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图(第一课时) 备课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地球和地图》 精品复习教案 1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地球和地图》  精品复习教案 1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掌握半球的划分。

3、了解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4、了解地图的三要素,掌握如何运用比例尺和判断方向。

5、了解高度的计算方法,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现象,地图三要素。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和投影片【教学过程】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大小:半径、周长,体积。

(补充)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特别注意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意义。

2、在地球上认识经纬网。

列表:经纬线的特点(强调)这是本章一个重点内容,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经纬度的确定和半球的划分,能够在经纬网上确定一点的经纬度和所在的半球。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列表比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现象。

(强调)这是本章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自转的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能够看懂公转示意图,找出每个位置地球的节气和昼夜情况。

4、地图的基本要素。

(提问)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表示: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特点: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小比例尺标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方向:基本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经线南北,纬线东西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北(补充)考试中有很多关于三要素的题目,包括比例尺大小的判读,特点的比较,在平面图上方向的确定等,复习的时候一定真正搞清楚定义,多加练习,熟练掌握。

5、地形图的判读。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的特点。

看图分析比较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强调)重点主要山脊和山谷的判读,山脊是向海拔低处弯曲,山谷是向海拔高处弯曲,这是一个重点内容,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

6、地图的应用。

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地图类型,能够在不同的实践中运用不同的地图。

了解新兴的高科技地图的产生和应用。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⑤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海拔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
⑥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

一般在河流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投资少,蓄水多的优点。

⑦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

南___方向;B点在C点的___西北点在C点的__正西____方向。

例2:A点在B点的__西北___方向;
()
A.5厘米 B.10厘米 C.15厘米 D
2.步行做一日往返的野外考察,下列哪种比例尺的地图不适用 A.1:1000 B.1:10 000 C.1:100 000 D
A.热带 B.南温带 C.北寒带 D
二.读图综合题
15.读“等高线地形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甲处地形部位是。

相似。

5BDDDA 6—10ACCBC 11—14 BCCD
1)陡崖(2)300(3)AB
、(1)盆地,理由:中间高,四周低(2)b,等高线稀疏,坡度小(3)图略,理由:开口小,工程量小;盆地地形,能蓄水。

(4)丁处,理由:丁处修建沿等高线,公路坡度缓,安全性高。

(5)A。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课件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课件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 课件
第二节 地图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 课件
第三节 地形图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 课件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 课件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 课件
第三节 多民族的国家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 课件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 课件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 课件
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 课件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 课件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 品课件目录
0002页 0069页 0140页 0195页 0252页 0309页 0311页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图 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附录 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2021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中图版

2021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中图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地球形状及大小;结识地球仪,并能辨认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理解经线、纬线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拟定地球上某点位置办法。

2.通过学生理解人类摸索地球形状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敢于摸索、进一步钻研精神,形成对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形状结识及用数据表达地球大小;经纬线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含义;经纬度概念;运用经纬同拟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学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窗们,咱们生活在地球上,诸多同窗曾经或当前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结识这个地球?这节课咱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摸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窗们,你们懂得地球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阐明:咱们人们都懂得地球是一种球体,怎么懂得呢?咱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是一种难解之谜。

一、结识地球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批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以为整个大地是平,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一口巨大锅,你批准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窗们都非常聪颖,不像古代人同样完全凭借直观结识世界.简朴地结识天空是圆,大地是平。

随着人们活动范畴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例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影子边沿总是弧形。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说法,同窗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兴趣,并提出了地球也许是球体假想。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说课稿 中图版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说课稿 中图版 教案

《地形图》说课稿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选自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四节,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其他等值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我拟订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过程与方法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进行知识的建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这一部分内容看似理论性很强,不容易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所以我在新课的导入和课堂的练习中注意了内容的选择,加强了这方面的培养。

3、课标要求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对于“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这一标准,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

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鉴于本课在地理学习中的地位,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这一重点是通过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和用手的形象演示来达到。

