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煲中药

合集下载

熬中药的方法

熬中药的方法

熬中药的方法
1、中药从医院或药店取出后,首先把中药放入砂锅或陶瓷锅里,用流动水对中药进行浸泡,清洗其表面的杂质。

2、加水没过药物1至3厘米,浸泡药物至少1小时。

3、然后将药锅放在炉火上用中到大火煎煮开,然后调至文火,熬药一般30-60分钟。

4、一般情况下分两次煎,第一次煎煮后把药液倒出,然后再加凉水进行第二次煎煮,煎好后倒出药液,和第一次煎好的中药混在一起,共煎出约300ml,分两次喝。

5、同时注意先煎、后下等特殊药物的调剂方法。

6、中药当中单纯补益功能的汤药,可以考虑饭前服用。

除了纯补气血的中药以外的建议饭后温服。

7、如果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浓缩药物至每次50-100ml,早晚各一次。

中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熬制是指将中药材进行煎煮、烹炖等方式加工,提取药物成分以及改变药材的性味特点,以便于人体吸收和利用药物的疗效。

下面是中药熬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熬制方法:1.材料准备:选择新鲜、成熟、无虫蛀和霉变的中药材。

根据处方所需,将所需材料准备齐全。

2.清洗材料:将中药材放入清水中,用手轻轻揉搓,去除表面的污物和杂质,然后放入干净的容器中。

3.制煎包:将清洗好的中药材放入药袋、纱布袋中,然后将袋口系紧。

4.加水煎煮:将制煎包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待水开后,改用文火慢慢煎煮,保持水的温度不断。

5.熬制时间:不同的中药熬制时间不同,一般可根据处方或中药书籍上的建议熬制时间进行操作。

6.过滤药液:将煎煮好的药液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利用纱布或滤网进行过滤,去除药渣。

7.分装药液:将过滤好的药液等份分装到瓶中,不要盛太满。

8.存放方式:将分装好的药液放入干净、密封的容器中,置于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储存。

二、注意事项:1.选择材料:选择新鲜的中药材,避免使用霉变、蛀虫的药材,确保熬制的药液质量。

2.清洗材料:清洗材料时,要用清水从材料的上部冲洗到下部,避免脏污残留。

3.使用容器:煎煮药物时,选择具有耐高温、无毒、耐酸碱腐蚀的瓷煎药壶,不要用金属的容器。

4.熬制火力:熬制药物时,要控制好火力,煎时加水少于药量,炖时加水少于2倍药量,煮沸后继续用文火慢慢熬煮。

6.药液保存:药液煎煮好后,应尽快分装到瓶中,并密封保存,避免污染和氧化。

7.包装标示:在每个药液瓶上标明药名、煎煮方式、剂量、保存时间等信息,以便使用时查看。

8.严格按医嘱服用:中药煎煮后的药液应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服用,严禁自行增加剂量或停药。

9.熬制废渣处理:熬煮后的废渣应用塑料袋封装后丢弃,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之,中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正确操作,能够保证中药煎煮的质量和疗效,提高中药的吸收和利用效果。

有需要的患者或中医师应该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确保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熬制方法:
1、分配中药:根据诊断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中药用量药量应以伤寒论定;
2、洗米法:根据病情要求洗米,洗取清水;
3、开水煎煮:将中药加入清水,放入锅中,用慢火加热,沸腾后减小火力熬煮;
4、裹药熬煮:将中药和水放入药袋中熬煮;
5、蒸煮:用沙锅中加水加热,将中药放入沙锅,加盖封住, 用慢火蒸煮;
6、加条熬煮:将中药放入清水中加热,待熬煮,再放入条料,继续熬煮。

二、注意事项:
1、要选择优质的中药,以保证其药效。

2、按照药物方剂量熬制,中药以温暖,苦酸适度为宜,不宜过热,过熬过煎。

3、防止中药中毒,尽量使用新鲜的中药。

4、中药液要温热,不宜过热,中药以温暖,苦酸适度为宜,药液发酸后若能完全混匀即可服用,如果不能及时服用,应改用冷开水冲服。

5、煎煮时留意时间,在熬制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不要过度煎煮损失中药的药效。

6、学会熬制中药时的技巧,比如:增湿药如海参、蟹壳是先加热再熬煮,燥药和涩药如甘草则先熬煮后加热,以及煎药时要不断搅拌以保持药效等。

熬中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熬中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熬中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熬中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是一项重要的技能,需要仔细的操作和严格的注意事项。

