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__地球和地图_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总结一下。
纬
度
度数起点线 赤道(0°纬线)
度数划分 向南向北各分作 90°
代 号 南纬(S)北纬(N)
半球划分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
(用表格对比纬度和经度)
经
度
本初子午线 10°经线
向东西各分作 180°
东经(E)西经(W)
20°W、160°的 E 和经线圈作为划分东
西半球的界线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 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 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 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 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我们已经知道,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等 分为两个半球,那么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呢?
在国际上习惯用(3)20°W 和 160°E 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我们看 图 1:11 东、西半球的划分,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把 20°W 和 160°E 作为划分东 西半球的界线呢?同学们看,通过这样的划分,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避免把非 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同学们看一看图,通过这样的划分,亚洲大部分在西 半球还是东半球?(东)北美洲在哪半球(西)好,刚才我们讲了纬度和经度。
(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度数,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地球和地图》 精品复习教案 1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掌握半球的划分。
3、了解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4、了解地图的三要素,掌握如何运用比例尺和判断方向。
5、了解高度的计算方法,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现象,地图三要素。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和投影片【教学过程】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大小:半径、周长,体积。
(补充)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特别注意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意义。
2、在地球上认识经纬网。
列表:经纬线的特点(强调)这是本章一个重点内容,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经纬度的确定和半球的划分,能够在经纬网上确定一点的经纬度和所在的半球。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列表比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现象。
(强调)这是本章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自转的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能够看懂公转示意图,找出每个位置地球的节气和昼夜情况。
4、地图的基本要素。
(提问)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表示: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特点: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小比例尺标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方向:基本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经线南北,纬线东西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北(补充)考试中有很多关于三要素的题目,包括比例尺大小的判读,特点的比较,在平面图上方向的确定等,复习的时候一定真正搞清楚定义,多加练习,熟练掌握。
5、地形图的判读。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的特点。
看图分析比较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强调)重点主要山脊和山谷的判读,山脊是向海拔低处弯曲,山谷是向海拔高处弯曲,这是一个重点内容,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
6、地图的应用。
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地图类型,能够在不同的实践中运用不同的地图。
了解新兴的高科技地图的产生和应用。
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第一章:地球仪的认识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地球仪1.2 教学内容地球仪的定义: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表面形状的三维模型,用于表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信息。
地球仪的作用: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习工具。
1.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特点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学生听讲并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使用地球仪,教师进行指导1.4 教学评价学生能正确回答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学生能正确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第二章:地图的认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阅读地图2.2 教学内容地图的定义:地图是一种用图形符号表示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图解,用于表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信息。
地图的作用: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特征,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习工具。
2.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的符号和特点教师讲解地图的定义和作用,学生听讲并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阅读地图,教师进行指导2.4 教学评价学生能正确回答地图的定义和作用学生能正确阅读地图并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第三章:地球仪和地图的比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和地图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3.2 教学内容地球仪和地图的区别:地球仪是一种三维模型,地图是一种二维图形。
地球仪可以直观地表示地球的形状和地形,地图则更注重表示地理现象和特征。
地球仪和地图的联系:地球仪和地图都是用于表示地理位置和地理信息的工具,可以相互补充和参考。
3.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教师讲解地球仪和地图的定义和作用,学生听讲并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教师进行指导3.4 教学评价学生能正确回答地球仪和地图的区别和联系第四章:地球仪和地图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和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仪和地图解决实际问题4.2 教学内容地球仪和地图的实际应用:地球仪和地图在交通、旅游、导航、地理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八年级上地理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地理教案设计一、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认识学习地球的形状、结构以及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知识。
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1.2 地图的阅读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坐标轴、方向、图例和注记。
练习阅读不同类型的地图,如地形图、交通图、世界地图等。
二、第二章:亚洲2.1 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了解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关系。
掌握亚洲的边界和主要的海陆分布。
2.2 亚洲的自然环境学习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了解亚洲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三、第三章:欧洲3.1 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习欧洲的地理位置,了解欧洲与其他大洲的关系。
掌握欧洲的边界和主要的海陆分布。
3.2 欧洲的自然环境学习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了解欧洲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四、第四章:非洲4.1 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习非洲的地理位置,了解非洲与其他大洲的关系。
掌握非洲的边界和主要的海陆分布。
4.2 非洲的自然环境学习非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了解非洲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五、第五章:美洲5.1 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习美洲的地理位置,了解美洲与其他大洲的关系。
掌握美洲的边界和主要的海陆分布。
5.2 美洲的自然环境学习美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了解美洲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六、第六章:大洋洲与南极洲6.1 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习大洋洲的地理位置,了解大洋洲与其他大洲的关系。
掌握大洋洲的边界和主要的海陆分布。
6.2 大洋洲的自然环境学习大洋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了解大洋洲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七、第七章:人文地理7.1 人口与城市学习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等基本知识。
了解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7.2 农业与工业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等基本知识。
了解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类型等基本知识。
八、第八章: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8.1 经济发展概述学习经济发展的概念、指标、阶段等基本知识。
1.3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
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难点
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引入
同学们,我们去电影院根据票上的“排”和“座”就能准确地找到座位。那么,要在地球仪、地图上、地球上准确找到某地的位置,该怎么找呢?