而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课的难点应该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这一难点的突破是通过师生共同阅读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来实现的。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第1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精品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第1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精品教案

第1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主备人:主讲人:
现象4
卫星图片:通过卫星照片拍摄地球的全貌。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读图分析,你能用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归纳: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读图分析,你能用文字来描述地球的形状吗?
归纳: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知识延伸: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第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46亿年以前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渴望能看到地球家园的全貌,希望能借助某种物体来研究地球,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外形,制作出了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

探索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教案1 中图版-中图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教案1 中图版-中图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三节地形图1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估算某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2通过对图像资料分析比较,培养对相似事物使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综合应用做铺垫。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问题答案,培养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教学中要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活跃且富有好奇心,渴望独立表现的心理特征和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仍需建立在具象事物的基础上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的年龄特点,应结合海拔和相对高度的知识基础,强化景观图的使用,利用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概括与表述能力,结合出不同地形的特点,并加以对比。

3重点难点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以及“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基于此,确定教学重点是运用地图估算某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难点是比较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芙蓉山导入1、教师教学活动发问:我们学校附近的芙蓉山,它到底有多高,我们地理上是如何测量它的高度的?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新课。

2、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走入课堂。

3、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明确教学目标1、教师教学活动让学生齐读一遍学习目标2、学生活动学生齐读大屏幕的学习目标3、设计意图带着明确的目标走进课堂活动3【活动】芙蓉山高度测量1、教师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读大屏幕的海拔和相对高度的示意图。

2、学生活动学生自学找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初识“海拔”和“相对高度”,初次使用比较法说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3、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情景的理解,学习本节的重点知识。

活动4【讲授】初识五种陆地地形4、初识五种陆地地形1、教师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看大屏幕初识五种陆地地形。

2、学生活动学生初识五种陆地地形,对五种陆地地形有大概的了解,并指认大屏幕上的五X图片分别是哪种地形。

3、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能简单应用。

活动5【活动】比较山地和丘陵平原和高原以及盆地1、教师教学活动展示山地和丘陵;平原和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书本图片和文字通过对两者的起伏和海拔的比较完成表格得出两者的异同。

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地球和地图

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地球和地图

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地球和地图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形动身,精心设计。

下文专门预备了这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以供参考!【教学过程】(展现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看摸索,同学先小组交流,举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展现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现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连续找出:北回来线、北极圈、南回来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现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1.南北半球是如何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如何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明白得。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什么缘故?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 (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全部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全部教案

第 1 周第前言(课、章、单元)第 1课时第 1 周第一(课、章、单元)第 2课时第 2 周第一(课、章、单元)第3课时第 2 周第一(课、章、单元)第4课时第 3周第一(课、章、单元)第5课时第 3周第一(课、章、单元)第6课时第 4周第一(课、章、单元)第7课时(1)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的缩小程度,又叫缩尺。

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强调:比例尺无单位,其值<1)练习:一幅广东省地图上测得四会市到广州市的直线距离是5厘米,而实际的距离是75千米,请问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500000或1:1500000)(2)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3、比例尺的作用——量算图上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

练习:P17读图活动第3题4、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可写成1/a,a越大,即1/a越小练习:P17读图活动1、2、4,引导比较得出结论——在同样大小的两幅地图上,比例尺越大,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小,所反映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所反映的内容越简略。

(强调指出第一句下划线的是这个结论的前提条件,不能忽视)三、小结:本节学习要点(略)四、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节相关习题。

新课学习,直接进入知识点定义的学习,结合练习直观分析。

三种比例尺表示形式比较,容易分析与记忆。

地图上如何量算两地的实地距离,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教第 4周第一(课、章、单元)第8课时练习:引导学生地图册的“中国政治地图”和“中国地形图”中的图例和注记。

二、地图的种类与用途阅读P13-14,认识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及其用途(从书本上找说出相关的句子)重要性: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用途:外出旅游、行军打仗、工程建设、航空、航海等都离不开地图。

