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抵抗弯曲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第2单元的第1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材料弯曲性能的认识,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中,发现和理解材料的弯曲特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对材料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质,如硬度、弹性、导电性等。

但学生对材料的弯曲性能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可能只是在生活中见过一些材料在受到力时的弯曲现象,但对这一现象的本质还缺乏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材料弯曲性能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2.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实验和观察中,发现和理解材料的弯曲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让学生亲身感受材料的弯曲性能。

2.讨论法: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从而加深对材料弯曲性能的理解。

3.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硬度的材料,如塑料、铁片、木条等。

2.实验工具:尺子、剪刀、钳子等。

3.课件: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材料在受到力时会发生弯曲?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物体的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以及不同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弹性和塑性的概念,认识不同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2.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讲解法:教师针对实验结果和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抗弯曲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铁丝、塑料尺等。

2.教学课件:实验动画、图片等。

3.教学反思:对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验动画,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形变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吗?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提问:你们猜想一下,这些物体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物体的弯曲和抗弯曲能力。

本章内容通过探究物体的弯曲现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弯曲产生的原因,以及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2.抗弯曲能力的概念3.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4.弯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

但对于弯曲现象和抗弯曲能力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弯曲现象和抗弯曲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掌握抗弯曲能力的概念,了解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以及弯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2.抗弯曲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弯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弯曲现象,分析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因素。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抗弯曲能力的规律。

3.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弯曲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铁丝、塑料尺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弯曲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教学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弯曲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弯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不同因素对弹簧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物体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特性。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弯曲力的概念、弯曲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物体的抵抗弯曲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物理概念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弯曲力的概念和抵抗弯曲特性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深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的设计和观察的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弯曲力的概念,掌握弯曲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弯曲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物体的抵抗弯曲特性,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弯曲力实验装置、观察工具等。

2.教学课件:教材图片、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实例,如弯曲力作用在弹簧上的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弯曲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弯曲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弯曲力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特性,引导学生掌握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加深对弯曲力和抵抗弯曲特性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弯曲力和抵抗弯曲特性的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2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2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2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弯曲的概念、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测量和抵抗弯曲。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弹性的概念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弯曲的概念,了解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学会测量和抵抗弯曲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弯曲的概念和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2.测量和抵抗弯曲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弯曲的概念和影响。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弯曲测试仪、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工具等。

2.教学课件:PPT、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弯曲现象,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弯曲吗?弯曲对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弯曲的概念和影响,同时结合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弯曲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弯曲测试仪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测试,观察和记录物体的弯曲程度和形状变化。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解释和说明弯曲的概念和影响。

教科版六年级《抵抗弯曲》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抵抗弯曲》教案及反思

抵抗弯曲(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粱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难点: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为每小组准备:不同长度的纸横梁;不同宽度的纸横梁(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出示房屋和桥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生:认识柱子和横梁,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

师: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不容易的。

但是横梁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是很容易的。

(黑板上画草图)人们为了克服横梁的这个容易压弯、压断的缺点,必须要提高其抵抗弯曲的能力。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其抵抗弯曲能力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

生:材料、长度……(2)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师:用纸搭一个纸横梁来研究一下纸的宽度和厚度与抗弯曲的能力的关系,首先研究纸梁的宽度,讨论实验装置如PPT。

改变纸梁的宽度,分别用1倍、2倍和4倍宽的纸梁,注意实验中应控制的不变条件。

生:自己动手研究。

师,做完实验后统计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生:增加纸的宽度能提高它的抵抗弯曲的能力(3)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生:做厚为1张纸、2张纸、4张纸而长度、宽度相等的三个纸横梁。

清楚控制哪些条件不变,改变哪个条件。

师:做完实验后统计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生:增加纸的厚度能明显提高它的抵抗弯曲的能力。

师:引导学生比较,要增加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纸梁的宽度和增加纸梁的厚度,哪种方法更好。

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1.2 教学重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定义。

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3 教学难点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尺子、剪刀、橡皮泥、实验桌。

