生态资源的发展, 提高生态经济的发展。

湿地资源的不丰富, 从而生态城市建设的不够顺利。

2)森林及海洋资源的不丰富, 导致生态城市的发展受到一定的约束。

湿地资源、森林及海洋资源的不丰富,不利于生态城市与生态城市经济的发展,这样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3)生态城市建设中不包括城市内部资源的再生。

目前, 部分不发达城市通常成为发达地区的“垃圾站” 和资源供应地,导致不发达城市不仅经济不发达, 还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环境,而发达城市可以使用不发达城市的低价资源,并且向不发达城市扔放垃圾,还不会替且不发达城市处理环境问题, 导致该城市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2)技术。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科技投入不够丰富,吸纳、消化和运用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力不够强,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结构不够科学,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不大。

而且工业技术水平总体低,技改投入不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生产工艺,设备不先进,能耗不低、效益不高、“三废”处理不到位,市场竞争力弱。

生态农业技术尚待普及,农产品加工尚处初级阶段,加工水平低,品质低,不利于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3)资金。

生态城市建设不管从技术、设备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很多的资金, 例如水处理,单单建立一座污水处理厂就要很多费用。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措施方案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措施方案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措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已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以下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措施方案。

第一,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绿化是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基础,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应该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同时,要注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合理规划绿化布局,打造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生态景观,为城市增添绿色元素。

第二,提高城市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鼓励居民参与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辆排放。

同时,要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制定相关法规,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力度。

对城市中的受污染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包括水体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等。

同时,加强工业、交通等领域的环境治理工作,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第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通过节能减排,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环境负荷。

鼓励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的使用,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同时,要加强城市交通规划,推动公共交通发展,减少私家车辆使用,提倡步行和骑行,减少交通排放。

第五,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生利用,降低资源消耗。

鼓励废弃物分类处理,推动垃圾资源化利用,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工作。

同时,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提倡绿色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第六,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鼓励推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生态城市规划,注重保护水源地、森林资源等重要生态节点。

第七,推进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

通过生态补偿,促进相关部门和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立宜居环境的生态对策

建立宜居环境的生态对策

建立宜居环境的生态对策建立宜居环境的生态对策人类一直在追求宜居环境以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健康。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破坏问题也日益严重。

如何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宜居环境,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探讨建立宜居环境的生态对策。

一、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指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出发,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推进绿色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态效益。

政府要倡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零排放,采用低碳、环保材料,减少固体废弃物。

另外,发展绿色交通,推广低碳出行,减少燃料消耗,以降低排放。

推进绿色发展是建立宜居环境的先决条件。

二、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宜居环境不仅需要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也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可提高环境管理效能,进一步减少污染。

具体包括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环保监测中心以及设置各类环保设施等。

同时,应建立环保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体系,确保其稳定运行,发挥最大环保效益。

三、推进生态修复和保护生态修复和保护是建立宜居环境的重要手段。

针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需进行修复和再造。

具体措施包括绿化城市、植树造林、湿地恢复、水体治理等。

同时,还需重视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加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保护,并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四、推广生态友好型生活方式推广生态友好型生活方式是建立宜居环境的呼唤。

在生活中,应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采用可生物降解的物品,避免使用含毒物质的化妆品、清洁剂等等。

同时,还应减少用车、节约能源和水资源,尽量实现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活模式。

应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呼吁大众采用生态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共同建立宜居环境。

建立宜居环境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很多地方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宜居环境建设落到实处。

只有全社会在重视环境保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宜居环境。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分析1.1空气污染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工具、工业生产等活动增多,导致排放的废气大量释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质量恶化。

尤其是雾霾天气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1.2水污染问题城市化过程中,排水系统不完善、工业废水排放未经处理等问题导致水资源受到污染,水质下降,部分地区甚至无法饮用。

1.3土壤污染问题城市建设所需土地大量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退化、化学物质积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

1.4生物多样性丧失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原生植被被破坏,动植物栖息地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二、生态环境治理对策2.1加强环保意识相关部门、企业和公众应加强环保意识,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废气排放,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2.2加强污染治理相关部门应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减少水污染的产生。

