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字词[1]

谏太宗十思疏字词[1]
谏太宗十思疏字词[1]

一、成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以自牧:连词,表目的,“来”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反问语气,呢

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五、句法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状语后置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

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六.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文言文古文鉴赏《谏太宗十思疏》

古文鉴赏《谏太宗十思疏》 【作品介绍】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魏微一生上疏直谏二百余篇,常使李世民情面上难以忍受,有时甚至怒不可遏,但魏徵仍然从容尽言,而李世民事后也常常承认自己的过错。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微去世,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魏徵比作“人镜”。 【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唐]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3]。虽董之以严刑[14],震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徵传》 【注释】 [1]疏: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2]长(cháng):高固:使……稳固。 [3]远:使……流得远。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谏太宗十思疏》情境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3.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要赏罚得当: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的原因的句子是:“,”。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指出古代很多帝王守江山难的原因。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参考答案】 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7.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8.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9.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0.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谏太宗十思疏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梳理 一.通假字: 振——通“震”,威吓无——通“勿”,不要二.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使……稳固(使动) 2.欲流之远者:流得远(形作动) 3.人君当神器之重:重权(形作名) 4.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形作名) 5.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环境(形作名) 6.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定(使动) 7.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名作动) 8.乐盘游:以……为乐(意动) 9.则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端正(使动/形作动)10.宏兹九德:使……光大(使动) 11.而况于明哲乎:明智的人(形作名) 12.则思正身以黜恶:奸恶小人(形作名) 13.何必劳神苦思:使……辛劳/使……辛苦(使动) 14.惧谗邪:谗言邪说(形作名) 三.一词多义: 1.盖:克终者盖寡:大概,表推测

盖在殷忧:因为,表推测原因 2.长: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 塞源而欲流长也:远 3.诚: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诚能见可欲:果真 4.安:思国之安者:安定(动词) 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环境 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定 5.虽:臣虽下愚:虽然 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6.下:必竭诚以待下:臣民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7.之:欲流之远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它 代百司之职役哉:的 四.特殊句式: 1.戒奢以俭:介词结构后置 2.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结构后置 3.振之以威怒:介词结构后置 4.虑壅蔽:被动句

五.重点字词: 1.必浚其泉源:疏通 2.人君当神器之重:君王/帝位 3.凡百元首:所有的/帝王 4.承天景命:大 5.克终者盖寡:能够 6.盖在殷忧:深 7.则纵情以傲物:自己以外的人 8.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至亲/路人 9.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10.终苟免而不怀仁:苟且 11.将有作:建造 12.则思谦冲而自牧:虚/养 13.乐盘游:娱乐游逸 14.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年打三次猎/限度15.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16.虑壅蔽:堵塞/蒙蔽 17.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 19.宏兹九德:这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 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B.意动 1、乐盘游乐,以……为乐 C.、名词作状语 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

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 。 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 ,。 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 。 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 ,。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 。 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 。 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

,。 1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 。 1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 ;,。 18.《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 19.《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 20.《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 ,,, 2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 22.《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 ,,德不处其厚。 23.《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 24.《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要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句子是: ,。 25.《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而况于明哲乎26.《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 2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 2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 ,,,。 29.《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30.《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

《谏太宗十思疏》整理 大字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 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 垂拱而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出处《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居安思危 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第一段: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生长。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5、明哲:聪明睿智。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聪明睿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二段: 原文: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注释: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翻译: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精编版及答案)

1.《谏太宗十思疏》这篇奏章意在劝太宗:,。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原因的句子是:,;,。 5.《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臣虽下愚,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6.《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 ,,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8.《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 9.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 10.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

,。 11.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 ,。 12.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 ,。 13.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 ,。 14.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 ,。 15.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 ,;,。 16.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 ,。 17.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 18. 《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 ,,,。19. 《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 20. 《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 ,,,。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精选全面

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 1、离:犹离忧也(通“罹”) 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 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 4、绌:屈平既绌(通“黜”) 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 6、见:靡不毕见(通“现”) 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 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9、被发行吟泽畔 10、乃令张仪详去秦 二、一词多义 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 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三、词类活用 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 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 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 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 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 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 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 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四、古今异义的词 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 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 若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分段整理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 第一节: 一、重点实词 1. 必浚其泉源 2. 人君当神器之重.. 3. 永保无疆之休 4.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5.情不胜其欲.二、词类活用 1. 臣闻求木之长者 2. 欲流之远者 3. 必固其根本... 4. 人君当神器之重.三、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 四、特殊句式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五、重点句子翻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节: 一、重点实词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2. 能克终者盖寡.... 3. 则纵情以傲物 4、虽董之以为严刑..只供学习与交流.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二、