实验材料:纸张、塑料板、木棒。

1.5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物体,如纸张、塑料板、木棒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第二章: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2.1 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2.2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数据分析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3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法来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实验桌、尺子、剪刀、橡皮泥。

实验材料:纸张、塑料板、木棒。

2.5 实验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张纸张、一把剪刀和一块橡皮泥。

要求学生将纸张折叠成不同的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等。

使用尺子测量折叠后的纸张的抗弯曲能力,即纸张的厚度。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小组间的比较。

2.6 数据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发现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释实验结果。

2.7 结论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三章: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应用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重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难点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实验桌、实物模型。

实验材料:塑料板、木棒。

3.5 应用实例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桥梁、建筑物的形状设计。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1抵抗弯曲7-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1抵抗弯曲7-教科版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验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三.教学过程:(一)认识柱子和横梁1.播放课件:认识古代和现代的建筑。

2.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

让学生认识教室里的横梁和柱子,教师点拨。

得出: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

3.比较横梁和柱子谁最容易弯曲?引导学生认识柱子承受的压力是把柱子压短、压碎,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所以横梁比较容易弯曲。

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建筑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增强桥的抗弯曲能力。

4.揭题:抵抗弯曲5.猜测: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可能会得出桥的长短、桥的材料、桥的宽度以及厚度等)(二)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1.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1)今天要用厚纸来做横梁来搭一座桥,你觉得应该怎么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曲别针放的位置,曲别针放的方法,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等。

(2)教师演示搭的纸桥梁很容易弯曲,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它的抗弯曲能力呢?(3)学生设计对比实验为了使实验更科学、更公平,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纸张的厚度,同种材料的纸张,单个曲别针的重量)?怎样控制?改变了哪个条件?(宽度)如何改变?(采用1倍、2倍、4倍的同种纸张,)(4)预测:2倍宽和4倍宽分别能放几个垫圈?为什么这么想?(5)学生实验(6)小组汇报数据,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通过刚才实验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宽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加强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抵抗弯曲|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抵抗弯曲|教科版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验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不同。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不同。

2.难点:让学生理解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片、木片、金属片等。

2.实验工具:尺子、夹子、桌子等。

3.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因为受到力而弯曲?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塑料片、木片、金属片等,并提问:这些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会一样吗?让学生预测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组实验材料和工具。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的弯曲程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2.1抵抗弯曲》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以及了解弯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课的内容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一次深入探索,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弯曲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然而,对于弯曲的原理和抵抗弯曲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

2.难点:理解弯曲的原理,学会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铁丝、弯曲器、观察记录表。

2.准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河流、弯曲的公路等,引导学生关注弯曲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5分钟)简要介绍弯曲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弯曲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丝在弯曲器作用下的弯曲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弯曲的过程。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如改变形状、增加强度等。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加深对弯曲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讨论弯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弯曲的自行车架、弯曲的桥梁等。

引导学生思考弯曲现象的优点和缺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弯曲的概念和抵抗弯曲的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分析其优点和缺点,下节课分享。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梁的弯曲原理,研究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总结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梁的弯曲原理。

2.掌握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梁的弯曲原理。

2.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梁(不同材质、不同长度、不同横截面积)、加载装置、测量工具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梁的弯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梁的弯曲原理,以及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梁的材质、长度、横截面积等条件,观察和记录梁的弯曲程度。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承受较大弯曲力的梁,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制作出这种梁。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写一篇关于梁的弯曲现象的观察报告。

梁的弯曲原理;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教材以实验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探究科学问题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概念,以及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材料的片状物体,如塑料、纸片、金属片等。

2.实验工具:尺子、剪刀、胶带等。

3.课件:关于材料抵抗弯曲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铁丝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材料可以弯曲,而有些材料不能?让学生提出假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感受不同材料的质地。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表现,如塑料、纸片、金属片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去弯曲不同材料的片状物体,观察和记录结果。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实验结果。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抵抗弯曲 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抵抗弯曲 教科版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教师将教材稍作了调整,第一部分为学生的预先操作、目的是要发现学生的错误操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

