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从近年来国内外对生态城市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来看看,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该该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与生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恢复以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的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一。
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但在人口、环境、资源压力等等制约因素下,也出现了不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表现在:生态城市建设应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欠缺,全全民参与度不够,可持续发展展的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公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仍然属于于政府倡导下的参与;从参与与的内容来看,目前公众参与与主要集中在参与宣传教育方方面;从参与的过程来看,主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事前前的参与不够;从参与的保障障来看,政府组织的较多,制制度性建设不够;从参与的效效果来看,流于口头的多,见见诸行动的少。
所以,我国急急需建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与制度。
生态城市建设片面面追求整齐划一、观赏效应,,缺少地方特色,一些原来来颇具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的城市,正在被着装一致的新新建筑所淹没,忽略了城市生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有的地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一味味地追求城市美化亮化,破坏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营营造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环境,,从而使城市演变成典型的人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的发发展不应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的丧失为代价,要尽可能地保保护原有的自然系统,使城市市建设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融融合。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中,淡化生态资源培植,考虑虑经济建设过多,考虑生态资资源再造较少,从战略上忽略略了生态资源培植对于生态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南昌要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应该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上下功夫:一、重视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心区域与次中心区域建设,应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顾”。
南昌市中心区域空间有限,人口密集、居民生活质量低,商务成本高,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几乎丧失,城市扩容势在必行。
在扩建城市中心区域,建设红谷新区的同时,要对南昌县、新建县、青云谱区、湾里区等的功能加以科学定位,提高城镇的服务功能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改善人口聚合与土地利用状况,使其组成若干个次中心区域和活动区域,在分散人流,缓解市中心压力的同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顾”的局面。
把南昌建成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氛围开放的动感城市,成为各种资源与人气集聚的“洼地”。
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南昌是动感和国家卫生城市,但是,南昌发电厂、造纸厂、江纺等工业污染严重企业位居市中,极不合理。
煤烟与工业尾气混合污染威胁着南昌的空气质量。
南昌绿化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
城乡、地产开发造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现象屡屡发生。
2007年芬兰、挪威等名列世界各国“环境可持续指数”前五。
这些国家也许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都是环境管理最成功的国家。
结合南昌的实际,政府必须强化管理,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进行细化、量化。
如水的回收利用普及率、废物排放、污染治理标准等等。
对南昌发电厂、造纸厂、江纺等工业污染严重企业从新布局。
同时,提高项目准入“绿色门槛”,对污染重、难治理项目,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防止发达国家将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项目转移到南昌。
另外,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前瞻性,保护和突出自然景观特色。
江与湖是南昌的特色风光,也是宜居环境的主要因素。
在南昌的城市建设中,应重视建设项目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强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但是南昌规划建设中,还是存在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如:南昌的滕王阁与周边居民房的不协调等。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曾经的错误决策,这些决策使得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然而,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对生态环境的整治和建设。
本文将围绕着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探讨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问题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经济利益,许多企业和政府部门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得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以下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1.生态系统被破坏现代社会的大规模城市化以及工业化,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城市内的绿地越来越少,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
这些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很多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
2.土地荒漠化由于大规模开垦和土地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土地的荒漠化,土地产生枯败现象,这对于灌溉、农业生产等方面造成了极大影响。
3.水资源不足许多地区的水资源已经严重不足,尤其是南方和西北地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进行,水资源也将会越来越稀缺。
4.空气污染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雾霾天气不断发生,人们的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解决方案1.鼓励人们节约能源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缺乏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鼓励人们节约能源。
这些措施包括:(1)对节能产品的补贴(2)制定更为严格的能源标准(3)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2.实施环境监测和评估机制制定统一的环境监测和评估机制,以确保企业和政府部门合规操作。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测和处罚制度,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生态保护生态系统是维护生命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要加强生态保护,建立生态保护工作机制,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限制野生动物的捕杀和贸易(2)严格控制林地开发和采伐(3)开展生态恢复试点和生态补偿工作4.推进绿色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至关重要。
建设生态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几个简单的解决办法
建设生态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几个简单的解决办法一、城市发展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1、空气污染严重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集中,致使大气污染严重。
多数城市的大气含有各种污染物,既有高浓度常见污染物,又有低浓度高毒性有机污染物。
2、水污染严重淡水资源短缺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
另外,城市的水体污染严重。
各种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
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体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
3固体废物排放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猛增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大幅度上涨。
据统计,我国城币垃圾年产量已超过5亿多吨,并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
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在内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且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危害很大,不仅影响城市景观,污染了城市的水源和空气,孳生着各种传染病菌,同时又潜伏着资源危机。
有关资料显示,每年62亿吨废弃物的处理率仅为10%,目前已堆存59亿吨,其中危险废物约占2%一5%。
4、城市噪声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噪声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城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建筑工地和工业机器噪声。
