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 长征》教案+教学反思》【2020年9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第【1】篇〗1、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与文本距离。
课前可让学生利用联网对长征资料进行收集。
课上可让学生汇报对长征的印象,对诗意的理解,从而确定了教学的走向和纵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实效。
2、诗作为浓缩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的内涵往往是要用心去意会的。
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言尽的,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意会可以不言传。
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
更主要的是紧扣诗眼,咀嚼涵咏,抓住“难”“不怕”“寒”“暖”和“喜”等词,紧扣诗歌的特点,凸现出语文味。
以领悟情感为主线,当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背后去发现、去体会语言文字之背后作者那大无畏的豪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第【2】篇〗今天是一个紧张又收获满满的日子。
我开始上公开课《七律长征》。
上课伊始,我采用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为下面朗读做铺垫。
新授时,我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读准确,读流利。
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我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交流每联的解释。
当然,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对自己所交内容的教学重点把握不够准确,也正是因为此,课堂的时间没把握好。
课后,李校长和其他老师对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也让我从本次公开课中成长许多。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谢谢!以下是我根据各位老师的意见所整理,与大家共勉。
首先,朗读不充分。
不管是老师带读,还是学生读,都缺乏目的性。
朗读的时间虽有,但仍缺少时间。
众位老师都指出,在充分朗读后,可以以读代讲,结合图文,理解诗意。
这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达到。
在读的方式上,可以先听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读,再让学生分组读。
课堂气氛也不够热烈。
李校长指出,学生是被动参与,老师讲为主,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精心备课,深入反思,成长自我。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教案含反思
第五课七律长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七律长征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2. 学生能够熟悉并背诵七律长征,理解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3. 学生能够理解七律长征所表达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七律长征的艺术特点;2.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七律长征所表达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3. 疑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如何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好奇心;2. 阅读:让学生朗读七律长征,教师进行领读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七律长征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3. 分析:通过分析七律长征的关键词汇和典故,让学生理解七律长征的内涵和意境;4. 感悟:通过分享和交流,引导学生感悟七律长征所表达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5. 背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教师进行指导和检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与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七律长征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2. 分析与实践:通过分析七律长征的关键词汇和典故,让学生理解七律长征的内涵和意境,通过实践感悟七律长征所表达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3. 互动与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目,教师进行实时指导;2. 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背诵七律长征,锻炼记忆能力;3. 评价方式: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PPT:用于展示七律长征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提高教学效率;2. 视频:播放与七律长征相关的视频,加深学生对背景和作者的理解;3. 词典:提供词典等工具书,方便学生查阅生字生词。
七、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七律长征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还能够熟悉并背诵七律长征,理解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感悟七律长征所表达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
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3、出示毛泽东,教师简介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
同学交流对长征得了解。
生:有两万五千里……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自豪地读课题。
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
出示词语:澎湃逶迤……生读词语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同学自读指名读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
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
同学自读指读齐读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澎湃……师:谁来帮帮他?生:……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
生:高大……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
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
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
……师:可是在红军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生……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
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
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的律诗。
在教学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成功之处(一)背景铺垫,激发兴趣在教学伊始,我通过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艰难历程,让学生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们在了解了长征的艰辛后,更能体会到诗歌中所表达的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
(二)多种朗读,体会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分组读、配乐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重音和语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重点词句,深入分析在教学中,我抓住了诗中的重点词句,如“逶迤”“磅礴”“暖”“寒”等,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历史背景、观看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和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和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四)拓展延伸,丰富内涵在教学结束时,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其他诗词和故事,如《忆秦娥·娄山关》《飞夺泸定桥》等,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长征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了他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二、不足之处(一)对诗歌创作手法的讲解不够深入在教学中,对于律诗的对仗、押韵等创作手法只是简单提及,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不够充分在课堂上,虽然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言的机会相对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讲解诗歌的重点词句和拓展延伸部分,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课堂结尾有些仓促,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
此外,在课堂时间安排上,我可能过于注重课内教学,导致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互动和表达机会有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调整时间分配,增加学生发言和展示的机会。
-情感的传递:学生可能难以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表达,如通过朗读传递诗歌的情感。
-生字词的正确运用:学生可能会在生字词的书写和运用上遇到困难,如“磅礴”、“逶迤”等字词的正确使用。
举例:在分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逶迤”和“磅礴”两个形容词的精确含义,以及它们在诗句中所起到的形象描绘作用。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七律·长征》相关的问题,如诗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中能够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这让我很欣慰。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修辞手法的识别上还存在一定难度,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这个问题的引导和讲解。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长征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作为引导者,尽量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感悟。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也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5.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诗歌语言的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5.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你们知道哪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2.结合“资料袋”内容,教师简单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背景知识。
