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北师大版
判断:
理由:
14.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判断:
理由:
三、分析材料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材料2:“朝鲜战争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
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及意义;巩固政权的措施;内政外交的成就以及三大改造等。
难点
让学生理解本单元的历史特征是过渡,即1949年到1956年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集体备课内容
自我
补充
(一)复习回顾:
1、带领学生回忆八年级上册的内容,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联系中共成立90周年,为何说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结合中共领导人民斗争的史实)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2.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土地改革完成
二、辨析说理(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0分)
1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准备:一届政协
1、建立政权——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
意义:推翻两个半,建立一个新,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土地改革(1950、6——1952年底)

历史: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复习课件(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历史: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复习课件(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54门礼炮齐鸣28 响
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新民主主义国家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过去。中 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新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新中国建பைடு நூலகம்之初巩固政权的措施
• • • • 西藏和平解放 稳定物价之战 土地改革运动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政治: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 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法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经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 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 我国基本建立 起来。
8年级下册复习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走向社会主义之 社会主义部分(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 路
1949-1956底 过渡时期
巩固政权(49—53年)
“一化三改”(53—56年)
1957-1966 1966-1976
1978、12--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十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
①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同印度代表的谈判 中,首次提出。②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 印度和缅甸时共同发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处理 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异:各国社会性质不同、各国处境不同等
三大改造(1953~1956)
三大改造 完成 时间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实质 主要方式 意义

八年级下册历史讲义

八年级下册历史讲义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考纲要求:识记、理解】一、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二、西藏和平解放【考纲要求:识记、理解】时间:1951年意义:祖国大陆领土基本解放第3 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考纲要求:识记、理解、分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

地位: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考纲要求:识记、理解】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中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与缅甸时与两国总理一致发表联合声明。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在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四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考纲要求:识记】1、时间:1953――1957年2、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公路(新藏公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3、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二、三大改造的影响(1953-1956年底)【考纲要求:识记、理解、分析】1、时间:1953――19565年2、成就: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3、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浙教版)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二)内容: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车(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为政府主席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实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月1日2、*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合法政府。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陆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2、1951年同x藏鉴定和平协议,x藏和平解放。

第二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土地改革1、时间:1950--1952年底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爱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动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略论布哈林“通向社会主义之路”及其理论特色

略论布哈林“通向社会主义之路”及其理论特色
(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是新经济政策的逻辑出发点
布哈林在20年代初就提出了“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论。“和平长入”的涵义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以国家政权为杠杆,进行社会主义的和平建设,并通过经济斗争等形式不断战胜资本主义,最后建成社会主义。“和平长入”论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国内阶级斗争的总的形势是日趋缓和,党不再是“国内战争的党”,而是“和平的政党”,它将通过合适的政策巩固“社会的统一”、促成“阶级合作”,主要采取经济斗争手段而不是暴力镇压——即“将不经过任何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其二,富农经济并不是一个潘多拉盒子,占农民人数3%~4%的富农并不构成对苏维埃政权的威胁,绝不应对农民资产阶级宣布“巴托罗缪之夜”(注:指发生于 1572年8月23日至24日夜间即圣巴托罗缪节前夕的巴黎天主教徒对新教徒的大屠杀。参见《布哈林文选》上册369页编者注。)。相反, 应鼓励守法并有生产经营的事业心的富农发展经济,在无产阶级已经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情况下,让富农也组织合作社,把富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轨道,从而逐步“长入社会主义体系”。
从国家的政治领导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上看,布哈林指出:“经济领导如果犯了破坏国家的基本经济比例的严重错误,……破坏必要的经济比例,其另一面就是破坏国内的政治平衡。”(注:布哈林文选(中册),277)例如,如果把花掉原有的后备、冒通货膨胀和商品缺乏的危险而发行纸币、过分加重农民的赋税等当作工业化的追加资金的来源,“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靠的,不巩固的;所有这一切可能有与农民发生决裂的危险。”(注:布哈林文选(中册),349)他还一再指出,中央权力不宜过度集中,地方要有自主性和积极性,否则国家的领导体制必然变得僵化。
从“经济合理性”的观点出发,布哈林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他反对用过分加重农民赋税的办法进行工业化,并指出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可以有“缩减各种非生产性的开支”、“提高质量标准”、“提高国民劳动生产率”等多条途径。同时,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建立在经济技术基础上的逐步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应先从农民感到简便易行的合作化开始,当工业能从技术上武装农业时,集体化运动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具体地说,布哈林是主张从商业合作社到生产合作社再到农业集体化这样一条循序渐进的农业改造路线)。这实际上已经描绘了一幅城乡平衡与和谐的走向现代化的图景。