越来越多的高速道路系统在大城市和城郊结合部快速延伸和扩展,其形式有快速公路、高架道路、地铁、轻轨道路等等,而且,城市交通正在向高等级、高速度、高架立体等现代化方向发展。
道路发展带来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使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
道路交通噪声具有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已逐渐成为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污染源,也成为环境噪声控制的难点。
5、电磁辐射污染严重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频与微波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如高频淬火、冶炼、热合、微波通信、气象观测、环境监测、医疗卫生,以及其他家用电器等。
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原有的城市发展模式满足不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要求。
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态型城市,就需要建设生态城市。
由于我国城市在建设生态城市中起步很晚,所以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提出相关对策进行解决。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对策1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1 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1)资源。
1)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生态资源。
由于生态资源不丰富,从而造成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总的来说,生态资源中严重不足的湿地资源, 基本上有很多的城市没有湿地资源。
湿地是生态城市中的重要部分, 可以促进其他生态资源的发展, 提高生态经济的发展。
湿地资源的不丰富, 从而生态城市建设的不够顺利。
2)森林及海洋资源的不丰富, 导致生态城市的发展受到一定的约束。
湿地资源、森林及海洋资源的不丰富,不利于生态城市与生态城市经济的发展,这样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3)生态城市建设中不包括城市内部资源的再生。
目前, 部分不发达城市通常成为发达地区的“垃圾站” 和资源供应地,导致不发达城市不仅经济不发达, 还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环境,而发达城市可以使用不发达城市的低价资源,并且向不发达城市扔放垃圾,还不会替且不发达城市处理环境问题, 导致该城市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2)技术。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科技投入不够丰富,吸纳、消化和运用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力不够强,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结构不够科学,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不大。
而且工业技术水平总体低,技改投入不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生产工艺,设备不先进,能耗不低、效益不高、“三废”处理不到位,市场竞争力弱。
生态农业技术尚待普及,农产品加工尚处初级阶段,加工水平低,品质低,不利于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3)资金。
生态城市建设不管从技术、设备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很多的资金, 例如水处理,单单建立一座污水处理厂就要很多费用。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措施方案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措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已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以下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措施方案。
第一,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绿化是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基础,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应该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同时,要注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合理规划绿化布局,打造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生态景观,为城市增添绿色元素。
第二,提高城市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鼓励居民参与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辆排放。
同时,要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制定相关法规,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力度。
对城市中的受污染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包括水体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等。
同时,加强工业、交通等领域的环境治理工作,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第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通过节能减排,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环境负荷。
鼓励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的使用,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同时,要加强城市交通规划,推动公共交通发展,减少私家车辆使用,提倡步行和骑行,减少交通排放。
第五,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生利用,降低资源消耗。
鼓励废弃物分类处理,推动垃圾资源化利用,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工作。
同时,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提倡绿色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第六,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鼓励推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生态城市规划,注重保护水源地、森林资源等重要生态节点。
第七,推进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
通过生态补偿,促进相关部门和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立宜居环境的生态对策
建立宜居环境的生态对策建立宜居环境的生态对策人类一直在追求宜居环境以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健康。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破坏问题也日益严重。
如何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宜居环境,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探讨建立宜居环境的生态对策。
一、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指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出发,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推进绿色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态效益。
政府要倡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零排放,采用低碳、环保材料,减少固体废弃物。
另外,发展绿色交通,推广低碳出行,减少燃料消耗,以降低排放。
推进绿色发展是建立宜居环境的先决条件。
二、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宜居环境不仅需要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也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可提高环境管理效能,进一步减少污染。
具体包括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环保监测中心以及设置各类环保设施等。
同时,应建立环保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体系,确保其稳定运行,发挥最大环保效益。
三、推进生态修复和保护生态修复和保护是建立宜居环境的重要手段。
针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需进行修复和再造。
具体措施包括绿化城市、植树造林、湿地恢复、水体治理等。
同时,还需重视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加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保护,并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四、推广生态友好型生活方式推广生态友好型生活方式是建立宜居环境的呼唤。
在生活中,应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采用可生物降解的物品,避免使用含毒物质的化妆品、清洁剂等等。
同时,还应减少用车、节约能源和水资源,尽量实现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活模式。
应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呼吁大众采用生态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共同建立宜居环境。
建立宜居环境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很多地方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宜居环境建设落到实处。
只有全社会在重视环境保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宜居环境。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分析1.1空气污染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工具、工业生产等活动增多,导致排放的废气大量释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质量恶化。
尤其是雾霾天气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1.2水污染问题城市化过程中,排水系统不完善、工业废水排放未经处理等问题导致水资源受到污染,水质下降,部分地区甚至无法饮用。