五、地图的类型——多种多样(参看课本P18到P20)1.按内容分: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2.按表示区域分: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县图等3.按比例尺分:大比例尺图、中比例尺图、小比例尺图4.按制作的原材料分:树皮地图、石头地图、纸地图、电子地图、遥感影像图、卫星云图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教案3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教案3中图版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本次地形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识别等高线和地形剖面图方面存在一些困难,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这些概念,并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首先,我注意到在讲授等高线概念时,部分学生对于等高线的间隔和密集程度与地势起伏的关系把握不够准确。为了改进这一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比如使用橡皮泥或者纸模型来模拟等高线的形成,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八、内容逻辑关系
① 地形图基本概念
-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剖面图
- 关键词:间隔、密集、地势、起伏
- 重点句:等高线的间隔和密集程度反映了地势的起伏。
② 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 知识点:符号、注记、颜色、等高线判读
- 关键词:识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析、地形特征
- 重点句:通过地形图上的符号和等高线,我们可以识别和分析各种地形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我也意识到需要更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来提高教学效果。未来,我打算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让学生在电脑上直接操作地形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技能,还能够增强他们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
最后,我会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地形图学习中的困惑和需求,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这些反思和改进,我希望能够不断提升我的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形图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其次,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发现学生们的参与度并不高,可能是因为练习题的设计不够有趣或者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未来的教学中,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练习题,比如让学生根据地形图规划一次户外徒步路线,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也能增强他们对地形图知识的兴趣。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Word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Word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比拟详细地描绘地球的形状。

2。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外表积来描绘地球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困难历程,培养科学思维才能及勇于探究、深化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历程。

难点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外表积来描绘地球的大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地球是人类之家,学好地理就必须从认识地球开场。

从今天开场,我们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为我们学好地理打下坚实的根底。

相信,大家都是成功者!〔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自主学习】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答复: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相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4-P7,完成以下要求。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 千米,地球的外表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地轴是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

4.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地球模型。

【小组探究】读“麦哲伦环球航行道路图〞请你依次写出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顺时针方向〕。

麦哲伦的航行能证明什么?1.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2.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深化探究】1.列举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例子。

〔1〕海边看远方行来的航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轮船。

〔2〕月食现象,看到地球的影子是圆的。

〔3〕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名师教案1 (新版)新人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名师教案1 (新版)新人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名师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应用相对高度和海拔来表示物体的高度。

2.理解等高线的含义和特点,能够正确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

3.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指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的特征。

4.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理解其表示地面起伏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等高线的含义和特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电脑展示课本P24图1.34“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

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1500米和5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甲地海拔1500米,乙地海拔500米。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整个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使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认识基本为零。

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通过直观的图片和模型来学习。

同时,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还需要较多的引导和激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模型、地球仪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和地球仪。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标准地球仪,用于展示和操作。

2.图片:准备一些地球和地球仪的图片,用于直观展示。

3.地球仪使用说明书:用于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地球有什么认识?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同时,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发一个地球仪,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四》教案分析.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四》教案分析.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教案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四》教案分析课题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四)课型新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原理和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利用经纬网来定位的方法和技能。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学会在地图和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来定位教学难点:学会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来定位教学方法:演示说明法、举例法学生学法:观察法、读图法、练习法教学过程:复习上节课内容: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

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圆圈半圆指示的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长度的分布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相等标度的范围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本初子午线为0°度数的变化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经纬度的表示法北纬用N,南纬用S东经用E、西经用W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数量特征0°一90°0°一180°讲授新课:一、利用经纬网定位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挂图:教材图J(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

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自转、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3.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4.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大地球仪1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个,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一、地球的自转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让位学生人,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可用一较大的透明的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并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

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

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图:《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边板图,边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做练习巩固:
写出地形名称:
⑴⑵
⑶⑷
⑸⑹
读图:读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
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
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讲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

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

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

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讲解: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提问: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不一样。


讲解: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P30图I中的直线AB。

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
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

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P30图I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课堂小结:
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画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一、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⑴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