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考题详解3状物文章阅读
小学语文-有答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状物类文章
![小学语文-有答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状物类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504a8f1d81c758f5f71f6792.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状物类文章一、其他1. 阅读方法指南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这里说的“状物文”指的是侧重于状物的文章,一般分为“状静物文”“状动物文”“状植物文”。
在答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突破点: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通过阅读,要明白作者所“状”之物是什么,作者选择这样的一种所“状”之物有什么用意,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一般说来,状物类记叙文的所“状”之物一般会在文章标题中交代清楚,而作者通过所“状”之物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会在文章的结尾彰显出来。
最终所达到的目的,经常是作者要赞扬或是要批判所“状”之物,赞扬它的什么精神或批判它的什么行径等等。
二、注意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状物类记叙文表达文章中心通常要选用一定的手法,如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有时还要运用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手法。
如文章中所“状”之物是一种树木,我们可以用大量的笔墨描写这种树木,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到文章最后,再以象征手法揭示这种树木的象征意义。
象征手法的运用可以使状物记叙文的主题鲜明地突显出来。
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抓住所状之物与所要表述的思想感情之间的“交叉点”,即确定它们之间有相似、相通或相关的内容。
三、要注意把握文章的线索。
状物类记叙文一般都有比较明晰的线索。
线索是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主线,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
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
状物类文章经常以“事物”或“作者对事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在状物类记叙文中,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所状之物的感情变化作为线索,可以先写讨厌这种事物,然后通过接触认识这种事物,进而赞美这种事物,以及它所具有的品质和精神。
四、要注意把握文章的顺序。
阅读状物类记叙文,要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看看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是按作者的行踪来写,还是按空间的转换来写。
典型考题详细讲解3(状物文章阅读)
![典型考题详细讲解3(状物文章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cf4cd95ca1c7aa00b52acbc2.png)
典型考题详解3(状物文章阅读)垂柳辉英①每当搭乘3路巴士行经花园道电车站旁边时,只要向路西扫上一眼,便必然会接触到某座楼下的两三株垂柳。
诚然不错,只不过是两三株垂柳,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②大惊小怪的地方当然没有,不过那两三株垂柳特别容易引起我的好感,却是真的。
亚热带的,老榕树小榕树比比皆是,想去发现几棵柳树,虽不能说是难过大海捞针,但想找得到毕竟不太容易,而垂柳,就更不多见了。
③家乡是个树木之乡,大多是榆树、桦树、树和柳树,特别是柳树,在小路边、河岸旁一些荒地上,它总是生长得郁郁葱葱的。
房前房后,村里村外,也必定有绿柳满布,蔚然成林。
④幼小的时候,还不曾养成爱护树木的美德,一到了三春季节,常常找上了柳树,给它平添了麻烦,不,还不如说给它带去了无妄之灾更为好些。
我们三三五五的乡下孩子,把垂柳的嫩枝折下来,然后把枝上的嫩皮三拧两拧,抽出了枝木,剪成了小段,那圆圆的柳皮,便可以当成小喇叭一样,由每个含入口中的人吹出来一些声音。
我们管它叫"哨子","哨子"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你吹我也吹,像是一个交响乐团。
⑤这交响乐团的演奏,当然不会收到美满的效果,可怜那些柳枝,平白受了伤害,地面上有的是残叶和断枝,现在回想起来,真够揪心的了。
⑥柳树在我的家乡,不但是最为普遍的树,也是极容易生长的树。
一棵柳树,特别是古老的垂柳下面,它在乡下常常是人们歇脚午睡的好地方,垂下的柳条慢慢地拂动,替你赶走了人间最讨厌的苍蝇。
⑦垂柳成林,正像是一种倒挂林。
春天当柳絮抽芽的时候,枝条上满都是白白的絮芽,白中带绿,绿中带黄,活像开了一些小朵的白花。
等到柳絮飞遍原野的时候,像满天的棉花,又像满天的白雪,而树下又是碧绿的田野。
⑧记忆犹新的与垂柳有关的往事,莫过于幼小时候在乡间的打秋千了。
乡下孩子有乡下孩子的创造,我们早已习知把两条垂柳的枝条,扎结成U字形,人往那结好的枝条上一坐,你推我推,秋千就打了起来,一棵垂柳,可以结出两三副秋千。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阅读理解状物类文章阅读(含答案)与状物作文例文部编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阅读理解状物类文章阅读(含答案)与状物作文例文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632d0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8.png)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阅读理解状物类文章阅读(含答案)与状物作文例文部编版小学五年级状物类文章阅读与状物类优秀作文例文(一)状物类文章阅读练、知识点与答案一、例文赏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wáng huáng)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XXX(lín líng)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XXX(péng féng)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fúfó)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画“√”。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景观( )仿照( )仿佛( )饱览( )(3)课文是从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其中第_________个方面写得最详细。