第二部分是研究宽度和厚度对桥面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学生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是个小游戏,一张纸和张纸的抗弯曲能力比较。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增加桥面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桥面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用简单游戏感受厚度变化的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源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四、教学准备:教师:,实验器材一份等;每组学生:一号材料(钩码,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泡沫条),二号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泡沫条),实验记录表,木块,一次性杯子等。

五、教学过程一、图片直接导入、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出示桥梁倒塌图片。

师:桥面断裂,车毁人亡。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桥面的抵抗弯曲能力大小的问题。

师:怎么做呢?(拿出两木块,代表桥墩;手拿泡沫条,代表桥面,用放钩码数量测量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现在我们来研究,这个桥面抗弯曲能力,你们会做吗?二、预先操作、实验指导、学生预先操作、教师抓拍学生操作不当的镜头,用于指导学生对比实验总结: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变量,只改变要研究的条件,其他的条件都不变。

三、提出问题,明确研究内容、提问:你觉得桥面的抗弯曲能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生:猜测(教师板书)宽度、厚度、长度、跨度......师:这节课我们先研究宽度和厚度(出示问题:你觉得研究宽度或厚度时,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分别什么?小组讨论完成实验记录单的前面三题)完成后稍作交流。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2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2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弯曲的概念,以及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于探究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弯曲的概念和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弯曲的概念,知道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意识到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弯曲的概念,知道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2.难点: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弯曲现象。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如直尺、弯曲器、观察盘等。

2.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弯曲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弯曲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弯曲的概念,并解释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弯曲器对直尺进行弯曲,并观察和记录弯曲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讨论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弯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弯曲对物体强度的影响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抵抗弯曲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抵抗弯曲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教学难点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横梁和教室外的柱子,这样比看图片更形象
注意放硬币的力度和方位
用尺子代替桥梁,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会横梁立着放比横着放更坚固
板书设计
厚度比宽度的抗弯曲的能力强
教学反思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修注栏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教学内容
1、抵抗弯曲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抵抗弯曲|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抵抗弯曲|教科版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好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验中识别和控制变量【教学准备】1.为小组准备:材质、长度相同、宽度、厚度不同的纸板,铁垫圈,架起纸梁的用具,测量间距的工具,筷子、木板、铁片等,记录表。

2.教师自己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PPT播放桥梁断裂的视频。

师:发生什么状况了?生:口答(桥断了)。

2.PPT出示桥梁、房屋的图片,师:这些桥梁、房屋主要依靠哪些部位支撑重量的?生:口答,师:由于受压时这些横梁(对着图片)更容易弯曲、断裂,所以,建筑上人们总是把如何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作为研究的重点。

(PPT出示课题:抵抗弯曲)。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师:同学们、如果你来建这些桥梁、房屋,用什么办法可以让横梁更加牢固、不易断裂呢?生:口答汇报。

师:做出评价,顺势导出问题,这些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PPT出示问题)生:小组议论、指名口答(师可相机出示材料引导、提示)。

师:评价、引导并板书(PPT嵌入:1.与材料有关,2.与材料的长度有关,3.与材料的宽度有关,4.与材料的厚度有关,……)。

师:今天咱们就重点研究横梁的宽窄、厚薄是怎样影响抗弯曲能力的。

(PPT跳出:“宽度”、“厚度”),首先来研究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一)实验测试一: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PPT出示)1.师:那么、怎么研究呢?(师介绍实验方法:我们用纸板代表不同宽度的横梁,用承受垫圈的个数代表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演示配合)PPT嵌入:A、我们把纸梁两端架起同样的高度。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抵抗弯曲|教科版 (29)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抵抗弯曲|教科版 (29)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会提高。

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

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断裂。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细心验证。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四、教学准备:宽度成倍数关系的纸条,厚度成倍数关系的纸条,螺帽,磁带盒,塑料尺子,PPT课件五、教学过程:课堂导语:了解我国的桥梁建设史: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的桥梁建设更是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代,到了1000多年前的隋、唐、宋三个朝代,我国的桥梁发展到了巅峰时期。