地球仪上虽然没有“排”和“座”,但有经线和纬线,它们就相当于电影票上的“排”和“座”,这样就能准确找到某地的位置了。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两幅经纬网图和甲、乙两地的有关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甲: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
乙: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1)甲地的位置在______(A、B),应该如何表述?
总结提升
表示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理
↑↑
用途
经纬网
→
↓↓
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经纬度
理
教学反思
3.探究:一艘轮船在30°S、105°E海上遇难,向地面发出求救信号。你能描述出事地点的半球位置吗?位于北京的什么方向?
4.在课本图1.12“经纬网”(或右图)上,在度数的右侧用字母标注出东经、西经、南纬、北纬。并且随意在经纬线的交点上标出ABC三个地点,同桌交换后分别写出对方所标三个地点的经纬度。
(3)让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组号,说出自己好朋友的组号。
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然后进行——“游戏定位”活动:
(1)“定位站人”,如图上定出A点,那么,第三排、第三行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出自己的位置(20°N,10°E)。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的认识1.1 地球的形状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讲解地球的赤道和极点的概念。
1.2 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第二章:地图的基本知识2.1 地图的种类介绍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的分类。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2.2 地图的阅读讲解地图的图例、比例尺、坐标系等基本要素。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第三章:经纬网3.1 经纬度的概念讲解经度和纬度的定义及其度量单位。
让学生了解经纬度的作用,如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3.2 经纬网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经纬网在地图中的应用,如确定城市、国家的位置。
培养学生运用经纬网判断地理位置的能力。
第四章:地图的绘制4.1 地图的投影介绍地图投影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投影方式对地图形状和面积的影响。
4.2 地图的绘制方法讲解地图绘制的基本步骤,如地图设计、制图资料准备、绘制等。
培养学生绘制简单地图的能力。
第五章:地图的使用5.1 地图的获取介绍地图的获取途径,如购买、等。
让学生了解如何获取适合自己的地图。
5.2 地图的应用讲解地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如导航、旅游等。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气候和天气6.1 气候的概念讲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气候是某个地区长期天气状态的平均值。
解释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强调气候是对长期时间的平均描述,而天气是短期的具体状况。
6.2 气候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气候的形成。
第七章:天气系统7.1 气压系统介绍气压的概念和气压系统的类型,如高气压和低气压系统。
讲解气压系统如何影响天气,例如高压系统通常带来晴朗天气,而低压系统则与阴雨天气相关。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的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的教案(精选10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的教案1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视察地球仪。
(2)精确分辨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视察地球仪、运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打算】1、学生课前打算:分小组、每小组至少打算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老师活动相识地球的形态和大小学生探讨、小组沟通古人对地球形态的相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态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视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引导、指导、评定、表扬纬线和经线学生依据老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索、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探讨,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刚好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探讨,互帮互学。
提问,刚好订正、辅导。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光明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究竟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态、大小1、地球的形态(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态?(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日看来已经是再简洁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相识,却经验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视察教材供应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态的相识过程”)(学生探讨学习,小组可以相互沟通一下,古人对地球形态的相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依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态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望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逝。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Word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5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5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学问目标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外表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把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力量目标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根本构造。
2.观看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娴熟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人类对地球的外形和大小的熟悉过程,表达着人类熟悉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进展进步的过程。
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进展的眼光熟悉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化和进展。
培育学生仔细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神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1.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外表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学问,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熟悉。
※教学方法观看、比拟、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预备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熟悉地球的外形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其次课时纬线和经线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
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头呢?(学生谈论)对,从熟悉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头。
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绚烂。
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光明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外形呢?学生答复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外表,是无法看到地球整风光貌的。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熟悉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索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中考地理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理解问题的能力.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2、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四季和五带划分。
3、地图的三要素。
记忆并且练习.
