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
对构建生态型宜居城市的思考

对构建生态型宜居城市的思考- 市政给排水论文自从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全面进步之后,城市也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是人类在陶醉于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也激化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加大,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中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
于是人们认识到,城市发展必须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城市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
同样,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保护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必须解答的历史课题。
1 问题和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活动影响范围的扩大,使得诸多城市面临复杂的生态、环境、景观问题,世界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多元融合的今天,可持续性发展不只面临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挑战,更迎来了塑造“人、地、水、居”综合性的生态文明的机遇,因此构建生态型宜居城市是城市规划的出发点。
随着城市规划工作的深入发展,许多观念在淡薄,但许多领域也在不断创新。
就过去的生态绿化与景观绿化的认同就有许多误区,而今认为城市景观设计就等同于生态城市的观点就已过时。
为什么这么说呢?那么生态城市的真正内涵呢?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工程等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是自然与社会物质空间的创造过程,更是新文化、新观念、新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过程,只有协调人类生态,才有健康的社会。
因此,那种认为城市景观完全靠华贵雍肿、装扮靓丽的人工垒砌而成的城市就是生态城市是过时的观点。
同时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所谓点、线、面结合,把郊区绿地楔形插入城市的布局的理论就是生态景观城市的观点也已过时,而今本人建议用点、线、面、网和郊区森林环抱的结构体系才是真正的生态化城市。
综观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生态景观的总体状况,部分呈现出生态功能衰退的端倪,自然生态系统的支撑调节能力不断被削弱。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南昌要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应该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上下功夫:一、重视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心区域与次中心区域建设,应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顾”。
南昌市中心区域空间有限,人口密集、居民生活质量低,商务成本高,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几乎丧失,城市扩容势在必行。
在扩建城市中心区域,建设红谷新区的同时,要对南昌县、新建县、青云谱区、湾里区等的功能加以科学定位,提高城镇的服务功能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改善人口聚合与土地利用状况,使其组成若干个次中心区域和活动区域,在分散人流,缓解市中心压力的同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顾”的局面。
把南昌建成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氛围开放的动感城市,成为各种资源与人气集聚的“洼地”。
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南昌是动感和国家卫生城市,但是,南昌发电厂、造纸厂、江纺等工业污染严重企业位居市中,极不合理。
煤烟与工业尾气混合污染威胁着南昌的空气质量。
南昌绿化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
城乡、地产开发造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现象屡屡发生。
2007年芬兰、挪威等名列世界各国“环境可持续指数”前五。
这些国家也许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都是环境管理最成功的国家。
结合南昌的实际,政府必须强化管理,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进行细化、量化。
如水的回收利用普及率、废物排放、污染治理标准等等。
对南昌发电厂、造纸厂、江纺等工业污染严重企业从新布局。
同时,提高项目准入“绿色门槛”,对污染重、难治理项目,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防止发达国家将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项目转移到南昌。
另外,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前瞻性,保护和突出自然景观特色。
江与湖是南昌的特色风光,也是宜居环境的主要因素。
在南昌的城市建设中,应重视建设项目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强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但是南昌规划建设中,还是存在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如:南昌的滕王阁与周边居民房的不协调等。
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看法

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看法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的不竭动力。
当然,这是建筑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这是完全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生态经济。
有人预计,21世纪将是生态经济的时代。
生态经济这一承接工业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已经向我们走来,而贯穿于这一历史过程的逻辑主线就是经济发展,它遵循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法则,生态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更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选择。
在当今时代,能够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就是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构成了生态城市的基础,所以,生态城市建设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
精心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一是高标准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是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参考的蓝本。
其指标应当包括: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的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二是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思路创新。
生态城市由不同的功能区构成,包括行政商务中心、生态居住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科技园区、生态公园、广场、景观、绿化带、河流、道路等。
如果按照行政商务中心相对集中,而其它各个功能区相对间隔、独立,形成发散式结构,我们的规划思路就会豁然开朗。
这样在各个功能小区之间的农田、菜园、自然荒地、河流、湿地、林地、“城中村”就自然都成了生态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只是选留其中的精华。
加速产业的生态化和环保的产业化进程。
改善乡村环境 助推乡村振兴——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思考

改善乡村环境助推乡村振兴——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思考一、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改善乡村环境并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二、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意义1. 保护生态环境:乡村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可以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2. 提升居住环境:改善乡村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3.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投入乡村,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三、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主要内容1. 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保护和修复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品质。