(4)圆明园在园林建筑上有三个主要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huáng líng péng fú(2)景色模仿仿佛欣赏(3)布局园林建筑二(4)①园中许多景物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
典型考题详细讲解3(状物文章阅读)
![典型考题详细讲解3(状物文章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cf4cd95ca1c7aa00b52acbc2.png)
典型考题详解3(状物文章阅读)垂柳辉英①每当搭乘3路巴士行经花园道电车站旁边时,只要向路西扫上一眼,便必然会接触到某座楼下的两三株垂柳。
诚然不错,只不过是两三株垂柳,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②大惊小怪的地方当然没有,不过那两三株垂柳特别容易引起我的好感,却是真的。
亚热带的,老榕树小榕树比比皆是,想去发现几棵柳树,虽不能说是难过大海捞针,但想找得到毕竟不太容易,而垂柳,就更不多见了。
③家乡是个树木之乡,大多是榆树、桦树、树和柳树,特别是柳树,在小路边、河岸旁一些荒地上,它总是生长得郁郁葱葱的。
房前房后,村里村外,也必定有绿柳满布,蔚然成林。
④幼小的时候,还不曾养成爱护树木的美德,一到了三春季节,常常找上了柳树,给它平添了麻烦,不,还不如说给它带去了无妄之灾更为好些。
我们三三五五的乡下孩子,把垂柳的嫩枝折下来,然后把枝上的嫩皮三拧两拧,抽出了枝木,剪成了小段,那圆圆的柳皮,便可以当成小喇叭一样,由每个含入口中的人吹出来一些声音。
我们管它叫"哨子","哨子"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你吹我也吹,像是一个交响乐团。
⑤这交响乐团的演奏,当然不会收到美满的效果,可怜那些柳枝,平白受了伤害,地面上有的是残叶和断枝,现在回想起来,真够揪心的了。
⑥柳树在我的家乡,不但是最为普遍的树,也是极容易生长的树。
一棵柳树,特别是古老的垂柳下面,它在乡下常常是人们歇脚午睡的好地方,垂下的柳条慢慢地拂动,替你赶走了人间最讨厌的苍蝇。
⑦垂柳成林,正像是一种倒挂林。
春天当柳絮抽芽的时候,枝条上满都是白白的絮芽,白中带绿,绿中带黄,活像开了一些小朵的白花。
等到柳絮飞遍原野的时候,像满天的棉花,又像满天的白雪,而树下又是碧绿的田野。
⑧记忆犹新的与垂柳有关的往事,莫过于幼小时候在乡间的打秋千了。
乡下孩子有乡下孩子的创造,我们早已习知把两条垂柳的枝条,扎结成U字形,人往那结好的枝条上一坐,你推我推,秋千就打了起来,一棵垂柳,可以结出两三副秋千。
2019精选教育小学高年级语文试题 状物文章阅读 全国通用
![2019精选教育小学高年级语文试题 状物文章阅读 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052a0779360cba1aa911da0d.png)
状物文章阅读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这里说的“状物文”指的是侧重于状物的文章,一般分为“状静物文”“状动物文”“状植物文”。
如《长城》一文介绍了长城的位置和构造特点,属状静物文;《燕子》一文讲的就是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特点和停歇特点,属状动物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描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属状植物文。
阅读这类文章,我们要弄清它在结构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1、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状物”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
状物文的描写顺序,或者是按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或者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
就全篇而言,写静物一般按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
如《翠鸟》就是按照从外形到活动的顺序来写的,表现了翠鸟的美丽、灵巧。
弄清了写作顺序,就可以很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加深理解。
2、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状物文章,总是通过对个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的目的。
这就是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
我们阅读时,就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
如《落花生》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花生的各种好处,并将花生的生长特点与苹果、石榴进行比较,突出了花生最大的特点——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进而联系到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样,作者对花生的喜爱赞美之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层次在文章结构方面,这类文章通常采用按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来安排材料的方法、还经常采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安排内容。
例如《秦兵马俑》一文就采用总一一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写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出土的地方,再分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最后总括了秦兵区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状物阅读练习题5篇 含答案
![状物阅读练习题5篇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10f0e5fab069dc50220198.png)
观沙砾记正是中午,我在岸边的柳阴下乘凉,一抬头,看见河滩的沙地里,腾腾地有一层雾气,一丝一缕的,曲线儿的模样。
看得久了,又似若有若无,灿灿的却在那雾气之中,有了什么在闪光,有的如火苗,那么一小朵,里圈是红的,外圈是白的,飘忽不可捉摸;有的如珍珠,跳跃着无数光环,目不能细辨,似其中有红、黄、绿、紫的色彩;有的如星星,三角形的,五角形的,光芒乍长乍短。
我一时不知这是什么东西,叫小女儿去寻看,只是一片河滩,满地沙砾,漠漠视而不识,而升腾的雾气灼灼,使人不能久站。
回到柳阴下又看,那光亮又在那里。
女儿照着一点光走去,双手捡起,捂在掌内走过来,看时,乃是一块小小的沙石片儿。