下面将介绍熬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
1.选择好质量好的中药材,最好去正规的中药店购买,并且要看清楚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准备好所需的器具,如锅、勺子、火源等。

3.清洗干净所有器具,以免污染中药材。

4.将所需的中药材按照配方比例称好,并用干净的纱布包好。

二、熬制过程
1.先将锅加水烧开,然后放入包好的中药材。

2.用小火慢慢地煮,不要让水沸腾太快,也不要让水位太低或太高。

3.根据不同的配方,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不同时间长短的煮制。

一般情况下,需要至少一个小时以上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在煮制过程中需要经常看水位是否足够,并适时加入适量清水。

同时还需要时常搅拌以防止中药材粘锅。

5.煮制完毕后,将中药渣过滤掉,取出中药汁液即可。

三、注意事项
1.在熬制中药的过程中要保持空气流通,以免中毒或者影响呼吸。

2.不要随意更改配方比例,否则可能会影响疗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3.在熬制过程中不要离开锅边,以免出现意外情况。

4.在煮制过程中需要适时加入适量清水,并且注意火候和水位的控制。

5.在使用中药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者专业人士的意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或者副作用。

6.在使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现象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或者专业人士的意见。

正确熬中药的方法步骤

正确熬中药的方法步骤

正确熬中药的方法步骤熬制中药是中医药疗法的重要环节之一,它通过将草药加热浸泡,提取出其中的有效成分,利用中药的独特药性治疗疾病。

正确熬制中药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下面将详细介绍正确熬制中药的步骤。

第一步:准备工作熬制中药前,首先需要准备好一些常用的工具和器具,包括药材、砂锅或不锈钢锅、耐热玻璃容器、滤网、过滤纸、量杯、天然纯净水等。

这些工具要注意保持清洁和干燥,以免影响中药的品质。

第二步:煎煮药材1.洗净药材:将草药用清水洗净,去除杂质和表面的污垢。

2.切割药材:对于一些大块的药材,可以使用刀具将其切成小块,以方便药物成分的释放和溶解。

3.处理药材:对于一些有毒的草药或者硬质的植物块茎,需要进行一定的预处理,如去皮、去脏、去核等,以防止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4.浸泡药材:根据不同的药材,有时需要事先将其浸泡在水中,以增加药材的渗透性和提取的效果。

5.添加适量水:将处理好的药材放入砂锅或不锈钢锅中,根据药材的种类和使用量,加入适量的天然纯净水。

6.加热煎煮:将药材和水一同放入锅中,将火力调至中小火,让其缓慢升温并保持沸腾状态。

第三步:控制煎煮时间根据不同的草药和配方,煎煮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中草药的煎煮时间为20分钟至1小时不等。

这个时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但过长或过短都可能影响到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和药效的发挥。

煎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还有以下几点:1.定时检查:煎煮过程中要时刻观察,定时检查药液的颜色和浓度变化,以判断是否达到煎煮的要求。

2.补充水分:因为煎煮的过程中会有蒸发,所以需要根据需要适量补充水分,以保证药液的浓度和煎煮的效果。

3.控制火候:火候的控制直接关系到中草药的煎煮质量,一般来说,中小火的火候是较为适宜的。

第四步:过滤药液在药物煎煮完毕后,需要将药渣从药液中分离出来,以获得纯净的中药液。

具体步骤如下:1.用滤网过滤:将药液倒入滤网中,利用滤网过滤出药渣,保留药液。

熬中药的方法和步骤

熬中药的方法和步骤

熬中药的方法和步骤
熬中药是传统中医疗法的一种,以下是熬中药的常见方法和步骤:
1. 准备药材:根据医生的处方选择需要的中药材,一般为干燥的草药、树皮、植物的根或种子。

按照医生的建议,根据病情和剂量要求,将药材适量称取。

2. 研磨药材(可选):一些药材需要研磨成细粉,以便更好地释放药效。

使用研磨机或者传统
的石磨将药材细磨。

3. 准备煎药器具:选择陶瓷或不锈钢的煎药壶,漏网、滤网等。

将煎药器具彻底清洗消毒,保
持卫生。

4. 煎药前的处理:对于一些药材,需要提前处理。

比如用水浸泡、炒煮、研磨或切割等步骤,
以增加药效和减少毒性。

5. 加水煮药:将药材放入煎药器具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一般为药材的10-12倍量的水。