2.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
3. 建设宜居环境:改善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包括改善房屋结构、改善卫生设施、提供公共服务设施等。
4. 发展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
5. 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活动和交流,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具体措施1.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提供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支持措施。
2. 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加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3. 加强技术支持:加强科技创新,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支持,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环境效益。
4. 加强组织建设:建立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形成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参与的合力。
对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

对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刘全友【摘要】针对近年来大规模出现的生态破坏、能源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灾害频发等各种城市病,从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生态城市的内涵,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生活设施、社会安全保障5个方面分析了宜居城市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即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是相互交融互通的,并对滨海新区如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几点建议。
%Aiming at various urban diseases in today’s cities,such as ecological damage,energy shortage,traffic ja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frequent disaster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an ecological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rban ecology,eco-economics and ecological sociology.Then,it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a livable cit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social security system,urban facilities and social safety guarantee.Further,it specifies the content of an ecological livable city,namely,ecology and livability are inte-grated. In the end,it mak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construct an ecological and livable town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期刊名称】《天津科技》【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2页(P107-108)【关键词】生态城市;宜居城市;滨海新区【作者】刘全友【作者单位】滨海新区汉沽园林绿化管理中心天津3004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2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大规模出现了诸如生态破坏、能源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灾害频发等各种城市病,对城市运转及公众工作、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对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一些思考毕业论文

对建设⽣态宜居城市的⼀些思考毕业论⽂论⽂摘要界定了宜居城市的概念,探讨了宜居城市在经济、社会、⽂化、⽣活、⽣态、安全诸⽅⾯的涵,剖析了宜居城市的环境系统,认为宜居城市是由⾃然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交织、融合形成的⼀个复杂巨系统,提出宜居城市的七⼤判别标准--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化丰厚度、居住舒适度、景观怡⼈度、公共安全度.阐述了宜居城市发展演变的⼀般性规律,旨在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宜居城市⽣态建设对建设⽣态宜居城市的⼀些思考近年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的不断增多,如何建设宜居城市,城了当前时期城市的发展⽅向,宜居城市与其畴不⼀,涵有交叉有外延,但拥有共同的⽬标,即建设⼈类宜居城市,实现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城市规划的管理者⽽⾔,建设宜居城市是⼀种挑战,也是⼀种责任,是⼀种⾼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是未来城市建设的⼀种发展趋势,反思当今宜居城市的建设问题,更是少不了全⾯的视⾓以及综合的措施,以下是笔者对此的⼀些粗浅思考。
⼀、如何建设⽣态宜居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活动影响围的扩⼤,使得诸多的城市⾯临复杂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的今天,⾯临的不只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挑战,因此构建⽣态型宜居城市就成了重中之重。
随着城市规划⼯作的深⼊发展,许多观念在淡薄,许多领域在创新。
并不会因为设计城市景观⽽就放弃⽣态城市的建设。
⽣态城市的真正涵是应⽤⽣态学原理和现在科学技术⼿段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等⼀些系统与⾃然系统的关系,以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态城市的建设不仅是⾃然与社会物质空间的创造过程,更是⼀些新⽂化,新观念等⼀些的简历过程,只有协调⼈类⽣态,才有健康的社会。
纵观近年来我国⼀些城市的总体状况,呈现出⽣态功能衰退的端倪,⾃然⽣态系统的⽀撑能⼒不断消弱。
(⼀)城市环境⾯临的⽣态危机我国当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对环境不加考虑地⼤开发,⼤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态失衡、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关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几点思考

对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认识和思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总结国内外城市化经验和教训得出来的城市建设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人类生存发展创造最方便、高效、环保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下谈一些个人对仙居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认识和思考:一、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几点认识1、生态宜居城市提出的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
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倡导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确保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
近几年,国内也提出了“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新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宜居城市”加以具体阐释。
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正悄然兴起。
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00多个城市把“宜居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2、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的概念查阅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有关的定义或解释是: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在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对城市的生态城市概念进行了解读。