词类活用 貌恭而不心服.三、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 四、特殊句式 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五、重点虚词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第三节: 一、重点实词 1. 则思谦冲而自牧 2、奔车朽索,其可忽乎?...3、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4、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5.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6. 宏兹九德 7. 代下司 职...8.亏无为之大道哉.二、词类活用 1. 则思止以安人 2. 则思江海下百川 3. 乐盘游...4、想谗邪 5. 则思正身以黜恶 6. 简能而任之..... 7. 择善而从之 8. 何必劳神苦思...三、古今异义 役聪明之耳目 四、特殊句式 只供学习与交流.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奔车(以)朽索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诗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赏析

古诗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

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1]长:生长,生发,名词用作动词。 [2]固:使稳固,使动用法。 [3]远:流得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4]浚(ùn):疏通,深挖,动词。 [5]当:主持,掌握,动词。 [6]神器:指帝位、政权。典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古人认为君权神授,认为取得神器即为夺得天下。 [7]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大,形容词用作名词。 [8]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9]凡昔:所有的。有书如《古文观止》写为“凡百”,此皆为一意:以往的。 [10]景:重大。 [11]克:能够。 [12]盖:承接上文,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疾痛惨怛()馋人间之()帝喾()靡不毕见()()遐迩()()濯淖()()皭然()从亲() 商於()丹淅()相随属()枯槁()餔其遭()汶汶()温蠖() 二、通假字 1、犹离忧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3、人穷则反本 4、屈平既绌 5、厚币委质事楚 6、见:靡不毕见 7、亡走赵,赵不内 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9、被发行吟泽畔 10、乃令张仪详去秦 三、一词多义 1、闻: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知识,见闻 (2)无何,宰以卓异闻闻名 (3)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声,名望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到 2、志: (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志向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记,记住

(3)其志洁,其行廉志趣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愿望 (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做标记 3、疾 (1).君有疾在走里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娟恐其贤于己,疾之通“嫉”,妒忌 (6)举疾首而相告曰痛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速,敏捷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猛烈(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4、疏: (1)王怒而疏屈平疏远疏远 (2)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3)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4)《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5、致 (1) 致敬亭于幕府送达,送来

(2)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表示 (3) 假御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 (5)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6)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 (7)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 (8) 衡善机巧,尤志于天文阴阳历算尽,极 (9)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 四、词类活用 1.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2 .出则接遇宾客 3. 因谗之曰 4.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5. 邪曲之害公也 6. 方正之不容也 7. 明道德之广崇 8. 蝉蜕于浊秽 9. 楚使怒去 10.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11.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2. 其后楚日以削 五、古今异义的词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 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又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 1.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 2.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3. 《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 ,.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4. 《谏太宗十思疏》中, 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的结论。 5. 《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 ”。 6.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7.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8.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 。 9.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 10.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 11.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 12.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 。 13.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 。 14.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15.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 16.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 17. 《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

是:;,。 18. 《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19. 《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20. 《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 ,,,? 21.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22. 《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 子:,,德不处其厚。 23.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24.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要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句子是: 25. 《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而况于明哲乎 26. 《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27. 《谏太宗十思疏》中, 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 28.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 29.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30.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3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32、《谏太宗十思疏》,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以下就是精心推荐《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

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中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全文详细翻译 导读: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征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

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

《谏太宗十思疏》最全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高中文言实词整理

高中文言实词整理 A1爱 ①吝惜,吝啬,舍不得:“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②贪:“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宋史·岳飞传》 ③同情:“若爱重伤,则如勿伤。”《子鱼论战》 A2安 ①疑问副词“怎么”:“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黄州快哉亭记》 ②疑问代词“哪里”:“沛公安在?”《鸿门宴》 ③安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④容:“京中安不得身”。《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A3哀 ①同情,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②伤悼(为……哀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A4按 ①压抑,止住:“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 ②追究,查究:“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③巡行,巡视:“按榆溪旧塞”《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A5案 ①几案,短长桌:“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 ②通“按”,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古代一种短腿的托盘:“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长亭送别》 A6昂 ①抬高:“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A7傲 ①轻视、蔑视:“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②傲然自得,傲世:“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B1伯 ①“长兄,哥哥”,古代以伯、仲、叔、季代表兄弟的排行,“伯仲”连用,常表示“不相上下”之意:“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②古代管理一方的长官:“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陈情表》 ③同“霸”:“桓公,五伯之上也”《韩非子?难四》 B2被 ①遭受:“久之,闻左公被炮烙。”《左忠毅公逸事》 ②覆盖:“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