1.3土壤污染问题城市建设所需土地大量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退化、化学物质积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
1.4生物多样性丧失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原生植被被破坏,动植物栖息地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二、生态环境治理对策2.1加强环保意识相关部门、企业和公众应加强环保意识,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废气排放,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2.2加强污染治理相关部门应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减少水污染的产生。
2.3推广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空气污染。
2.4重视生态补偿对于因城市建设而破坏生态环境的地区,应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5加强生态保护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6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绿色理念,推动绿色交通建设、园林绿化和节能减排措施。
三、结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关乎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必须引起相关部门、企业和公众的高度重视。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环境治理,才能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
愿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能够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上取得持续进步,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美丽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美丽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美丽城市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本文将对美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问题分析1.环境污染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因素,环境污染成为较为严重的问题。
空气质量下降,影响市民的健康,也给城市形象蒙上了一层污点。
2.城市规划不合理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规划不合理,导致交通拥堵、居住区与工作区距离过远等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整体形象产生了不利影响。
3.市容市貌不佳一些城市的市容市貌管理存在问题,城市垃圾乱堆乱放,道路破损严重等现象较为突出。
这不仅影响了市民的生活感受,也影响了游客对城市的印象。
二、建议提出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及民众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减少污染排放。
加强环境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城市规划要科学合理,注重人文关怀,合理划分居住区和工作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状况。
规范房地产开发,避免盲目建设,保障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市容市貌的管理,加大对乱堆乱放行为的整治力度,改善城市环境卫生状况。
加强对城市绿化的投入,提升城市绿化率,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三、结语美丽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
我们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共同努力打造宜居美丽的城市。
希望政府、企业和市民能够共同努力,为美丽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政府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也需要出台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以促使企业降低排放、采取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而民众也需要增强绿色生活意识,厉行节约,减少污染来源,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问题及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问题及对策生态城市建设是当前各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
然而,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生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问题无论是从安全性还是从可持续性考虑,都需要给予足够重视。
一、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问题1、水污染城市生态中的水污染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城市排放等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另一种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中失水导致的环境污染。
例如,城市排水系统完善度不高,雨水容易被混入下水管道,导致污水处理厂超负荷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又例如,在城市内建设大型水池、人工湖以及水上乐园等设施时,要完善设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控措施,避免将污染的废物和工业废水排入水体中。
2、噪声污染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道路交通、社区商业活动、工厂设施等,这些地方都存在着各种产生噪声的设备和机器。
因此,在城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切实采取预防性措施,如设置隔音设施、修建围墙等,来降低噪声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3、大气污染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车辆尾气、工业排放等因素。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由于政策管理不到位以及环保意识薄弱,大气污染状况更加恶劣。
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城市应当加强监管,规范排放标准,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罚款力度等,努力达到净化空气的目标。
4、土地利用在城市建设中,土地的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然而,在兴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时,往往会造成土地的大量消耗,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遭受破坏。
特别是在一些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地区,土地利用问题更加突出。
城市应当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方式,保障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并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对违法使用土地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对策1、加强智能化管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一些生态安全问题,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例如,城市可以采用现代化监测技术,对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隐患。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摘要: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出应通过优化城市产业模式、制定科学合理规划、加强统一管理、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措施来解决。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对策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城市提出并在积极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
但是各个城市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制约着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一)城市产业模式不利于生态城市建设。
目前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满足人们日益拉长的物质需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首要任务,同时我国对领导政绩的考核不尽科学,GDP崇拜现象还很严重,因此目前大部分城市的产业都以“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生产模式为主。
这种发展模式虽然粗放,但可以实现经济较为快速的增长,满足城市领导政绩上的需要,因此颇受各城市的青睐[1]。
然而这种经济模式的高耗能性、高污染性、单向性与生态城市对产业经济低能耗性、低污染性、可循环性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从本质上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很容易致使建设生态城市的宏伟蓝图和理念成为一纸空文或流于形式。
(二)规划滞后,管理无序。
生态建设是城市整体建设中的一部分,因此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青岛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就十分重视城市的总体科学规划。
早在2004年青岛市就制定了《青岛生态市规划》,因此在2007年青岛市被批准成为我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
而2009年青岛市制定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中也专门讨论了生态建设问题。