11、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 副本

11、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 副本

筹建新中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建立新中国
开国大典 走 向 社 会 主 义 之 路
经济方面:米棉之战、土地改革
军事方面: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 巩固新中国 政治方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外交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方针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颁布总路线
实施“一化三改”
课 后 反 思
温陈街道办事处中学 教案
年级 九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科目 历史 课题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课型 复习 时间 主备人 李秀清 备课教师 集备组长
1、了解和掌握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以及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2、掌握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 3、了解新中国的内政、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 4、理解掌握“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意义、巩固政权的措施、新中国内政外交的成就以及三大改造等内容。 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意义、巩固政权的措施、新中国内政外交的成就以及三大改造等内容。
一、新中国的建立与巩固 1、筹建新中国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的措施,为新 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2、建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经 过 意 义 10 月 1 日正午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北京 30 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 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伟大胜利,也标志差 点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 (2)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 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西藏和平 解放 抗美 援朝 土地 改革 《中华人 民共和国 宪法》 1951 年 5 月, 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951 年 10 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1950 年 10 月,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 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 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950——1952 年,土地改革在全国农村展开。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延 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 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 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53 年 12 月,我国政府总理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 6 月,周恩来总理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 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互相关系的 基本原则。 1955 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的矛 盾错综复杂,会议出现了尖锐分歧。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 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五个必由之路的发展历程

五个必由之路的发展历程

五个必由之路的发展历程必由之路是指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策略和路线。

它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历经波折而找到的一条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道路。

下面将详细介绍五个必由之路的发展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由之路(1919-1949)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由之路(1949-1956)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国情和阶级关系,以工人阶级为领导核心,依靠农民和其他劳动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在农村中,中国共产党实施了土地和农业合作化运动,逐渐摆脱了外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在城市中,中国共产党实施了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化。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以尽快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推行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经济政策。

然而由于政策上的失误,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严重紧张和人员大量流失。

四、开放的必由之路(1978-至今)开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环境和时代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开放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引进外资、开放市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开放也在政治体制、文化建设、军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和创新,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和国内外形势变化,继续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并重,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自信,积极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以上是五个必由之路的发展历程。

这五个阶段的道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我们坚信“两个必然”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看到它与“两个绝不会”是辨证的统一体。

“两个必然”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总趋势;“两个绝不会”强调的是“两个必然”实现的条件,描绘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

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虽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要经历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这是由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

任何消极的、旧的事物,都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在其生命力没有完全用尽之前,都将做垂死挣扎。

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如此,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才会被撑破,才会被一种更高级的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新的社会形态也才会出现。

资本主义作为旧事物,为了维护其生存,也必然要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大的框架内,对生产关系进行经常性的局部调整,从而使之仍能部分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当代资本主义内部关系的调整和一定时期的繁荣,正说明了这一点。

而任何新生事物在刚诞生的时候,都是十分弱小的,只有当它真正成熟起来之后,才能战胜旧事物,而成为世界的主宰。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目前力量还十分弱小,自身也存在着亟待完善的诸多缺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正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弱小和不成熟。

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1000字

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1000字

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环境艺术与建筑系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从古至今制度,禅让制、世袭制、选举制能看出中国逐渐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再到现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

经过五千多年的变化,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偶然的变化,而是历史至今的必然。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历史必然的关键事件。

清朝时期,1840年,英国帝国主义利用鸦片打开了中国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西方帝国主义蜂拥而至的在中国坐拥一席之地,随着各个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深度侵略,在逐渐被吞噬,被掠夺,被奴役,被侵占后,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渐渐的变化成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对于被侵略发起反抗,终于爆发了鸦片战争,而鸦片战争后,不少智者学士逐渐开始探索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近五千年的封建历史,几乎将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给否定。

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都落后的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社会,西方帝国主义与封建专制的清政府不断地压迫民众,使中国无法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也是因为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与不断地妥协,使得近中国无法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当时的资产阶级,只能依附帝国主义或清政府而生存,因此无法成为中国当时的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力量,即便当时资本阶级发展,依靠清政府或帝国主义的他们,依旧不能将革命进行的彻底。

