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二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22•【字号】甘政办发[2012]122号•【施行日期】2012.05.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2〕122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甘肃省“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阶段。
为进一步明确全省农村经济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筑西部生态屏障,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规划。
一、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一)“十一五”甘肃农村经济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着力加强“三农”工作,全力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到2010年底,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057.2亿元和575亿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102.7%和86.7%;全省粮食总产量年均递增27%,实现连续7年增产,2010年达到958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900万吨台阶;肉类产量达到86.78万吨、蔬菜产量1208万吨、禽蛋产量10.7万吨、奶产品44.79万吨、水产品1.23万吨,全省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均衡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1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指南“十二五”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机遇期。
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统筹推进具有甘肃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的关键时期。
提高国民素质更好地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也为教育科研提出许多新的课题。
根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纲要》的精神甘肃省教育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指南》供选题立项参考。
一、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指南编制总的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应用性、对策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为教育宏观决策服务为指导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服务推进教育理论创新促进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指南编制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两个面向。
一方面要面向全局注重突出与国家教育科学“十二五”的对接将我省教育科学融入到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新起点大视野宽领域全方位地思考和勾划课题选题方向。
另一方面要面向我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积极引导教育科研紧贴教育宏观决策紧贴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紧贴学科研究前沿紧贴热点难点求真务实创新管用。
2、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指南》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德育等重点领域注意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兼顾传统学科和薄弱学科。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
3、坚持教育内外部相结合。
《指南》既要立足教育但又不局限于教育既要紧密联系教育来思考教育又要跳出教育来思考教育。
选题既要着重考虑有关教育内部急需研究的问题同时又要考虑与教育紧密相关的问题把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十二五规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即2011年至2015年的五年规划。
该规划于2011年由中国政府发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经济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
其中,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其中,着重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力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工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各项措施。
其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加强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四、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各项措施。
其中,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十二五规划”是一个全面、系统地规划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它提出了一系列战略目标和措施,意在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城镇住房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262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城镇住房规划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城镇住房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262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十二五”城镇住房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甘肃省“十二五”城镇住房规划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我省城镇住房发展情况,综合分析全省住房和房地产形势的基础上,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结合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全省城镇住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住房建设明显加快,居住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日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为我省“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城镇住房工作、实现“住有所居”的总体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10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7.89平方米,比2005年的人均18.59平方米增长9.3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73亿元,全省城镇住房完成投资840.47亿元,城镇住房竣工面积完成2778.98万平方米。
全省商品房累计竣工2344.94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累计竣工2018.75万平方米。
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扩大。
到2010年末,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1178家,比2005年末的843家增长39.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第一节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
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
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公司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书模板
公司“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书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 科学预测、分析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 确保组织在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
许多公司都是在职位空缺的时候才临时决定改变招聘策略和计划, 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风险: 外部招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在缺人的时候马上招到合适的员工;而内部提升也需要考察期, 这都是因为缺乏人力资源规划的缘故。