由此可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来统领生态城市建设的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各个城市在施行建设生态城市之时,大都没有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而是照搬国内外其它城市的成功模式。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的对策研究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的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其中,生态宜居美丽湖城的建设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并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重视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破坏是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的过程中,重视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要加强环保宣传,推广使用环保材料和设备,注重园林绿化和植被保护,建立健全生态城市管理体系,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建设生态公园等生态景观区域,使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得到保障。
二、合理用地布局合理的用地布局是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的前提。
要制定科学的用地规划,合理控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保障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促进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的重要途径。
倡导和鼓励市民使用新能源汽车,采取清洁能源技术,推广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
四、完善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宜居美丽湖城建设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包括安全供水、清洁排污、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等公共设施。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水平,推广公共交通,建设智能交通系统等,建设智慧城市。
五、加强科学技术研发科学技术是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的重要保障。
加强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先进科技和经验,注重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城市管理和运转水平,建设高品质、智能化的城市。
综上所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需要广泛倡导环保理念、制定科学规划、发展清洁能源、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科学技术研发。
只有全面深入地实施各项对策,才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浅析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浅析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摘要]:生态城市就是把城市看作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运用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理论,采取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社会工程等手段,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增强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建立起经济与环境宏观协调发展的高质量、高水准的生活工作家园。
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人口、环境、资源压力等制约因素下,也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本文对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生态城市意义问题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在集中了大量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的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各种矛盾,产生了所谓的城市病,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等问题;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问题;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问题。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
今后10年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环境问题是否处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方面。
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1 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1.1生态城市建设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欠缺,全民参与度不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仍然属于政府倡导下的参与。
从参与的内容来看,目前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参与宣传教育方面;从参与的过程来看,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事前的参与不够;从参与的保障来看,政府组织的较多,制度性建设不够;从参与的效果来看,流于口头的多,见诸行动的少。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研究》范文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口密度的持续增长,城市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在此过程中,我们亦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为了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既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框架、实践策略及未来展望。
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框架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核心,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2. 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3. 居民需求导向: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策略(一)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规划先行,根据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人口分布等因素,科学规划城市布局,构建合理的空间发展结构。
(二)绿色交通,低碳出行推广绿色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自行车道、步行道等,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碳排放量。
(三)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理念,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及污染物排放。
(四)环境治理,提升品质加强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空气质量、水质及绿化覆盖率等环境指标,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
(五)文化传承,社区营造注重文化传承和社区营造,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建设社区公园等方式,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压力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保障,制定科学的政策体系,引导和规范城市建设行为。
2. 推广绿色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
3. 注重跨领域合作和协同治理,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格局。
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键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键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带来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设策略、绿色技术应用等方面分析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键问题。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其重点是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居住区、公共服务等建设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一、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城市布局决定着城市空间的结构和功能分配,应将城市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需求因素统一考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障城市功能的完善。
二、加强生态系统保护。
生态城市应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保护区域内的生态功能,规划生态绿地,增加绿化覆盖率,保护区内的湿地、水源、林地等自然资源,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三、注重智能化城市建设。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城市的智慧化程度,节能减排,创造更为智能、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
建设策略生态城市建设不能仅仅满足市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同时应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加强环保投入,制定科学的建设策略来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一、注重产业布局。
生态城市建设不能忽视其产业布局,应在规划中注重开发健康、环保的产业。
如绿色能源、智慧出行等产业,既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同时也不会造成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增加生态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公共设施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应注重增加绿化公园、自行车道、交通广场等生态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推进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建设。