石片极平凡,三角形状,边角已成光滑,上边隐隐有几道石纹,并不算美;放在手中,不见有彩,拿近眼前,无光。
女儿很是纳闷,问:它在沙滩灿烂,在这里失色,这是怎么回事?是怎么回事,我也不解。
反复揣摩石片,想起“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古语,猜这是地方不同所致,这石片或是从山上来的,风吹雨打,裂成碎片,随水走川过峡,万里浪淘,停在这河滩里了;这水,这气,这日,才使其显了本色,互相辉映,有了灿灿之光。
如今拿在手中,没了那些就得不到其色泽了。
由此看来,天上的星星,也是这样:它在天上,便有光亮,成其为星,落到地上了,纯乎一块陨石,有人幻想上天摘星,以此炫耀,恐怕摘下来,也是一块冰冷顽石吧!再去推想,我们居住的地球,我们看来,是土,是石,可从别的星球看去,也一定会有光有色。
那么,鱼在水里,有动有神,来来去去,可谓,若捞上岸来,便要有翅不能飞,有爪不能划了。
世上什么东西生存,只有到了它生存的自然之中,才见其活力,见其本色,见其生命,见其价值。
人往往有其好心,忽视自然规律,欲以己之意,加于他物,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沙砾本是无情,也有如此属性,而万千世界,人为第一,百人百貌,百貌百性,不能定然,不可固一。
应是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条件下,不拘一格,各呈其才。
三年级阅读理解——状物类文章(含答案)
![三年级阅读理解——状物类文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938c2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e.png)
三年级阅读理解——状物类文章(含答案)阅读状物类文章时,需要注意抓住作者描写事物的特点。
例如,阅读描写动物的文章,需要注意作者描写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性;阅读描写植物的文章,需要注意作者描写植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特点;阅读描写静物的文章,则需要注意作者描写静物的外表形象、内部结构以及用途等方面的特点。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多读几遍,加深记忆。
下面是一个描写樱桃椒的例子。
这盆樱桃椒长得十分茂盛,远远望去,绿叶中似乎闪烁着红宝石,非常吸引人。
走近细看,樱桃椒的茎笔直壮硕,枝叶向四方伸展,犹如一把绿色的小伞。
有的枝条已经伸出花盆,平卧在盆沿上;有的枝条则拨拔挺立,直向蓝天延伸。
樱桃椒的叶子窄而长,绿油油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绿叶中盛开着一朵朵洁白的小花,像是天上的星星,非常美丽。
据说深秋时节,这红色的果实形状像樱桃,因此人们称之为樱桃椒。
看着这盆樱桃椒,我不禁赞叹它的美丽。
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它的外形特点独特而引人注目。
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刺猬的身体结构,包括头尖尖、眼睛和耳朵小、牙齿锋利、四肢短小、爪子锐利有力以及浑身长满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同时,作者还通过描写刺猬的自我保护机制,如蜷成刺球来抵御强敌,展现了它的生存智慧。
文章中的比喻形象生动,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接近这个有趣的小动物。
文章一:银梨是一种美丽的水果,它不仅外形优美,而且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银梨在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被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出,并突出了银梨的特点,如形状、颜色及气味。
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家乡银梨的喜爱之情。
文章二:这篇文章描写了梧桐树在不同季节的形态及对作者的陪伴。
作者以“好朋友”来称呼梧桐树,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之情。
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阶梯训练。
针对不同的状物文,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划分文章的层次。
有些文章是按照事物的不同特点来写的,每个特点都是文章的一个层次;有些文章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每个时间段也是一个层次。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阅读理解状物类文章阅读(含答案)与状物优秀作文例文 部编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阅读理解状物类文章阅读(含答案)与状物优秀作文例文 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c198a65c850ad02de8041e2.png)
小学五年级状物类文章阅读与状物类优秀作文例文(一)状物类文章阅读练习、知识点与答案一、例文赏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wáng huáng)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lín líng)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péng féng)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fú fó)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画“√”。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景观( ) 仿照( ) 仿佛( ) 饱览( )(3)课文是从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其中第_________个方面写得最详细。
(4)圆明园在园林建筑上有三个主要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huáng líng péng fú(2)景色模仿好像欣赏(3)布局园林建筑二(4)①园中许多景物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
②许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③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建筑。
三年级语文状物阅读理解
![三年级语文状物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d321747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3.png)
