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位置教材分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7
8
是蛇和鳄鱼比长短。
通过看图,学生很容 易直观判断出谁长谁 短。这道题,在判断 时,运用了简单的推 理:因为蛇和鳄鱼的 头尾是对齐的,蛇的 身子是卷曲的,如果 蛇把身子伸直肯定比 鳄鱼长,也就是鳄鱼 比蛇短。
是比高矮的活动。
左图是看谁摸得高的 游戏;右图是摆木块 的比赛,看谁摆得高。 学生通过这些活动, 进一步丰富“高矮” 的感性认识:高矮不 止限于身高,也可以 是物体的高度等,同 时感觉到学数学是很 有意思的事。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 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 的感性经验。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 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 情境,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 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 “少”以及“长”、“短”、“高”、“矮”的含 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3.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
由于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有了比较长短的 经验,在课堂中学生出现了许多比较的方法, 教学时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使用教科书 中给出的一般方法,对于不同的比较方法, 只要有道理能够比较出正确的结果,就应该 给予肯定。
教学建议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活 动兴趣。
本单元比较简单,内容又少。 在利用教 材素材或自己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激趣,引 发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2.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放手 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大量实际活动和操作 来理解同样多、多、少、长、短、高、矮等 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但有的比较的内 容比较单调,(如比长短),这样就应营造宽 松环境,发挥主动性,自由比较。
本单元教材的重、难点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内容变动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

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二、编排特点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这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特点。

这册教材共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准备性知识(第一、二单元)、数与代数(第三、五、六、八单元)、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综合与实践等内容。

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如数与代数一共有四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使同一领域的内容从总体上有所变化,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并且每册第一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慢地恢复学习状态。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1—5增加了).·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位置 人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位置 人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位置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够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位置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够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教学难点: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3.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小动物卡片、小旗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小动物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位置。

(2)学生尝试用前后、左右描述小动物的位置。

(3)教师总结: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我们需要参照一个物体来确定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小旗子,引导学生观察小旗子的位置。

(2)学生尝试用前后、左右描述小旗子的位置。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4)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

(3)教师点评学生的作业,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5.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家里的物品,用前后、左右描述它们的位置,并与家长交流。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前后、左右位置的概念。

数学人教一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数学人教一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数学人教一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第二单元位置》(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方位词“前面”、“后面”、“左边”、“右边”的使用方法。

–能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描述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方位词的使用方法。

•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并正确运用方位词。

四、教学准备
1.课件:包括图片展示物体的位置,方位词的示意图等。

2.教具:卡片、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物体,让学生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引入“前面”、“后面”、“左边”、“右边”的概念。

2. 学习
•给出一系列图片或场景,让学生模仿老师口头指令,描述物体位置,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方位词。

3. 实践
•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描述小组中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加深对方位词的理解。

4. 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方位词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

六、作业
•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写出指定物体的位置关系,并用方位词描述清楚。

七、扩展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校园中寻找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拍照记录,并在下节课分享。

八、教学反思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掌握好方位词的使用方法,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愿大家都能取得进步!。

第二单元位置(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二单元位置(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标题:第二单元位置(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在具体情境中判断物体的位置。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提高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的认识。

2. 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在具体情境中判断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在具体情境中判断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教学素材:教室内的物品、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教室内的物品,引导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品的位置。

3.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品的位置,并与同学分享。

4. 活动二: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品的位置,并进行交流。

5. 活动三: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图片中物品的位置。

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品的位置,并与家长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5.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2单元 位置 教材分析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2单元 位置 教材分析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内容“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 上下、前后。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概念。

·让学生充分地说。

例题、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

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

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左右。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认识: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13页二、单元教材分析:关于位置,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

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根据研究,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所以,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安排了方位认识的先后顺序,并且创设了适合学生年龄又便于操作的情景,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块知识是为今后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三、单元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并且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情感与态度: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课时上、下、前、后(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页)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和“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三、.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教具:教学情境图、课件学具:语文书、数学书、笔盒。