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必须提前做好人力资源规划, 未雨绸缪才能避免这种棘手的情况发生。
一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环境分析(一)环境分析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港口与航道工程、土木建筑工程为主, 集市政、水利水电、环保等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施工企业, 由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控股、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和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参股共同兴建成立, 注册资金2.6亿元, 具备港口与航道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获中国船级社颁发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企业战略目标是:立足工程, 多元发展, 做同行业优秀企业。
经营思路定位于以疏浚、水工工程为主, 向行业的上游和高端发展。
企业未来战略发展的总体方向是:继续深化企业体制变革, 业务重心逐步由港口与航道工程建设转变为市政建设、风力发电、海洋工程等相关产业的经营, 从“任务完成型”向“产业经营型”转变, 从“简单职能管理型”向“体系优化管理型”转变。
2015年前力争承揽施工合同总额达到260亿元;2011-2015年累计完成总产值200亿元, 项目累计实现利润3亿元;到2012年员工收入达人均16万元;工艺技术创新方面获取专利, 增加市政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和水利水电总承包一级资质。
公司现有员工322人, 其中经营管理人员55人, 技术人员137人。
在建的项目类型主要有挖泥造陆工程、滚装码头工程、散货码头挖泥工程、集装箱码头挖泥工程、堆场新建工程、防波堤及隔堤工程、海域挡沙堤工程、板桩码头工程、吹填造陆工程、地基加固工程、道路及管网工程等, 主要分布于天津滨海新区、大港、汉沽、辽宁北、福建、江苏等地。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8.03•【字号】甘政办发[2011]182号•【施行日期】2011.08.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182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甘发〔2010〕9号),充分发挥甘肃省旅游资源优势,实现“十二五”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现状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甘肃省旅游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旅游产品体系渐趋完善,旅游市场得到较大程度拓展,旅游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业的带动功能和民生效应逐渐扩大,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日益显著,特别是2009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旅游产业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09〕40号)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三年努力,2010年全省旅游人数达到429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7.2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圆满完成了“三年翻番”的目标任务。
(一)旅游产品内涵不断丰富,产品体系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随着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资源的逐步开发,全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各地形成了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优势互补的态势,旅游产品开始由单一的观光型向多元化产品体系转型。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6.11•【字号】甘政办发[2012]152号•【施行日期】2012.06.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2〕152号2012年6月11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国务院批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发改西部〔2012〕340号,以下简称《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为了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就我省“十二五”时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规划》的总体要求2000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水利、生态保护、城乡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工程付诸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基地建设、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资源利用为重点的境外投资初见成效。
总的看,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十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十年,为全省“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肃省 “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信息产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机遇,加强自主创新,深化应用普及,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走上智能、绿色、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特制定本规划,作为我省信息产业2011年至2015年发展的行动方案。
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通信业。
一、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和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抢抓发展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注重自主创新,加强行业监管,突出政策扶持引导,实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基础。
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59亿元,较“十五”末增长69.14%,年均增长13.83%。
其中,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内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2亿元,较“十五”末增长38.78%,年均增长7.75%;主营业务收入47.91亿元,较“十五”末增长68.11%,年均增长13.62%;增加值13.42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01.26%,年均增长20.24%;利税总额7.2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233%,年均增长46.6%;“十一五”末从业人员1.74万人,资产总额84.73亿元。
通信业固定、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802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12.2万户。
目前,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内企业共93户(未含通信业),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11户,经认定的软件企业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共82户;其中国有企业3户,国有独资企业2户,集体企业1户,股份合作企业1户,三资企业2户,其他企业84户。
甘肃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甘肃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夯实工业基础、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
本规划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制定,是“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投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省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努力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成倍增长,企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稳步发展。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顺利实现了规划目标。