三年级语文状物阅读理解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状物阅读理解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状物,即描述事物,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描述方式,把握事物的特点,并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态度。
以下是一篇符合三年级语文状物阅读理解要求的文本内容: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换上了新装。
在校园的一角,有一棵老槐树,它已经静静地站在那里很多年了。
老槐树的树干粗壮,树皮粗糙,上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它的枝条向四面八方伸展,像是在拥抱着整个校园。
每当春风拂过,老槐树的叶子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老槐树下,是孩子们的乐园。
课间休息时,孩子们会围坐在树下,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聊天,还有的在玩游戏。
老槐树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默默地守护着这些活泼的孩子们。
夏天,老槐树的枝叶更加茂盛,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片凉爽的绿荫。
炎热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丝凉意。
在这个季节,老槐树的花儿也开了,一串串白色的小花挂满了枝头,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引来了蜜蜂和蝴蝶。
秋天,老槐树的叶子开始变黄,一片片地从树上飘落下来,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孩子们会在树下捡拾落叶,做成各种有趣的手工作品。
老槐树的果实也成熟了,孩子们会小心翼翼地采摘,带回家去。
冬天,老槐树的叶子都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
但是,它依然坚强地站立在那里,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孩子们会围着老槐树堆雪人,打雪仗,老槐树见证了他们的欢声笑语。
老槐树不仅是校园的一部分,更是孩子们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它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也承载了他们的梦想和希望。
这篇文本通过对老槐树四季变化的描述,展现了老槐树与孩子们之间的深厚情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童年的赞美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表达自己对老槐树的感受。
小考知识精讲:状物文章阅读
![小考知识精讲:状物文章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55015499680203d8ce2f24f3.png)
状物文章阅读方法点拨状物中的“状”是叙述、描写的意思。
“物”包括的面很广泛,主要指的是一些物品、动物、植物等。
状物是用语言文字把物品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使这些物品形象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阅读这类文章,我们要抓住它们突出的特点进行理解与分析。
一、抓住事物特点。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特点。
阅读时,只有抓住此物不同于彼物的特征,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
如写动物的文章,要抓住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这两方面的特点去写;写植物的文章,要抓住植物的根、茎、叶、花、果这些方面的特点去写;写静物的文章,要抓住静物的外形与结构方面的特点去写。
二、理清文章层次。
“状物”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
状物的文章,或者是按从慨括到具体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
写动物的文章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写植物的文章一般按形状、颜色、果实的顺序写;写静物的文章一般按形状、结构、用途的顺序写。
弄清了写作顺序,就可以很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加深理解。
三、理解写作意图。
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个体形象的描述,来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写作的目的,这就是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喻理或托物言志。
我们阅读时,就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分析本质,注意“言志”或“抒情”部分,从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学习修辞方法。
作者为了把事物的特点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往往多种修辞方法并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交织在一起。
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帮助作者把事物描写得更加形象、生动。
互动导练家乡的蒿笋我的家乡——武进市,有一种“专利特产”──蒿笋。
它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就是它只产于江阴到丹阳之间沿长江的地段。
过了这个地段,穿乡过村,也难于寻觅它的踪迹了。
家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王母娘娘下凡云游人间,来到我们这鱼米之乡时,看到这儿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民善良,留恋不舍,离去时便把头上的银簪留在了江边。
状物阅读练习题5篇含答案
![状物阅读练习题5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61b5a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0.png)
用途价值:该植物的木 材坚硬耐用,常用于制 作家具和建筑材料;叶 子可以提取芳香油,用 于香料和化妆品等领域; 果实富含营养,可食用 或加工成果汁和果酱等 食品。
练习题目: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文章中描述了哪些状物?
作者通过状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这些状物有哪些特点?