将药
材浸泡片刻,然后开始加热。

6. 煎药:将煎药壶放在火上,使用明火或电炉加热。

一般先使用大火将药材煮开,然后改用小
火持续煎煮,一般约20-30分钟。

期间需不断搅拌和观察,以防止煮沸溢出。

7. 过滤:待药液煮沸后,使用漏网或滤网将药渣过滤出去。

可以多次过滤以保证药液的纯净度。

8. 提取: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方,将提取的药液保留或根据需要继续煮浓。

9. 装药:将提取的药液装入密封的药碗或药瓶中,注意保持卫生,并进行必要的标记。

10. 储存:根据具体要求和药方,将装好的药液保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

注意避免阳
光直射和异味干扰。

请注意,如果你没有经验或相关训练,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以确定药材的用
量和具体操作方式。

中药熬煮的方法

中药熬煮的方法

中药熬煮的方法
中药在煎制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保证药材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释放。

以下是中药熬煮的一般方法:
1. 清洗:将所需中药洗净,清水冲洗2-3次,去除泥沙等杂质,然后用凉水浸泡30分钟,待药材吸水后可更好地释放有效成分。

2. 准备药锅:将药锅加入适量的水(一般是10倍于药材重量的水),放入药材,煮沸后转小火煮30分钟以上。

根据中药的不同性质,煮制时间也有所不同。

3. 煮制:在煮制过程中,要注意药锅的火候,火力不能过大,以免煮干水分。

同时,药锅盖子要盖紧,以免有效成分挥发。

4. 去渣:煮好后,先用滤网过滤出渣,再将药汁倒入容器中。

5. 调味:根据需要,可加入适量的糖或蜂蜜调味,使药汁更易入口。

以上是中药熬煮的基本方法,不同药材和处方也有一些特殊的煎制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煎制中药要注意卫生和安全,切勿使用铅、铜等有毒金属制作的药锅。

- 1 -。

中药煲方法

中药煲方法

中药煲的方法如下:
准备:砂锅、清水、炉灶,环境应宽敞通风。

煎药流程:煎药前先用清水将药物浸泡,一般叶类、草类的中药可以浸泡30分钟左右,质地非常坚硬的中药,尤其是一些矿物质,可以浸泡一小时左右。

浸泡完毕后即可把药物倒进砂锅进行第一煎,加水量应以超过药表面约3厘米为宜。

第二煎水量酌减,滋补性中药应酌情多加水。

煎药时间:第一煎药煮沸后煎20分钟;第二煎药煮沸后煎15分钟。

药的品质坚硬者可酌情多煎5-10分钟;清热、发表的药煎的时间要短一些。

火候掌握:一般中药未煮沸时用急火(大火),煮沸后用小火(小火),煮的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煎药次数和量:一般每副中药需煎两次,每次煎至药量约150毫升,将两次煎的药量混合在一起共300毫升,分成两份,早晚各服一次。

滋补药可煎三次,混合在一起分成两份,早晚各服一次。

以上是中药煲的基本方法,具体操作可能会因药物种类和病情而有所不同,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中药是中国古老的医学宝库,其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世代相传中逐渐形成并得到验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熬制方法:1.选择药材: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中药材料。

在选购时要注意货源的质量和新鲜度,确保药材的纯正。

若购买干燥的药材,则需先将其浸泡在清水中,使其吸满水分。

2.中药研磨:药材需要进行加工处理,可以采用研磨的方式。

将药材放入研钵中,用研杵进行研磨,直到变成细小的粉末。

3.合理配比:根据处方的比例和药性搭配,将不同的药材按照配方比例进行混合,以准确发挥其疗效。

4.浸泡水:将混合均匀的药材放入砂锅或瓷钵中,加入适量的清水进行浸泡,一般需加入的水量为药材的5倍左右。

然后将容器盖好,浸泡2小时以上,使药材充分吸收水分。

5.用慢火熬煮:将浸泡好的药材放在灶上,用小火慢慢熬煮,以充分提取有效成分。

在煮药的同时,要注意控制火候,避免煮沸时飞溅出锅,同时要时刻观察水量,避免水煮干。

6.滤汤去渣:待药汤煮沸后,用纱布或过滤纸将药渣过滤掉,只留下药汤。

二、中药熬制注意事项:1.选择适宜火候:熬制中药时,应该控制好火候,以达到药材中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但又不会煮沸过度的效果。