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602.8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9%,比2005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5年累计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573亿元,年均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216.3亿元,年均增长29.5%;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原油产量达到382.1万吨、原油加工量达到1383.5万吨、乙烯达到69.5万吨、钢材产量达到699.2万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91.5万吨、水泥达到2414万吨。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围绕石油化工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原材料产业链不断延伸,马铃薯、酿酒原料、中药材等深加工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成效显著,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兰州市西固区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兰州市西固区“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为促进我区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十二五”兰州市西固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区人口计生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省、市、区贯彻意见精神,保持了低生育水平的基本稳定,全面完成了“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各项任务,初步形成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
(一)人口规划目标顺利完成,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十一五”期间,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全区常住总人口控制在39.4万人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7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左右,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6%的目标。
2010年底,全区常住人口37.7万,出生率6.03‰,自然增长率3.2‰。
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2左右,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二)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格局初步形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市、区贯彻意见精神,坚持把发展经济与稳定低生育水平紧密结合,把人口计生工作与实施民生工程紧密结合,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并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
进一步强化了各相关部门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中的职责,形成了齐抓共管、协作联动机制。
深入开展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研究,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初步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
各级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十一五”末,全区计划生育事业费预算投入基本达到人均30元。
(三)基层网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利用中央和地方投资项目,我区新建了新城镇计生中心服务所,区委、区政府投入130万元,对区计划生育服务站进行了改扩建;陈坪街道、河口乡各投入20多万元,对乡计划生育服务所进行了改扩建,并配备了相应的技术设备和交通工具。
人力资源专业十二五规划
人力资源专业十二五规划前言公司简介。
一、基本现状公司现有员工XX人,其中高中及以下XX人、中专类XX人、大专XX人、本科及以上学历XX人。
部分人员正在通过函授、自考等各类自学形式提高文化水平。
年龄结构:20岁以下的XX人;20-30岁的XX人、30-40岁的XX人;40岁以上的XX人;性别结构;男性员工XX人、女性员工XX人;存在的主要问题:1、自XX年以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正逐渐发生较大变化,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对人员需求正逐年增加,沿海“用工荒”危及公司发展人员需求;2、人员流失严重,国内大型XX集团通过新建、扩建、重组并购等方式,加速西部发展步伐;外资资本与XX巨头可能会乘机加大对中国XX企业的收购争夺,加大了对国内XX行业内高端人才与技术人才的争夺,这对公司的人才“选、育、用、留”提出挑战。
3、国家先后颁布《劳动合同法》、《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一系列的劳动法律法规,这些法规内容涉及人员招聘、劳动合同、休假、解聘、争议处理等企业用工管理的各个环节,这些法规的实施对企业用工管理的程序与内容提出了更加严格、规范、具体的要求,违反法规的处罚责任更为加重,企业用工的成本与责任风险增大。
4、专业技术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没有形成对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支撑。
干部后备人才梯队未能系统建立,不能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
5、员工本地化比例不高,需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吸引本地人员到XX公司就业,以增加人员的稳定性。
6、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实现节能减排,达到科学发展之目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工艺、新装备等新技术的运用,给沿海地区的企业在技术革新、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适应与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需要培养。
二、专业职责定位与管控目标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结合自身实际,人力资源部职责定位如下:人力资源部是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职能管理部门。
对《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解读
二 、指导思想 与基本原则
( 一) 指 导思想
( 二) 主要 任务
高举 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义 伟 大旗 帜 , 以邓小 平 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 展观 , 全面 实施科 教兴 省和人 才强 省 战略 , 以 国家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为依据 , 结合我省省情与发 展现状 , 以教育信息化的理论 为指导 , 围绕省委 , 省 政府“ 中心带 动 , 两 翼齐 飞 , 组 团发 展 , 整 体推 进 ” 的 区域 发 展 战 略 , 坚持 “ 优先发展 , 育人为本 , 改 革 创 新, 促 进公 平 , 提高质量” 的 工作 方 针 , 积极 开拓 创 新, 继续加快推进教育网络建设 , 加强教育信息化人 才队伍建设 ,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应用 , 以教育信息 化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 , 带动教育现代化 , 全面 推 进全 省 教育 事业 科 学发 展 , 努 力 建成 西 部教 育 强 省 和人 力 资源 强省 , 为全 省经 济 提供 强 有 力 的智 力 支撑 和人 才保 障
百年 大 计 , 教 育 为本 , 甘 肃省 委 、 省 政 府 历 来 十 分 重 视 教育 , 自改革 开放 特 别 是 西 部 大 开发 战 略 实 施 以来 , 我 省教 育事 业取 得 长 足 发 展 。 为贯 彻 落 实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 0 1 0 — 2 0 2 0
张榕 玲 李 俊 山
( 兰州城市学院传媒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 摘 要] 《 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 划纲要( 2 0 1 0 - - - 2 0 2 0 年) 》 的颁布 和实施 , 对各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资源 强省 , 推进教育事业 的科学发展 具有重大而深远 的影响 , 为各省教育事业 的规范化和连续性发展提供 了客观指导和战略 部署 , 尤其对 于甘肃省来说 , 正在 努力建成西部 教育强省和人力 资源强省 , 特制定《 甘肃省 中长期 发展规划纲要 ( 2 0 1 0 — 2 0 2 0 年) 》 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 科学 发展 , 全面提升全省人 口素质。本文 主要 围绕纲要来解读文件 中相关教育信息化的发 展 目标及战略部署 , 目的在于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全省的教育现代化 , 为建设西部教育和人力强省而不懈努力 !
