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常用穴位+拔罐养生+列表综合

合集下载

拔罐养生:拔罐养生常用操作方法

拔罐养生:拔罐养生常用操作方法

拔罐养生:拔罐养生常用操作方法在网络上收集的资料,供养大家,希望大家消灾延寿,身心俱健,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拔罐养生:拔罐养生常用操作方法1. 增加活力法【取穴】:劳宫、涌泉、三阴交、足三里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振奋阳气,清心泻火,宽胸利气,增加活力的功能,配合涌泉、三阴交、足三里,效果更加明显,经常在此拔罐可使人解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竞争激烈,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生活。

2. 祛除浊气法【取穴】:涌泉穴、足三里涌泉穴位于足心,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及后天之精,又主生长、发育、生殖,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肾气充则生长发育正常,精力旺盛,反之则生长发育迟缓,精力不足。

肾为主水之脏,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出现障碍,人体就会出现湿毒侵袭的现象,湿邪重着粘腻,易趋于下,不易排出,常阻塞经络气血,引发其它各种疾病。

涌泉穴经常拔罐可以及时祛除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肾经,使经络气血通畅,肾脏功能正常,肾气旺盛。

配伍足三里更可使人体精力充沛,进而延缓衰老,体质康健。

3. 疏通经络法:① 任、督二脉透罐法任、督二脉透罐法是对传统腹背阴阳配穴法的继承和发展,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

在任、督两脉透罐可以通透全身的阴经与阳经,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对人体五脏六腑均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②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纵贯整个颈背腰部,五脏六腑之经气均在此流通。

现代医学证明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位于人体脊髓神经根及动、静脉丛附近,在这两处腧穴用走罐之法,可以疏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整全身气血经络的协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现在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走罐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保健操作方法。

尤其对颈椎病,腰椎病更可以收到明显的疗效。

4. 培补元气法【取穴】:关元、气海、命门、肾俞关元与气海穴皆为任脉之要穴,气海者元气之海也,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二穴自古以来就是保健强身的要穴。

中医拔罐【人体背部穴位图】

中医拔罐【人体背部穴位图】

中医拔罐【人体背部穴位图】附注:1 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 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 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 曲池: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

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 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 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 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 丰隆: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 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 中脘:位于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 天枢:位于脐旁2寸处。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 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 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 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18 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拔罐九大穴

拔罐九大穴

拔罐保健的九大要穴在以下9个穴位处经常施以拔罐,对养生保健及祛病有重要意义。

(一)百会百会别名三阳五会,本穴拔罐时常需理发,否则效果不好,影响疗效;拔罐不方便可以按摩百会穴左右81圈。

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效果。

其升提作用显著,对脏器下垂有奇效。

【位置】正坐,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头部中线与两耳连线交点处。

【作用】平肝熄火,清热开窍;升阳益气,醒脑宁神。

【主治】中风失语、癫狂、痫证、头痛、眩晕、老年健忘、心悸、耳鸣耳聋、高血压、脑供血不足、鼻塞、脱肛、痔疮、绁泻、阴挺、口噤等。

(二)大椎大椎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之阳气,联络一身之阴气的作用。

根据病人体形,选择适当大小罐吸拔于大椎穴之上,留罐10~20分钟,到皮肤出现淤血现象为止。

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等疾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位置】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低头时明显。

【作用】解表清热,输风散寒;熄风止痉,安神益髓。

【主治】发热、头痛、咳嗽、气喘、咽炎、扁桃体炎、疟疾、精神病、血液病、消化系统病、皮肤病、瘫痪及一切虚弱证。

(三)内关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宜选择小号罐吸拔,留10~2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色淤血现象。

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又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因此对肺脏、胃肠道疾病疗效也非常好,故被称为“救命穴”、“心脏穴”。

【位置】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

【主治】心悸、心痛、胸闷、烦躁、气短、胃痛、呕吐、呃逆、眩晕、失眠、癫狂、中风热病、中暑、偏瘫、哮喘、偏头痛、手麻等。

(四)合谷合谷即俗称“虎口”的部位,属手阳明大肠经,此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

因此有“面口合谷收”之说法。

拔罐穴位与对应症

拔罐穴位与对应症

【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症状穴位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目赤肿痛眩晕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慢性鼻炎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扁桃体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慢性咽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湿疹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荨麻疹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慢性肾炎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感冒的拔罐疗法感冒是一种外感风邪或时行病毒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人体穴位图 - 1 -- 2 -- 3 -【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 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 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 74 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 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 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 慢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 - 5 - 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迎香:在鼻翼旁0.5寸,鼻凹陷沟中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方舌根之下凹陷处人迎:结喉旁开1.5寸处天突:前进中线,胸骨上窝正中凹陷处膻中:前进中线,两乳头中间天池:乳头外侧1寸,当四肋间乳根:乳直下第五肋间中庭,旁开4寸处期门:乳头两肋,当第六肋间上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5寸处中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4寸处天枢:脐旁开2寸处神阙:肚脐孔窝正中关元:前正中线,肚脐孔下3寸处中极:前正中线,肚脐孔下4寸处归来:肚脐孔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曲骨: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上方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 - 6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小肠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涌泉:在足底心当屈足卷趾时出现凹陷处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华盖:前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

