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繁华转身与传承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百年寂寞前世,终走到十年的浮华重生,两种迥然的命运,到底是昆曲的幸,还是不幸?

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可替代并深以为傲的艺术,就像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而谢天谢地,中国人有昆曲。

这么说并不夸张,与其他戏曲艺术相比,对于太多的中国人而言,昆曲作为大众艺术的存在,也许不过短短十年——十年前,昆曲成为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遗成功由此开启这一古老贵族艺术通往大众的亲民之旅,其古绝寂寞面目褪去,转而以青春的容颜重生:青春版《牡丹亭》、《1699·桃花扇》、《玉簪记》、《怜香伴》的轮番上演并意外引来追捧。入遗十年,昆曲终复兴。

一次次场景变换,一年年人物更迭,昆曲的大幕合上又拉开。恐怕谁也不曾想到,自诞生六百年后,昔日王谢堂前的昆曲,如今已然是寻常百姓的茶歇消遣。六百年寂寞前世,终走到十年的浮华重生。两种迥然的命运,构成的到底是昆曲的幸,还是不幸?

昆山一曲唱到今

“我相信,这个民族是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这个国家有很多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戏班的旅程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凡盛大宴会都要雇佣这些戏班。客人们一边吃喝

一边看戏,十分惬意,以至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也一出接一出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如是记载万历年间中国人看戏的场景。

这个来自歌剧故乡意大利的传教士看到的正是昆曲,巧合的是,彼时歌剧也正在意大利兴起,不过和昆曲相比,它的黄金时代要滞后差不多两百年。

六百年前,昆山人顾坚改进和完善了南曲声腔,绘就昆曲传奇的最初一笔。四百年前,汤显祖完成不朽的传奇《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三百年前,两部传奇巨作《长生殿》和《桃花扇》先后唱响大江南北,昆曲在康乾盛世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国剧地位。

八十多年前,40多个少年走进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大门。在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用尽毕生心力守护一脉香火。五十年前,周传瑛等传字辈艺人演出新编《十五贯》,造就了新中国文艺史上“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

从被尊为“盛世元音”,至清中叶后日渐衰微,再发展到近代一度从舞台上绝迹,回看昆曲一路,颇有沦落之感。在昆曲最为衰微的时候,昆曲艺人曾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直到进入21世纪,历经沧桑的昆曲再次焕发激情和光芒,北京大学教授骆正认为“当前昆曲形势大好,不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而且‘千里莺啼绿映红’”。

走出空谷,繁华旧梦

从2001年开始,沉寂已久的昆曲慢慢进入了大众的视野。2004年秋天,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排演的新版全本《长生殿》进京公演,该剧总投资将近800万元,苏州昆剧名家顾笃璜任总导演,获得过奥斯卡奖的叶锦添担任美术设计,昆剧界之外顶尖艺术家的加盟,成为新中国昆剧舞台上为数不多的宏篇巨制,这样的阵容和制作在2001年之前是不可想像的。

同年,台湾作家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走进苏州大学,开始了高校之旅。传统戏曲在高校上演,引发了学生们的好奇。他们奔走相告,蜂拥而至。从“首演开始,9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之好”。2006年,白先勇带着他的青春版《牡丹亭》走出国门,在美国西海岸连演12场,场场获得满堂彩。美国观众惊叹于昆曲不可思议的优雅和美丽,有戏剧评论家甚至把这次巡演和1930年梅兰芳轰动美国东西两岸的巡演相提并论。

2006年轰动全国的大戏是《1699·桃花扇》。这是江苏省昆剧院转企后投入排演的经典之作。田沁鑫任导演,台湾文学大师余光中担任文学顾问,现今在世最负盛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为艺术顾问,同时吸引中日韩三方众多的艺术界顶尖级人物加盟。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曾头条报道《桃花扇》的首演盛况。

近年来,在政府、民间、专业团体几股力量的联合推动下,昆曲的演出市场更是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繁荣景象。“十年前,我们一年只演四五十场戏,而现在,几乎每天都要在几个不同地方演出,最多的时候,一天在六个地方演出。”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以江苏省昆剧院为例,每年演出场次由2001年的100场变为2010年的612场,同时剧团年净收入也由11万元增加到587.34万元。

最真切的变化也许发生在那些曾经被市场遗忘的角落:昔日的昆剧院是演员没戏演、演了没人看,院内打麻将成风、走穴成群,下午院里早早就不见人影。而今却是晚上七点多依旧灯火辉煌、笛声悠扬,演出、排戏、学戏,排练厅乃至各处都成为车轮大战的场所。

保护与改革之争

近日,为庆祝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90周年,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正在上演“青松版”《牡丹亭》。该剧由一手创办昆剧传习所的昆曲界泰斗级人物顾笃璜排演,他是传统昆剧的“忠实保卫者”。所谓“青松版”,是为了和白先勇的“青春版”有所区别,选用“传字辈”艺人高徒主演。在到处都是“改革创新”昆曲和“适应现代审美”昆曲的包围中,顾笃璜坚持邀请“传字辈”艺人及其弟子向年轻演员授艺,“现在比较强调改革,我不反对改革,我反对只改革不保护遗产。”

《牡丹亭》作为昆曲艺术鼎盛之作,早已成为中国文学和戏剧的不朽之作,作者汤显祖更是与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一起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家。面对全本55折的不朽戏作,再现这一传统经典堪称数百年来的中国戏剧人之梦,而如何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为现代观众所接受,也早已成为十年间昆曲盛极之下的无解悖论。

一切都令人想起发生在1998年的“牡丹亭”事件,这场一时震动太平洋两岸的戏剧风波,几乎危及到当时刚刚转暖的中美关系,它的争论核心就在于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原貌。

1998年,正值《牡丹亭》诞生四百周年。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决定隆重推出全本《牡丹亭》,作为该中心年度艺术节的重头戏。就在观众们满心期待“东方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时,上海昆剧团和上海文化局突然宣布,改用已有的《牡丹亭》简本替代全本,理由是:导演用现代戏剧手段改造的《牡丹亭》失去了历史原貌,那样到世界舞台上演,就不是展现中国文化遗产的历史原貌。后来该剧的演出计划被迫取消,引发媒体抱憾:“《牡丹亭》搬不到纽约去”。

与此同时,《1699·桃花扇》这一大制作的推出也屡遭质疑:改编后的演出有昆曲唱段而无伴奏,有经典唱词却站着一排西洋合唱团,人们不禁质疑“这还是昆曲吗”?对此,柯军的回答是:“昆剧的继承发展,在传统折子戏代代相传的基础上,可以改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