甘肃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甘肃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人力资源成为现代社会和组织的战略资源,一方面它是一种能动资源,即它在经济和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和处于中心地位。
另一方面它发起、使用、操纵、控制着其他资源,使其他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配置和利用;同时它又是唯一起创新作用的因素,它是一个组织系统的动力。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当今世界处于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是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它区别于工业经济,强调知识和人力资源在生产经营中所占的首要地位,具有创新力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
社会保障制度则是对新经济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的补充,它保证了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被调配。
只有在认真分析各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的趋势下,仔细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情况,才能正确看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国际化潮流,才能够自觉地调整和完善相应的政策与法规,向着顺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方向推进,就能创造出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近年来,甘肃在经济压力加大、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在扎实推进“3783”主体责任体系、“333科技人才工程”和“555创新人才工程”及“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基础上,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初步建立起一个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保险制度为重点,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保体系,在为促进甘肃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兴陇、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安全网”和“减震器”的重要作用。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8.08•【字号】甘政办发[2011]189号•【施行日期】2011.08.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族区域自治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18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八日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前言甘肃省有56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4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9.4%。
本规划所指民族地区是指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共21个民族县市,总人口33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9%,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0%。
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0〕52号)要求,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精神,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条件一、发展基础“十一五”以来,全省民族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历史机遇,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成功克服汶川特大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认真组织实施《甘肃省民族地区“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甘发改规划〔2006〕999号),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如期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99号)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专网主干网络覆盖到全部省级和地市,城域网覆盖到各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构,县级网络接入平台联网率达到95%,街道、社区、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联网率达到90%以上。
——完成部本级和60%省级容灾中心的建设工作,安全等级三级以上的应用系统普遍使用数字证书,业务人员使用数字证书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全国跨地区信息交换与结算平台全面启用,异地转移系统地市入网率达到100%,异地退管系统地市入网率达到100%,异地就医系统地市入网率达到80%。
——劳动就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联网监测业务交换库数据入库率超过90%,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交换库数据入库率达到80%。
专栏2 “十二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主要指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99号)
稿件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发布日期:2012-07-1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福建省公务员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已经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三)发展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为目标,紧密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各项业务领域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有效衔接,形成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体系,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工作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普遍共识,信息化统一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氛围;“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建设成果和经验,为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光纤宽带和新一代移动通讯等为重点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已纳入战略部署,下一代互联网(IPv6)、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愈发成熟,相关产业正在形成,为信息化建设营造了良好技术环境。
关于“十二五”时期甘肃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
关于“十二五”时期甘肃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
王顺安
【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发展》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十二五"期间必须牢牢抓住的工作主线,科学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和重点内容,对于制定好甘肃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2页(P14)
【作者】王顺安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调研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转变发展方式加速产业升级——对“十二五”河北省墙体材料工业发展的思考[J], 王树林
2.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我国钢铁行业"十二五"发展思考与2011年市场展望 [J], 戚向东
3.哈尔滨“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内涵 [J], 肖伯冬;庄美男
4.“十二五”时期湖北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J], 成丽娜
5.试论“十二五”时期我国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之对策——以2011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 [J], 胡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科学制定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甘肃实际,中共甘肃省十一届十次全委会研究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一、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1、“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难得历史机遇,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确定并认真组织实施“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经过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战胜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许多新的重大突破。
全省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不断改善;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传统支柱产业在改造提升中迅速扩张,新兴特色产业迅猛崛起,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取得重大成果;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力度空前,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一五”期间,是全省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最为明显的五年,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最具开创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五年,是全省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全省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生态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十二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增强甘肃人力资源支撑能力,实现“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甘肃人力资源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全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思路,加大投入,深化改革,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人力资源总量增加,结构逐步优化。
2010年末,甘肃常住人口为2557.53万人,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为1882.56万人,占73.61%。
“十一五”以来,甘肃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由2005年的44.2%下降到2010年的39.6%。
2010年,甘肃省从业人口达到了1499.56万人,占总人口的56.08%,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十五”末相比,提高了2.45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从2005年的63.67%下降到2010年的62%,下降了1.6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从2005年的14.66%、21.67%分别上升到15.26%和22.75%,分别提高了0.6和1.08个百分点。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步伐加快,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5.1%。
(二)优先发展教育,人力资源得到开发。
我省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质量不断提升。
到2010年,全面完成“两基”任务。
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职普结构渐趋合理,职普在校生比例达到4∶6。
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专门技能人才和新型劳动者的主渠道。