生态城市的概念存在了几十年,二十世纪工业文明以后,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而提出的生态城市。
邹院士指出,首先生态城市的核心应当是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由三个主要的子系统组成,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生态城市是三大系统协调而且良性运行的城市。
生态城市应该是生态系统健康的、良性的城市。
3、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宜居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宜居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当人们谈论宜居城市时,常常会提到环境质量、公共设施、交通便利等因素。
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
宜居城市不仅要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还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们创造健康、和谐的居住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大气、水、土地等多个领域。
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改善这些环境要素。
首先,要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大气污染是当前城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
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和标准,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尾气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
其次,要加强水资源保护。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
政府应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源保护区的建设,减少水污染源的排放,大力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和节水技术。
另外,还要加强土地保护和治理,遏制乱占土地、乱建乱用的现象,保护农田、森林和湿地等重要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涉及到大自然的保护,还需要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
垃圾无序堆放和污水直排是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障碍。
政府应加强对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的监管,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此外,还应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广污水处理技术,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除了以上措施,宜居城市建设还需要加强绿化和生态修复工作。
绿色植物是城市的肺,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且调整气候、净化空气。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绿地的建设和维护力度,增加绿地面积,鼓励居民参与绿化活动。
此外,应加强生态修复,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人们提供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生活环境。
宜居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宜居城市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而生态环境保护也需要宜居城市的支持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发展网>> 城市发展 >> 城市建设 >> 内容阅读关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作者:李炜来源:网络搜集添加日期:07年12月26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描述城市的功能:“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
”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城市的管理者往往更多地关注物质的极大丰富而忽略了城市的主体———人,或者只注重城市精英的生活质量,而忽略了占城市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市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人居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城市正在向着它的本义回归。
本文拟对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作一点探讨。
一、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思考1、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背景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
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倡导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确保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
近几年,国内也提出了“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新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宜居城市”加以具体阐释。
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正悄然兴起。
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00多个城市把“宜居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从全球角度来看,城市经历了一个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进入后工业阶段后,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渐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社会意识,城市居住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2、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一般理论分析。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宜居城市包括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公共秩序安全这六个方面的内涵。
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如下: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文化丰厚度,生活舒适度,景观怡人度,公共安全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扬州就确立了跳出老城、建设新城的思路。
2001年又提出建设“人文、生态、宜居”城市。
这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最直观的反映和要求。
2004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2006年,又历史性地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扬州综合实力的增长,是扬州城市品位的提升,是扬州人民安居乐业的最好体现。
二、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思路1、搞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前提。
搞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一是强化规划的前瞻性。
要充分认识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将生态宜居的理念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认真处理好生态需求与经济需求、产业调整与环境保护、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等关系问题,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更强。
二是强化规划的针对性。
要强化规划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做好城市规划“加减法”,使规划更加有的放矢。
如2001年,扬州编制的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控制性详规,就应该花大力气抓好落实。
三是强化规划的制度性。
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城市规划制度,进一步健全规划委员会制度,形成由著名规划专家领衔、规划部门配合的规划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拓宽规划思路,提高设计水平。