一般建议用小火炖煮,避免强火。

2.注意火候持续时间:中药煮沸后,需要继续保持火候较小的状态,继续煎煮一段时间以提取更多的有效成分。

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2小时左右,根据药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注意水量:在煮煎中药时,需要根据药材的不同和处方要求,合理控制添加的水量。

通常情况下,药材与水的比例为1:5,即每一份药材需要五份的水进行煎煮。

4.注意煎煮容器选择:中药煎煮时候使用的容器,最好选择陶瓷或砂锅等材质的炖锅,以保留药汤的质量。

同时,容器的大小也要适中,避免药汤溢出。

5.保存药汤:煎煮中药后,要将药汤倒入干净的瓶子中,待其自然冷却后密封保存,避免细菌侵入。

同时要将药物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电煲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电煲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电煲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1.选择合适的电煲:在煮中药时,应选择具有煮沸和保温功能的电煲,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持中药汤液的温度和营养成分。

2.水的选择:煮中药时,最好使用纯净水或者开水,避免使用自来水或是含有化学物质的水。

3.浸泡:将中药材用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以便发酵味、杂质和沙子等物质浮出。

4.加水煮药:随后,在电煲中加入适量的水和中药材,煮至水沸,然后开小火煮30分钟到1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药材的特性进行调整。

5.煮沸后保持温度:煮沸30-60分钟后,将电煲转为保温模式,让药材和水能够慢慢渗透,有效地提取药性成分,同时保持药汤的温度和营养成分。

6.过滤的方法:在中药煮好后,可以用纱布或者过滤网过滤药渣,让中药汤液更加清澈透明,同时去除药材的杂质。

7.存放的方法:煮好的中药汤液最好存储在玻璃瓶中,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不宜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药性消失,同时注意标记药品名称,浓度等信息。

熬中药的方法和火温

熬中药的方法和火温

熬中药的方法和火温
熬中药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可以通过煮煎药材来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

下面是一些关于熬中药的方法和火温调节的技巧。

1. 准备好药材:根据需要熬制的中药方剂,准备好需要的中药材。

根据病情和医嘱选择适量的药材。

2. 水量掌握:根据中药方剂的要求,准备适量的水。

一般来说,药材和水的比例为1:10,也就是说,每10克药材需要用1杯
水(约250毫升)来煎煮。

3. 温度设置:根据药品中的成分和特性,选择合适的火温。

中药煎煮一般分为大火煮沸和小火煎煮两个阶段。

4. 大火煮沸:将草药放入煮药锅中,倒入足够的水,以大火煮沸。

当水开始冒泡时,调至小火。

5. 小火煎煮:将煮药锅调至小火,继续保持药材的煮沸状态。

根据方剂的要求,一般需要煮煎15到30分钟。

6. 控制火候:在小火煎煮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火候,避免药液过度煮沸,导致药性损失。

可以根据药液浓缩程度来调整煮药时间,保持药液的适当浓度。

7. 过滤取汁:煮煎结束后,将药渣过滤掉,保留药液。

可以使用纱布或者特制的煎药器具进行过滤。

过滤后的药液即可服用。

注意事项:
- 熬中药的过程中,要注意药材的清洁和质量,避免虫蛀或受潮。

- 中药煎煮的过程中,要时刻盯着,避免煮干或溢出。

- 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红糖来调味。

这些是关于熬中药的方法和火温调节的一些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务必在使用中药之前咨询中医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药的标准煲法

中药的标准煲法

中药的标准煲法
中药的标准煲法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煲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煲法能够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下面介绍一下中药的标准煲法。

1. 煮水
首先,将适量的水倒入煲药的锅中,用大火煮沸。

煮水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煮开后再煮1-2分钟即可。

2. 放入中药
将需要使用的中药材放入锅中,注意不要放入过多的中药,以免影响药效。

一般来说,每次煲药的中药量不宜超过锅的1/3。

3. 煮药
将中药和水一起煮沸,然后改用小火煮药。

煮药的时间根据中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煮药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药效损失。


般来说,煮药的时间在30分钟到1个小时之间。

4. 倒药汁
煮好的中药汁倒入碗中,注意不要将渣滓倒入碗中。

如果需要将渣滓一起服用,可以使用纱布过滤。

5. 加入调味品
根据需要,可以在中药汁中加入适量的蜂蜜、红糖等调味品,以改善口感。

6. 注意事项
在煲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煲药的锅具要干净,以免影响药效。

(2)煲药的水要用纯净水或矿泉水,以免影响药效。

(3)煲药的火候要掌握好,不宜过大或过小。

(4)煲药的时间要根据中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
行调整。

(5)煲药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以免煲干或煲糊。

总之,中药的标准煲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的煲法才能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大家在煲药的过程中能够认真掌握中药的标准煲法,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正确熬中药的方法

