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自考改版全新
自考《生理心理学》必背知识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心理学帕帕兹认为在边缘系统结构中,从海马经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带回,再回到海马的环路(帕帕兹环路),对情绪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情绪的激活学说和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集中地表达了现代神经生理学关于脑高级功能的理论成果。
把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的功能特点与情绪和情感过程联系起来,与巴甫洛夫以前经典神经生理学对于情绪的理论相比,不但具有整体和器官水平的实验证据,还有细胞生理学的实验依据。
还有许多著名的经典实验,对情绪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如假怒实验、怒叫反应和自我刺激实验等。
◎什么是假怒,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
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所以将这种动物的行为表现称作“假怒”。
实验证明只要手术破坏边缘皮层、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解除,下丘脑机能亢进就会出现“假怒”。
△□我国生理学家卢于道和朱鹤年于 1937 年电刺激脑中枢,发现猫能发出呻吟的声音。
1952 年他们又深入研究了猫中脑的怒叫中枢。
△□下丘脑、隔区、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前额皮层和颞叶皮层等均是情绪过程的重要脑中枢。
边缘系统在体内环境平衡和情绪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皮肤电反应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
皮肤电阻或电导随皮肤汗腺机能变化而改变。
交感神经兴奋,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
由于汗内盐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
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直接指标,也可以作为脑唤醒、警觉水平的间接指标,但无法辨明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内容。
第十章运动和意志行为◎每个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称为运动单位。
平滑肌、腺体和心肌接受植物性神经支配。
植物性神经末梢和它们之间的接点统称为神经效应器接点。
△肌梭是一种特殊的本体感受器,即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
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学》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第3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

沈政、林庶芝《⽣理⼼理学》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第3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理⼼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科学与社会价值⽣理⼼理学是⼼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必修课程,是⼼理科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脑关系是⽣理⼼理学研究的核⼼命题,该命题的研究进展不仅对⼼理学其他分⽀学科的发展产⽣重⼤影响,对于认识论和哲学的理论发展也具有重⼤意义。
(⼀)⼼-⾝关系⼼⾝关系的科学命题不仅是⼼理⽣理学的基本命题,也是哲学的基本命题。
早期⾃然哲学式的⼼-⾝关系理论研究⽐较肤浅。
随着科学的发展,⼼-⾝关系的探讨逐渐为⼼-脑关系的命题所取代。
(⼆)⼼-物关系⼼⼀物关系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既是⼼理学的命题,也是哲学的第⼀命题。
⼼理学从具体的外界物质刺激与个体意识之间的制约关系中,探讨个体⼼理活动的规律。
随着新⽅法和新理论的产⽣,研究表明⼈类的意识活动是外界物质过程与脑这⼀特殊物质相互作⽤的产物。
(三)⼼-脑关系神经科学是近四⼗多年来形成的⼀门综合科学,它囊括了脑研究的许多理论和技术。
信息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综合科学,它的⼀些理论概念对现代脑研究产⽣了巨⼤启发作⽤。
⽣理⼼理学必须从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中吸收新理论与新技术等新成果。
⼆、⽣理⼼理学的基本理论(⼀)脑机能定位论与等位论的统⼀性原理1.脑机能定位理论(1)1811年,贝尔根据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其分为⼤脑和⼩脑。
这⼀发现成为脑机能定位理论的发端;(2)1861年,布罗卡发现了位于额叶的“⾔语运动中枢”,1874年,维尔尼克发现了语⾔感觉区。
临床观察法、⼿术切除法、电刺激法、解剖学和组织学法,是脑机能定位理论所依靠的主要⽅法;(3)20世纪40~50年代,苏联关于⼤脑⽪层是条件反射暂时联系赖以形成基础的观点、现代神经⽣理学关于脑⼲⽹状结构是睡眠与觉醒中枢的理论以及60年代根据割裂脑研究提出的⼤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的理论观点,都可以看作是脑机能定位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自考本科心理学科目表

自考本科心理学科目表自考本科心理学科目表包含以下课程:1. 心理学概论:介绍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包括心理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2. 生理心理学:研究人类生物和神经系统对心理过程的影响,包括感觉、知觉、情绪、学习和记忆等方面。