五、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教师:上课前,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

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二)教学新知:1、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在刚才的小游戏里,我们提到了哪些方位?学生:上、下、前、后。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1单元准备课一、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数一数”,另一部分是“比多少”。

第1课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教材安排了一幅新学期开学图,通过此图,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教材第4、5页还将“美丽的校园”中的人或物抽取出来放在集合圈中,并在集合圈旁标上相应的1~10各数。

通过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化的过程,又将数数与认数有机地结合在-起。

教材第6页从“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首先利用情节中的素材——小兔与砖,小猪与木头进行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同样多”与“不同样多”,再认识“不同样多”中“多”和“少”的含义。

在学生直接经验的作用下感受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一一对应法。

借助图中丰富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二、知识结构第2单元位置一、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上、下、前、后、左、右。

对于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学生对“上、下”“前、后”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所以我们先认识,教材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要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空间,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择两种交通工具进行描述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上、下、前、后”。

二、知识结构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材简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先教学1~5各数的认识,分别从基数、数的顺序、书写、大小比较、序数、数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再进行1~5的加减的教学,最后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2)通过做游戏,巩固认识。

师生齐举右手,再齐举左手。

两名学生演示,全班齐做。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自己的右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3)两人一组,判断桌面上的东西在对面同学的哪一边,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

4.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持秩序,制订了一些规则,其中按照左、右制订规则的事例也很多,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逐一出示下图。

上、下楼梯靠右行,车辆、行人靠右行,乘滚梯时靠右站立等。

环节二: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教材第9页做一做
通过“拍手游戏”让学生巩固“上、下、前、后”的概念。

2.练习二的第3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老师巡视指导。

3.把小朋友左手中的气球涂上颜色。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6.板书设计
练习课
把小朋友左手中的气球涂上颜色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一、随堂练习
1.看图填一填。

老虎在第一节车厢里
(1)狐狸在( )的前面。

(2)猴子在( )的后面在( )的前面。

(3)大象在( )的前面。

(4)( )在( )的前面,( )(在( )的后面。

2.读一读,想一想,在括号里填出她们的名字。

小敏住在小英家楼下,小英住在小兰楼下,那么( )住在最下面,王( )住在最上面。

人教版数学1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教案+教材分析+归纳总结

人教版数学1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教案+教材分析+归纳总结

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内容“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 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 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 上下、前后。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 层加上水面共3 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概念。

·让学生充分地说。

例题、第4 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第2 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

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

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左右。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认识: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 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

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位置》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位置》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掌握左右上下前后等方位词的概念。

2.能够通过游戏、实践等方式加深对位置概念的理解。

3.能够进行简单的方位指示和描述活动。

二、教学重点
1.左右的概念;
2.上下、前后的概念;
3.方位词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方位词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在实际中;
2.区分左右、上下、前后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小板书等;
2.学生准备:学习笔、作业本等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入左右的概念,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左右运动动作,引导学生理解左右的概念。

2. 学习
1.基础概念讲解:上下、前后的概念;
2.基础练习:进行有趣的游戏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位置概念的理解;
3.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方位指示和描述练习。

3. 巩固
1.发放练习册,巩固学生对位置概念的掌握;
2.适当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练习成果。

4. 总结
1.整合今天所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
2.引导学生对位置概念进行简单概述。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册上相关练习;
2.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位置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下节课需要更多巩固和拓展练习。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第二单元位置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13页二、单元教材分析:关于位置,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

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根据研究,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所以,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安排了方位认识的先后顺序,并且创设了适合学生年龄又便于操作的情景,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和研究环境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块知识是为今后研究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并且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情感与立场: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窥察理想事物,激起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造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相互合作的精神,渗透头脑品德教育。