正确熬中药的方法

正确熬中药的方法
熬中药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药材:根据处方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将其清洗干净。

2. 研磨药材:将较硬的中药材可以用研磨机或者研钵等工具将其研磨成细粉状,以便更好地释放药效。

3. 配置药材比例:根据中药处方中各种药材的比例,将其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好。

4. 加水煎煮:将药材倒入炖盅、砂锅或者中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一般以药材的2-10倍水量为宜,煮沸后改小火煎煮一段时间。

具体时间视药材的性质和处方而定,一般煎煮30分钟至2小时。

5. 过滤药液:煎煮完成后,使用细筛网或者纱布过滤掉渣滓,得到纯净的药液。

6. 汤药后处理:根据需要,可将药渣包裹起来后压榨出多余药液,或将渣滓留在药汤中服用。

7. 药液储存:将药液倒入干净的容器中,放置在清洁、干燥、避光、通风处储存,避免阳光直射和细菌污染。

需要注意的是,在熬制中药过程中,应保持房间通风良好,煎药时的火力要掌握好,避免过猛或过弱,也应注意避免煎煮时间过长。

此外,还要根据中药的具体要求和个人身体状况调整煎煮的方法和时间。

如果对中药的制作不够熟悉,建议咨询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

熬制中药注意事项以及正确方法

熬制中药注意事项以及正确方法

熬制中药注意事项以及正确方法熬制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熬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正确方法对于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熬制中药的注意事项和正确方法。

注意事项:1.选择优质药材:在熬制中药时,选择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中药的疗效。

因此,应该选择质量好、无虫蛀、无霉变等情况的药材进行使用。

2.掌握配方比例:中药熬制的配方比例非常关键,必须根据处方中各药材的功效、用途等因素,准确把握各药材的比例,以保证中药的药效。

3.根据药材特性合理搭配:中药熬制时,根据药材的性味、功效等特性合理搭配,以达到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4.熬制时间掌握:熬制中药时,一般情况下需掌握好熬制时间,不可过长或过短。

过长时间熬制容易导致药材成分损失,过短时间熬制可能达不到理想的疗效。

5.熬制温度控制:熬制中药时需要根据药材特性来控制熬制温度。

一般来说,苦寒性的药材用小火慢熬,温热性的药材用大火煎煮。

6.保持熬制容器的清洁:熬制中药时,容器的清洁对于保障中药的质量和安全使用非常重要。

熬制前要对容器进行清洗消毒。

7.避免中药与金属接触:在熬制中药时,应避免药材与金属容器接触,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中药的疗效。

正确方法:1.根据处方要求加水:根据处方要求,将药材置于砂锅或炖盅中,加入适量清水,一般药材与水的比例是1:10左右。

2.浸泡药材:加水后,将药材浸泡片刻,药材可以适当地吸收水分,有助于煎煮出药效。

3.用文火加热:将砂锅或炖盅置于炉火上,用文火加热。

初烧时,不宜急火猛烧,避免造成药材的损失。

4.加热时间:煎煮过程中,一般药汁开始出现后再加热20分钟左右,熬制时间约1-2小时。

5.不间断观察:在熬制过程中,应不间断观察药液的沸腾情况,要避免煎煮过程中发生溢出。

6.熬制完成:当药物的颜色渐变为黄褐色或焦糊味逐渐显现时,即可关火,熬制完成。

7.过滤药液:将熬制好的中药药液过滤,去除药残渣。

过滤时可以利用纱布、滤纸等进行过滤。

中药熬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的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浸泡:将药物倒入熬药的器皿中,加凉水没过药物,浸泡1小时左右,让中药充分吸收水分,恢复到新鲜状态,以促进有效成分的析出。

2. 煎煮:浸泡完成后,将砂锅放在煤炉上开始熬制。

一般中药需要煎煮两次,头煎先开大火,等水开了之后再转为小火,慢慢熬制。

一般熬制20\~25分钟,期间隔上几分钟搅拌一次,防止药物沉底糊锅。

3. 二煎: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然后加上热水,高出药面一点点即可,继续用大火煮至沸腾,然后开小火煎煮15\~20分钟即成。