3.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注意、语言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4.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在不同阶段和年龄上的发展,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年期的心理发展。
5.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等方面。
6.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特质、态度和性格等心理特征,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7. 临床心理学:研究心理障碍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包括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等方面。
8.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原理和方法,包括学习、教学和评估等方面。
9.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工作场所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评估和职业发展等方面。
10. 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儿童心理问题,包括儿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
11. 健康心理学:研究身心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心理因素在疾病预防和康复中的作用。
12. 考试与测量心理学:研究心理测量方法和测试理论,在教育和职业领域中广泛使用。
除了以上主要课程外,还可以包括以下选修课程:1. 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动机。
2. 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对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3. 运动心理学:研究运动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因素。
4. 心理咨询:研究心理咨询方法和技术,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提高心理健康。
5. 心理统计学:研究心理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方法。
6.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注重外部观察和量化分析。
7. 高级实验心理学:研究心理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分析。
8. 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方法。
以上是自考本科心理学科目表的主要内容,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科目表会有所调整和更新。
生理心理学1详解

第一章绪论• 心理生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1、脑立体定位技术2、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无法恢复,可能引起组织病变,影响结果可逆损伤(扩步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不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病变,常用来研究皮层机能3、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4、电记录法5、生物化学分析法6、分子遗传学技术7、脑成像技术:PET技术、CT技术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注意的主要功能使有机体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维持下去,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保障作用。
第一节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注意是通过一些脑区的神经网络活动来实现的。
•既不是某一脑区的特性,也不是全部脑区的功能。
•不同脑区在注意过程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一、警觉网络(一)警觉和注意的关系•实验结果:警觉的提高可以改善对注意目标的觉察速度。
(二)注意(警觉状态)主要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持续作用来调节•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为单胺能和胆碱能细胞存在的部位。
•投射到不同部位。
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NA)系统的功能•DNAB损伤鼠模型在脑内注射6一羟多巴胺(6—OHDA)到蓝斑皮层通路(DNAB ),导致DA严重耗竭,使其含量少于对照组的10%。
然后进行习得条件辨别任务:刺激为a,反应为b;刺激为X,反应为Y;——DNAB损伤鼠在完成习得条件辨别任务中有缺陷;同时,鼠的巴浦洛夫条件抑制也受影响。
——表明:蓝斑—皮层投射系统的正常功能是保持在高度唤醒水平下注意的选择。
2.上行多巴胺(DA)系统•中脑一边缘DA系统能够将动机转化为动作。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激活行为反应,以便获得强化物。
如精神运动兴奋药物苯丙胺的强化效应,部分通过该系统发挥作用。
•中脑一纹状体DA系统具有唤醒作用。
3.上行5—HT系统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对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相关的过程,尤其是在厌恶背景中。
