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整理稿
谏太宗十思疏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梳理一.通假字:振——通“震”,威吓无——通“勿”,不要二.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使……稳固(使动)2.欲流之远者:流得远(形作动)3.人君当神器之重:重权(形作名)4.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形作名)5.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环境(形作名)6.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定(使动)7.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名作动)8.乐盘游:以……为乐(意动)9.则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端正(使动/形作动)10.宏兹九德:使……光大(使动)11.而况于明哲乎:明智的人(形作名)12.则思正身以黜恶:奸恶小人(形作名)13.何必劳神苦思:使……辛劳/使……辛苦(使动)14.惧谗邪:谗言邪说(形作名)三.一词多义:1.盖:克终者盖寡:大概,表推测盖在殷忧:因为,表推测原因2.长: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塞源而欲流长也:远3.诚:必竭诚以待下:诚心诚能见可欲:果真4.安:思国之安者:安定(动词)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环境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定5.虽:臣虽下愚:虽然虽董之以严刑:即使6.下:必竭诚以待下:臣民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7.之:欲流之远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它代百司之职役哉:的四.特殊句式:1.戒奢以俭:介词结构后置2.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结构后置3.振之以威怒:介词结构后置4.虑壅蔽:被动句五.重点字词:1.必浚其泉源:疏通2.人君当神器之重:君王/帝位3.凡百元首:所有的/帝王4.承天景命:大5.克终者盖寡:能够6.盖在殷忧:深7.则纵情以傲物:自己以外的人8.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至亲/路人9.虽董之以严刑:监督10.终苟免而不怀仁:苟且11.将有作:建造12.则思谦冲而自牧:虚/养13.乐盘游:娱乐游逸14.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年打三次猎/限度15.则思慎始而敬终:慎16.虑壅蔽:堵塞/蒙蔽17.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1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19.宏兹九德:这20.简能而任之:选拔/任用21.垂拱而治:垂衣拱手22.代百司之职役哉:百官/职务差事六.文化常识:疏:臣子给皇帝用来陈述意见的奏章,又称“奏疏”,“奏议”。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 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 文体- 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称为“奏疏”“奏章”。
二、实词1.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2. 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 凡百元首(元首,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3. 一词多义- 安- 思国之安者(形容词,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 信- 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求- 求木之长者(动词,追求,想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动词,请求)三、虚词1.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2. 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表目的,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四、特殊句式1.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2. 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3. 状语后置句- 戒奢以俭(应为“以俭戒奢”)五、文章内容与思想1. 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文章开篇通过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强调君主积德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2. “十思”的内容-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分段整理讲课稿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分段整理《谏太宗十思疏》复习第一节:一、重点实词1. 必浚.其泉源2. 人君当.神器之重3. 永保无疆之休.4.德不厚而思国之治.5.情不胜.其欲二、词类活用1. 臣闻求木之长.者2. 欲流之远.者3. 必固.其根本4. 人君当神器之重.三、古今异义必固其根本四、特殊句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五、重点句子翻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节:一、重点实词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2. 能克.终者盖寡3. 则纵情以傲物. 4、虽董.之以为严刑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二、词类活用貌.恭而不心服三、古今异义必固其根本四、特殊句式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五、重点虚词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第三节:一、重点实词1. 则思谦冲.而自牧. 2、奔车朽索,其可忽.乎?3、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4、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5.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6. 宏.兹九德 7. 代下司.职8.亏.无为之大道哉二、词类活用1. 则思止以安.人2. 则思江海下.百川3. 乐.盘游4、想谗邪.. 5. 则思正.身以黜恶. 6. 简能.而任之7. 择善.而从之 8. 何必劳.神苦.思三、古今异义役聪明之耳目四、特殊句式奔车(以)朽索则思三驱以(之)为度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五、重点句子翻译1.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七、重点句子翻译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完整word版)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一、通假字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二、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谦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古义:之父母兄弟子女。
今义:亲生骨肉三、一词多义1.盖(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2)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2.诚(1)必竭诚以待下(诚心)(2)诚能见可欲(如果)3.下(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4.当(1)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2)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3)安步当车(当作)5.安(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2)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3)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5)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6)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6.信(1)信者效其忠:诚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4)忌不自信:相信。
7.求(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4)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5)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8.治(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3)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9.克(1)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2)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3)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4)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四、重点虚词1.之(1)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所写,是一篇旨在谏诤唐太宗李世民的上表文章。
该文章以深刻的见解和真诚的态度,对李世民在统一中国后的一系列政治举措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对于了解唐代政治历史和魏征的思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知识点的整理,供参考。
文章开篇即指出统一天下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并不是终极目标。
魏征认为,大一统的国家需要有一种权力制衡的机制,而不是单一的统治者集权。
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于政治组织和权力分配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唐代政治理念的变革,即逐渐从以君主为中心的专制体制向官僚主义制度转变。
魏征指出,权力过于集中会导致君主依赖过多的宦官和贤臣。
他建议太宗在重要政务上,应当亲自参与决策,并与官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体现了魏征对于君主的参政思想和对于官僚的重视,也反映了唐代君主与官僚的互动关系。
此外,魏征还批评了李世民过于重用宦官的行为。
他认为,宦官容易得到君王的信任,却很难被制衡和监督,容易产生贪婪和腐败的现象。
这一观点揭示了唐代宦官问题的存在,对于深入理解唐代政治局势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进一步指出了李世民过度奖励功臣的问题。
魏征认为,李世民对功劳大臣的奖赏过分慷慨,导致朝廷财政出现问题。
他建议太宗应当合理的分配奖励,保持朝廷的财政稳定。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管理不善的现象。
同时,魏征还指出了李世民重文轻武的倾向。
他认为太宗应该平衡发展武功和治国能力,通过智慧治理和儒家教育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朝廷对于文学和儒家礼制的重视,也表达了魏征对于李世民政策取向的担忧。
此外,《谏太宗十思疏》还涉及了对外战争和对内政治的批评。
魏征指出,太宗过多地发动战争,使得国内资源消耗过大,民众生活不稳定。
他建议太宗应当尽快结束战争,安抚民众,发展生产,保持国家的繁荣。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战争频繁和大规模战争对于社会的冲击。
最后,《谏太宗十思疏》还对于太宗的个人修养和忠诚提出了建议。
《谏太宗十思疏》最终完整版.共35页文档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谏太宗十思疏》最终完整版.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
《谏太宗十思疏》统编版
《谏太宗十思疏》统编版《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对于今时今日的我们,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文章开篇,魏征便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从根本上积累德义。
这一观点清晰明了,让太宗能够迅速理解治理国家的关键所在。
紧接着,魏征分析了历代君主能创业而不能守成的原因,那就是在取得天下后,往往容易纵情傲物,忘却了创业的艰难。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许多开国之君在打下江山后,便开始沉迷于享乐,忽视了百姓的疾苦,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
太宗作为一代明君,应当引以为戒,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魏征在此深刻地指出了君主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开始时能够兢兢业业,但成功后却道德败坏。
太宗应当明白,保持善终是极为困难的,需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不能因为一时的功绩而骄傲自满。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当处于忧患之中时,君主会竭诚对待臣民;一旦得志,就会放纵自己,轻视他人。
真诚待人,即使是敌对的国家也能团结一心;傲慢待人,即使是骨肉至亲也会形同陌路。
太宗必须明白,对待臣民的态度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只有始终保持谦逊和关爱,才能赢得民心。