4. 煎药器具:中药在煎制时最好使用砂锅,因为砂锅不易与中药里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受热均匀。

请注意不要使用铝锅、铁锅等金属器皿,因为这些金属容易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毒副作用。

5. 煎药火候:煎药的火候有大火和小火两种。

小火需要长时间的煎煮,大火水分蒸发过快药液容易外溢。

因此,一般是先用大火后用小火煎药,切不可图快而全程大火煎药。

6. 煎煮顺序:中草药中含有特殊药物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煎煮。

比如药包中有“先煎”字样的小包,应先煎10\~15分钟,再加入群药煎;有“后煎”字样的小包应在群药煎好前5\~10分钟放入再煎。

切不可盲目一次全部放入。

总的来说,中药的熬制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如需自己熬制中药,请确保了解和遵循上述注意事项;如不具备相关经验,建议请教有资质的中医或药师。

中药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方法一般有蒸煮法、水煎、冷煎、熬浸、金银锭法等。

一、蒸煮法。

1、将中药加水蒸煮,水量通常是药材的2-3倍,火候可划分为大火、小火、微火几种。

2、蒸煮要适度,蒸煮的时间一般在1小时左右,比较硬结的药物可
以延长时间。

二、水煎法。

1、同蒸煮一样,先加水将药物煮沸,煮沸后加少量水,尽量保持剩
余液体量不变,改用小火慢煎。

2、煎药时间依中药质地而定,一般控制在1-2小时左右,多药汤水
煎时间可以延长,到药浸动性差不离锅时即可。

三、冷煎法。

1、熬制前用凉水将药物浸泡,浸泡了一段时间之后将药物取出,再
盛入药锅中,加入新鲜蒸馏水。

2、将药锅放在温和火上,将药汤熬至药汤变浓,但不栓糊,汤汁浓
稠时,熄火,放凉即可。

四、熬浸法。

1、将药物放入容器内,用温水将药物浸泡备用,每次浸泡时间不少
于3个小时。

2、待浸泡好的药物取出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温水,开大火加热,熬至汤汁浓稠,关火放凉,即可。

金银锭法。

1、将药物放入药锅中,加入新鲜蒸馏水,放入金银锭,再放入炉中,用小火慢熬,加入武火炖煮。

2、炖煮至药汤浓稠,降温至室温,再入冰箱冷藏。

熬中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熬中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熬中药方法和注意事项熬制中药是中医药中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煎煮草药来提取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熬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方法:1.材料准备:首先要准备好需要的草药材料,根据中医药方剂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将草药材料清洗干净后,放在容器中备用。

2.倒水浸泡:根据草药的性质,将草药用适量的水浸泡。

一般来说,浸泡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常见的草药一般需要浸泡30分钟至1小时。

3.冷水煎煮:将浸泡好的草药和适量清水放入锅中,以大火加热至沸腾,然后转小火煮1-2小时。

注意要时常观察水面的情况,如果发现水已经煮得快要干了,要及时加水。

4.加热时间:在大火煮沸腾的第一次之后,我们需要继续加热保持药材在沸腾状态,这个时间通常需要约半小时。

这样可以确保将中药有效成分全部提取出来。

5.滤清:将煮好的中药用过滤网或纱布过滤掉渣滓,将提取出来的草药汤液保存在容器中。

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锅具:熬中药需要使用不锈钢或砂锅等耐高温的锅具。

避免使用铸铁锅、铅和铜锅,以免产生有毒物质。

2.火候掌握:熬中药时需要注意火候掌握,保持中火或小火的状态,避免大火,以免草药煮沸太久产生过多的沸腾气泡,导致草药有效成分流失。

3.观察水位:在煎煮过程中,要时刻观察中药汤的水位,如果水即将煮干,需要及时加水。

同时,切忌使用热水,以免影响中药煎煮的效果。

4.温度适宜:煎煮好的中药汤液应该稍微冷却后才能服用,避免烫伤口腔和消化道。

一般来说,中药汤液的温度保持在40-50摄氏度为宜。

5.存放方法:中药煎煮好后,建议以玻璃瓶或陶瓷瓶等无异味的容器存放,避免与金属容器接触。

存放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不超过24小时,以免有效成分流失。

总结:。

中药熬制的正确方法

中药熬制的正确方法

中药熬制的正确方法
熬制中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备方法,通过熬制可以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到溶剂中,使药效更加充分地释放出来。