高等教育较快发展,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6.7%提高到2010年的22%。
继续教育成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
民族地区教育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在全国民族地区教育中居于前列。
上传者知盟网(三)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就业能力逐步提高。
“十一五”末,全省就业总量达到1499.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均在4%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以上。
制定实施了涵盖金融、财政、税收、社保等诸多领域的就业促进政策,累计有66.6万人(次)享受了社会保险补贴,37万人(次)享受了岗位补贴,发放小额贷款资金89.4亿元,为468户小企业发放贷款4.亿元,带动45.6万人实现创业就业,全省68.5万名就业困难对象实现了就业。
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回乡创业工程,不断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累计有113万人享受了职业培训补贴,80.1万人享受了职业介绍补贴,14万人享受了技能鉴定补贴。
2010年,全省发放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公益性岗位和社会保险补贴费约5亿元。
“十一五”期间,完成农民工培训230万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168.69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加1142.77万人次,增长111.39%;全省劳务收入1373.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078.93亿元。
(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队伍稳步发展。
“十一五”末,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6.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8.3万人,管理人才18.5万人。
高层次人才建设成绩显著,实施了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纲要、领军人才工程和海外人才引进计划。
现有各类专家4962人,其中两院院士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7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人,领军人才943名。
全省共实施各类引进人才(管理)项目96项,引进国外专家及项目负责人200多人次。
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9名。
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0万人,高技能人才21.1万人。
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2.1万人,高级工19万人。
高技能人才比“十五”末增加了10.2万人,增长93.6%。
(五)加强公共服务,劳动者利益得到保障。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推进,建成省级中心、市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站点300余个,实现了与国家中心站的互联互通,受益民众超过130万人。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十一五”末,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2.5万人、589万人、164.2万人、130万人和82万人,参保人数比“十五”末分别增长22.28%、233.56%、2.63%、85.58%和104.8%。
(六)加大改革力度,各项制度不断完善。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加快推进,全省有3.87万个事业单位核准岗位61.3万个,占应核准岗位的95%。
实行聘用合同制的事业单位达到3.26万个,占全省事业单位总量的80%以上,签订聘用合同达到56.2万人,占总人数的85%以上。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制订了职称评价量化指标。
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和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全省有8543名农民获得职称。
全面建立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
有2851家企业实现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涉及用工70.5万人。
二、“十二五”甘肃人力资源发展形势(一)“十二五”面临的机遇。
1. 各项支持政策逐步落实,必将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和中央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深入实施,为我省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等有利条件。
2. 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一方面,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我省有条件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必将有力地推动人力资源的开发。
3. “人才强省”、“科教兴省”战略的大力实施,为人力资源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开发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人力资源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有利于我省发挥科教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
5.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快我省人力资源开发。
“十二五”时期是发展的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我省将继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全民素质、培养专门人才,为社会的充分就业、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创新能力的增强、社会管理的高效与和谐奠定智力基础。
(二)“十二五”面临的挑战。
1. 就业压力突出。
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50万人左右,可安排就业约25万人左右,就业压力很大。
2. 专业人才相对短缺。
2010年全省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约占6岁以上人口的4.5%,明显低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
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只占从业人员的3.4%,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18 3%。
全省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5%,且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领域。
3. 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失衡。
全省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东部。
大中城市人才多,县乡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奇缺。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人才多,工农业生产一线人才少。
全省科技人员的77%集中在兰州。
4.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2010年,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0.5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3%,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比重相比,上升3.23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进一步加重了家庭赡养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对养老保障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十二五”人力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全面落实“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机制、鼓励创新、促进创业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培养和合理使用并重,大力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党管人才。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着力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把人才用好用活,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2. 坚持市场配置。
重视发挥用人单位和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
3. 坚持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人力资源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工作和劳务工作,有效整合各类人力资源优势,充分调动起各级各类人力资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 坚持以用为本。
坚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贯穿于人力资源发展始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事业平台,使各类人力资源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尽其用。
5. 坚持突出重点。
根据区域发展和产业重点开发人力资源,发挥人力资源的支撑作用。
依托支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和重点学科,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提高现有人才,吸引集聚紧缺人才,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实际效益和整体水平。
(三)战略目标。
1. 人力资源稳步增长,素质大幅提高。
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培训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新增劳动力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85%以上。
人力资源总量达到1660万人,增长1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3%,每万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15人/年,高技能人才占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
2. 人才数量较快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由2010年的143.3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193万人,增长34.7%,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5%。
人才层次、类型、性别和分布等结构趋于合理。
3. 教育和培训水平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显著增强。
到“十二五”末,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巩固率达到93%。
基本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职普招生比达到1∶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
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稳步扩大,高考录取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建成1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校、30所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
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建成14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继续教育快速发展,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内,初步建成学习型社会。
4.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培训输转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
适应农业和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批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人才。
重点扶持和培养5000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5000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5000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