添加标题
• 物品名称:书 外形:长方形,封面精美,纸质优良 特点:记录文字信息,传播知识文化,可长期保存 使用方式:阅读书中的文字信息,理解作者的思想 观点,需注意保持书本的整洁和保护。 • 外形:长方形,封面精美,纸质优良 • 特点:记录文字信息,传播知识文化,可长期保存 • 使用方式:阅读书中的文字信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需注பைடு நூலகம்保持书本的整洁和保护。
练习题目: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文章中描述的状物是什么? 状物的特点有哪些? 作者通过状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答案:B
答案:C
答案:A
答案:D
03
状物阅读练习题2
阅读文章:描述一个动物的生活习性、外貌特征和行为特点
文章标题:《猫》
文章内容:猫是 家养动物之一, 它们通常喜欢独 处,但也会与人 互动。猫的外貌 特征包括柔软的 毛发、灵活的身 体和锐利的爪子。 它们通常在夜间 活动,以捕食小 型动物为主。
参考答案
答案:B 答案:C 答案:D 答案:A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文章标题:《狗》
文章内容:狗是 人类最早驯化的 动物之一,它们 通常是人类的好 伴侣。狗的外貌 特征包括灵活的 身体、敏锐的嗅 觉和听觉。它们 通常需要大量的 运动和社交,是 人类的重要伙伴。
小学语文-有答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专项练习:状物文章阅读
![小学语文-有答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专项练习:状物文章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cc74edc10b4c2e3f56276367.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专项练习:状物文章阅读一、其他1. 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这里说的“状物文”指的是侧重于状物的文章,一般分为“状静物文”“状动物文”“状植物文”。
如《俄爱故乡的杨梅》描写了杨梅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属状植物文。
怅城》一文介绍了长城的位置和构造特点,属状静物文。
《燕子》一文讲的就是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特点和停歇特点,属状动物文。
阅读这类文章,我们要弄清它在结构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1.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状物”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
状物文的写作,或者是按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或者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
写静物一般按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植物-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如《我爱故乡的杨梅》就是如此。
弄清了写作顺序,就可以很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加深理解。
2.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的目的的。
这就是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
我们阅读时,就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
如《落花生》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花生的各种好处,并将花生的生长特点与苹果、石榴进行比较,突出了花生最大的特点一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进而联系到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没有实用的人。
这样,作者对花生的喜爱、赞美之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层次在文章结构方面,这类文章通常采用按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来安排材料的方法,还经常采用总一分、分—总、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安排内容。
例《莫高窟》一文就采用总一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写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再分写莫高窟彩塑和壁画两个不同方面的特点,最后总写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年级语文状物阅读讲解
![三年级语文状物阅读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5b7d6d0482fb4daa48d4be5.png)
课外阅读提高(状物篇)课外阅读(状物篇)解题方法: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的文字陈说和描摹出来。
一般来说,状物文章擅长以物喻理。
“状物文”一般可分为“状静物文”、“状动物文”和“状植物文”。
阅读状物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抓住事物的特点(1)“状静物文”一般指描绘工艺品、玩具、文具等属于静物的记述文,读后你要对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结构、用途等有较详尽的认识,有特点的地方不如多读几遍。
(2)阅读“状动物文”要对动物的特点要形成一个记忆,特别是动物的外形、动作、生活习惯,是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由于它最能表现动物的特点。
(3)阅读“状植物文”。
要认识植物的茎、叶子是什麽样的。
开了花,花的颜色、样子,要点认识形、色、味有什麽特点,认识作者是按什麽次序“状物”的,借鉴写作方法。
2.抓住物的内、外在特点睁开想象物的内在特点是指物的质量、内涵与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像的思想、气质、境地。