生理心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生理心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理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个方面?A. 心理疾病的药物治疗B. 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C. 社会行为的心理原因D. 学习记忆的心理学原理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 神经递质的作用B. 睡眠与觉醒的生理过程C. 情绪的生理基础D. 个人价值观的形成答案:D3. 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A. 电信号B. 化学信号C. 声音信号D. 光信号答案:B4. 下列哪个脑区与情绪调节关系最为密切?A. 大脑皮层B. 丘脑C. 杏仁核D. 小脑答案:C5. 以下哪个激素与应激反应有关?A. 胰岛素B. 肾上腺素C. 雌激素D. 甲状腺素答案:B6. 人类的大脑皮层中,哪个区域主要负责语言功能?A. 枕叶B. 颞叶C. 顶叶D. 额叶答案:D7. 下列哪项不是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A. 脑成像技术B. 神经药理学C. 心理测量D. 动物观察答案:C8. 睡眠周期中的REM阶段主要特征是什么?A. 眼球快速运动B. 大脑活动减少C. 肌肉松弛D. 心率减慢答案:A9. 下列哪个理论解释了经典条件反射?A. 行为主义理论B. 精神分析理论C. 人本主义理论D. 认知发展理论答案:A10. 以下哪个因素对学习和记忆有重要影响?A. 情绪状态B. 睡眠模式C. 社会支持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生理心理学中的“反射”是指_________对_________的自动反应。
答案:神经系统;外部刺激12. 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时,通过_________的方式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答案:突触13. 在生理心理学中,_________是指大脑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解释。
答案:感知14. 情绪的生理基础涉及到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多个系统。
答案: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15. 睡眠周期中的NREM阶段包括四个不同的睡眠阶段,其中最后一个阶段被称为_________。
生理心理学自考试题02-07,部分带选择答案

生理心理学自考试题02-07,部分带选择答案2005年4月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属于边缘叶的脑结构是A 边缘系统B 胼胝体下回C 丘脑D中脑被盖2、上丘位于A 丘脑B间脑C中脑D桥脑3、属于条件抑制的是A外抑制B延缓抑制C超限抑制D突触前抑制4、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A可以总和B快电位C双向传递D全或无5、近年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痛觉的重要脑中枢位于间脑中的A中线核B内侧核C外侧核D板内核6、脑的重量占全身体重的2%,但其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A20% B25% C30% D40%7、动作电位下降部分是膜的A极化过程B去极化过程C复极化过程D反极化过程8、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是A无足细胞B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9、视网膜中央凹部分A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大B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小C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大D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小10、人能听到的各种振动波的频谱大约为A20-16000赫兹B30-17000赫兹C40-18000赫兹D50-20000赫兹11、听觉的初级皮层区是A顶叶21区B颞叶21区C顶叶41区D颞叶41区12、与躯体感觉有关的脑结构是A丘脑腹后核B丘脑底核C丘脑前核D丘脑后核13、属于联想式学习的模式是A敏感化学习B印记式学习C尝试与错误学习D观察与模仿式学习14、帕帕兹环路的生理心理学功能与A记忆有关B空间辨别学习有关C情绪体验有关D短时向长时记忆转化有关15、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外侧区、旁室核和围穹隆区是A防御行为中枢B饮水行为中枢C性行为中枢D饥饱感觉中枢16、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状态的动物标本是在猫的A延脑与脊髓之间横断B延脑与桥脑之间横断C桥脑中部横断D上丘与下丘之间横断17、夜间睡眠中多梦期是A异相睡眠B慢波二期C慢波三期D慢波四期18、异相睡眠的开细胞是A延脑网状大细胞B桥脑网状大细胞C蓝斑中的小细胞D缝际核19、提出情绪动力定型学说的科学家是A詹姆士B巴甫洛夫C卡侬D林斯莱20、生理心理学研究情绪表现的经典实验是A躲避条件反射B自我刺激C假怒D怒叫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1、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结构是A脊髓丘脑束B脊神经C脑神经D植物神经22、听觉理论有A空间频率理论B位置理论C行波学说D共振假说23、对情绪有调节作用的脑结构是A杏仁核B豆状核C隔区D海马24、属于非表述性记忆的是A程序性记忆B习惯性记忆C内隐性记忆D间接事物的联想记忆25、临床表现为肌张力消失、肌肉萎缩、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的损伤部位的A锥体系B皮层运动神经元C脑干运动神经元D脊髓运动神经元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0分)三、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0分)26、大脑皮层前岛叶是()高级脑中枢。
生理心理学复习参考1234

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1、(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p5--P6脑损伤法包括: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扩布性扩抑、冷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脑损伤法中的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简单易行、效果明显。
但会使神经细胞溃变而无法恢复。