正确的熬制方法可以确保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下面是熬制中药的正确方法:
1. 准备中药材和熬制工具:首先需要准备好需要熬制的中药材和熬制工具,如药材、清水、熬药壶等。

2. 洗净中药材:将需要熬制的中药材洗净,去除杂质和尘土。

3. 加水熬制:将清水加入熬药壶中,然后加入洗净的中药材,放在文火上慢慢熬制。

4. 控制火候:在熬制中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火候,一般采用文火熬制,避免过热或煮沸。

5. 熬制时间:根据中药材的不同,熬制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需要持续熬制一段时间,直至药液变浓。

6. 过滤药渣:待药液熬制完成后,需要用纱布或滤网将药渣过滤出来,留下纯净的药液。

7. 保存药液:将过滤好的药液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通过以上的熬制方法,可以确保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提高中
药的疗效。

在熬制中药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配方和方法进行,避免出现错误,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材的煮药时间与火候掌握

中药材的煮药时间与火候掌握

中药材的煮药时间与火候掌握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煎煮过程中的煮药时间与火候掌握对于药效的释放和保留至关重要。

正确掌握煮药时间与火候,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中药的疗效,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材的煮药时间与火候掌握的相关知识及技巧。

一、选择合适的煮药时间在中药煎煮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煮药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不同的中药材具有不同的煮药时间要求,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功能性菌类药材:如灵芝、冬虫夏草等。

这类药材通常需要在煮药过程中保持较长的时间,以便将有效成分完全释放出来。

一般建议煮制时间在60分钟以上,甚至可以达到2小时。

2. 树木类中药材:如松枝、银杏叶等。

这些药材的有效成分主要集中在其树干、树枝或叶片中,煮制时间较短。

一般建议煮制时间在30分钟左右。

3. 根茎类中药材:如黄芪、党参等。

这些中药材煮制时间较长,需要将充分提取有效成分。

一般建议煮制时间在60分钟以上。

4. 花朵类中药材:如玫瑰花、桂花等。

这类药材通常煮制时间较短,一般建议煮制时间在20分钟左右。

5. 矿物类中药材:如牛黄、雄黄等。

这类中药材通常只需要煎煮一段时间,一般建议煮制时间在10分钟以内。

总之,在选择煮药时间时,需要根据中药材的种类和特性进行合理的把握。

二、控制火候的技巧除了合适的煮药时间,掌握火候也是中药煮制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控制火候的技巧:1. 利用不同的火力:中药的煎煮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火力强度。

一般分为大火、中火和小火。

大火用来快速将药材煮沸,中火用来保持药液持续沸腾,小火用来炖煮药液。

不同的火力可以使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得以充分释放。

2. 注意煮药过程中的沸腾状态:中药煎煮过程中,要保持药液处于沸腾状态。

同时,需要周期性地控制药液的沸腾强度,防止过度沸腾导致有效成分的损失。

3. 拉沸法:拉沸法是指在煮药的过程中一开始使用高火使水迅速沸腾,然后改用小火进行炖煮。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保留中药材的有效成分。

中药的炖煮方法

中药的炖煮方法

中药的炖煮方法中药的炖煮是中药使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确的炖煮方法可以使中药的有效成分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药效。

以下是中药炖煮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一、准备器具炖煮中药时需要准备的工具有:炖盅、锅、刀、碗、筷子等。

炖盅是用来盛放中药的容器,一般选择陶瓷或玻璃材质的。

锅主要用于加热和煮沸水。

刀和碗用于切割和称量中药材。

二、泡药在炖煮中药前,需要先将中药材泡水,使其充分吸水膨胀。

泡药的时间一般在30分钟到1小时之间,根据药材的质地和用途不同,泡药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泡药时,应将药材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清水,让清水刚好没过药材表面。

三、加水在将药材放入炖盅后,需要在药材表面加入适量的清水,一般加水量为药材的1-2倍。

加水量过多会影响药效,过少则会导致药材煮焦。

四、火候火候是炖煮中药的关键之一。

一般来说,炖煮中药需要先用大火将水煮沸,然后转小火慢慢炖煮。

大火可以让水快速沸腾,而小火则可以让药材的有效成分逐渐溶解在水中。

五、时间炖煮中药的时间因药材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药材炖煮的时间在30分钟到2小时之间。

对于一些需要久煎的药材,如根茎类药材,需要煮沸后再用小火炖煮一段时间,以保证药效。

六、复煎对于一些需要复煎的药材,需要在首次煎煮后,将药渣取出,再次加入清水进行煎煮。

复煎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左右,具体时间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用途而定。