物的外在特点是指物的形状、颜色、大小、数目、声音质地、静态、动向、变化等。
状物中的想象,是在详细描述所状物时,借用想象的手法,把光景再显得真切奇特。
用推想、联想、想象等方式来推想“物”的发展、变化的可能性。
联想“物”在其余地方、时间、环境的可能形象,想象所状“物”的将来形象。
阅读时要思虑作者的想象是否自然,易于接受。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描绘自己喜爱的事物其目的不在于状物,而是要经过状物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情,使读者遇到感染,惹起共识。
往常有以下几种状况:(1)咏物寄志。
作者经过对自然光景的详细描述,寄望自己激烈的梦想、崇敬的理想和崇高的情操。
(2)状物抒怀。
作者经过对自然光景的特点的仔细详细的描述,抒发自己激烈的感觉和诚挚的感情。
(3)托物寓意。
作者经过自然光景的详细描述,寄托深邃的思想和深刻的真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到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在状物时,总会表露出某种思想感情,或喜爱,或憎恶,或赞叹,或仇恨,我们在阅读时应正确掌握作者的真情实感。
小学高年级语文试题 状物文章阅读 全国通用
![小学高年级语文试题 状物文章阅读 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f0eae3cfaf45b307e9719774.png)
状物文章阅读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这里说的“状物文〞指的是侧重于状物的文章,一般分为“状静物文〞“状动物文〞“状植物文〞。
如?长城?一文介绍了长城的位置和构造特点,属状静物文;?燕子?一文讲的就是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特点和停歇特点,属状动物文;?我爱故土的杨梅?一文描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属状植物文。
阅读这类文章,我们要弄清它在构造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1、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状物〞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
状物文的描写顺序,或者是按从概括到详细的顺序写,或者是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
就全篇而言,写静物一般按样子、构造、用处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
如?翠鸟?就是按照从外形到活动的顺序来写的,表现了翠鸟的美丽、乖巧。
弄清了写作顺序,就可以很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加深理解。
2、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状物文章,总是通过对个体形象的描绘,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到达写作的目的。
这就是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
我们阅读时,就要透过外表现象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
如?落花生?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花生的各种好处,并将花生的生长特点与苹果、石榴进展比拟,突出了花生最大的特点——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进而联络到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样,作者对花生的喜欢赞美之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3、分析文章构造,理清文章层次在文章构造方面,这类文章通常采用按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来安排材料的方法、还经常采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的构造方式安排内容。
例如?秦兵马俑?一文就采用总一一分——总的构造方式,先总写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出土的地方,再分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最后总括了秦兵区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小升初状物文章阅读讲义练习含答案
![小升初状物文章阅读讲义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dfec34376baf1ffc4fad1a.png)
教学内容:状物文章阅读课前小测:狗熊你见过狗熊吗?它长得可好玩了。
你看它,膀粗腰圆,身上长满了黑色的毛,又密又长。
狗熊走起路来毛和肉一起颤动,胖得实在滑稽。
它的脑袋像一个大绒毛球,上面却长着尖尖的耳朵,小小的鼻子,一对水晶球似的小眼睛。
更有趣的是那条毛茸茸的小尾巴,在它身上摆来摆去,与它那肥胖的身体相比,实在不相称。
听爷爷说,狗熊原来也有一条非常漂亮的大尾巴。
因为它听了狐狸“尾巴能钓鱼”的鬼话,冬天到河边用尾巴去钓鱼,被冻在河里,猛一起身,尾巴挣断了。
从此,它只剩下一条小尾巴了。
多笨的狗熊呀!狗熊还又馋又懒。
有一次,爸爸带我到动物园去玩。
我一进动物园,就拿着买好的面包向养狗熊的地方跑去。
我特别喜欢看狗熊敬礼,不过让它敬礼可不那么容易,只有你给它吃的,它才给你敬一个。
为了逗它,我先喊:“大狗熊敬个礼!”喊了几遍它也不肯给我敬礼,还摆出一副高贵的架势。
可是当我(拿)出面包时,它的眼睛立刻紧紧地(盯)上了面包,看上去都要(流)口水了。
这时我挥舞着面包(叫)它给我敬礼,它才慢慢地(举)起前爪在头前一摆,就算敬过礼了,(逗)得大家直笑。
等它吃完面包以后,我再叫它敬礼,它就又理也不理我了。
你说,它哪是笨呀!1.给文中的括号内选填正确的词语。
逗叫拿流举盯2.短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狗熊“长得可好玩了”?从形态(膀粗腰圆、身上长满黑色的又密又长的毛)、走路的姿态(毛和肉一起颤动)、脑袋形状和器官形状、小尾巴等几方面。
3.“狗熊还又馋又懒”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还”承上启下,“又馋又懒”总起下文。