正当中国的智者们彷徨着,迷茫着,思索着时,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打开了一道大门,马克思主义被传播进了中国,他们思考着,既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阶级无法救助当时的中国,那么也许可以和俄国一样,靠着无产阶级民众来救助最后的中国。

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在中国经过两年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跟随着无产阶级正式登上了中国的舞台。

在随后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无产阶级人民,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

为实现以社会主义为目标,共产党完成了抗日战并与国民党发生长达十年的中国内战后,取得了胜利,将政权从国民党手中夺出,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三大改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过度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及其经验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及其经验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及其经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称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发展模式。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改革开放之路,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加明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过的一条波澜壮阔的路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这个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这一决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开启铺平了道路。

接下来的二十多年,中国经历了多次政策调整和改革,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经济体制改革。

这一改革,旨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决定性作用。

具体来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展经济模式:1.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保留了一些计划经济的成分,比如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宏观调控等,同时也引进了市场经济,实行了开放政策,吸引了外资和外部资本。

2. 股份制、联营制、合资制的引进。

为了方便资本流通和运作,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引进了许多新的企业管理制度。

其中,股份制、联营制和合资制是实现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向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

3. 内部改革与流程重新规划。

除了体系外,在企业内部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为了提升企业效益和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在198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内部改革和流程重新规划。

这些重组和调整,不仅增强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改善人民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另一个特点,是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之前的社会主义时代,集中精力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过渡时期)
1949新中国成立——— 1956年底 “三大改造”完成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6—1966年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十年探索时期)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1956—1966) 一、中共八大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严重失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严重失误)
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 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1.“大跃进” 工业:全民大炼钢 表现 农业:对农作物产量估计浮夸
2.人民 口号: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公社化运动 规模大
特点: “一大二公” 公有化程度高
全民大炼钢
1958年~1961年的粮食生产状况
年份 粮食产量 1958年 20000万吨
1959年 17000万吨 1960年 14350万吨 1961年 14750万吨
比上年减少
3000万吨 2650万吨
“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 人赶人 ” ——人民公社化时期民谣 1、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2、农村生产力严重下降
全民大炼钢 小土高炉 高指标 多炼钢铁多流汗, 超过定额翻两番。 滚滚钢水心中燃, 一心要把英国赶! 市民将自家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瞎指挥
毛泽东在中南海看机关干部炼钢
现在普通水稻单产一般亩产六百多斤,杂交水稻亩产才900公斤
农业:浮夸风
农业:浮夸风
以下哪些口号是流行于“大跃进” 时期? ①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1960)
公有化程度高 材料一:男女老少都实行“十六包” 供给制:衣、食、住、行、生、老、病、死、 学、育、婚、乐都由公社负责。 材料二:果树,自养鸡、鸭,生产工 具等,都要转归社有;还有部分桌椅、板凳、 刀锅、碗筷都无偿归公社食堂。

为什么中国必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为什么中国必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为什么中国必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本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探索而取得的正确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都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者。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社会主义和发达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也出现过严重失误。

毛泽东的这些探索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式创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初步形成。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地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又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第一中学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教案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第一中学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教案

泗水县泉林初级中学毛腾飞2013年7月16日15:24浏览:18评论:3鲜花:1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1送花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示信息,在填写后请删除提示信息)打开社会主义的大门泗水县泉林初级中学毛腾飞2013年7月18日14:33浏览:22评论:1鲜花:0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7送花指导教师孙家晟于13-7-18 22:31推荐情境设计里面有视频和诗词能给学生从试听觉形成冲击,加深印象,刺激学习的欲望。

研究性学习设计模板活动一:播放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视频,感受万里长江第一桥建成的喜悦,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导入新课。

读课本回答: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解释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请收集武汉长江大桥的图片和同学们分享有关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情况播放毛泽东吟咏武汉长江大桥的词《水调歌头游泳》再次体会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心情。