拔罐的十个要穴

拔罐的十个要穴

拔罐要穴分析与穴位详解拔罐十要穴1、足三里功能: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拔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功能: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

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

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3、中脘穴功能:一是能调脾胃;二是能降逆化滞。

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最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4、内关穴功能:一是能理气活血;二是能安神定志主治: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休克、昏迷、晕厥、晕车、失眠、癔病、癫痫、精神病;胃病、胃痉挛、呕吐、呃逆;膈肌痉挛、妊娠恶阻、低血压、无脉症等。

对各种心脏病、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

5、合谷穴功能:一是能清热解表;二是能疏筋散风,通降肠胃。

其中最主要的功用是清热镇痛。

刮痧拔罐穴位图

刮痧拔罐穴位图

刮痧拔罐穴位图中医拔罐刮痧穴位图1.用拔罐法治疗感冒症状: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咳嗽、头痛,全身酸痛、怕冷等。

取穴:大椎1、风门2、肺俞3、曲池4、合谷5、外关6、太阳穴7。

对于发烧者可以取大椎穴用刺络拔罐法。

2.用拔罐法治疗头痛症状:头部胀痛。

取穴:合谷、大椎、太阳穴。

3.用拔罐法治疗支气管炎症状:咳嗽痰多,伴胸骨后疼痛,气急,胸闷等。

取穴:天突8、大椎、中府9、肺俞、丰隆10、尺泽11。

4.用拔罐法治疗胃痉挛症状:突发性剧烈上腹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

胃痉挛常见于有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有胃神经官能症病史者。

取穴:中脘12、足三里13、天枢14、内关15。

5.用拔罐法治疗失眠症状:入睡困难,多梦,头晕、健忘、疲倦无力等。

取穴:心俞16、肾俞17、脾俞18、内关、三阴交19、安眠20。

6.用拔罐法治疗高血压症状:头痛、头晕、头胀、耳鸣、失眠,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等。

取穴:大椎、肝俞21、心俞、肾俞、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7.用拔罐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症状:腰臀部、大小腿右侧、小腿右外侧及足背侧发生放射样、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等。

取穴:肾俞、环跳22、承扶23、殷门24、委中25、承山26、悬钟27、风市28。

8.用拔罐法治疗关节炎症状:关节疼痛、肿胀酸麻、屈伸不利等。

上肢取穴:大椎、肩髎29(音辽)、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取穴:环跳、阳陵泉30、足三里、风市。

脊柱取穴:身柱31、大椎、腰阳关32。

9.用拔罐法治疗颈椎病症状:颈部僵硬或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前臂。

手指或指尖麻木,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取穴:大椎、肩中俞33、天宗34、曲池、合谷。

10.用拔罐法治疗肩周炎症状:肩部疼痛、夜间尤甚及肩部有压痛,活动受限等。

取穴:肩髎、天宗、阿是穴(即痛点处)。

附注:1 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 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拔罐穴位图详解

拔罐穴位图详解

附注: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

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丰隆: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中脘:位于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枢:位于脐旁2寸处。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ráo)骨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18.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中医拔罐养生九大常用穴位

中医拔罐养生九大常用穴位

中医拔罐养生九大常用穴位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中医拔罐养生九大常用穴位一、足三里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

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

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心脏病、胃肠病、等。

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

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

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三、三阴交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

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四、神阙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

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

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

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五、背俞穴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

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拔火罐人体背部穴位图

拔火罐人体背部穴位图

拔火罐人体背部穴位图人体背部穴位图人体穴位图【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症状穴位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 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 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目赤肿痛眩晕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慢性鼻炎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扁桃体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慢性咽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 湿疹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荨麻疹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慢性肾炎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

拔罐穴位

拔罐穴位

乳腺增生之拔罐疗法 症状:乳房内有硬结、月经前、生气后疼痛加剧,伴有口苦咽干,或喉中如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心烦易怒,心情不畅,同时伴有月经不调。 取穴:肾俞·檀中·肝俞·气海·期门。 操作方法: 留罐法。依上述穴位先闪罐拔罐潮红再留罐15~20分钟。隔日1次
[妇科方面的适应症] 痛经。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 拔罐手法
闭经。主穴:关元、肾俞。 月经过多。主穴:关元、子宫。 白带。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盆腔炎。主穴:秩边、腰俞、关元俞。
[外科疮疡方面的适应症] 疖肿。主穴:身柱、及疖肿部位,小型罐面垫拔。 多发性毛囊炎。主穴:至阳、局部小型罐加面拔。 下肢溃疡。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急性乳腺炎。主穴;局部温开水新毛巾热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连续拨5~6次。
大致穴位列表: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图【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目赤肿痛眩晕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慢性鼻炎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扁桃体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慢性咽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湿疹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荨麻疹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 慢性肾炎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1)部分穴位的取穴方法: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风府两旁凹陷处,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迎香:在鼻翼旁寸,鼻凹陷沟中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拔罐穴位图