2.3推广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空气污染。

2.4重视生态补偿对于因城市建设而破坏生态环境的地区,应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5加强生态保护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6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绿色理念,推动绿色交通建设、园林绿化和节能减排措施。

三、结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关乎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必须引起相关部门、企业和公众的高度重视。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环境治理,才能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

愿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能够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上取得持续进步,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南昌要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应该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上下功夫:
一、重视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心区域与次中心区域建设,应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顾”。

南昌市中心区域空间有限,人口密集、居民生活质量低,商务成本高,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几乎丧失,城市扩容势在必行。

在扩建城市中心区域,建设红谷新区的同时,要对南昌县、新建县、青云谱区、湾里区等的功能加以科学定位,提高城镇的服务功能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改善人口聚合与土地利用状况,使其组成若干个次中心区域和活动区域,在分散人流,缓解市中心压力的同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顾”的局面。

把南昌建成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氛围开放的动感城市,成为各种资源与人气集聚的“洼地”。

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南昌是动感和国家卫生城市,但是,南昌发电厂、造纸厂、江纺等工业污染严重企业位居市中,极不合理。

煤烟与工业尾气混合污染威胁着南昌的空气质量。

南昌绿化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

城乡、地产开发造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现象屡屡发生。

2007年芬兰、挪威等名列世界各国“环境可持续指数”前五。

这些国家也许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都是环境管理最成功的国家。

结合南昌的实际,政府必须强化管理,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进行细化、量化。

如水的回收利用普及率、废物排放、污染治理标准等等。

对南昌发电厂、造纸厂、江纺等工业污染严重企业从新布局。

同时,提高项目准入“绿色门槛”,对污染重、难治理项目,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防止发达国家将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项目转移到南昌。

另外,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前瞻性,保护和突出自然景观特色。

江与湖是南昌的特色风光,也是宜居环境的主要因素。

在南昌的城市建设中,应重视建设项目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强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但是南昌规划建设中,还是存在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如:南昌的滕王阁与周边居民房的不协调等。

城市规划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利用、开发的关系,延续历史,体现特色,兼顾发展。

南昌的规划建设应该侧重做好“水”和“绿”的文章,可借鉴国外新加坡和国内大连的经验,水边岸线杜绝人工建筑,除休息观景座椅、照明路灯、步行道外,尽量保持大自然的原始风貌,并与生活区之间要有绿化隔离带。

调整现行绿化政策,鼓励发展私有绿化业,建立绿色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使绿化权利人得到实惠;加强生态教育,通过教育、宣
传、法治等多种手段,提高市民的生态道德素养,杜绝破坏、违法侵占绿地现象。

城市的总体规划必须体现前瞻性,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既要设计疏密有序的空间错落,又要考虑互为支撑的功能错落;大到城市容量拓展的纵横空间,小到道路的曲直宽窄,都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

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基于“水”的理念进行的各具特色的意境创造和环境设计。

历史启迪现代,我们有必要继承创新,在迅速城市化的今天,通过科学的、特点突出的规划建设,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三、完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回路;拓“开源”之路,行“节流”之举。

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是资源的短缺。

资源的短缺使城市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一方面要拓“开源”之路,政府必须政策优惠、积极培育,形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加速发展新资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

科研部门必须加大投入、深入研究、提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支撑;企业必须目标明确,抓住商机,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要行“节流”之举,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在企业层面通过资源的梯级利用、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形成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在经济结构上,通过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社会层面通过产
品生产厂家与用户之间的循环、市民的循环消费与层次消费、市民与废弃物回收及再生资源网络化,完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回路。

把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准确定位为南昌的城市功能,将生态型城市建设确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将生态环境建设,体现落实于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以生态和生态环境的观点来判断、界定城市发展与经济运行的质量;形成一系列关于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纲要;对城市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有机整合、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等问题均提出具体要求与控制性原则;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综合决策中的突出问题予以重点解决。

在系统分析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遴选出健康理性、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使其成为南昌今后工作的中心内容。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又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

因此,必须通过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备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现代化都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