加深本活动学习的记忆自由谈论当时背景下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我们应学习前辈什么样的精神合作探究:为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只是提初步建立基础?活动二:请同学出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下一个目标的兴趣分小组合作讲解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途径并讲解自己收集的图片及有关的故事回答: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间,不足及意义合作探究: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社会主义还是不是初级阶段,为什么?播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视频,深刻体会当时全国人民上上下下的喜悦心情,形成直观形象知识,加深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标志的记忆活动三:拓展延伸,以史为鉴认识我党创造性开辟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意义,由此联系现实生活同学们应该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活动四:小组同学之间互评活动期间制作的知识线索图,教师四处走动点评指导,小组拿走社会主义之路的评价设计泗水县泉林初级中学毛腾飞2013年7月20日09:38浏览:96评论:32鲜花:1专家浏览:1指导教师浏览:17送花指导教师孙家晟于13-7-20 11:01推荐走社会主义之路主题单元思维导图设计恰当合理,内容非常详实,评价量规明确可行,对学生自评互评非常有利。

什么是五个必由之路

什么是五个必由之路

什么是五个必由之路
五个必由之路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五个必由之路,既是我们中华民族从赢弱走向富强过程中收获的宝贵精神财富,又是新征程的行动纲领,力量的源泉,行动的指南。

统一思想觉悟,用五个必由之路武装头脑,鼓舞人心,激励士气,前进的路上永不停歇,从而真正的做到国富民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外有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内有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只有坚持五个必由之路,我们才能在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守住我们现有的发展成果,才能在疫情肆掠的艰苦环境下继续稳定增长,将中国民族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未来才能让大家收获更多发展的果实,从而缓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终完美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的意义

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的意义

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的意义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基础,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中国实现了从封建落后到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

同时,社会主义道路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证明,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必须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同时,社会主义道路也注重国家的发展和安全,保障了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安全。

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也证明,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中国的发展道路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中国的发展道路强调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和平发展,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基础,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表现:经济文 化交流;实现“三通”。
• 21.(1)原因:生活水平低(或政策有问 题)。政策:实行改革开放;在深圳设立 经济特区。(2)特点:敢于创新(实验); 及时总结,不断深化改革(或用改革来解 决新问题)。(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股份制。(4)宗旨: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或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二(1966--1976) ________ ------最大失误(后果?启 示?)
三、成就: 外交成就: 1971, ________ 。 1972年________ , ________
1972 ________ 科技成就: 1964年________ ; 1966年________ ;1970年 ________ 1973年________
三、成就: 外交成就: 1971,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中日建交 科技成就: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导弹试爆成 功;1970年“东方红1号”卫星研制成功
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主题:建设之路的曲折探索
一、 (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两大失误: _______和________ (时间?原因?后果?启示?)
香港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本质上是中国恢
复行使主权,;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主要 是和平统一问题(3)两岸民族认同感;经济联 系日益紧密;(4)政策:维持现状。说明:两 党制定政策都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当前美
国遭遇经济危机,需要中国共同应对危机;中国 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5)表达他 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热爱祖国的情感,
共识” 1997年,收回香港; 1999年,收回澳门; 2001年,加入WTO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
•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985 1984 1980
1978
1988 1992
1997 1999
2001
• 2.(1)材料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材料二: 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关系;材料三:美国的对 台政策;材料四:期盼祖国的统一。(2)和平 解决香港、台湾问题,原因(材料中)不相同,
心?) 1997年, ___ ; 1999年, ___ ; 2001年,加入___
改革开放时期,又叫中国特色…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设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沿海14个城市;屠呦呦人工合成青蒿素 1985年,开放经济开放区 1988年,设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九二
三大改造(时间?内容?改造途径?意义?)
制定五四宪法(时间?会议?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时间?提出者?意义?)
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时间?提出者?意义?)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的年代轴
1949
1950
1953
1954 1955
1956
第一单元总结
• 主题特征: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或过渡时期 • 时间跨度:1949---1956 • 政治上的成就: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外交成就: ________和________ • 经济成就: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主题:建设之路的曲折探索
一、 (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两大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时间?原因?后果?启示?)
二(1966--1976)十年文革------最大失误(后果?启 示?)
探索时期的年代轴
1973 1972 1971
1970
1956 1958
1964
1966
1976
改革开放时期,又叫中国特色…
1978年,会议?内容?重大决策?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80年,重大改革内容?(内容)
开放试点(设___、___、____、____) 1984年, ___ ; ___ 1985年, ___ 1988年, ___ 1992年, ___大,确立___ ;“___共识”(核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1949—1956)
一、建立及巩固政权(1949-1953)
大事:新中国成立(时间?标志?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时间?)
抗美援朝(时间?原因?领导人?英雄?意义?)

土地改革(时间?文件?内容?意义?)
•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化建设(1953—1956)
一五计划(时间?重心?意义?具体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