我们所熟悉的赵州桥,就建于隋朝年间,由著名工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

本课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会提高。

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

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再通过演示实验来证明学生的想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大胆假设并能在实验中求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实验小组: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桥墩,记录表。

演示准备:课件,纸条,塑料尺子,重物,统计表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造房子,修桥梁。

(这是……)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本26面的一组房子和桥梁的图片。

看看哪些同学观察的最仔细,能发现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之处。

2、(抽生回答,教师点拨。

)是的。

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

我们的教室里有柱子和横梁吗?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是的,它们共同支撑起整个房子和桥梁。

如果在相同的压力下,横梁和柱子比谁最容易弯曲?
3、(引导学生认识柱子承受的压力是把柱子压短、压碎,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所以横梁比较容易弯曲。

)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更容易
弯曲和断裂,所以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科学上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

(板书:抵抗弯曲)
二、猜测——横梁抵抗弯曲能力和哪些因素有关。

1、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横梁的哪些因素有关?(材料、宽度、厚度、跨度、……)
2、大家考虑的真全面,找出了这么多的可能因素。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对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研究的时候,横梁用硬纸来替代(出示纸横梁)。

三、设计实验研究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猜测:横梁的宽度和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呢?
2、师生讨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哪些材料?
3、小组讨论:利用手中的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测吗?
4、小组汇报,共同完善。

5、分组实验。

师提示根据情况预测并记录。

6、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一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增加能增强)
四、学生实践研究横梁的厚度和抗弯曲的关系
1、刚才,我们在研究横梁的宽度和抗弯曲能力时,只改变了(宽度),其它条件统统不变。

你能用这种方法去研究横梁厚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吗?
2、你觉得横梁厚度和它的抗弯曲能力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3、要完成这个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5、分组实验。

师提示根据情况预测并记录。

6、大家仔细分析一下,根据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五、比较两次的实验结果。

同学们,通过比较两组实验,你知道要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有哪些方法了吗?你认为那种方法好,为什么?
六、深化知识,解释现象
1、同一根横梁,一般有平放和立放两种方法,要提高这根横梁的抗弯曲能力,该怎样摆放?
2、请大家仔细看看我们房顶上或桥梁上的钢筋混凝土横梁,它的横截面是什么形状的?它是平着放的,还是立着放的?
3、横梁为什么要立着安放呢?你能用尺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4、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宽度和厚度与横梁抵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发现了增加了纸横梁的宽度能增强它抵抗弯曲的能力,增加了纸横梁的厚度却能大大增强它抵抗弯曲的能力。

相比之下,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有效。

还有几个因素没有研究,就留给大家课外去进行。

六、课外延伸
同学们,增加了纸的宽度和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但同时也增加了材料的用量。

在不增加纸张的情况下,你能让一张纸的抗弯能力增加吗,课后请大家继续去探究。

板书设计:
1、抵抗弯曲
材料宽度厚度长度 ......
增加能增强增加能(大大)增强
实验记录单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纸的宽度一倍宽二倍宽四倍宽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实测
实验后我们
的发现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测试记录
纸的厚度一倍厚二倍厚四倍厚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时间:班级:第()组记录人:
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纸梁的宽度(以最窄的为标准)1倍宽2倍宽4倍宽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垫圈的个
数)预测实测
我们发现:增加纸梁的宽度,()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填“能”或“不能”)
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纸梁的厚度(以粘在一起的张
数计算)
1倍厚2倍厚4倍厚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垫圈的个
数)预测实测
我们发现:增加纸梁的厚度,()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测试数据汇总
纸的宽度1倍宽2倍宽4倍宽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放垫圈的个数)
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9组10组11组12组平均
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测试数据汇总
纸的厚度1张纸2张纸4张纸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放垫圈的个数)
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9组10组11组12组平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