4.用“~~”画出文中一组相互照应的句子。
多笨的狗熊呀!”与“你说,它哪是笨呀!”教学目标:1、把握状物文章阅读的基本要领及步骤。
2、掌握状物文章阅读典型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教学步骤:一、阅读方法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这里说的“状物文”是指侧重于状物的文章,一般分为“状静物文”和“状动物文”“状植物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考题详解3(状物文章阅读)垂柳辉英①每当搭乘3路巴士行经花园道电车站旁边时,只要向路西扫上一眼,便必然会接触到某座楼下的两三株垂柳。
诚然不错,只不过是两三株垂柳,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②大惊小怪的地方当然没有,不过那两三株垂柳特别容易引起我的好感,却是真的。
亚热带的,老榕树小榕树比比皆是,想去发现几棵柳树,虽不能说是难过大海捞针,但想找得到毕竟不太容易,而垂柳,就更不多见了。
③家乡是个树木之乡,大多是榆树、桦树、树和柳树,特别是柳树,在小路边、河岸旁一些荒地上,它总是生长得郁郁葱葱的。
房前房后,村里村外,也必定有绿柳满布,蔚然成林。
④幼小的时候,还不曾养成爱护树木的美德,一到了三春季节,常常找上了柳树,给它平添了麻烦,不,还不如说给它带去了无妄之灾更为好些。
我们三三五五的乡下孩子,把垂柳的嫩枝折下来,然后把枝上的嫩皮三拧两拧,抽出了枝木,剪成了小段,那圆圆的柳皮,便可以当成小喇叭一样,由每个含入口中的人吹出来一些声音。
我们管它叫"哨子","哨子"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你吹我也吹,像是一个交响乐团。
⑤这交响乐团的演奏,当然不会收到美满的效果,可怜那些柳枝,平白受了伤害,地面上有的是残叶和断枝,现在回想起来,真够揪心的了。
⑥柳树在我的家乡,不但是最为普遍的树,也是极容易生长的树。
一棵柳树,特别是古老的垂柳下面,它在乡下常常是人们歇脚午睡的好地方,垂下的柳条慢慢地拂动,替你赶走了人间最讨厌的苍蝇。
⑦垂柳成林,正像是一种倒挂林。
春天当柳絮抽芽的时候,枝条上满都是白白的絮芽,白中带绿,绿中带黄,活像开了一些小朵的白花。
等到柳絮飞遍原野的时候,像满天的棉花,又像满天的白雪,而树下又是碧绿的田野。
⑧记忆犹新的与垂柳有关的往事,莫过于幼小时候在乡间的打秋千了。
乡下孩子有乡下孩子的创造,我们早已习知把两条垂柳的枝条,扎结成U字形,人往那结好的枝条上一坐,你推我推,秋千就打了起来,一棵垂柳,可以结出两三副秋千。
⑨由于家乡的垂柳随处皆是,也就和它做了很好的朋友,兴致高的时候,还会爬到树上掏鸟雀呢。
花园道上的垂柳,似乎并不太高,不是垂柳,都大有可能的。
我只是凭坐在巴士中匆匆地一顾,从不曾走上前去看个真切,认错了树,也是不足为奇的。
我倒想,拣一个假日,走上花园道去,亲自察看一番,是不是垂柳也就水落石出了。
家乡的柳树,此时叶尽树枯,此间的垂柳得到了地利,仍然绿柳浓阴。
从情理上讲,南方的柳树也许比北方的柳树幸运一些吧。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关于状物文章的阅读试题。
阅读状物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熟悉常用的状物方法:如举例、对比、数字说明等;二是要分析作者是抓住“物”的哪些方面来介绍的:如形状、颜色、大小、生长规律、生活习性、部构造、性能、用途等;三是要感受作者对“物”的感情;四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掌握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就能较好地完成此类试题。
正确答案:1.作者回忆了与垂柳有关的哪几件事?*用小柳枝嫩皮制作“哨子”;在古老的垂柳下面歇脚午睡;扎结起垂柳枝条打秋千;爬到砍树上掏鸟雀。
2.品味下面两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说说这些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
A.我们三三五五的乡下孩子,把垂柳的嫩枝折下来,然后把枝上的嫩皮三拧两拧,抽出了枝木,剪成了小段,那圆圆的柳皮,便可能当成小喇叭一样,由每个含入口中的人吹出来一些声音。
*这一组动词准确再现了做哨子的全过程,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们的顽皮、心灵手巧,也表达了作者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
B.我们早已习惯把两条垂柳的枝条,扎结成U字形,人往那结好枝条上一坐,你推我推,秋千就打了起来……*“扎结”是制作秋千的第一步,“坐”“推”是打秋千时的连贯动作。
使用这些动词,既表现了孩子们的顽皮、活泼、乐观的心态,又使叙述更加形象,也流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和怀念之情。
3.文中第⑦自然段对柳絮的描写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展开联想与想象,试补写两个有关柳絮的比喻句。
*满天的棉花;满天的白雪。
4.从文中找出与第④自然段“无妄之灾”照应的语句。
*可怜那些柳枝,平白受了伤害,地面上有的是残叶和断枝。
5.文章开头写花园道的垂柳有什么作用?作者在文中只是为了写垂柳吗?为什么?*引起下文,借垂柳抒发了浓郁的思乡情感。
作者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垂柳的喜爱,从而表达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举一反三训练31、燕子仲春三月,它来了。
那小巧玲珑的流线型体态,着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轻悠敏捷,在春光中快乐甜美地飞翔,发出清亮圆润的啁啾声。
我们江南水乡,春季里雨丝如烟如粉,无声无息地下着。
新拔节的翠竹,清水田里的秋苗,池塘边的柔柳和刚刚绽开的桃花,在水雾碎雨中,绿莹莹、红润润的。
这时,一只、两只、一对、两对……小燕子妙舞轻扬,穿来穿去。
天放晴了,露出来。
小燕子更活泼了。
它斜飞在瓦蓝洁净的天空中,自由自在。
瞬间,“唧”地一声,身子似个小黑点窜下来,在明镜般的水面上,横掠着,似乎要跌入水中。
可它又轻身一跃,射入云中,这时,水面上撒落一朵小浪花,浪花绽开,荡漾出一圈一圈的波纹。
我问奶奶:“小燕子的尾巴为什么跟别的鸟不一样,像一把黑亮的剪子呢?”奶奶说:”剪春呀!你看它飞来飞去,用剪子裁出一件春衣,给穿上:”我相信了,又问奶奶:“那它为什么飞不停又唱不停呢?”奶奶说:“闹春呀!春越闹越浓的。
”奶奶在堂屋靠近房梁的墙上,钉上两个小竹桩,小竹桩上放一片新瓦——这是给小燕子筑窝用的。
几天后,两只燕子一前一后,绕着房梁飞了几圈,落在瓦片上,歪着头,小黑豆般的眼睛调皮地朝我们滴溜溜乱转,轻声细语地说:“叽咕、叽咕……”“燕子在说什么呢?”我问奶奶“燕子在说,”奶奶告诉我,“不借你们的盐,不借你们的醋,只借你们的屋,给我们来住住。