城市交通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在交通系统建设中加强环保意识,推广节能、环保型的交通工具和建设更为智慧的智能交通系统。
绿色技术应用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实施一系列技术措施,绿色技术应用是其中的重要一个方面。
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意识,同时增强城市的绿色竞争力。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只有遵循有关的城市规划原则和生态环境的原理,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其各项开发和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决策,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一、引言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是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只有遵循有关的城市规划原则和生态环境的原理,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其各项开发和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决策,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1、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建设也逐渐提速,尤其是中小城市建设已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一些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造成了许多问题。
有的城市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甚至完全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规划中,或者相关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和长远性。
有的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没有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布局极不合理,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混杂,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无形损失和浪费。
有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使得企业排污、生活垃圾、水土流失等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破坏了本来良好的生态环境。
有的城市在环保投入方面与环保工作的需要完全不相称,环保机构又不健全,环境监管力度也不够。
还有的城市在规划建设中不顾客观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存在盲目攀比、盲目扩张、盲目跟风的现象,片面地强调工业化或者一味地追求招商引资,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
2、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过于形式化、不切实际近几年,为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和施工管理上的简便,许多城市的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造假现象。
城市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绿色发展建议
城市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绿色发展建议一、城市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1. 空气污染:城市空气质量日益恶化,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车辆排放、工业生产和燃煤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 水资源缺乏: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应面临挑战。
水污染也成为了一个致命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垃圾处理难题:废弃物数量的剧增导致垃圾处理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目前,大部分城市还没有有效的废弃物分类和处理体系。
4. 生态保护不足:大规模城市化推动了自然资源开发与消耗,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
森林砍伐、湿地开垦以及土地过度利用等行为破坏了自然平衡。
5. 能源浪费:传统能源消耗方式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这对气候变化和全球暖化造成了进一步的威胁。
二、绿色发展建议1. 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告知居民如何合理使用水资源,垃圾分类和废物回收的重要性,推动市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 加强节能减排:采取措施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限制高污染燃料的使用。
推广绿色交通工具,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鼓励市民减少私家车使用。
3. 改善废物处理系统:建立有效的废物分类和处理体系,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通过投资建设现代化的焚烧厂和填埋场,并推广有机废物堆肥等可持续处理方式。
4. 加强生态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和公园,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开展湿地恢复计划,加大森林保护力度,并加强土壤治理以防止进一步退化。
5. 倡导城市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鼓励人们步行和骑自行车。
增加绿地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提供氧气充足的公共空间。
6. 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
政府可以提供财政支持和激励措施,促进新能源的使用。
7. 引导企业绿色发展:建立环境监测和考核制度,鼓励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
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资源、提高产品回收利用率等措施来实现绿色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介绍了生态城市的定义以及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策略,以期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问题;策略人类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又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而现在正面临工业文明向一种新文明的转变,这种新文明被称之为生态文明。
每一次文明更替都促进了社会大发展,同时引起人类住区结构和本质的深刻改变。
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昭示着人类住区将进入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
1 生态城市的定义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的理论也一直在不断发展之中,关于生态城市一直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生态城市也没有清晰的定义。
在众多的定义之中,黄肇义和杨东援的定义是相对清晰明确的:“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毫无疑问,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它包括高质量的环保系统、高效能的运转系统、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
2 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的问题生态城市毕竟是一个新兴的名词,人们在摸索建设生态城市的道路上势必会碰到许多问题。
目前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经济和生态发展不协调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一些城市只注重了城市经济的增长,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忽略了自然生态的发展,以牺牲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城市经济的”暂时繁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加大对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投入,但先前长期的破坏对城市造成的影响已经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2.2 对生态的认识不足20世纪90年代以后,充斥人们脑海的“生态”无非都是开发商和当权者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炒作的概念,这些滥用的“生态”概念直接影响了人们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从思想上增加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难度。
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第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城市应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提高水质和空气质量。
可以通过增加公园、绿地和湿地等自然空间,减少水泥、钢铁等耗材的使用,并引入新技术改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质量。
第二,推广绿色交通方式。
城市交通是环保问题的重点领域之一,应该鼓励居民使用环保的交通方式,比如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道路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同时,还可以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建设绿色交通网络,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三,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城市建设要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发展模式。
可以通过采用节能技术,提高城市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四,促进城市的社会公平与包容性。
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关注社会公平与包容性的问题,确保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活条件。