拔罐穴位图

附注: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

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丰隆: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中脘:位于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枢:位于脐旁2寸处。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ráo)骨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18.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人体穴位图之蔡仲巾千创作【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目赤肿痛眩晕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慢性鼻炎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扁桃体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慢性咽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湿疹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荨麻疹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 慢性肾炎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拔罐经常使用穴位的取穴方法(1)部分穴位的取穴方法: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风府两旁凹陷处,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迎香:在鼻翼旁0.5寸,鼻凹陷沟中下关:杜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拔罐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拔罐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拔罐适应症及主要穴位[呼吸系统适应症]急性及、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

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

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

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高血压。

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

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齐。

主穴:心俞、肾俞、膈俞、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

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

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

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

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

主穴:大椎、大杼、(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

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

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

主穴;大椎、膏盲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颈肌痉挛。

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

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

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

主穴:隔俞、京门。

[妇科方面的适应症]痛经。

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

闭经。

主穴:关元、肾俞。

月经过多。

主穴:关元、子宫。

白带。

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盆腔炎。

主穴:秩边、腰俞、关元俞。

[外科疮疡方面的适应症]疖肿。

主穴:身柱、及疖肿部位,小型罐面垫拔。

多发性毛囊炎。

主穴:至阳、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下肢溃疡。

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急性乳腺炎。

主穴;局部温开水新毛巾热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连续拨5〜6次。

【穴位贴敷治便秘】对于及老年人习惯性,可以采用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简便易行,疗效显着。

具体操作如下:取生大黄、芒硝、枳实各3g,研细末,加入冰片约,用食醋调成膏状,贴敷在神阙穴上,一日更换1次,七日为一疗程。

拔罐穴位图

拔罐穴位图

拔罐穴位图附注: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

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丰隆: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中脘:位于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枢:位于脐旁2寸处。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ráo)骨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18.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罐养生常用穴位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

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

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

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

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

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

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三、三阴交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

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四、神阙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

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

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

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

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百会
百会别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功效。

其提升作用显著,对脏器下垂有特效。

本穴位拔罐时常需要理发,否则密封效果不好,影响疗效。

百会穴位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其作用是平肝熄风,清热开窍;升阳益气,醒脑宁神。

七、大椎
大椎属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突出正中处,低头时明显,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

大椎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

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八、内关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等作用。

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又因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对肺脏、胃肠道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九、合谷
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

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

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

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

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拔罐养生常用方法
拔罐养生常用方法主要有:增加活力法、祛除浊气法、疏通经络法等。

一、增加活力法
取穴:劳宫、涌泉、三阴交、足三里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振奋阳气,清心泻火,宽胸利气,增加活力的功能,配合涌泉、三阴交、足三里,效果更加明显,经常在此拔罐可使人解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竞争激烈,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生活。

二、祛除浊气法
取穴:涌泉穴、足三里
涌泉穴位于足心,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及后天之精,又主生长、发育、生殖,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肾气充则生长发育正常,精力旺盛,反之则生长发育迟缓,精力不足。

肾为主水之脏,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出现障碍,人体就会出现湿毒侵袭的现象,湿邪重着粘腻,易趋于下,不易排出,常阻塞经络气血,引发其它各种疾病。

涌泉穴经常拔罐可以及时祛除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肾经,使经络气血通畅,肾脏功能正常,肾气旺盛。

配伍足三里更可使人体精力充沛,进而延缓衰老,体质康健。

三、疏通经络法:
① 任、督二脉透罐法
任、督二脉透罐法是对传统腹背阴阳配穴法的继承和发展,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

在任、督两脉透罐可以通透全身的阴经与阳经,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对人体五脏六腑均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②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纵贯整个颈背腰部,五脏六腑之经气均在此流通。

现代医学证明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位于人体脊髓神经根及动、静脉丛附近,在这两处腧穴用走罐之法,可以疏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整全身气血经络的协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现在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走罐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保健方法。

尤其对颈椎病,腰椎病更可以收到明显的疗效。

四、培补元气法
取穴: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关元与气海穴皆为任脉之要穴,气海者元气之海也,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二穴自古以来就是保健强身的要穴。

命门,顾名思义为“生命之门户也”,为真气出入之所,肾俞为肾之要穴,经常拔这四个穴位,可以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调补精血法
取穴:三阴交、气海、肾俞、心俞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三条阴经的交会穴。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相互滋生,精血才能充盈。

肝主藏血,可以调节人体流动血量,全身血脉都归心所主,气又为血之帅,故常拔三阴交可调补肝,脾,肾三经的气血,配以肾俞、心俞、气海可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气血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六、预防胃肠道疾病
取穴: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
足三里是人体极重要的保健穴位,对于脾胃功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脾俞、胃俞为脾、胃二脏的背俞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在这几个穴位拔罐可以有效的调节脾胃功能,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七、预防心血管疾病
取穴:内关、心俞、肝俞、肾俞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宽胸利气的作用。

心包乃心之外围,具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

心俞为心脏之要穴,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二者都和人体心血管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故经常在内关、心俞、肝俞、肾俞上拔罐可以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八、预防呼吸道疾病
取穴:天突、肺俞、风门
呼吸系统疾病多是由于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