魏征进一步阐述了“十思”的具体内容。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这“十思”涵盖了君主在生活、工作、待人等各个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
“知足以自戒”,让太宗明白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知足常乐,不被物质所迷惑。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以下是本站共享的谏太宗十思疏,盼望能关心到大家!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行,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思国之理一作:思国之治)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慧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肯定要使它的根坚固;想要泉水流得远,肯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肯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盼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坚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行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慧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久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妙。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一.古今词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
今义:事物的根源。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
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心虚。
今义:谦虚。
二.词类活用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简能.而任之(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乐.盘游(意动以……为乐)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动用法,使……安)则思虚心..以纳下(使动,使心虚)则思正身..以黜恶(使动,使身正)宏.兹九德(宏:使动用法,使……光大)振.之以威怒(振:使动用法,使……振、震动)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名词作动词,居……之下)三.实词虚词知足以.自戒(表目的来)知止以.安人(表目的来)则思知足以自戒(目的来)思慎始而.敬终(表并列)貌恭而.心不服(转折)虽董.之以.严刑(督责)(用、拿)宏.兹九德(扩大,弘扬)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译成“……的事物”、“……的地方”,这里指“加恩”)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错误的)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所有)(大)信.者效其忠(诚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选拔)四.文言句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判断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介宾后置句)五.句子翻译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译文: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能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译文:因为在深重的忧虑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既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情感来轻视他人。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文: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优秀6篇)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优秀6篇)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2]其根本。
欲流之远[3]者,必浚[4]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思)国之治(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5]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6],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7]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8]元首,承天景[9]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10]终者盖[11]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2]。
竭诚则吴越[13]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4]。
虽董[15]之以严刑,振[16]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7],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18]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19]百川;乐盘游[20],则思三驱[21]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22]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23]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4]。
简[25]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26]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27],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文学常识:选自《全唐文》,魏征,字玄成,唐代政治家。
一、文言实词实词解释[1]长:高。
[2]固:使……稳固。
[3]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流得远。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整理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
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① 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 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谏太宗十思疏正稿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龙鳞" 圣听" 批"龙鳞",逆"圣听",需 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 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 原放逐,千古流传. 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 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 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 知无不言,敢于直谏, 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 诤臣"称之. 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 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 著名的大臣 魏征
臣闻求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 长者, 根本; 之远者, 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 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臣 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 居域中之大 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居安思危,戒奢以 德不处其厚,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8) 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崇:推崇追求 9) 念:考虑. 考虑. 10) 实行,厉行. 10) 以:用,实行,厉行. 11) 11) 亦:也.以:而,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 据事发挥, 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 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 . 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 .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 式特点. 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 .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
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
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
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学助学材料,了解魏征。
熟悉“疏”的含义。
三、题解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
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
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
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三、初读课文
通读全文,初步预习,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自学助学材料、注释读准字音。
2、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别用单线、小括号和波浪线标注。
3、掌握注释中重要的字词,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2)虽……而况……乎
(3)岂……乎(4)何必……哉
4、读准语调、停顿。
四、讲读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6)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五、讲读分析第二段。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不是。
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明确: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
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7)全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至“守之难乎”,概括历史教训,提出取易守难的问题,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后一层则连用两个问句来解释原因,承前启后,照应“居安思危”,又为下文的“十思”张本。
读起来应慷慨激昂,末两句应兼含深沉。
4、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六、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明确: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骄躁;
五六思—戒放纵;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赏罚不公。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4)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无以怒而滥刑”,阐述了“十思”的主要内容。
后一层,“总此十思”,指出积德义的好处:天下大治。
3、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诚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总揽“十思”。
诵读时要注意预期的恳切。
“总此十思”两句,要读得顿挫鲜明,作总结。
“则”,有延长音,开启后文。
下面则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说明善于用思而后达于思,境界极高。
要读得缓缓悠长,回味无穷。
4、“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1)“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分析问题,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解决问题
(2)本文现实意义以及拓展。
通过诵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哪些?
七、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
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
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易于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