四、单位讲授重点: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干系和寄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绘物体的相对位置;了解“左右”的位置干系和寄义,会用“左右”描绘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单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左右”的空间观念,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第一课时上、下、前、后(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页)一、教学目标:11、能结合详细情境认识“上、下”和“前、后”的根本寄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绘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干系和寄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绘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材分析

第1单元:准备课
❖初步认识数字1~10
第1单元:准备课
❖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 内容。
❖ 提供了丰富的比多少 的素材。
❖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 或少时,可以用一 一对应的方法。
第1单元:准备课
❖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 的习题。
第2单元:位置 单元目标:
• 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感受 它们的相对性。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减法含义 ❖ 结合情景突出加减法的含义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5的加减法
❖ 呈现不同思维 水平的算法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0的认识和加减法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0”的含义。 2、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第4单元: 认识图形(一)
重点:理解“0”的两种含义,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难点:理解“0”的两种含义,正确书写 0。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5的认识
基 数写比 序组
的 顺


数 序字小 数成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数的顺序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5的写法 ➢ 重视书写、分散
难点。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左右
教学目标:1.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2.判断左、右位置关系。3.能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4.发展空间观念,发展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正确用“左右”描述位置关系。 难点:建立“左右”的标准,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
第2位置
先认识“上下”“前后”,再认识“左右”。
第2位置
❖ 将数学运用于生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上下前后》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上下前后》

第二单元位置《上下前后》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材分析
上、下、前、后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阶段。

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江上大桥图,图中有丰富的关于“上、下”“前、后”的素材。

在对这幅情景图的观察和表述中,学生可以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根据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前、后方位。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上、下、前、后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胸,后面是背。

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上下前后的含义,初步感受上下前后的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了解上下前后的含义,能用上下前后描述不同情境下物体所在的位置。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了解上下前后的含义,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二单元《位置》教案(3课时)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二单元《位置》教案(3课时)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二单元《位置》教案(3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根据具体情境描述物体的位置,了解基本方位(左、右、前、后、上、下)。

2.过程方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空间位置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耐心学习,勇于提问、积极表达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学生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学生能够理解基本方位的概念,应用到具体情境描述之中。

难点1.学生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在描述位置时理解方位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白板、彩色粘纸、小汽车模型、小房子模型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方位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基本方位的概念,通过白板上示例物体的位置,让学生说出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方位(如左、右、前、后)。

2.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相关练习,巩固基本方位的认识。

第二课时:描述具体位置1.教师用小汽车模型和小房子模型进行示范,在班上某个同学的位置进行描述,让学生说出物体相对于同学的位置。

2.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描述教室里其他物体相对于自己位置的关系。

第三课时:综合应用1.布置综合性应用题,让学生自主解答,如描述自己家中家具的位置关系。

2.学生对练,互相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理解基本方位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学生还应培养了观察、描述和表达的能力,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和知识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和知识点

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 上下、前后。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概念。

·让学生充分地说。

例题、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

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

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左右。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认识: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

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上、下、前、后、左、右。

对于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学生对“上、下”“前、后”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所以我们先认识,教材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要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会用“上、下”“前、后”和“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亲身体验、参与有关位置的活动,从中感受位置关系。

重点: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难点:会用“上、下”“前、后”和“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指导
1.根据学生对空间方位的认识的特点安排教学。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和知识基础,对于“上、下”和“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其他物体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如拍手,听反语等)来帮助学生辨别。

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认识左右手——以自身为中心——感知身体的左右。

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精选]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精选]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内容“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 上下、前后。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概念。

·让学生充分地说。

例题、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

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

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左右。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认识: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

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精品】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精品】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内容“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 上下、前后。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概念。

·让学生充分地说。

例题、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

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

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左右。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认识: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

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上下、前后。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概念。

·让学生充分地说。

例题、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

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

要鼓励学生用例外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敏促进思维的灵敏。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左右。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认识: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

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

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再让学生想一想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②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

③再通过练习二的第1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

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大凡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

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教学中老是纠缠以谁为标准。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车辆、行人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

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