七、滤药在将中药材煎煮完毕后,需要将药渣过滤掉,只留下药液。

可以使用纱布或滤网进行过滤。

过滤后的药液应澄清透明,无杂质。

八、服法中药的服法也是需要注意的。

一般来说,中药应该在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同时,中药的用量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总结:中药的炖煮是一项技术活,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在炖煮中药时,需要注意器具的选择、泡药、加水、火候、时间、复煎、滤药和服法等方面。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炖煮方法,才能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煲中药
煲中药就是简单的“3碗水煮成1碗”?非也!最近与朋友讨论起如何煲中药,才发现许多年轻的广州人,虽然一有什么“头晕身热”都会习惯地煲中药喝,但到底怎样煲中药才是正确,往往只是一知半解,道听途说。

其实,煲中药,还真是一件有技术含量的事!
煎煮前———
●清洗
中药材是否需清洗,这是很多人的疑问虽然很多中药饮片看起来表面会有些灰黑,其实在出售前都经过了加工炮制,所以煎煮之前一般无需清洗。

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以及一些细小种子类的药材(如车前子等)被冲走流失。

●浸泡
清洗步骤不能浸泡中草药,但煎煮之前,却需要有个浸泡药材的过程。

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

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以缩短煎煮时间,但切不可用开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浸泡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特别是在夏天,浸泡时间过长会很容易引起酸败。

煎煮中———
●用水
传统的“3碗水煮成1碗”,其实不是个科学的标准。

因为不同处方的药味多少、药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药材吸水量也有不同。

如果真的有人一边煲药,一边不断把药汁倒来倒去,作为煲中药的标准,这样瞎折腾其实也不可能煲出最佳效果的中药。

应以水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

而不是机械地用3碗水煮药。

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火候
一般的中药应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

控制火候的意义在于,若火候过强,水分蒸发过快,影响有效成分的析出,亦易焦糊。

但一些治疗外感的中药,可以在煮沸之后不改文火,继续用武火煎煮15分钟左右即可。

●时间
中药煎煮时间,应根据不同药物和疾病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

楼步青说,沸腾后再用文火煲药的时间,一般中药,头煎应在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类中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类中药,头煎应在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如果有“大头虾”不慎煎煮时间过长,令药汤太浓,这时可以加些白开水再煮沸,就可以避免有效成分反渗透的问题。

●复煎
许多老人家习惯于一副中药“返煎”三四次,楼步青说,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

但滋补类的中药,可以煎煮三次。

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以煎煮三遍。

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将头煎与二煎的药液分别服用,这样未能将药效发挥至最佳。

应该将头煎与二煎的药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

同样,煎煮三遍的药液也相应地改为一天3次服用。

煎煮后———
●立即滤取
药汤煎煮好,应趁热过滤倒出,不宜久置锅中。

否则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随温度下降产生胶凝,难以过滤,
影响药效,同时也易造成酸败。

煎煮器———
●瓦罐沙锅最好
最佳煎煮器当然还是传统的瓦罐、沙锅,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锅、铁锅和铜锅,以防止这些活跃性强的金属器皿与药物发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

传统的沙锅、瓦罐以及陶瓷,不会与各种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传热均匀缓慢,煎出的汤剂质量好。

不锈钢属于钝性元素,也不会容易产生化学反应,现在许多大医院的煎药器皆为不锈钢锅。

但铁质煎器,虽然传热快,但不仅易氧化,化学性质也不稳定,它能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汤液色泽加深,还会与黄酮类成分生成难溶性络合物。

对于微波炉加热是否会影响中药药性,目前未有定论,所以楼步青亦不推荐以微波炉加热中药。

此外,楼步青提醒,若以药煲煎煮过有毒性的外用药,应洗净后再用清水煮一次,以免毒性物质残留。

药师提醒:注意先煎、后下
中药的煎煮指示上,常会出现“先煎”、“后下”的字眼,这是什么意思?楼步青解释,“先煎”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增加某些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的毒性;而“后下”,则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坏。

所以应严格遵照中药师的煎药指示。

通常矿石类,如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必须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

如生石膏、石决明、龟板、鳖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钟,再加入其它药材中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必须先煎1-2小时,才能达到减毒或去毒之效。

此外,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等,也须先煎10-30分钟才能发挥效用。

后下的药物包括气味芬芳、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檀香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等,通常应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