3.师: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今天让我们跟随毛主席一起走进《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二、自学诗歌,扫清字词障碍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规则。
(3)根据注释或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学成果。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1.教师指导:读每一句诗时,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诗句,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让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从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理解并背诵《七律长征》这首诗的部分内容。
•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长征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对于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2. 教学准备•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教材。
•多媒体设备。
•班级黑板和白板。
3.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长征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于长征的兴趣,并向学生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步骤二:诗歌欣赏与理解•在黑板上或白板上展示《七律长征》这首诗的部分内容。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诗歌,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解释诗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并帮助学生消除诗中可能出现的困惑。
步骤三:背诵与朗读•引导全班一起朗读《七律长征》的部分内容。
•将诗歌分成小节,逐句或逐段进行朗读练习。
步骤四:诗歌创作•分组让学生自行创作一首与长征有关的诗歌。
•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长征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
步骤五:课堂讨论与分享•鼓励学生就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进行讨论和分享。
•引导学生思考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影响。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互动讨论。
4.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长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他们对于长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能够思考长征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参与度较高,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诗歌创作环节,对于一些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有些困难,需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另外,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要确保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得当,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1.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并学会迁移,在平时的作文中加以运用。
因此,教师要加强阅读与习作表达的联系,让阅读直接指向写作,这样语言的积累与内化,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一定会让习作妙笔生花!〖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2】篇〗《七律长征》教学的反思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这一新课标教学模式,既注意知识的整合,又注意学法的引导。
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一.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从课始到课终,一直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搜集,介绍资料、自学课文、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学生始终处在乐此不彼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二.尊重了学生个*化发展的行为。
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文中个别用词的见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因为怀疑学生的能力)我的指导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使自己逐渐成熟!〖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3】篇〗教学反思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的,从读准字音、读通诗歌、读懂诗歌,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非常清楚。
在理解诗歌时,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 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爬雪山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录像剪集、)。
2、学生准备: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毛泽东主席:师: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陌生。
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
指名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说一说。
2、回顾学过的课文:师: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吗?指名学生说一说。
3、简介本课时代背景:师: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结合资料袋提供的信息说一说。
(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1、初读诗文,感知大意:⑴学生自由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指名学生交流。
⑵按照学习提示自读自悟,同桌之间合作学习:师: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描写的呢?(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⑶交流自读自悟的成果: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
2、精读诗文,领悟意境:⑴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5.《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一《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之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气势磅礴地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和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我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大板块展开,一是读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情感并感受对比。
二是拓展毛泽东其他的诗词,意在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毛泽东诗词的特点。
而在第一大板块中,则是从体会“远征难”、“只等闲”入手。
就是这么艰难,红军却看作平平常常的小事,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这样的对比,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诗人的乐观豪迈。
整堂课的教学,我始终围绕“读”来展开,让学生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读,一次一次地读,学生不断练习中慢慢找到感觉,读得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既领会了诗句的意思,又体会了诗中表达的情感。
整堂课下来,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静下心来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前自己认真研读教参,钻研教材,制定了比较恰当的教学目标,恰当地使用了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但细细反思,觉得自己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的语感还不够好。
以后多多去学习优秀的课例,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同时,对学生朗读的引导要更有针对性,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意,体会感情。
二、教学机智较缺乏。
课堂上怎样巧妙地点拨、引导、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的孩子积极、踊跃地展示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点还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细细思考,不断总结。
在孩子回答的时候出现错误,要及时的给予纠正。
当然教育机智、应变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三、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做得不到位。
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可能当时心里想的就是自己的教案,课堂中自己的视野还不够开阔。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准备:了解当年红军长征的背景和经过,搜集毛泽东主席的关于长征的诗词,读熟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了解诗的一般常识。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二、四、六、八句),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代汉语的四声和今天普通话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1)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
这个声调后来消失了。