”我乐极了,对着小燕子喊:“你们住吧!”过一段时间,燕子孵出四只活泼可爱的雏燕。
雏燕贪食,整天口向爸爸妈妈要吃的。
我不明白,奶奶为什么这样欢迎燕子,她只图个吉利吗?在常识课上,我才知道燕子是这样的宝贵。
老师说.一只燕子一个夏天能吃50万到l00万只害虫。
消灭了害虫,保护了庄稼,披上绿色的春衣。
原来,燕子用汗水打扮春天,保护春天。
1.把文中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语句写在下面。
(2分)A.小巧玲珑的流线形体态;B.着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C.尾巴像一把黑亮的剪子。
2.写出描写燕子活动特点的动词。
(2分)(1)在雨中飞行时:妙舞轻扬穿来穿去(2)在晴天飞翔时:斜飞横掠一跃射入3.用“______”画出描写江南春天特色的句子。
(1分)“我们江南水乡……穿来穿去。
”4.奶奶喜欢燕子的原因是:燕子能消灭害虫,保护庄稼(或“打扮春天,保护春天”)5.根据段意给短文分段,在段尾用“||”作标记。
(4分)第一段:描写燕子的形体特点。
(1第二段:记述燕子的活动特点。
(2、3第三段:奶奶介绍燕子的生活习性。
(4—12第四段:说明奶奶喜欢燕子的原因。
(136.这篇短文作者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燕子,描写了它在春天(活动)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2.白鹅①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
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
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
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重,有似厉声呵斥。
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
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
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②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
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
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
这是表示对人惧怕。
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
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
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
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
家畜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③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
一日三餐。
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
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
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④为了避免抗战时期住在荒村的苦闷,我便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
养鸽,养鹅。
而鹅给我的印象最深。
因它有那么庞大的身体,那么雪白的颜色,那么()的叫声,那么()的态度,那么()的脾气,和那么()的行为。
在这荒凉的环境中,这鹅竟成了一个焦点。
凄风苦雨之中,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只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戎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1)第②自然段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其用意是什么?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
把“鹅”与“鸭”的步态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鹅”傲慢的性格特点。
(2)选出下面对每组中第①句比第②句好的原因分析正确的选项。
(写序号)A.①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
②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鹅回家。
(c)B.①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
②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高歌。
(a)C.①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
②鹅的步调慢条斯理,懒洋洋的。
(b)D.①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
②白鹅是吃冷饭的。
(d)a.第②句的意思与情境不符。
b.第②句与作者对白鹅的感情相悖。
c.第①句能表达喜爱的感情。
d.第①句能表达亲切的感情。
(3)从第②自然段和第④自然段画线句的“简直”和“竟”可以体会到哪些深刻含义?“简直”二字体现了鹅不让人的坚决态度:既不犹豫,也无商量的余地—就是不让!“竟”字表现了作者意外的惊喜,鹅在作者苦闷寂寞时成了他排遣的对象。
这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是作者赞赏之情的自然流露。
(4)作者怎样看待鹅“终归是狂妄的”?你怎样认为呢?傲慢而狂妄,“被捉”也在所不惜,表现了鹅的勇敢和坦诚。
(5)根据文段容,将“雄伟、高傲、可笑,轩昂”四词语恰当地填入横线处。
因它有那么庞大的身体,那么雪白的颜色,那么(雄伟)的叫声,那么(轩昂)的态度,那么(高傲)的脾气,和那么(可笑)的行为。
(6)文章最后说“在这荒凉的环境中,这鹅竟成了一个焦点”,找出文中与之照应的句子。
只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戎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