可以通过改善低收入住房条件,提高社区服务设施的质量和数量,减少城市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第五,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为了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需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
可以采用综合城市规划、空间规划和环境规划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第六,增强公众参与和意识。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需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绿色交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和增强公众参与和意识等对策,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第一章绪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建设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生态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绿化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目前生态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第二章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2.1 规划设计不合理很多城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缺乏系统性,规划和设计存在缺陷,造成了园林绿化面积和绿地率低、交通容量不足、城市公共服务不完善等问题,难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水平。
2.2 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很多城市没有考虑到原有城市布局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的方向,新的城市空间布局与旧城市的衔接不够紧密,缺乏良好的尺度平衡,导致市场少、不好适应城市的发展。
2.3 投入不充分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投入,然而在实际建设中却发现投入不足,往往存在建设资金不足、建设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第三章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3.1 加强规划设计城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要根据城市的特点,制定规划方案,并加强规划的实施力度,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规划的更加结合实际。
3.2 设计城市合理空间布局城市在建设生态城市时,应该遵循城市尺度平衡原则,设计出合理的空间布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原有的城市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3.3 加大项目投入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社会各个方面,应该共同努力,进行资金支持. 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生态城市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构建生态城市的经济、金融和法律环境。
第四章结论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城市要加强规划设计和城市空间布局,注重投入,增加生态城市建设的项目投入,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南昌要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应该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上下功夫:
一、重视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心区域与次中心区域建设,应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顾”。
南昌市中心区域空间有限,人口密集、居民生活质量低,商务成本高,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几乎丧失,城市扩容势在必行。
在扩建城市中心区域,建设红谷新区的同时,要对南昌县、新建县、青云谱区、湾里区等的功能加以科学定位,提高城镇的服务功能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改善人口聚合与土地利用状况,使其组成若干个次中心区域和活动区域,在分散人流,缓解市中心压力的同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顾”的局面。
把南昌建成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氛围开放的动感城市,成为各种资源与人气集聚的“洼地”。
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南昌是动感和国家卫生城市,但是,南昌发电厂、造纸厂、江纺等工业污染严重企业位居市中,极不合理。
煤烟与工业尾气混合污染威胁着南昌的空气质量。
南昌绿化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
城乡、地产开发造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现象屡屡发生。
2007年芬兰、挪威等名列世界各国“环境可持续指数”前五。
这些国家也许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都是环境管理最成功的国家。
结合南昌的实际,政府必须强化管理,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进行细化、量化。
如水的回收利用普及率、废物排放、污染治理标准等等。
对南昌发电厂、造纸厂、江纺等工业污染严重企业从新布局。
同时,提高项目准入“绿色门槛”,对污染重、难治理项目,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防止发达国家将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项目转移到南昌。
另外,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前瞻性,保护和突出自然景观特色。
江与湖是南昌的特色风光,也是宜居环境的主要因素。
在南昌的城市建设中,应重视建设项目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强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但是南昌规划建设中,还是存在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如:南昌的滕王阁与周边居民房的不协调等。
城市规划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利用、开发的关系,延续历史,体现特色,兼顾发展。
南昌的规划建设应该侧重做好“水”和“绿”的文章,可借鉴国外新加坡和国内大连的经验,水边岸线杜绝人工建筑,除休息观景座椅、照明路灯、步行道外,尽量保持大自然的原始风貌,并与生活区之间要有绿化隔离带。
调整现行绿化政策,鼓励发展私有绿化业,建立绿色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使绿化权利人得到实惠;加强生态教育,通过教育、宣
传、法治等多种手段,提高市民的生态道德素养,杜绝破坏、违法侵占绿地现象。
城市的总体规划必须体现前瞻性,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既要设计疏密有序的空间错落,又要考虑互为支撑的功能错落;大到城市容量拓展的纵横空间,小到道路的曲直宽窄,都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
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基于“水”的理念进行的各具特色的意境创造和环境设计。
历史启迪现代,我们有必要继承创新,在迅速城市化的今天,通过科学的、特点突出的规划建设,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三、完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回路;拓“开源”之路,行“节流”之举。
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是资源的短缺。
资源的短缺使城市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一方面要拓“开源”之路,政府必须政策优惠、积极培育,形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加速发展新资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
科研部门必须加大投入、深入研究、提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支撑;企业必须目标明确,抓住商机,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要行“节流”之举,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在企业层面通过资源的梯级利用、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形成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在经济结构上,通过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社会层面通过产
品生产厂家与用户之间的循环、市民的循环消费与层次消费、市民与废弃物回收及再生资源网络化,完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回路。
把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准确定位为南昌的城市功能,将生态型城市建设确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将生态环境建设,体现落实于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以生态和生态环境的观点来判断、界定城市发展与经济运行的质量;形成一系列关于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纲要;对城市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有机整合、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等问题均提出具体要求与控制性原则;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综合决策中的突出问题予以重点解决。
在系统分析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遴选出健康理性、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使其成为南昌今后工作的中心内容。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又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
因此,必须通过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备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现代化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