《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七律长征》部编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长征的基本概念。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是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与坚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这些诗句展示了长征的艰苦历程,以及红军战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长征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七律长征》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七律长征》,选自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材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学习生字词,掌握“律”、“途”等字词的读音和书写;朗读课文,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理解诗中所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比喻。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情境创设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征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体现长征精神。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的集体朗读。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4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4篇)《七律长征》及反思篇1这首诗我一共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给学生讲长征的背景、路线以及途中经过的一些战争,着重讲的是《飞夺泸定桥》,这对第二课时理解“大渡桥横铁锁寒”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讲这个背景的时候心中不免要感叹一番了,因为当我问到“你们对长征了解多少”的时候,学生一个个目瞪口呆的看着我,接着就有人问我“老师,长征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一出来,我还真有点反应不过来,五年级的学生居然没听说过长征,当时,我只能无语,然后跟他们说听老师讲吧(本来在备课的时候,我的计划是花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好改变计划,讲着讲着就讲了一节课)。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上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了长征的一些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首跟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己仔细读诗,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二、走进长征,领悟大意生读诗师:读完诗后,你们觉得哪里比较难懂?(有些比较难读、难写的生字第一节课已经讲完了)生1:“腾细浪”是什么意思?生2:逶迤是什么意思?生3:磅礴是什么意思?生4:走泥丸是什么意思?师:同门提的问题很多,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老师认为比较难的字的意思。
“远征”就是长征,“逶迤”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三军”就是全军。
老师认为比较难的你们都会了,那你们提的问题都是比较简单的,再仔细读诗,看看你们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不懂得可以请教同桌,如果同桌也不会,那等一下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很认真、仔细的读诗。
师:读完诗,你们有没有对诗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学生没明白我的意思,都不做声,我只好换个方式问。
)那你们刚刚不理解的现在有没有一点理解了?(有学生说有,有学生说没有)那我们等一下一起来解决。
现在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围绕诗中哪一个来写的?生1:远征。
生2:乌蒙磅礴。
生3:万水千山。
师:到底是哪一个呢?(我说同意生1的请举手,有七八个人;同意生2 的请举手,有十来个人;同意生3的请举手,将近20个人举手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部编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长征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注意:以上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等方面的素养,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七律·长征》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他们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味和背后的情感。
其次,诗歌创作实践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仿写诗歌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诗歌创作的支架,如提供诗句开头、关键词等,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创作困难。
-长征精神的领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顽强的品质。
举例解释:
-生字词的学习不仅是记住字形和字音,更要理解其在诗句中的用法和表达的意义,如“磅礴”形容山势雄伟,“逶迤”描绘道路曲折,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诗歌意境的理解:对课文中抽象的意境和比喻的理解,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意象转换和情感表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长征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第【1】篇〗《七律·长征》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崖”,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体会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大家听说过长征的哪些故事呢?(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用一首七言律诗,高度总结概括了长征征途的艰辛和精神。
进而引出课题《七律·长征》。
四、初读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涯、崖形近字区分。
2.学生朗读。
五、析读(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远征难是什么意思?(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只等闲又是什么意思?(不怕困难。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那些语句让你体会到远征难和战士的“只等闲”?(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逶迤”“磅礴”是什么意思?(逶迤:形容山延绵不断;磅礴:形容山巍峨高大)2.这些延绵不断、巍峨高大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什么样?(像翻腾想小波浪,像脚下的泥丸)3.这是什么手法?体会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比喻和夸张,体会到红军顽强豪迈、敢于战胜一切的精神)4.让我们读出这种英雄气概。
(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知道这两句诗中诉说的是什么样的长征故事吗?(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2.你认为“暖”字巧妙在哪?(一是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景象,二是烘托出红军渡江后的喜悦和沸腾情景)3. 你认为“寒”字巧妙在哪?(一是写出了泸定桥的险恶形势,二是衬托出红军浴血奋战的壮烈情景。
)4.大家看过这两个故事的电影吗?(播放视频)5.大家想象着画面读一读这两句。
六、品读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毛泽东,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的基本知识;2.掌握《七律长征》的基本内容;3.能够朗读《七律长征》;4.能够理解《七律长征》的主旨,并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5.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新时期的长征史诗之一,它表达了红军长征途中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理想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长征的背景和历史作用,深入理解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背景知识的讲解,了解《七律长征》这首诗歌的基本情况,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分组朗读和个别朗读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朗诵经验和语言表现能力进行《七律长征》的朗读。
同时,邀请部分学生个别朗读,对错误的发音、语调和语气进行适当的指导与纠正。
3. 诗歌鉴赏通过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逐句讲解,向学生传达《七律长征》所传达的主旨。
同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里朗读《七律长征》,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出长征所体现的主旨。
同时,再次回顾一下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课时1. 汇报作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口头汇报自己的作业,同时引导思考,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加深学生对历史和诗歌的体会理解。
2. 小组演讲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商讨,确定一个相关的观点或主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演讲,通过表述观点的过程加深对《七律长征》的理解以及思辨能力。
3. 诗歌朗读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读比赛,选派代表参加年级范围内的诗歌朗读比赛,既培养了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比赛意识,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 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再写一篇关于《七律长征》的读后感,加深对《七律长征》的理解和思考。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单元七律长征 优质版教案
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30)
全诗短短56个字,带我们重走了长征路,感受到红军的乐观精
神和英雄气概。
印证了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
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1—33)
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4)
(1)搜集阅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懂诗句,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等角度进行教学,条理比较清晰。
在理解诗歌时,我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全篇,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层层深入,使学生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以及领会到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回环复读,升华情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希望学生能在一次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