故称为不可逆损伤;扩布性扩抑、冷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既不损伤脑细胞,也不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变性,就能达到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之后皮层丧失的机能还能恢复,故称为可逆损伤。
2、P8像技术分为脑结构成像和脑功能成像两大类。
脑成像技术包括CT(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和MRI(核磁共振技术),脑功能成像包括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和fMRI(功能性磁共振技术)3、(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视网膜最外一层细胞为色素细胞。
色素细胞层内侧有三级细胞:第一层为光感受细胞,由无数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组成;第二层为双极细胞;第三级细胞为神经节细胞。
视神经:有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突形成视神经。
外网络层:在第一级细胞和第二级细胞之间有水平细胞层,它从感受器接受信息并反馈输回感受器,同时也输出到双极细胞。
这三层细胞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突触联系网络层,称为外网络层。
内网络层:在第二级和第三级细胞之间有无长突细胞层,它从双极细胞接受信息,并反馈输回双极细胞,同时又输出到神经节细胞。
这三层细胞之间形成的复杂突触联系网络称为内网络层。
盲点:在乳头范围内实际上没有视网膜特有的细胞结构,因而落在此处的光线将不被感知,故称为盲点。
4、皮层功能柱:具有相同功能特性的皮层细胞,按照有规则的空间结构排列起来构成柱状,被称为皮层功能柱。
5、视皮层功能柱垂直于皮层表面,排列成片层结构。
包括方位柱、空间频率柱、颜色柱、眼优势柱。
在同一“柱”内的神经元的感受野特性几乎完全相同。
视皮层基本单位——超柱:视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是1mm见方、2mm深的小块。
它包含一组对所有方位有用的方位片层和一组对双眼有用的眼优势片层。
生理心理学自考02——10年简答论述题答案

02年1试述巴甫洛夫朝向反射理论?76朝向反应:就是由新异性强的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试验中发现,这种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
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了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出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
2眼睛的随意性运动有哪些方式?在视觉中有什么意义?31共轭运动: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辐合: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
分散:与辐合相反,物体有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来,称为分散。
辐辏运动: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
人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以便使物像能够最好的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从而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3什么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者受损后各出现什么样症状?173锥体系受伤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是锥体系调节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障碍。
统称为锥体系症状。
它包括肌肉强直性痉挛所引起的硬瘫、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进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
与这些亢进的阳性症状相伴随的是皮肤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最常见的是肤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
这些锥体系症状是神经科医生用来诊断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及锥体束受损的根据。
与此相对应的是下运动神经元(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表现为肌肉张力消失、肌肉萎缩、软瘫、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4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何种功能有关?用什么实验,怎样证明?前额叶联络区与空间辨别学习和短时记忆的功能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第五章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非随意注意
第二节选择注意(其中《选择性注意的心理资源分配理论》免考,117-119页)
第三节注意的脑网络和信息流
第一节非随意注意
1、注意112: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集中性和保持的复杂过程,包括非随意注意、选择注意或集中注意的维持与调节功能。
2、非随意注意112(被动注意):
由外界较强的新异刺激或引起主体意外感的刺激,所引发的不由自主的注意过程,又称被动注意。
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朝向反射。
一、非随意注意与朝向反射理论113
传统神经生理学和条件反射理论,把非随意注意看成是一种被动的非选择性注意过程。
因此,外部刺激的强度因素在引起非随意注意中,具有重要意义。
刺激的强
脑内发展的外抑制过程,随刺激重复脑内主动性内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
(一)非随意注意的朝向反射理论和神经模式匹配理论。
识记:
1、朝向反射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由外部刺激的新异性所决定的反应113:(上面)