2、狠抓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基础。
狠抓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必须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要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意义,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要求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树立起“绿色消费”观念,使公众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二是必须坚持开展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试点工作。
以规划环评推动战略环评,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
三是必须加强城市的绿化工作。
绿化是体现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在目前市区绿化总面积12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近10平方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3、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重点。
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一是要形成合理的城市开发体系。
主要是做好老城区的保护和建设,保持扬州城市的历史底蕴。
二是要搞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垃圾、污水治理等城市要素的短板问题。
三是要重视交通畅通建设。
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超前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应对扬州道路交通可能面临的爆炸式发展。
4、提高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核心。
提高生态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主要针对城市近郊的农业发展,除了要增加对农业投入,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加大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培育和种植,增加对城市的供应。
二是要对引进的工业项目进行筛选。
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高科技产业,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产业。
对已有的工业项目要认真抓好环保工作,一定要吸取今年无锡太湖蓝藻爆发的教训,切不可做透支式发展。
三是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
全面发展金融、物流、会展、贸易、信息、旅游、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逐步确立第三产业的主体地位,加速提升城市的功能质量。
5、夯实居民安居乐业基础,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根本。
要想使居民安居乐业,首先,在安居方面,应通过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达到“居者有其屋”。
一是进一步完善“四房”体系,平抑房价。
加大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解决“双特困”家庭廉租房问题。
二是规范市场,加强监管。
特别要解决消费者和房地产商之问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取缔虚假宣传、炒作房价、非法超建等行为,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场正义秩序。
其次,在就业方面,通过制定积极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在以经济手段与市场手段调控就业总量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结构问题。
6、构建民生安全保障系统,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保证。
社会保障主要意义在于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兜底”。
构建民生安全保障系统,一是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要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贫困人口的全市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将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到全体人员。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探索参与社会保障的多种形式,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三是要进一步打造“平安扬州”。
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需求。
要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防控能力,提高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处置能力,提高打击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使防范措施前置,防线前移,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创造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三、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生态宜居城市有无量化标准的问题。
目前关于到底什么样的城市叫生态宜居城市还没有一个定论,但关于宜居城市,今年5月30号建设部刚发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对于这个标准大家议论很多,赞成者多,反对者也不在少数。
诚然用一种标准来检测本市的宜居质量是否提高,以改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但怕就怕简单的利用这种标准进行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就会导致各个城市不顾自己条件,甚至盲目的追求所谓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城市建设标准,造成很大浪费,甚至造成城市的“千城一面”。
因此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应慎重对待量化标准。
2、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软环境建设的问题。
因为城市的“可见”因素(如交通、环境等)比较直观,所以城市管理者们也比较热衷于对其进行建设和宣传。
事实上,诸如经济自由度、政府工作效率、服务机构的态度等这些城市“不可见”的软环境,某种意义上要远比硬件更能影响公众的生活质量。
由于过于偏重经济建设而忽视环境问题,我国不少城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宜居”现象。
要想消除“不宜居”因素,创建舒适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必须对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人文关怀的问题。
一个城市要成为“生态宜居城市”,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就是城市的“人文生态”:即居住在城市中的不同群体,同在一片阳光下,是不是都能感受到城市赐予的同样恩泽。
如果城市管理者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对不同群体存在着不平等之处,就必然会给市民带来心灵感受的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看,精神价值方面上的不平等,比经济上的不平等,更容易给有着丰富情感的当代市民带来心灵伤害。
因此,要让我们的城市在文化反思和自省中,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审美态度、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培育出全新的城市人文精神。
只有这样,一个城市才能真正成为“生态宜居城市”。
4、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和连续性问题。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三五年或者十年八年可以建设完成的,就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来看,关于城市建设一任领导换一个思路的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以政绩为主导的官员评价模式对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这样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来说是存在不利因素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当政者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真正站在老百姓一边,以发展的眼光和视角来进行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切切实实做一些符合群众意愿、满足群众要求、维护群众利益的事情,只有这样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宜居城市。
(作者单位:民建扬州市委、扬州市国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