二、抓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在解决完字词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如“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磅礴”“暖”“寒”“尽开颜”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红军战士所面临的险恶的自然条件,以及惊心动魄的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诗词所传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豪迈的大无畏精神。
三、利用反差,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反差”是这首诗贯通首尾的修辞艺术,也是最具特征的精神气象。
因此,在学生领会了诗的每一联“反差”之后,自然就能感悟诗词所要表现的情感了。
“逶迤”与“细浪”、。
统编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三联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平时也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粗浅的了解,但是这首诗的年代背景距离学生比较遥远,“长征”、“毛泽东”,对学生们来说都是很陌生的,因此,背景的树立和了解,对学生来说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关键所在。
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起到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的作用,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
课堂上适时补充、对毛泽东、长征的认识和了解,紧接着又适当补充小结,让学生对长征的艰难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全诗奠定了基础。
同时,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和岷山,对学生来说也都是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树立这些背景的形象,也就是树立了一个学习的靶子,困难越大,而红军克服了就越突出红军的顽强和乐观精神。
教学内容:字词教学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崖”“渡”“索”,可分别利用熟字“涯”“度”“系”来识记,既要区别它们的字形,还要辨析它们的字义;“律”字可采用换偏旁成新字的办法来识记。
本课有一些特指词语,如“五岭”“三军”,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
还有一些词语的意思,如“远征”“等闲”“走泥丸”,可结合诗句理解。
阅读理解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等),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要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长征》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1.首先带领学生大致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再把诗歌读准的基础上,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
2.带领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并通过借助资料、展开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的情感。
3.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诗歌朗读水平的培养,指导学生要读出诗歌的气势,最终达到熟读成诵,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在理解了诗意、把握了整首诗感情的基调上,采用小组合作读、师生对读等方式进一步激发情感,渲染气氛,读出诗歌的磅礴气势。
5.在熟读的基础上,以填空、想象画面等方式进行背诵,加强积累,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目的。
6.这首诗歌独特的时代背景与时代意义,决定了在学习时不能只就诗论诗,应该去领会其背后的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感受其中伟人情怀。
7.以自学为主,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伟人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4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
了解课文的大意。
2.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你们知道哪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教师简单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背景知识。
(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1934年-1936年由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
3.师: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今天让我们跟随毛主席一起走进《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二、自学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规则。
(3)根据注释或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学成果。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像这样的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
2.教师指导:读每一句诗时,先理解句中词语。
3.再读诗句,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感受到深深的寒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4.朗读全诗。
四、指导朗读,总结全诗
1.指导朗读:教师先范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学生练习,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师总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向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一幅幅图画。
下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难点)
一、歌曲导入,烘托氛围
1.课件播放歌曲《七律长征》,学生认真欣赏。
2.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歌写于1935年10月,当时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胜的艰难险阻,毛主席挥毫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领会诗歌所饱含的精神气概。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指名朗诵《七律·长征》,边读边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第一句)
2.学生自由举手朗读第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齐读第一句,你从中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红军的精神的?(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从“只等闲”一词中体会出来的。
)
过渡:我们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诗歌,体会感情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研读诗句,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师: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艰难?(万水千山,远征难)
②师: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③指名读,齐读。
④教师小结:这句诗高度概括了红军战士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给全诗奠定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师:这句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长征艰难?(指名答)
②师:红军战士们害怕吗?(不害怕)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呢?(腾细浪、走泥丸)
③思考:绵延几千公里的五岭、翻越几千米高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英勇无畏、乐观)
④小结:这句诗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师:这句诗中,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云崖、铁索)
②(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教师简要介绍泸定桥。
③师: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困难呢?(暖)
④教师引导:金沙江,大渡河,这一暖一寒,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男女生互读)
⑤小结:作者用“暖”“寒”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千里雪)
②师:那你又是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喜)
③默读诗歌。
思考: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
么?(翻过雪山,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齐读)
④小结: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二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又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红军队伍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四、读《菩萨蛮·大柏地》,感受豪迈
1.出示资料: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城北。
1929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
1月14日,毛主席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人引离井冈山。
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2月11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才打破危局。
这首词是毛主席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2.全班齐读,再一次感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配乐齐背《七律·长征》。
[教学板书]
5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五岭、乌蒙山、金沙江、
大渡河、岷山(分述)藐视困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
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学生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在精读诗歌教学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研读诗句,让他们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诗的学习兴趣还是不太浓厚,对于诗的内容还没真正理解,也没有真正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