2、皮肤电反应和事件相关电位P3a波(怪球实验范式条件下),分别作为朝向反射的外周和中枢生理指标的意义113:
皮肤电反应的习惯化过程不受刺激复杂程度影响(眼动和皮肤电反应在朝向反应中的变化规律和机能意义不完全相同)。
重复刺激时,首先消退的是皮肤电反应,随后消退的是血管运动反应,脑电α波阻抑反应并不完全消退,只是弥散的α波阻抑
小于
3
不匹配。
刚刚发生的外部刺激在神经系统内形成了某些神经元组合的固定反应模式。
如果同一刺激重复呈现,传入信息与已形成的反应模式相匹配,朝向反应就会消退。
所以在一串重复刺激中,只有前几次刺激才能最有效地引出朝向反应。
几次刺激之后或几秒钟之后,朝向反应就会消退;但刺激因素发生变化,新的传入信息与已形成的神经活动模式不相匹配,则朝向反应又重新建立起来——
无论是第一次应用新异刺激引起的朝向反射,还是在它在消退以后刺激模式变化,再次引起的朝向反射,都由同一“神经活动模式不匹配的机制”所实现。
【这种机制发生在: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模式,加以匹配,如果匹配传出神经不再发生反应,如果不匹配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变为反应】
MMN
MMN
理解:
非随意注意特点是被动性和非选择性,其本质是脑内发展的外抑制过程,随刺激的重复,脑内主动性内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113。
(习惯化)
第二节选择注意
(二)选择性注意的早、晚选择理论和多重选择理论
识记:
1、早选择理论和晚选择理论的概念,丘脑网状核闸门学说和前运动中枢理论115:
一、早选择和晚选择的经典理论115
在认知心理学中,较早的选择注意理论称为过滤器的瓶颈理论,认为选择注意是由于大量外界刺激信息在感知觉通道上,向脑内传入时存在着竞争性,注意的选择在每一瞬间只能让有限的刺激进入脑内。
这一理论带来的问题是何时发生的注意选择,是在大量刺激感知过程的早期,还是产生明确知觉对刺激给出反应的选择,分别被称为早选择模型和晚选择模型。
2
则从注意的运动效应环节中寻求选择注意的证据。
两者各有所长,都只能提供选择注意脑机制的一个侧面。
事实上选择注意是多个脑区参与的复杂动态机制,不仅是感觉传入环节的早选择和运动传出环节的晚选择,还有更多复杂脑高级中枢的参与,并且与知觉、记忆、意识密切相关的选择。
(一)特征整合理论
选择注意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形成之中。
逐渐强调高层次知觉经验在特征整合中德作用,并认为在刺激呈现的几百毫米内,选择注意对潜在靶子的强化,和对潜在干扰的抑制是同时进行的,这就是选择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
(二)注意约定理论
将注意和记忆关联起来。
选择注意的作用,在于把知觉信息与工作记忆约定起来,
理解:
相关
识记:
1
2
3、行为瘾
3、毒瘾形成脑机制的三个要点
4、复吸与药物渴求的最后共同通路。
理解:
1、毒品引起树突形态改变,以其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的分子生物学变化为基础,这个过程与本书所描述的学习的脑强化/奖励机制和长时记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完全相
同。
简言之,毒品作为配体与受体相结合,通过G-蛋白受体家族所诱发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激活,再通过蛋白激酶催化亚基进入细胞核,使那里的基因调节蛋白激活,引起基因表达,合成更多的受体蛋白质,分布在嵴突之中。
第三节注意的脑网络和信息流
一、注意的功能网络和功能系统120
根据人类无创性脑成像研究和灵长类动物细胞电生理研究所所发现的科学事实,
警觉网络实现注意保持、持久维持的调节功能。
因此相应的脑结构应该是能维持注意所需的高唤醒和警觉状态,中脑蓝斑的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的活动,可以保持较高的警觉状态和唤醒水平。
大脑皮层右顶叶和右前额叶参与注意持久维持的调节功能。
二、(额-顶皮层)背、腹侧注意系统120
背侧注意系统是建立在自上而下和由底至顶的综合信息加工过程之上;腹侧注意系统是建立在对刺激驱动的信息加工过程之上。
1、背侧额-顶注意网络:
由两半球额叶眼区(FEF)、内顶沟(IPs)组成;
主要功能在于,对注意目标的刺激特征和反应动作进行认知选择,动态关注刺激-
侧额-。
2
采集脑血氧水平相依信号(BOLD)的自发波动数据,发现:背、腹两个注意网络是脑遗传保守型和后天习得的系统,无论被试是否负有注意任务,都为注意功能的实施,准备好了闹基本网络。
实验122:2008年对两只猴子脑中埋置微电极,观察全脑激活区分布的差异实验。
最后作者认为高层次视觉功能区(额叶眼区),对初级视皮层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
需要有由底至顶的激活信息;反之,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强度,决定了选择注意的刺激突显程度。
换言之,额叶高级调节信息依赖于由底至顶信息的门控因素。
三、多重信息流123
发现随意眼动引起许多脑区的激活,其中额叶眼区是最高中枢。
在眼动的多级中枢调节中,以较高层次的额叶眼区(FEF)为代表,以初级视皮层(V1)作为初级视
124
相,V1
125
来。
加工;
4、200-300ms时,视皮层和额叶皮层同时加入循环信息流的相互作用之中,产生了主体的意识知觉,即使现实刺激消逝,也会保存在工作记忆之中(非视网膜拓扑性的刺激以工作记忆存贮;视网膜拓扑性刺激以影像记忆存贮)。
也就是说,在200-300ms之内,额叶与视皮层之间相互作用的循环信息流完全形成,不仅是意识知觉形成的基础,也是选择注意和工作记忆的神经基础。
(四)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脑网络基础
识记:
1、ADHD的三种临床类型及主要症状
2、脑预置网络及其与ADHD的关系
理解:
关于ADHD的广泛性脑功能发育障碍模型
第四节儿童注意缺陷
(一)前额叶-纹状体病理模型:这些脑结构都与动作的执行监控有关。
(二)广泛性脑功能发育障碍模型:
Bush综述了近年脑成像研究进展和神经生物学成果,认为ADHD的病理机制包括:注意网络、基于奖励/反馈的信息加工系统、脑预置静态网络。
与这些网络相关的重要脑结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腹外侧前额叶皮层、顶叶皮层、背前侧中扣带回/背
精心整理
侧前扣带回、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小脑。
报告指出病人的这些脑结构容积小,皮层(灰质)较薄,与相关脑结构联系的纤维传导束(白质)发育不良。
在千名人脑功能解剖研究中,发现的七大功能系统,几乎都不能完全排除与ADHD 疾病有关,至少ADHD病人中发现了:额顶网络、背侧注意网络、预置网络、视觉网络、体干运动网络都有ADHD的相应病理改变。
ADHD 的33
总之,ADHD不是脑局部结构和功能障碍,是多个脑网络或功能系统的综合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