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五策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五策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处于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外贸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难以为继,必须要进行适应性、主动性和战略性转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外贸转变发展方式可以从五个方面尝试突破。

制定持续提升外贸增长效益和质量的约束性指标体系。

从2010年开始,把外贸发展的重点从追求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转变到追求外贸增长效益和质量上来。一方面,在全球需求缩水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形势下,稳定出口的措施要高度关注主要贸易伙伴的反应。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危机压力倒逼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落实说了多年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在继续保住欧美市场份额的同时(预计2010年对欧美出口的增长率略高于平均出口增长率),增加新兴出口市场的拓展力度。同时进一步提升贸易增值链,实施富民兴贸、绿色贸易、和谐贸易等新政策导向,建立“十二五”时期外贸增长效益和质量的约束性指标体系。

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本土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生产体系。

在2009年外需形势逐月好转的条件下,我国一般贸易出口的跌幅呈逐月扩大的趋势,加工贸易出口的跌幅呈逐月缩小的趋势,这个现象值得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比一般贸易为主的民营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复苏更敏感,产品价值链全球布局的跨国公司从危机中恢复得更快。为此,要下大气力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包括从扩大市场准入、政策扶持、大企业带动等入手改善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环境;从信贷、征信、担保、政策性金融等入手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从内外贸一体化入手帮助中小企业合作建立境外分销网络、“走出去”平台、加工组装基地、物流及配送体系。同时,鼓励加工贸易体系向本地增值、本地配套、本地企业为主体的方向转型,使加工贸易生产体系在中国扎下根。

1

1

大力发展东亚区内贸易和相互投资,推动人民币区域化。

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就是要逐步加大东亚区内贸易比重,这是我国外贸发展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点。首先,进一步推动两岸四地之间的经济融合和贸易整合,不断完善CEPA、ECFA 两大合作机制,增进两岸四地经济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合作互动。其次,是不断深化东盟与中国经济之间的区域一体化程度,包括逐步建立营销、制造、创新、物流、人才、货币、资本、银行、低碳和产业的区域发展体系。为此,一是要实施对外金融资产再配置战略,持续提高对外金融资产中的股权投资比重,推进外汇储备资产管理和运用的多元化,调整金融组合、直接投资组合、战略性资源组合的配置比例,推进人才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产业国际化、贸易国际

化进程;培育区域内自主营销、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网络;提升区域市场和资源的综合运作能力,形成中国的区域生产网络体系。二是要加快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包括从人民币在边境贸易、自由行、货币互换等领域的使用并进一步扩展到大宗贸易跨境结算、跨境投资、贸易融资及相关金融服务领域。这就要求审慎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和灵活性。三是要形成我国对外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对不同制度、历史文化和价值观要更加包容;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重视“南南合作”;开展经济外交和文化交流等。最后,加快推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逐步形成东亚区内统一大市场。其中,人民币区域化、银行“走出去”、金融开放成为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重视南南全方位合作。

积极开拓中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应成为下一步对外经贸发展的重点之一。首先,要加快推进各种类型的境外开发区平台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比较优势的水果、蔬菜、农作物的种植加工分销基地;建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组装、生产资料和零配件供应的区域配送和物流体系;鼓励发展与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贸易相匹配的银行、人民币出口信贷、贸易融资及结算体系。其次,要探索南南全方位合作的新模式。在制度机制和组织实施上要保证,能源和资源项目的合作开发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而不会最终留下资源枯竭性城市和地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开发有利于为当地创造就业、税收和发展而不是掠夺、过剩产品的倾销与欺诈;在社会发展方面应探索更有效的发展援助、扶贫与社会管理。使南南全方位合作成为互利共赢的新发展模式。

大力促进零部件、成套设备和其他中间产品出口。

我国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方向,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增值链中的分工位置,使生产过程更加迂回延伸扩展和深化,推动更有技术、增值和创新含量的零部件贸易体系的发展,同时推动更有人力资本投入和增值潜力的生产性服务链的发展,推动更有要素创造、开放竞合、文化创意的国际合作体系的发展。真正实现从中国组装到中国制造;从最终成品贸易到中间产品贸易;从跨国公司境外服务到本土企业的境外服务的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此,更加重视人力资源投入的开发培训,由过度消费劳动力的生产模式转变到集约化消费劳动力的生产模式;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由承接“两高一资”的加工工序转变到清洁生产体系;更加重视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从传统的价格竞争战略转变到差异化竞争战略上来;更加重视改善企业的技术能力、创新环境和技术来源,加快实现从模仿到技术创新的战略性转变;更加重视产品和企业的商誉、知识管理和无形资产,完成从贴牌到品牌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