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四季和五带划分。
2、地图的三要素。
理解记忆并且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4.地球上位置最北的地方在( )
A.温带B.寒带C.北极D.热带
5.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
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C.自北向南D.自南向北
6.太阳光的直射点最南到达( )
A.南回归线B.南极圈C.北极圈D.北回归线
7.在公转过程中地球的地轴是( )
A.直立的B.倾斜的C.朝南倾斜D.朝不源自方向8.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
A. 24小时B.一年C. 72小时D. 12小时
9.在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地方在( )
A.寒带B.赤道C.热带D.温带
10.赤道的长度约( )
A.2万千米B.3万千米C.4万千米D.5万千米
11.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是( )
A.北温带B.南温带C.热带D.寒带
12.地球上获得的太阳光热量少,终年严寒的地区是( )
《地球和地图》
章节(课题)名称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学时
1
总课时
8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会判断地球上某一点的经纬度,掌握半球的划分。
3、理解记忆自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4、理解记忆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5、理解记忆地图的三要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与地图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与地图教案教案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地球的大小是多少?2. 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以及赤道和极半径的差异。
3. 地球的转动引起的形成地球的不规则形状。
4. 中国地区的经度和纬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椭球体形状以及大小。
2. 掌握地球赤道半径、极半径的概念和数值。
3. 理解地球的不规则形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4. 了解中国地区的经度和纬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球的椭球体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2. 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形状不规则化的认识。
3. 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1. 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2. 利用教材、多媒体等展示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3. 小组合作,进行问题讨论和答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提问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和展示,介绍地球的椭球体形状和大小,并解释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以及两者的差异。
3. 原因分析:讲解地球不规则形状的原因,引入地球的自转概念,并解释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4. 练习与讨论: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和解答,激发学生思维,同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 经度与纬度:通过地图展示介绍中国地区的经度和纬度,并解释其作用和重要性。
6. 总结归纳:通过讲解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概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一、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1.2 地图的阅读和制作地图的种类和用途地图的阅读方法地图的制作技巧二、第二章:自然地理2.1 气候和天气气候系统的构成气候类型的特征天气的变化和预测2.2 地形和地貌地形的分类和特征地貌的形成和变化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第三章:人文地理3.1 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3.2 农业和工业农业的类型和分布工业的布局和特点农业和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第四章:经济地理4.1 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分类和利用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2 交通和通信交通方式的种类和特点交通网络的布局和规划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五、第五章:区域地理5.1 亚洲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5.2 欧洲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欧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六、第六章:中国地理6.1 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和边界中国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中国的行政区划和主要城市6.2 区域差异与发展东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特色产业城乡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七、第七章:世界地理7.1 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美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发展主要国家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7.2 非洲非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特点非洲的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非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八、第八章:地理信息技术8.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的解读和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8.2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功能GPS在地理调查和户外活动中的应用GPS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操作九、第九章:地理实践与探究9.1 地理观察与调查地理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地理调查的目的和步骤观察与调查成果的整理与分析9.2 地理实验与模拟地理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地理模拟的方法与应用实验与模拟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十、第十章:地理素养与终身学习10.1 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地理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地理素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0.2 终身学习与地理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在地理教育中的体现地理教育资源与信息化教学地理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六、第六章:中国地理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和边界;中国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中国的行政区划和主要城市。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环
节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仪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首先,介绍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其次,阐述地球仪的构成,如经纬线、刻度、比例尺等,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学习。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仪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某一地区的位置。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接触过简单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概念、自转和公转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已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仪的简单使用。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有的学生擅长视觉学习,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还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讨论交流来掌握知识。
2. 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地球仪实物,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将学生分组,每组观察地球仪,讨论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比例尺等要素,并尝试运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利用经纬网定位
主观上说,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的积极性高。但在客观条件上,首先是学生在小学的《科学》课学习中,几乎没有涉及“利用经纬网定位”方面的内容,了解的很少,认识水平欠缺;其次是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空间思维水平较低,很难一下子理解这些较为抽象的规律;其三是刚上初一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和地理学习习惯,遇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难度很大
(4)通过游戏进行知识迁移,强化难点。
①以教室的横竖排为网格状的经纬网,教师确定行列的经纬度数,然后教师随意点出某一学生,让其报出自己的经纬度位置,再由该学生确定下一名参与游戏的学生,这样依次报出各自的经纬度位置,进行反复强化。
②给出三、四个点的位置,学生分组设计经纬网,要求经纬网中要含有重要的标志性经线或者纬线,再将各点标注在自绘的经纬网中,并说出各点的半球位置。
难点教学方法
1.复习经纬线及经纬度的特征
2.专项习题巩固教学环节源自教学过程导入竞赛猜谜:前几节课学过的地理名词——如纬线、经线、经纬网等(师说定义,一个条件一个条件给,学生猜)。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经纬网虽然没学过,但你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意义吗?(生说,课件展示)
(2)一个点的位置是怎样用经纬线确定的呢?小组讨论,发言代表可以举例子说明,也可以打比方。
(3)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南北纬、东西经的判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判读一个点经纬度位置的方法:一般先找出它所在的纬线,确定是北纬还是南纬并读出度数;再找出它的经线,确定是东经还是西经并读出度数;最后把这点所在的纬线和这点所在的经线写在一起,就是该点的经纬度位置了。
课堂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培养:
<1>.知道地球的形状,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大小。
<2>.知道地球仪的制作,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2、能力培养:
<1>.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3、德育培养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五、教具准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
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
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 、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设问引导: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
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 、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 1.学生描述、举例。
教师评价。
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①模拟“海边看船”。
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②实验“桌上行船”。
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③观察“月食照片”。
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④思考“高站远瞩”。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
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
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
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 、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总结: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基本面貌,及经纬网的判读,但经纬网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基础差的学生还难以理解和掌
握。
加之本节课的多谋体画面较多,学生沉醉在那些漂亮的画面中,难免走神。
组织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
本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很多不足,对经纬网的概括和讲解还不过清晰,有待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